賓縣“大喇叭”架起幹群“連心橋”

農村 三農 農村改革 廣播 東北網 2017-06-08

黑龍江日報6月7日訊 “村民們請注意,最近幾天風乾物燥,不要焚燒秸稈,禁止柴草垛進村。正值春季防火期,大家一定注意安全防火,共同守護好我們的家園。下面,我給大家著重傳達一下省裡前幾天召開的脫貧攻堅工作會議有關精神。”每天中午12時半,賓縣永和鄉永和村巴家屯屯長張志春都通過村裡的“大喇叭”向村民進行播報。

賓縣“大喇叭”架起幹群“連心橋”

賓縣永和鄉永和村長河屯王玉海在宣傳農業科技信息。

在村民張寶樂的記憶裡,只有在通訊、電力尚不發達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懸在村頭電線杆上的“大喇叭”是人們瞭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不曾想,在手機網絡普及的今天,啞了幾十年的這個老物件“大喇叭”,在賓縣永和鄉的各村屯又煥發出別樣的生機。

屯長張志春十分醉心於自己編導兼播音員的身份,每天早、中、晚分時段播報農業知識,講國家大政方針,說村兩委工作;談節氣風俗,議紅白喜事……他說:“用農家話講農家事,讓大夥聽得懂、用得上;儘量簡單明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否則就擾民;政策信息、重要通知得多說幾遍,而且得用新聞聯播的腔調,重要的事情得鄭重說!”61歲的村民遲少志眼睛不好,兒女都在外地打工,手機不太會用。自打村裡有了“大喇叭”,他可是打心眼裡高興:“‘大喇叭’一響,俺們一邊幹活兒一邊聽,兩頭不耽誤,比把大夥召集到一塊說事方便多了。再說村幹部講的都是老百姓最上心的事,家長裡短、大事小情,俺們能聽懂還愛聽。”

“我們屯‘大喇叭’內容可多了。農忙時節,村裡邀請農業專家、技術員來,通過廣播講解農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畜禽養殖等技術。屯裡要修路,‘大喇叭’一喊,大傢伙齊出動。上面的好政策、招工信息,還有好人好事等,‘大喇叭’裡全都有。田間地頭一邊勞動、一邊聽廣播,可好著呢。最近,‘大喇叭’又增加了新內容,屯長每天都讀一段省黨代會報告和今後5年我們的農業發展情況,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村民楊彥林笑呵呵地說。

永和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67個自然屯1.8萬人。隨著外出打工人員增多,這裡基本看不到年輕人和中年人。當地1.3萬常住人口中,約七成是老年人。“雖然現在手機、微信普遍,但經過幾十年後,我們發現在特定的場景中‘大喇叭’仍然大有作為。像永和鄉的現狀決定了在各村屯的信息傳播,聲音比圖像和文字更容易被接受。”永和鄉黨委書記楊向海說起重裝“大喇叭”的初衷說,鄉村新農合醫療、土地確權、扶貧等各種政策的發佈和落實,無論村幹部如何奔走相告、發多少傳單,都不如“大喇叭”一喊直接、高效、低成本。基於鄉村工作開展的現實需要,永和鄉黨委決定讓“大喇叭”重新站上歷史舞臺。去年秋天,首先在聯華村試驗性地架起“大喇叭”,效果良好。今年3月開始,全鄉鋪開。到4月底,全鄉5個村67個屯裝了72個“大喇叭”,組成了響亮的“喇叭陣”。

村民張百秋持續20年悉心照顧癱瘓婆婆,被永和鄉評為“好公婆好兒媳”先進典型。“大喇叭”廣播後,她的事蹟全鄉人都知道了。

“有了大喇叭,村裡的工作好做多了,大家的集體意識更強了。”永和村黨支部書記周桂海說,以往村級財務公開、事務公開等都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現,村民們也多是一知半解。有了“大喇叭”後,如村裡徵地、修路等需要公開的村務等,通過廣播公示通知,公開透明,對村幹部更是一種行為約束。

楊向海告訴記者,從“大喇叭”開播到現在,收效是喜人的。回來的不僅僅是久違了的“大喇叭”,重要的是唱響了農村的新生活,還有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難題,成為基層幹部做好宣傳工作的“好幫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