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有靈魂的柴火'

農村 不完美媽媽 春節家書 又到清明時 中國鄉村美文 2019-09-15
"
"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散文)

歲月可以風蝕掉任何記憶,但卻無法改變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見柴必拾的習慣。當他艱難的蹲下身,單膝著地撿起一根柴火,再吃力地起身時,我已不能自已。

這個老人是我的父親,我曾笑過他太迂,因為他把一片燒火柴或一把麥秸稈看得太值錢。“別小看一把柴火,有了它,三冬不挨凍!”我至今還記得他說這句話時的認真神態。

別說年少不懂事,懂事卻是兩界人。

當雨天來臨,母親“騰騰”奔跑的腳步聲再次迴響在耳邊。只見她拿來掃帚、籠急著跑向場院的柴草堆,準備好做飯取暖的乾柴草,隨帶還要把柴草堆歸攏一下,防止雨澆溼太多的柴草。我曾見過她爬在灶前用力吹火的情景,柴草太溼,點不著,漚出的全是白煙。她被嗆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咳嗽還接連不斷。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一頓飯還沒著落。她再焦急,這柴火就是不起焰,那個窩火啊!

"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散文)

歲月可以風蝕掉任何記憶,但卻無法改變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見柴必拾的習慣。當他艱難的蹲下身,單膝著地撿起一根柴火,再吃力地起身時,我已不能自已。

這個老人是我的父親,我曾笑過他太迂,因為他把一片燒火柴或一把麥秸稈看得太值錢。“別小看一把柴火,有了它,三冬不挨凍!”我至今還記得他說這句話時的認真神態。

別說年少不懂事,懂事卻是兩界人。

當雨天來臨,母親“騰騰”奔跑的腳步聲再次迴響在耳邊。只見她拿來掃帚、籠急著跑向場院的柴草堆,準備好做飯取暖的乾柴草,隨帶還要把柴草堆歸攏一下,防止雨澆溼太多的柴草。我曾見過她爬在灶前用力吹火的情景,柴草太溼,點不著,漚出的全是白煙。她被嗆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咳嗽還接連不斷。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一頓飯還沒著落。她再焦急,這柴火就是不起焰,那個窩火啊!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

所以,為了不影響正常的生活、農忙時的生產、過冬的取暖做飯,每年開春後、入冬前,備柴禾這是頭等大事。

父親和他的小毛驢該進山了。

晚上睡覺前,需給毛驢拌足草料,讓它吃個痛快,人只備了幾塊乾糧。雞叫頭遍,“噠噠”蹄聲攪和著“吱紐”的車輪聲從我的睡夢聲中走遠了。父親去離家六七十里的山裡拉柴了!

到達山裡已是大上午了,啃幾口乾糧,用手掬起河道的水飲幾口,來不及歇息就得砍柴。滿山的荊棘,稍不留意,不是劃破了臉就是紮了手。一根一根砍下,歸攏整齊,用荊條捆成捆。捆的捆兒夠裝車時,便扛在肩上一捆一捆向驢和車的方向轉。等得裝好車時,太陽快落山了。給驢飲水的功夫,人啃幾口乾糧,便返程了。雞鳴五更時,一車柴火早已整齊地碼放在窯腦了。那時我最期翼的是父親從山裡帶回的野棗、山核桃和紅紅的瑪兒(後來才知道,那叫薔薇果),其他的不在我視線內,當然進山拉柴的事是輪不到我的。後來聽兩個哥哥說,很苦;渴時,他們喝過牛蹄窩的水。當然,進山拉柴的父親和驢與一隻狼周旋的事,我只能是耳聞了。那時我想,父親皮鞭梢的威力該有多大,他哪來的膽量!當驢徘徊不前,用蹄子叩地時,他心慌過嗎?狼怕火,他一鍋旱菸就把狼打發了。事後,父親說得很輕鬆!

柴哦,這是與命相連的東西吶!

無柴的日子,最難的是母親,每一根莊稼杆她都當寶;有柴的日子,最知道節儉也是母親,一星點兒她都捨不得棄掉。

上冬時,勞碌兩季的莊稼人該歇歇了,可他們哪能閒得住,整整一個冬季想不挨凍,燒炕的柴草需備足了!於是,天剛麻麻亮,掃帚劃過大路,樹葉的“沙沙”聲由遠到近傳來。有人已經早起掃樹葉了!場畔、房前、屋後,堆起了一大堆一大堆的枯葉,有的地方枯乾的草皮都被颳了,溝溝坎坎也就不用說了。我也是這刮草皮大軍中的一員,儘管個兒小,一擔小籠是必須擔的。至此,冬來家家才能心安!

煤,莊稼人把它叫碳,那是黑金子,一般的莊戶人家怎能燒得起!我們家用煤做飯時,已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了,那時還不敢敞開了用,母親只有蒸饃時為了續火才用幾塊。大多時候,做飯用得還是斫成片的木柴,燒炕取暖用的還是玉米高粱杆和麥草。莊稼人只要勤快,遍地都是柴,所以父親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逢到枯枝幹柴,他就會撿回家。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有電了,卻是兩相,農村人只能用於照明。簡陋的線路,負荷過小的電線,昂貴的電費,農村人消費不起!

千禧之年有千喜,國富民強,電力充足,電網改造,電器普及,農村人與電結上了不結之緣。如今,年邁的老父親也學會了用電飯鍋燒水、做飯、炒菜,已經完全脫離了煙熏火燎的日子,也告別了屈膝燒坑的日子。日子好了,生活方便了,隨手撿柴的習慣卻長在了他的身上,庭院的上方永遠有一堆清理不完的柴火!

"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散文)

歲月可以風蝕掉任何記憶,但卻無法改變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見柴必拾的習慣。當他艱難的蹲下身,單膝著地撿起一根柴火,再吃力地起身時,我已不能自已。

這個老人是我的父親,我曾笑過他太迂,因為他把一片燒火柴或一把麥秸稈看得太值錢。“別小看一把柴火,有了它,三冬不挨凍!”我至今還記得他說這句話時的認真神態。

別說年少不懂事,懂事卻是兩界人。

當雨天來臨,母親“騰騰”奔跑的腳步聲再次迴響在耳邊。只見她拿來掃帚、籠急著跑向場院的柴草堆,準備好做飯取暖的乾柴草,隨帶還要把柴草堆歸攏一下,防止雨澆溼太多的柴草。我曾見過她爬在灶前用力吹火的情景,柴草太溼,點不著,漚出的全是白煙。她被嗆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咳嗽還接連不斷。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一頓飯還沒著落。她再焦急,這柴火就是不起焰,那個窩火啊!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

所以,為了不影響正常的生活、農忙時的生產、過冬的取暖做飯,每年開春後、入冬前,備柴禾這是頭等大事。

父親和他的小毛驢該進山了。

晚上睡覺前,需給毛驢拌足草料,讓它吃個痛快,人只備了幾塊乾糧。雞叫頭遍,“噠噠”蹄聲攪和著“吱紐”的車輪聲從我的睡夢聲中走遠了。父親去離家六七十里的山裡拉柴了!

到達山裡已是大上午了,啃幾口乾糧,用手掬起河道的水飲幾口,來不及歇息就得砍柴。滿山的荊棘,稍不留意,不是劃破了臉就是紮了手。一根一根砍下,歸攏整齊,用荊條捆成捆。捆的捆兒夠裝車時,便扛在肩上一捆一捆向驢和車的方向轉。等得裝好車時,太陽快落山了。給驢飲水的功夫,人啃幾口乾糧,便返程了。雞鳴五更時,一車柴火早已整齊地碼放在窯腦了。那時我最期翼的是父親從山裡帶回的野棗、山核桃和紅紅的瑪兒(後來才知道,那叫薔薇果),其他的不在我視線內,當然進山拉柴的事是輪不到我的。後來聽兩個哥哥說,很苦;渴時,他們喝過牛蹄窩的水。當然,進山拉柴的父親和驢與一隻狼周旋的事,我只能是耳聞了。那時我想,父親皮鞭梢的威力該有多大,他哪來的膽量!當驢徘徊不前,用蹄子叩地時,他心慌過嗎?狼怕火,他一鍋旱菸就把狼打發了。事後,父親說得很輕鬆!

柴哦,這是與命相連的東西吶!

無柴的日子,最難的是母親,每一根莊稼杆她都當寶;有柴的日子,最知道節儉也是母親,一星點兒她都捨不得棄掉。

上冬時,勞碌兩季的莊稼人該歇歇了,可他們哪能閒得住,整整一個冬季想不挨凍,燒炕的柴草需備足了!於是,天剛麻麻亮,掃帚劃過大路,樹葉的“沙沙”聲由遠到近傳來。有人已經早起掃樹葉了!場畔、房前、屋後,堆起了一大堆一大堆的枯葉,有的地方枯乾的草皮都被颳了,溝溝坎坎也就不用說了。我也是這刮草皮大軍中的一員,儘管個兒小,一擔小籠是必須擔的。至此,冬來家家才能心安!

煤,莊稼人把它叫碳,那是黑金子,一般的莊戶人家怎能燒得起!我們家用煤做飯時,已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了,那時還不敢敞開了用,母親只有蒸饃時為了續火才用幾塊。大多時候,做飯用得還是斫成片的木柴,燒炕取暖用的還是玉米高粱杆和麥草。莊稼人只要勤快,遍地都是柴,所以父親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逢到枯枝幹柴,他就會撿回家。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有電了,卻是兩相,農村人只能用於照明。簡陋的線路,負荷過小的電線,昂貴的電費,農村人消費不起!

千禧之年有千喜,國富民強,電力充足,電網改造,電器普及,農村人與電結上了不結之緣。如今,年邁的老父親也學會了用電飯鍋燒水、做飯、炒菜,已經完全脫離了煙熏火燎的日子,也告別了屈膝燒坑的日子。日子好了,生活方便了,隨手撿柴的習慣卻長在了他的身上,庭院的上方永遠有一堆清理不完的柴火!

一片有靈魂的柴火

好日子總不待人!

母親的墳塋上長滿了草,每季清明的青煙裡,眼前總愛浮現她雨天著急收拾柴火的身影、灶前被煙燻的流淚的面龐。

今年清明,耄耋之年的父親從西安歸來,見到我給老家院子裡裝的太陽能燈,連連說著“好,好,好!”只惜,他享受的日子還有多長?

風無語,一片柴火有了思想,以最樸素的形式詮釋著生命的真諦,還有微以見著的滄桑變遷。

撿起的是柴禾,捻起的卻是滿地的鄉愁。村口,柳樹枝丫間一窠鵲巢上飄落的一根葦草,繪出的都是遙遠而有清晰的故鄉。

審閱:康書秀

簡評:一篇帶著真情實感的鄉愁故事:拾柴的父親、惜柴的母親,讀來打動人心。可喜的是結尾處筆者只用三言兩語,讓讀者看到了新農村的變化和作者對家鄉和親人的不變情懷。

作者:趙會寧

編輯:趙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