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縣:村民搬遷後的日子大變樣

農村 農村改革 林業 種植業 三農 北方新報 2018-12-04

8頭牛,20多隻羊,4頭豬,48畝流轉出去的土地,一個便民超市,讓住在火燒羊圈自然村幸福院劉廣龍的日子過得舒坦而踏實。

“比種地強,過去7個人的地收入也就是1萬元,還得雨跟上,現在我就這4頭豬也比過去種地強。”劉廣龍說。

午後的武川縣二份子鄉姚家村,靜謐、祥和,似乎在等著一場雨。放眼望去,滿眼綠色。在武川縣西部這片乾旱少雨、風蝕沙化嚴重的土地上,村民們切身體會到了“生態”的好處。劉廣龍就是從這裡的古陸洲村遷出去的。

其實,姚家村現在的蒼翠綠色和劉廣龍的舒心日子只是二份子鄉精準設計生態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全鄉45萬畝土地,只有19萬畝用於耕種,其餘全部進入生態區項目建設。”二份子鄉政府副鄉長李永剛介紹。

過去,這裡氣候惡劣、土地貧瘠、生態脆弱,村民收入微薄,一方水土已經養育不了一方人。

要想向土地要飯吃,就要先還土地以綠色。“十三五”總體規劃中,武川縣確定了將二份子鄉列為生態修復區,在縣域西部打造佔地500平方公里“生態修復區”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基調定好,策略跟進。“修復生態、移民安置、立草為業、興牧致富”“四位一體”戰略開啟了二份子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設計、精準發展的破冰之旅。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脆弱地區武川縣2013年移民扶貧工程》,二份子鄉黨委政府結合移民搬遷和土地集中流轉試點工程成功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條“政府引導、群眾自願、政策支持、自主搬遷、一次規劃、分年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二份子鄉易地扶貧搬遷新模式”。全鄉132個自然村中,2016年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實施移民搬遷97個自然村,涉及5637戶16586人農業人口。並對16個自然村進行了“美麗鄉村建設”,其中10個村主要工程是建設互助幸福院;2017年移民搬遷15個自然村,涉及1170戶3703人農業人口。

實施易地整村搬遷後,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將所有搬遷農戶的耕地由政府集中統一流轉,視土地質量每畝每年予以100至160元的補助,流轉期為10年,種植多年生牧草,牧草收入全部歸原承包農戶所有。2014年和2016年兩年共流轉耕地14.88萬畝。另外,積極爭取上級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項目指標,3年共實施退耕還林7.36萬畝。2017年實施退耕還草10.6萬畝。

“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返遷”。其後二份子鄉交出一份“精準”的答卷。

二份子鄉姚家村距武川縣城75公里,轄7個自然村,總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萬畝。歷史上的姚家村土地荒漠化嚴重。2014年,該村被列為國家級貧困村,經過精準識別,有41戶112人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的實際情況,該村實施了生態移民整村搬遷,共有358戶858人實施移民。7個自然村符合條件的村民都搬進了位於火燒羊圈自然村幸福院的64套新民居。幸福院進行了街巷硬化,安裝了自來水,廣播電視、寬帶、文化室、衛生室、便民超市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政府給每人補貼資金1.5萬元;土地流轉1.62萬畝,每畝補貼100元;退耕還林2390畝,每畝補貼90元,土地流轉全部種植優質的紫花苜蓿牧草。2015年,利用“三到村、三到戶”資金,每戶補貼6400元,購買基礎母牛39頭,3頭種公牛。2016年,又投資90萬元為貧困戶建成30套養殖小區,養牛180多頭。

母花以力更自然村60歲的藺蘭柱,由2014年的1頭母牛,到現在已經有6頭牛,別人勸他賣幾頭,他就是捨不得,現在除了6頭牛的“資產”,他家的48畝土地流轉出去,每年都有4800元的收入,此外,糧食綜合補貼有1500元,藺蘭柱的媳婦會季節性去召河務工,生活妥妥的。

劉廣龍和以前住在德勝溝村的趙雙生,現在都移民住在這裡的幸福院,已經3年了。比起劉廣龍的“多種經營”,71歲的趙雙生因為身體原因,只養了5只雞。老人說:“已經很好了,有養老保險、低保保障,還有流轉土地收入,生活沒有問題。”

在去姚家村採訪的路上,不時會看到一兩隻鴻雁在草地上或一個小水窪邊佇立,甚至一些土黃鼠不慌不忙從路上穿過。姚家村黨支部書記郝志文笑著說:“不僅有鴻雁,還有狐狸。”記者很好奇,但郝志文說:“不知從哪裡來的,可能是生態好轉把它們引來了。”

李永剛告訴我們,全鄉共規劃建設互助幸福院14處、1647套,供65週歲以上的搬遷戶和低保戶、貧困戶、分散五保、殘疾戶入住。

8月5日,二份子鄉又給了村民們一個驚喜。呼和浩特市慶龍汽車用品有限公司入住。作為二份子鄉的產業扶貧項目,可以輻射帶動花西村、南蘇計、雙玉城、南灣、五份子等5個行政村433戶953人進入這項全新的產業鏈條中。

在生產車間裡,花西行政村紅北村的李枝葉正在電動縫紉機上工作。“我們都是培訓上崗的。因為以前會用縫紉機,所以有基礎,當然這裡的縫紉機和家裡的普通縫紉機不同。學了三四天就會了。”李枝葉說,“我是貧困戶,所以公司優先錄用,每月2000多元,活也不重,也不誤家裡的營生。”

另一間屋子裡,63歲的王桃女和69歲的邸蘭香,一個來自西紅勝村,一個來自紅河槽村,現在生態移民都住在東紅勝互助幸福院裡。兩人幹著公司裡最輕快的營生——安裝鬆緊帶。“我們是貧困戶,年紀又大了,村委會和廠子安排我們做點輕巧營生,掙的是‘年薪’。”

這話引來一片笑聲。

公司負責人賈禎龍介紹,從明年開始,公司計劃在周邊範圍流轉貧困戶土地,用於種植生產養生坐墊所需的原材料苦蕎,讓農戶獲得更多收入。

繞過武川縣西烏蘭不浪,沿二份子鄉雙玉城至東紅勝西上二份子鄉,成片的檸條和紫花苜蓿驕傲地舒展在陽光下,偶爾陣風,搖曳出一片生機勃勃。

“草業強基、牧業富民、生態興鄉”,二份子鄉是武川縣“草業大縣”的重要目標鄉。草業興鄉,這是武川縣最西北的一個鄉的艱苦探索。按照“風蝕沙化生態恢復型、特色種養結合型、草種採籽型”,以蒙草等企業為龍頭,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形成規模穩定的優質牧草種植區,到2018年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屆時,武川縣西部30公里生態恢復區將為“生態大縣”添上美麗的一筆。

文/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鄭學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