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趙家驥(中)在小學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

第一次向趙家驥提出採訪邀請時,老先生很乾脆地拒絕了,彼時他剛剛結束在成都溫江區一所大學的授課,一邊微笑著與學生告別,一邊嚴肅地解釋道:“我只是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需要宣傳。”

等到第二次邀請時,記者開門見山地闡釋了“希望能通過對他的報道,讓農村教育受到更多關注”的想法,他聽後精神一振,整個人當即變得柔和起來:“農村教育我倒是樂意講的。”

迄今為止,趙家驥81年的人生與“農村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受益於農村教育,工作後便開始致力研究農村教育,退休之後,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農村教育之中。

採訪中,他用略帶著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嚴肅且執著地說:“農村娃娃想出人頭地,得靠知識改變命運。”

因教育而改變命運

“是共產黨讓我有書讀。”整個採訪過程中,這句話趙家驥重複了好多遍。

在我國,教育一直得到國家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全國文盲比率80%,學齡兒童入學率20%的困局,一方面,國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掃盲運動;另一方面,國家力量全面投入辦學,公辦教育廣泛展開,開辦了大批公辦學校。

如今,在我國各地還能看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等標語。

教育的力量使得數以萬計的人擺脫了文盲身份,也改變了其中不少人的人生軌跡。趙家驥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個農村家庭的趙家驥,2歲多時父親去世,全靠母親一個人拉扯他和妹妹長大。這位農村婦女魄力十足,在家裡急需勞動力的當口,她卻選擇了讓孩子讀書。

趙家驥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950年,上小學四年級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跳級考上了眉山中學。

1951年,政務院公佈《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新學制開始統一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初步形成。1951年秋季開學前,新中國第一套全國中小學通用教科書出版。

“讀中學以後,讀書條件明顯變好了,特別是師資力量變強了。”趙家驥回憶道。也是在這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

那時候學生不多,趙家驥這個“比桌子高一點,學習很認真,很努力”的跳級生,自然引起了全校不少老師的注意。

“可能看我年紀小,學校老師都很關照我,特別是鄒仕昌老師,儘管從初中到高中,鄒老師都沒有教過我,但是他對我的關心我一直都忘不了。”就此,趙家驥心裡埋下了一枚“教書育人”的種子,並選擇報考四川師範大學。

把趙家驥帶上農村教育這條路的,則是曾經的眉山中學副校長餘盛澤。

1982年,在趙家驥剛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時,時任樂山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的餘盛澤正著手研究農村教育,他向自己新官上任的學生傳授了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並介紹了幾名對農村教育頗有研究的西南師範大學教授給趙家驥。“正是依照幾位教授的理念,我才有機會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趙家驥感激地說。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趙家驥(中)在小學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

第一次向趙家驥提出採訪邀請時,老先生很乾脆地拒絕了,彼時他剛剛結束在成都溫江區一所大學的授課,一邊微笑著與學生告別,一邊嚴肅地解釋道:“我只是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需要宣傳。”

等到第二次邀請時,記者開門見山地闡釋了“希望能通過對他的報道,讓農村教育受到更多關注”的想法,他聽後精神一振,整個人當即變得柔和起來:“農村教育我倒是樂意講的。”

迄今為止,趙家驥81年的人生與“農村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受益於農村教育,工作後便開始致力研究農村教育,退休之後,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農村教育之中。

採訪中,他用略帶著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嚴肅且執著地說:“農村娃娃想出人頭地,得靠知識改變命運。”

因教育而改變命運

“是共產黨讓我有書讀。”整個採訪過程中,這句話趙家驥重複了好多遍。

在我國,教育一直得到國家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全國文盲比率80%,學齡兒童入學率20%的困局,一方面,國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掃盲運動;另一方面,國家力量全面投入辦學,公辦教育廣泛展開,開辦了大批公辦學校。

如今,在我國各地還能看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等標語。

教育的力量使得數以萬計的人擺脫了文盲身份,也改變了其中不少人的人生軌跡。趙家驥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個農村家庭的趙家驥,2歲多時父親去世,全靠母親一個人拉扯他和妹妹長大。這位農村婦女魄力十足,在家裡急需勞動力的當口,她卻選擇了讓孩子讀書。

趙家驥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950年,上小學四年級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跳級考上了眉山中學。

1951年,政務院公佈《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新學制開始統一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初步形成。1951年秋季開學前,新中國第一套全國中小學通用教科書出版。

“讀中學以後,讀書條件明顯變好了,特別是師資力量變強了。”趙家驥回憶道。也是在這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

那時候學生不多,趙家驥這個“比桌子高一點,學習很認真,很努力”的跳級生,自然引起了全校不少老師的注意。

“可能看我年紀小,學校老師都很關照我,特別是鄒仕昌老師,儘管從初中到高中,鄒老師都沒有教過我,但是他對我的關心我一直都忘不了。”就此,趙家驥心裡埋下了一枚“教書育人”的種子,並選擇報考四川師範大學。

把趙家驥帶上農村教育這條路的,則是曾經的眉山中學副校長餘盛澤。

1982年,在趙家驥剛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時,時任樂山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的餘盛澤正著手研究農村教育,他向自己新官上任的學生傳授了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並介紹了幾名對農村教育頗有研究的西南師範大學教授給趙家驥。“正是依照幾位教授的理念,我才有機會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趙家驥感激地說。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深耕農村教育幾十年

實地調研農村教育狀況、幫助解決貧困家庭讀書難的問題、完成多部極具實踐應用價值的農村教育著作,幾十年來,趙家驥的工作成績斐然。

“只有深入農村,才會真正地瞭解農村教育的發展情況。”趙家驥語重心長地說,在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不久,他便將手頭的行政事務交由同事負責,深入農村進行調研。

他發現擋在農村教育面前最大的難題是——貧窮。因為貧窮,孩子被迫輟學;因為貧窮,學校教育資源受限。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調研期間的夜晚,趙家驥為此輾轉反側,久久難眠。

結合調研結果,多方探討後,趙家驥與同事按各地條件規劃出一些解決方法。比如在樂山井研縣,免費給學生髮放相應的兔子並由學校提供飼養場地,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餵養,等到兔子長大後,再統一售賣,所得收入用來抵扣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

“不同地區的學校可以根據情況調整,這個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趙家驥說。

在深入農村調研時,趙家驥發現許多成人因為要贍養老人和撫養小孩,又要下地幹活,沒有多餘的錢和空閒的時間讀書。

“成人不讀書,不懂技術,可能會永遠窮下去!”為此,趙家驥創造了“短平快”教育模式。

“一般的成人教育課程一年需要1200個學時,但是農民沒有這麼多的精力,所以我將成人每天的學習時間縮‘短’,最重要的一點是成人教育課程內容一定要適應發展水平、見效快,這樣就形成了‘短平快’教育模式。”趙家驥對自己創造的模式很是驕傲。

“短平快”教育模式迅速在當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課堂,學政策技術。1987年,“短平快”教育模式還在亞太地區大眾教育研討會上獲得高度讚揚。也是在這一年,國家教委在河北涿州召開農村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會議,標誌著我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正式開始。

聽到國家全面吹響農村教育改革的號角,趙家驥激動萬分,緊接著他開始探索將普通基礎教育、職業基礎教育以及成人基礎教育三種教育結合起來的新理論。

隨著農村教育結構的改革,農村職業中學快速發展起來,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快速適應社會,1996年,在《三環論——構建農村教育新體系》的基礎上,趙家驥提出“寬實活”職技教育模式。

多年來,趙家驥提出的多個農村教育理論開創了農村教育的新局面,幫助了無數農民脫貧致富。如今,這些理論仍舊在農村地區廣泛使用,趙家驥也依然在農村教育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趙家驥(中)在小學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

第一次向趙家驥提出採訪邀請時,老先生很乾脆地拒絕了,彼時他剛剛結束在成都溫江區一所大學的授課,一邊微笑著與學生告別,一邊嚴肅地解釋道:“我只是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需要宣傳。”

等到第二次邀請時,記者開門見山地闡釋了“希望能通過對他的報道,讓農村教育受到更多關注”的想法,他聽後精神一振,整個人當即變得柔和起來:“農村教育我倒是樂意講的。”

迄今為止,趙家驥81年的人生與“農村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受益於農村教育,工作後便開始致力研究農村教育,退休之後,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農村教育之中。

採訪中,他用略帶著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嚴肅且執著地說:“農村娃娃想出人頭地,得靠知識改變命運。”

因教育而改變命運

“是共產黨讓我有書讀。”整個採訪過程中,這句話趙家驥重複了好多遍。

在我國,教育一直得到國家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全國文盲比率80%,學齡兒童入學率20%的困局,一方面,國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掃盲運動;另一方面,國家力量全面投入辦學,公辦教育廣泛展開,開辦了大批公辦學校。

如今,在我國各地還能看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等標語。

教育的力量使得數以萬計的人擺脫了文盲身份,也改變了其中不少人的人生軌跡。趙家驥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個農村家庭的趙家驥,2歲多時父親去世,全靠母親一個人拉扯他和妹妹長大。這位農村婦女魄力十足,在家裡急需勞動力的當口,她卻選擇了讓孩子讀書。

趙家驥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950年,上小學四年級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跳級考上了眉山中學。

1951年,政務院公佈《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新學制開始統一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初步形成。1951年秋季開學前,新中國第一套全國中小學通用教科書出版。

“讀中學以後,讀書條件明顯變好了,特別是師資力量變強了。”趙家驥回憶道。也是在這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

那時候學生不多,趙家驥這個“比桌子高一點,學習很認真,很努力”的跳級生,自然引起了全校不少老師的注意。

“可能看我年紀小,學校老師都很關照我,特別是鄒仕昌老師,儘管從初中到高中,鄒老師都沒有教過我,但是他對我的關心我一直都忘不了。”就此,趙家驥心裡埋下了一枚“教書育人”的種子,並選擇報考四川師範大學。

把趙家驥帶上農村教育這條路的,則是曾經的眉山中學副校長餘盛澤。

1982年,在趙家驥剛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時,時任樂山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的餘盛澤正著手研究農村教育,他向自己新官上任的學生傳授了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並介紹了幾名對農村教育頗有研究的西南師範大學教授給趙家驥。“正是依照幾位教授的理念,我才有機會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趙家驥感激地說。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深耕農村教育幾十年

實地調研農村教育狀況、幫助解決貧困家庭讀書難的問題、完成多部極具實踐應用價值的農村教育著作,幾十年來,趙家驥的工作成績斐然。

“只有深入農村,才會真正地瞭解農村教育的發展情況。”趙家驥語重心長地說,在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不久,他便將手頭的行政事務交由同事負責,深入農村進行調研。

他發現擋在農村教育面前最大的難題是——貧窮。因為貧窮,孩子被迫輟學;因為貧窮,學校教育資源受限。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調研期間的夜晚,趙家驥為此輾轉反側,久久難眠。

結合調研結果,多方探討後,趙家驥與同事按各地條件規劃出一些解決方法。比如在樂山井研縣,免費給學生髮放相應的兔子並由學校提供飼養場地,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餵養,等到兔子長大後,再統一售賣,所得收入用來抵扣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

“不同地區的學校可以根據情況調整,這個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趙家驥說。

在深入農村調研時,趙家驥發現許多成人因為要贍養老人和撫養小孩,又要下地幹活,沒有多餘的錢和空閒的時間讀書。

“成人不讀書,不懂技術,可能會永遠窮下去!”為此,趙家驥創造了“短平快”教育模式。

“一般的成人教育課程一年需要1200個學時,但是農民沒有這麼多的精力,所以我將成人每天的學習時間縮‘短’,最重要的一點是成人教育課程內容一定要適應發展水平、見效快,這樣就形成了‘短平快’教育模式。”趙家驥對自己創造的模式很是驕傲。

“短平快”教育模式迅速在當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課堂,學政策技術。1987年,“短平快”教育模式還在亞太地區大眾教育研討會上獲得高度讚揚。也是在這一年,國家教委在河北涿州召開農村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會議,標誌著我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正式開始。

聽到國家全面吹響農村教育改革的號角,趙家驥激動萬分,緊接著他開始探索將普通基礎教育、職業基礎教育以及成人基礎教育三種教育結合起來的新理論。

隨著農村教育結構的改革,農村職業中學快速發展起來,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快速適應社會,1996年,在《三環論——構建農村教育新體系》的基礎上,趙家驥提出“寬實活”職技教育模式。

多年來,趙家驥提出的多個農村教育理論開創了農村教育的新局面,幫助了無數農民脫貧致富。如今,這些理論仍舊在農村地區廣泛使用,趙家驥也依然在農村教育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點亮農村孩子的科技夢

穿梭在各個學校開講座、當學生的科學輔導老師、帶領學生參加科技比賽……2001年,趙家驥退休後,繼續發揮餘熱,身體力行地奔走在中國教育的最前線,這一次他將重心放在了著力提高農村孩子的科學素質上。

“科技是時代命題,創新是靈魂,實踐是根本途徑,活動是載體,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所以說,科技時代引領青少年學科學、用科學是十分重要的。”為此,趙家驥獨創了激勵式、啟迪式、引領式“科創三式”教育法,幫助農村孩子實現科技夢。

學生小翠就是“科創三式”教育法的受益者之一。小翠曾經是一個熱愛學習,在科技創新方面極具天賦的孩子。但後來,因為父母離異,小翠變得自閉寡言。看到孩子這樣,這可急壞了趙家驥:“當時我想了想,決定通過‘科創三式’教育法的啟迪式來引導小翠。”

一次上科學課時,趙家驥走到小翠身邊,拿起小翠還未製作完成的螳螂捕捉器,手把手地教她完成最後的步驟。當成品螳螂捕捉器完成以後,趙家驥又輔助小翠一起試驗螳螂捕捉器的各項功能。

在試驗的過程中,趙家驥不厭其煩地一步一步指導小翠。看到螳螂捕捉器成功地捕捉到一隻小螳螂後,小翠咯咯地笑了起來。“看到小翠笑了,我感到特別欣慰。”在這之後,趙家驥常常去看望小翠,指導小翠完成各種小模型,小翠也慢慢變得開朗起來。

18年來,哪所學校邀請趙家驥去開講座、輔導學生,他從不拒絕。每次講課,他都堅持自己準備課件,想辦法講一堂精彩而生動的課程。他還常常自掏腰包購買科技方面的書籍送給學生。

多年來,趙家驥輔導的優秀學生不勝枚舉,多次在全國、省市科技比賽中獲獎,他還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他把自己比作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在他看來,幫助孩子造夢,幫助孩子圓夢,讓青少年插上科學的翅膀,這樣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才會有持久的支撐力量。

1

人物名片:

趙家驥,四川眉山人,81歲,195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育部基教司聘任專家、四川省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四川省關愛明天十佳五老之優秀專家、原樂山市教委主任。在職期間既從事管理和教學工作,又致力於農村教育研究,其撰寫的600多萬字論文和著述中,有67項獲獎、6項成果在國內推廣,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被聘請為全國農村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趙家驥(中)在小學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

第一次向趙家驥提出採訪邀請時,老先生很乾脆地拒絕了,彼時他剛剛結束在成都溫江區一所大學的授課,一邊微笑著與學生告別,一邊嚴肅地解釋道:“我只是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需要宣傳。”

等到第二次邀請時,記者開門見山地闡釋了“希望能通過對他的報道,讓農村教育受到更多關注”的想法,他聽後精神一振,整個人當即變得柔和起來:“農村教育我倒是樂意講的。”

迄今為止,趙家驥81年的人生與“農村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受益於農村教育,工作後便開始致力研究農村教育,退休之後,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農村教育之中。

採訪中,他用略帶著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嚴肅且執著地說:“農村娃娃想出人頭地,得靠知識改變命運。”

因教育而改變命運

“是共產黨讓我有書讀。”整個採訪過程中,這句話趙家驥重複了好多遍。

在我國,教育一直得到國家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全國文盲比率80%,學齡兒童入學率20%的困局,一方面,國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掃盲運動;另一方面,國家力量全面投入辦學,公辦教育廣泛展開,開辦了大批公辦學校。

如今,在我國各地還能看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等標語。

教育的力量使得數以萬計的人擺脫了文盲身份,也改變了其中不少人的人生軌跡。趙家驥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個農村家庭的趙家驥,2歲多時父親去世,全靠母親一個人拉扯他和妹妹長大。這位農村婦女魄力十足,在家裡急需勞動力的當口,她卻選擇了讓孩子讀書。

趙家驥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950年,上小學四年級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跳級考上了眉山中學。

1951年,政務院公佈《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新學制開始統一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初步形成。1951年秋季開學前,新中國第一套全國中小學通用教科書出版。

“讀中學以後,讀書條件明顯變好了,特別是師資力量變強了。”趙家驥回憶道。也是在這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

那時候學生不多,趙家驥這個“比桌子高一點,學習很認真,很努力”的跳級生,自然引起了全校不少老師的注意。

“可能看我年紀小,學校老師都很關照我,特別是鄒仕昌老師,儘管從初中到高中,鄒老師都沒有教過我,但是他對我的關心我一直都忘不了。”就此,趙家驥心裡埋下了一枚“教書育人”的種子,並選擇報考四川師範大學。

把趙家驥帶上農村教育這條路的,則是曾經的眉山中學副校長餘盛澤。

1982年,在趙家驥剛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時,時任樂山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的餘盛澤正著手研究農村教育,他向自己新官上任的學生傳授了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並介紹了幾名對農村教育頗有研究的西南師範大學教授給趙家驥。“正是依照幾位教授的理念,我才有機會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趙家驥感激地說。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深耕農村教育幾十年

實地調研農村教育狀況、幫助解決貧困家庭讀書難的問題、完成多部極具實踐應用價值的農村教育著作,幾十年來,趙家驥的工作成績斐然。

“只有深入農村,才會真正地瞭解農村教育的發展情況。”趙家驥語重心長地說,在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不久,他便將手頭的行政事務交由同事負責,深入農村進行調研。

他發現擋在農村教育面前最大的難題是——貧窮。因為貧窮,孩子被迫輟學;因為貧窮,學校教育資源受限。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調研期間的夜晚,趙家驥為此輾轉反側,久久難眠。

結合調研結果,多方探討後,趙家驥與同事按各地條件規劃出一些解決方法。比如在樂山井研縣,免費給學生髮放相應的兔子並由學校提供飼養場地,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餵養,等到兔子長大後,再統一售賣,所得收入用來抵扣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

“不同地區的學校可以根據情況調整,這個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趙家驥說。

在深入農村調研時,趙家驥發現許多成人因為要贍養老人和撫養小孩,又要下地幹活,沒有多餘的錢和空閒的時間讀書。

“成人不讀書,不懂技術,可能會永遠窮下去!”為此,趙家驥創造了“短平快”教育模式。

“一般的成人教育課程一年需要1200個學時,但是農民沒有這麼多的精力,所以我將成人每天的學習時間縮‘短’,最重要的一點是成人教育課程內容一定要適應發展水平、見效快,這樣就形成了‘短平快’教育模式。”趙家驥對自己創造的模式很是驕傲。

“短平快”教育模式迅速在當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課堂,學政策技術。1987年,“短平快”教育模式還在亞太地區大眾教育研討會上獲得高度讚揚。也是在這一年,國家教委在河北涿州召開農村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會議,標誌著我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正式開始。

聽到國家全面吹響農村教育改革的號角,趙家驥激動萬分,緊接著他開始探索將普通基礎教育、職業基礎教育以及成人基礎教育三種教育結合起來的新理論。

隨著農村教育結構的改革,農村職業中學快速發展起來,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快速適應社會,1996年,在《三環論——構建農村教育新體系》的基礎上,趙家驥提出“寬實活”職技教育模式。

多年來,趙家驥提出的多個農村教育理論開創了農村教育的新局面,幫助了無數農民脫貧致富。如今,這些理論仍舊在農村地區廣泛使用,趙家驥也依然在農村教育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點亮農村孩子的科技夢

穿梭在各個學校開講座、當學生的科學輔導老師、帶領學生參加科技比賽……2001年,趙家驥退休後,繼續發揮餘熱,身體力行地奔走在中國教育的最前線,這一次他將重心放在了著力提高農村孩子的科學素質上。

“科技是時代命題,創新是靈魂,實踐是根本途徑,活動是載體,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所以說,科技時代引領青少年學科學、用科學是十分重要的。”為此,趙家驥獨創了激勵式、啟迪式、引領式“科創三式”教育法,幫助農村孩子實現科技夢。

學生小翠就是“科創三式”教育法的受益者之一。小翠曾經是一個熱愛學習,在科技創新方面極具天賦的孩子。但後來,因為父母離異,小翠變得自閉寡言。看到孩子這樣,這可急壞了趙家驥:“當時我想了想,決定通過‘科創三式’教育法的啟迪式來引導小翠。”

一次上科學課時,趙家驥走到小翠身邊,拿起小翠還未製作完成的螳螂捕捉器,手把手地教她完成最後的步驟。當成品螳螂捕捉器完成以後,趙家驥又輔助小翠一起試驗螳螂捕捉器的各項功能。

在試驗的過程中,趙家驥不厭其煩地一步一步指導小翠。看到螳螂捕捉器成功地捕捉到一隻小螳螂後,小翠咯咯地笑了起來。“看到小翠笑了,我感到特別欣慰。”在這之後,趙家驥常常去看望小翠,指導小翠完成各種小模型,小翠也慢慢變得開朗起來。

18年來,哪所學校邀請趙家驥去開講座、輔導學生,他從不拒絕。每次講課,他都堅持自己準備課件,想辦法講一堂精彩而生動的課程。他還常常自掏腰包購買科技方面的書籍送給學生。

多年來,趙家驥輔導的優秀學生不勝枚舉,多次在全國、省市科技比賽中獲獎,他還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他把自己比作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在他看來,幫助孩子造夢,幫助孩子圓夢,讓青少年插上科學的翅膀,這樣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才會有持久的支撐力量。

1

人物名片:

趙家驥,四川眉山人,81歲,195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育部基教司聘任專家、四川省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四川省關愛明天十佳五老之優秀專家、原樂山市教委主任。在職期間既從事管理和教學工作,又致力於農村教育研究,其撰寫的600多萬字論文和著述中,有67項獲獎、6項成果在國內推廣,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被聘請為全國農村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趙家驥(中)在小學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

本報記者 趙青 實習記者 李林晅 袁矛

文明島,你的島!

微信搜索“文明島”公眾號

你要的好,我都能給你!

-End-



如果喜歡,請君點贊

若以為是,轉走可好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趙家驥(中)在小學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

第一次向趙家驥提出採訪邀請時,老先生很乾脆地拒絕了,彼時他剛剛結束在成都溫江區一所大學的授課,一邊微笑著與學生告別,一邊嚴肅地解釋道:“我只是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需要宣傳。”

等到第二次邀請時,記者開門見山地闡釋了“希望能通過對他的報道,讓農村教育受到更多關注”的想法,他聽後精神一振,整個人當即變得柔和起來:“農村教育我倒是樂意講的。”

迄今為止,趙家驥81年的人生與“農村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受益於農村教育,工作後便開始致力研究農村教育,退休之後,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農村教育之中。

採訪中,他用略帶著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嚴肅且執著地說:“農村娃娃想出人頭地,得靠知識改變命運。”

因教育而改變命運

“是共產黨讓我有書讀。”整個採訪過程中,這句話趙家驥重複了好多遍。

在我國,教育一直得到國家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全國文盲比率80%,學齡兒童入學率20%的困局,一方面,國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掃盲運動;另一方面,國家力量全面投入辦學,公辦教育廣泛展開,開辦了大批公辦學校。

如今,在我國各地還能看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等標語。

教育的力量使得數以萬計的人擺脫了文盲身份,也改變了其中不少人的人生軌跡。趙家驥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個農村家庭的趙家驥,2歲多時父親去世,全靠母親一個人拉扯他和妹妹長大。這位農村婦女魄力十足,在家裡急需勞動力的當口,她卻選擇了讓孩子讀書。

趙家驥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950年,上小學四年級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跳級考上了眉山中學。

1951年,政務院公佈《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新學制開始統一建立,專業化教師隊伍初步形成。1951年秋季開學前,新中國第一套全國中小學通用教科書出版。

“讀中學以後,讀書條件明顯變好了,特別是師資力量變強了。”趙家驥回憶道。也是在這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

那時候學生不多,趙家驥這個“比桌子高一點,學習很認真,很努力”的跳級生,自然引起了全校不少老師的注意。

“可能看我年紀小,學校老師都很關照我,特別是鄒仕昌老師,儘管從初中到高中,鄒老師都沒有教過我,但是他對我的關心我一直都忘不了。”就此,趙家驥心裡埋下了一枚“教書育人”的種子,並選擇報考四川師範大學。

把趙家驥帶上農村教育這條路的,則是曾經的眉山中學副校長餘盛澤。

1982年,在趙家驥剛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時,時任樂山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的餘盛澤正著手研究農村教育,他向自己新官上任的學生傳授了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並介紹了幾名對農村教育頗有研究的西南師範大學教授給趙家驥。“正是依照幾位教授的理念,我才有機會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趙家驥感激地說。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深耕農村教育幾十年

實地調研農村教育狀況、幫助解決貧困家庭讀書難的問題、完成多部極具實踐應用價值的農村教育著作,幾十年來,趙家驥的工作成績斐然。

“只有深入農村,才會真正地瞭解農村教育的發展情況。”趙家驥語重心長地說,在就任樂山市教育局局長不久,他便將手頭的行政事務交由同事負責,深入農村進行調研。

他發現擋在農村教育面前最大的難題是——貧窮。因為貧窮,孩子被迫輟學;因為貧窮,學校教育資源受限。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調研期間的夜晚,趙家驥為此輾轉反側,久久難眠。

結合調研結果,多方探討後,趙家驥與同事按各地條件規劃出一些解決方法。比如在樂山井研縣,免費給學生髮放相應的兔子並由學校提供飼養場地,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餵養,等到兔子長大後,再統一售賣,所得收入用來抵扣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

“不同地區的學校可以根據情況調整,這個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趙家驥說。

在深入農村調研時,趙家驥發現許多成人因為要贍養老人和撫養小孩,又要下地幹活,沒有多餘的錢和空閒的時間讀書。

“成人不讀書,不懂技術,可能會永遠窮下去!”為此,趙家驥創造了“短平快”教育模式。

“一般的成人教育課程一年需要1200個學時,但是農民沒有這麼多的精力,所以我將成人每天的學習時間縮‘短’,最重要的一點是成人教育課程內容一定要適應發展水平、見效快,這樣就形成了‘短平快’教育模式。”趙家驥對自己創造的模式很是驕傲。

“短平快”教育模式迅速在當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課堂,學政策技術。1987年,“短平快”教育模式還在亞太地區大眾教育研討會上獲得高度讚揚。也是在這一年,國家教委在河北涿州召開農村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會議,標誌著我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正式開始。

聽到國家全面吹響農村教育改革的號角,趙家驥激動萬分,緊接著他開始探索將普通基礎教育、職業基礎教育以及成人基礎教育三種教育結合起來的新理論。

隨著農村教育結構的改革,農村職業中學快速發展起來,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快速適應社會,1996年,在《三環論——構建農村教育新體系》的基礎上,趙家驥提出“寬實活”職技教育模式。

多年來,趙家驥提出的多個農村教育理論開創了農村教育的新局面,幫助了無數農民脫貧致富。如今,這些理論仍舊在農村地區廣泛使用,趙家驥也依然在農村教育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點亮農村孩子的科技夢

穿梭在各個學校開講座、當學生的科學輔導老師、帶領學生參加科技比賽……2001年,趙家驥退休後,繼續發揮餘熱,身體力行地奔走在中國教育的最前線,這一次他將重心放在了著力提高農村孩子的科學素質上。

“科技是時代命題,創新是靈魂,實踐是根本途徑,活動是載體,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所以說,科技時代引領青少年學科學、用科學是十分重要的。”為此,趙家驥獨創了激勵式、啟迪式、引領式“科創三式”教育法,幫助農村孩子實現科技夢。

學生小翠就是“科創三式”教育法的受益者之一。小翠曾經是一個熱愛學習,在科技創新方面極具天賦的孩子。但後來,因為父母離異,小翠變得自閉寡言。看到孩子這樣,這可急壞了趙家驥:“當時我想了想,決定通過‘科創三式’教育法的啟迪式來引導小翠。”

一次上科學課時,趙家驥走到小翠身邊,拿起小翠還未製作完成的螳螂捕捉器,手把手地教她完成最後的步驟。當成品螳螂捕捉器完成以後,趙家驥又輔助小翠一起試驗螳螂捕捉器的各項功能。

在試驗的過程中,趙家驥不厭其煩地一步一步指導小翠。看到螳螂捕捉器成功地捕捉到一隻小螳螂後,小翠咯咯地笑了起來。“看到小翠笑了,我感到特別欣慰。”在這之後,趙家驥常常去看望小翠,指導小翠完成各種小模型,小翠也慢慢變得開朗起來。

18年來,哪所學校邀請趙家驥去開講座、輔導學生,他從不拒絕。每次講課,他都堅持自己準備課件,想辦法講一堂精彩而生動的課程。他還常常自掏腰包購買科技方面的書籍送給學生。

多年來,趙家驥輔導的優秀學生不勝枚舉,多次在全國、省市科技比賽中獲獎,他還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他把自己比作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在他看來,幫助孩子造夢,幫助孩子圓夢,讓青少年插上科學的翅膀,這樣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才會有持久的支撐力量。

1

人物名片:

趙家驥,四川眉山人,81歲,195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育部基教司聘任專家、四川省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四川省關愛明天十佳五老之優秀專家、原樂山市教委主任。在職期間既從事管理和教學工作,又致力於農村教育研究,其撰寫的600多萬字論文和著述中,有67項獲獎、6項成果在國內推廣,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被聘請為全國農村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趙家驥(中)在小學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

本報記者 趙青 實習記者 李林晅 袁矛

文明島,你的島!

微信搜索“文明島”公眾號

你要的好,我都能給你!

-End-



如果喜歡,請君點贊

若以為是,轉走可好


趙家驥:農村教育的一顆“螺絲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