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扶貧創小康——海東市司法局精準扶貧工作紀略

農村 農村改革 法律 經濟 青海新聞網 2017-06-08

“讓甘溝鄉民族村的百姓早日脫貧,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海東市司法局精準扶貧領導小組工作會上,黨組書記、局長李月旺向全局幹警發出了號令。兩年來,在海東市司法局的傾力幫持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甘溝鄉民族村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蛻變,群眾自力更生、幹群關係和諧,致富產業立杆見影、基礎設施舊貌換新顏,一條小康之路正展現在人民眼前。

字上下工夫,幫扶狀況瞭如指掌

“精”

民族村,地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甘溝鄉政府西南部,東靠本鄉東山村,西鄰杏兒藏族鄉,南毗官亭鎮光輝村,北與本鄉蓋子灘村、前進村相接,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戶籍農戶245戶,實有農戶167戶,外出農戶78戶,農村總人口1382人,農村勞動力659人,貧困戶46戶260人,2015年人均純收入2230元。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653.51畝,種植小麥、馬鈴薯、豆類等,主要以小麥種植為主,養殖業以牛、羊、雞為主。全村農業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全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無支柱產業。

脫貧攻堅是全黨全社會的責任,司法幹警也不例外。對此,海東市司法局一班人有著高度清醒的認識。

精準扶貧,重在精準!為做好民族村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海東市司法局在市上任務下達後,選派副局長宋錄平為該村第一書記,辦公室主任李全業為駐村幹部,深入村社及農戶家中,面對面瞭解貧困群眾致貧原因、群眾所願,幫助制定脫貧計劃。

“僅今年前幾個月,司法局的幹部就到我們這來了十幾趟……”當地一老大爺告訴記者。

近年以來,按照海東市、民和縣和甘溝鄉黨委、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部署,海東市司法局認真制定了甘溝鄉民族村2016精準扶貧工作方案,細化了扶貧內容、時間進度、責任分工,多次召開黨員幹部會議、村民大會,向群眾宣傳精準扶貧的“四個切實”“四個一批”“八個精準”“五項工作內容”等主要政策和下一步工作措施,聽取黨員幹部和村民對民族村開展扶貧工作的意見建議。根據精準扶貧“搞調研、定規劃、促增收、抓項目、強班子”五項工作內容,入戶調研,對全村的生產生活現狀進行摸底,掌握了基本情況,按戶建檔立卡。同時,將精準扶貧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了20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細化了扶貧內容、時間進度、責任分工,扶貧工作與業務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今年上半年多次召開黨組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局“一把手”掛帥,親力親為、主動謀劃,副局長、村第一書記具體抓落實,積極發揮了單位和駐村幹部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了一線有幹部、後方有靠山,為精準扶貧工作深入推進提供強而有力的組織保證。

“我們的情況,可以說司法局的領導心中一清二楚……”當地群眾如是說。

字上出實招,因地制宜舊貌換新顏

“幫”

真扶貧,扶真貧。輸血與造血並重。

在民族村精準扶貧過程中,海東市司法局幹部黨員針對貧困村實際,著力“幫”字上出實招,著力“幫”字上見實效,用真誠譜寫了一曲司法幹警一心為民的赤誠之歌。

在海東市司法局的扶貧檔案中,記者看到了該局2016年針對民族村實際制定的“精準扶貧舉措”:採取一對一的幫扶格式精準扶貧;發揮工作職能,進行“扶貧扶智”法治宣傳;為民族村無償提供法律顧問;為貧困村購置辦公設施……

為了落實政策不走樣,他們在派出第一書記駐地扶貧的同時,還將民族村所有貧困戶幫扶分解到人頭,實行結親幫扶,定期下去走訪,常態化考核,堅持不脫貧不脫鉤,做到有了問題隨時到,有了問題隨時解決。通過精準扶貧幹部駐村幫扶工作,改進機關幹部工作作風,增進了黨群、幹群關係。

“感謝黨,感謝海東市司法局幹警,他們為我們村做的事情,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5月的一天,記者來到甘溝鄉民族村採訪,說起當地的扶貧工作,很多群眾表達了他們的感激之情。

“群眾的期盼,就是我們的目標。”李月旺局長如是說。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海東市司法局以一般幹部“一對一”、副科以上幹部“一對三”結對方式,將全局17名幹部與46戶貧困戶進行了結對認親。5月17日,組織全局黨員幹部集資萬餘元購買千隻雛雞送往46家困難戶,大家深入結對貧困戶家中,普及養殖科學知識,探討致富路徑,理清發展思路,因戶施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切實做到政策法規的講解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村級事業發展的助推員、農牧民群眾歡迎的服務員、基層組織建設的指導員。

通過駐村第一書記和局領導的努力,按照“一戶一策”組織建設小型家庭牧場15戶;爭取項目落實危房改造22戶。今年“兩節”和“扶貧日”活動期間,給167戶生活困難戶送去大米、衣物等慰問品;給46戶貧困戶購買雛雞1500多隻;給9戶殘疾人送去輪椅、助聽器、柺杖等用品和慰問金2700元;給2016年7戶預脫貧戶購買羊40多隻,累計價值達10餘萬元。積極協調縣民政局、海東紅十字會等部門為特困戶解決生活補助萬餘元;協調相關單位以有組織輸轉為主要方式,向外勞務輸出680人(次),勞務收入預計550萬元;為建設村委會籌措徵地款5萬元,給村委會購買辦公桌椅以及辦公用品4萬元。在治弱方面,按照“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的思想和“抓基層、打基礎、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農村黨建工作思路,制訂工作方案,多次召開會議加強“兩委”人員學習培訓,明確“兩委”人員工作職責,健全“兩委”議事規則、“三議一表決”、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等工作制度,完善公開承諾、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結對幫扶困難群眾等制度。3月份,在民族村開展了“三帶三推”主題活動,成立了宣講小組,制訂了實施方案,司法局人員帶著法律書籍、法治宣傳品以及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等信息,帶著農牧業推廣技術、創業就業的服務政策,用群眾看得清、記得住、聽得懂的方式宣講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十次十一次全會精神,廣泛宣傳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使廣大農民群眾更好的瞭解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精準扶貧、農村低保、醫療保險等黨的強農惠農政策;5月份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制定了工作方案,對學習的時間、內容作了詳細的安排部署。

如今,蜿蜒的盤山水泥路通了,適應市場的支柱產業培育起來了,山區群眾安全飲水解決了,群眾自我發展的造血功能激發了。通過海東市司法局的幫扶,民族村變了模樣,正朝著既定的小康目標奔跑而去。

字上做文章,法治扶貧催開文明花

“法”

“幫助民族村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具體問題,增強貧困人群的權益保障意識、法治意識,形成人人尊法的氛圍,是司法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基於這種認識,海東市司法局將加強法制宣傳列入到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部分。他們堅持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的理念,用法治催開了民族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

強化貧困人口法律援助,做實“民心工程。利用扶貧攻堅服務隊集中開展法治扶貧扶智、法律服務進萬家等活動,將農村發生的典型案例製成展板、印刷成冊子、發送給群眾,面對面的講給群眾聽,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帶著任務、帶著責任走進民族村,切實做好普法宣傳,依法做穩定維護、矛盾化解、治安秩序整治及依法保障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基本權益等工作,開展“一對一”“面對面”法治宣傳和解疑釋惑,主動運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

4月份協調組織律師、法律工作者,深入民族村開展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集中力量重點排查和治理各種因素引起的多發性、易激化矛盾糾紛,做到超前排查、超前預防,針對易多發的矛盾隱患進行專題法制宣講和法制教育。海東市司法局就精準脫貧、有關三農政策、勞務輸出、技能培訓等方面進行了講解;法律工作者結合身邊案例講解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活動期間,共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單行本、《青海省法律援助條例》《法律援助服務指南》《法律援助典型案例選編》《百姓常用知識問答》和《法律進鄉村》知識讀本等宣傳資料300餘本。在民族村簽約成立“法律援助工作室”,簽訂“村法律顧問”,切實讓當地群眾在今後享受到專業的法律服務,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利益,為困難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扶貧。

通過組織法律服務隊伍,深入幫扶村開展“精準扶貧,法治同行”法律講座等活動,民族村村民法律意識明顯提高。海東市司法局共接受民族村法律諮詢達百餘次,為土地確權等事務提出法律意見建議,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謀事懂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題”用法。目前,民族村形成了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幹部依法治貧能力顯著提升,群眾自我脫貧能力明顯增強,幹群關係、黨群關係魚水情深,社會更加和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