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體土地徵收及安置補償標準你瞭解多少?

農村 經濟 農民 北京馮凱律師 2019-07-04
關於集體土地徵收及安置補償標準你瞭解多少?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鎮化腳步的加快,我國農村的土地徵收也在推進中。雖然《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審議屢次傳出要“縮小徵地範圍”,但畢竟它尚且是一部草案,屬於“遠水難解近渴”。土地可以說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徵收直接影響了廣大被徵收人的利益。因而被徵地要保證自身利益,起碼要了解關於集體土地徵收及安置補償標準是什麼。

集體土地徵收及安置補償標準:

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1、土地補償費

計算被徵收的耕地的補償款時,參照以下公式: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標準規定。

如果按以上標準還不能保證被徵收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的標準。

2、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助費

法律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因此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款的計算標準各地區有其具體規定。

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3.安置補助費

安置補助費的計算公式: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

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被徵收的耕地數量÷徵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

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每公頃(十五畝)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規定。

如果按以上標準還不能保證被徵收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償費的標準。

以上是集體土地徵收及安置補償標準,從中看到即使集體土地被徵收,但政策規定被徵收農民要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是不能下降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