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岡85後仲維華成立合作社 打拼三年固定資產破千萬

農村 合作社 農民 三農 東北網 2017-05-05

生活報5月4日訊 近幾年的“五一”假期,對於仲維華來說,都是名副其實的“勞動節”。3日中午,記者在哈爾濱西站見到了風塵僕僕的仲維華,此時他剛剛從吉林公主嶺出差回來。眼前這個身材魁梧的漢子,在家鄉青岡縣的土地上已經摸爬滾打了三年。他告訴記者,自己成立的農村合作社,已經成為當地最有名的一個。“有著研究生的學歷,又辭掉穩定的工作回農村種地,在當時可是炸開了鍋。”仲維華說,儘管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但現在看來真的很值得,因為鄉親們紛紛加入合作社,生活也越來越富裕了……

創業前·心繫土地

“農業有好前景 我要回農村”

2009年,體育專業的24歲仲維華從牡丹江師範學院畢業後,在綏芬河一所學校擔任體育老師。因為家人都是農民,自己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讓父親很自豪。

雖然從事的是教師工作,可每到寒暑假仲維華回家時,親朋好友談的大都是田間地頭的事。“聽大家談論農村合作社的事兒,我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甚至想去試試。”但為了不辜負父親的栽培,他又選擇回到牡丹江師範學院繼續深造。

“2014年,研究生剛畢業的時候,大連的外企有很好的工作機會。但因為對農村有很深的感情,對農業的發展前景也充滿期待,國家還鼓勵建合作社,我就回到了家鄉。”仲維華說。

剛回到家鄉的他,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到青崗當了一名體育教師。

專心搞農業 決定創辦合作社

2014年6月,回到青岡縣當教師後,對農業有著極大興趣的仲維華,一直在工作之餘研究農業的相關問題,並著手建立合作社。因在農業方面表現突出,仲維華不久便被調到昌盛鄉農業站當了站長。

“抓住機遇,搞農業也能讓自己更快地實現價值”,就這樣,迫不及待的仲維華,開始著手創辦合作社,“合作社採取土地託管的形式,與農民合作。根據地力情況,保證最低畝產(平均1500斤)。如畝產達不到合同標準,由合作社按減產70%進行補償;如畝產超出合同標準,由合作社和社員按3/7分紅。”

明晰的規劃已經成形,可當仲維華告訴父親,自己要一門心思搞農業,要回來種地的那一刻,父親立即大發雷霆:“你堂堂研究生畢業,還要回來種地?早知道我還供你上學幹啥?直接跟我種地不就得了……”

“老仲家那小子瘋了吧,研究生回來種地?看不得賠慘了……”鄉親們也議論紛紛。

初創業·充滿艱辛

積蓄全都投在農機上 開面包車跑遍全鄉

仲維華組建合作社之初,步履維艱。“在農村,只要湊齊五個人,就可以組建一個合作社。當時只好從家人開始發展合夥人,經過軟磨硬泡,我爸、姨父、姑父、舅舅,再加上我,終於湊夠了五個人。但他們都表示,僅僅給我擔個名,不投錢。”

就這樣,仲維華夫妻的30多萬元存款,全都投在買農機上。仲維華告訴記者:“買完了農機,我們只剩下6000元。當時,我開著一個麵包車,跑了一個寒假,整個鄉都跑遍了,動員農民把土地交給我們管理……經過努力,第一年我們就種了700畝地。”

全國各地學經驗 農貿市場尋行情

如今,仲維華的合作社,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業合作社,形成了“種、肥、藥、儲、運、銷”一條龍的產業鏈。“為了做好這個合作社,長江以北的知名合作社,我都走遍了,為的就是把別人的長處學來。”

仲維華告訴記者,即便是現在,他每到一個城市,都必須要住一宿,因為第二天起早,要去當地的農貿市場,看看當地的蔬菜行情。“比如我們前陣子去安徽,那個大蔥拔乾淨裝車,才2毛錢一斤,到黑龍江能賣到1塊5,批發也要9毛左右。我們合作社的土地大部分還是種玉米的,但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我們要隨時根據市場,調整種植結構。”

創業三年·收穫頗豐

合作社固定資產1000萬 帶領三百多戶農民致富

如今,仲維華的合作社,入社農戶364戶,總種植面積一萬多畝。經過3年時間,大家把這個合作社的固定資產做到了1000萬元,一年大概能盈利150萬元。“當初,他把我們的30多萬元積蓄投了進去,我也很不理解,經常埋怨他!”仲維華的妻子馬國榮說,現在合作社成為了家人的驕傲,也帶領著鄉親共同致富,值了!

“加入了仲維華的合作社後,我在合作社打工,半年就能賺一萬多元,加上我自己12畝地收糧的錢,再加上低保錢,今年我的總收入會比往年增三倍。”當地57歲的貧困戶楊昌禮表示。

雖然合作社一天天發展壯大,但也有一件事讓仲維華感到很迫切。“現在農村的確需要有知識、有文化、心繫農業的大學生回到農村創業。這次去吉林出差,就是想把兩個同鄉年輕人找回來,加入合作社,跟我一起幹,廣大的農村天地,真的可以大有作為。”仲維華告訴記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