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牛雜是不是真的好吃得飛出天際,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在盛產網紅的年代,享受“流量”帶給自己的好處,並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最近,我們又被一位在廣州芳村賣牛雜的阿婆刷了屏。

這位阿婆的手推流動攤,已經在芳村地帶遊擊作戰活躍了三十年。人稱“阿婆牛雜”,雖然早年生意並不特別紅火,但進入了社交網絡的年代,阿婆牛雜的流量暴漲,進入了令人嘖嘖稱奇的走紅階段。

阿婆牛雜是不是真的好吃得飛出天際,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筆者上一次品嚐 已經是五年前

然而畢竟阿婆年事已高,開檔的時間由原來的隔三差,逐步變成一月兩三次,兩三個月才開一次。每次的開檔盛況相當感人,能夠在2小時以內買得到,已經是幸運。3個小時才買到也是很稀鬆平常,很多人都自稱是咬緊牙關,才“修成正果”,捧得牛雜歸。

阿婆牛雜是不是真的好吃得飛出天際,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投入瞭如此多的時間成本才吃得到,阿婆牛雜真的有那麼出類拔萃嗎?筆者在5年前曾經品嚐過,除了分量足,味道並沒有特別的出眾。持有類似觀點的食客也不少,這裡涉及一個眾口難調的問題,好不好吃,只有自己試過才知道。

有意無意的,阿婆這種不定期的遊擊店,賣完即止的態度,已經構成了飢餓營銷的實質。供應得少了,奇貨可居了,就算單價沒有提高,但供需的不平衡,雖然沒有刺激到“生產”,卻刺激到更多的路人轉粉。

阿婆牛雜是不是真的好吃得飛出天際,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可一而未必可再的阿婆牛雜,(大家都被教育到,阿婆可能就快要收山了),加上每次開檔都是轟動事件,長長的隊列,都成功吸引到更多的“羊群”,前來一探究竟。就算不參與排隊,但是看到這種熱鬧氣氛,隨手發上朋友圈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前來買牛雜的人們,絕不是現在覺得肚子餓了,需要馬上找點東西來填肚,不然有誰能夠忍住肚子咕咕叫兩個小時以上。也就是說,這些食客已經超越了單純為了果腹的層次了

阿婆牛雜是不是真的好吃得飛出天際,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購買阿婆牛雜,已經帶有尋求歸屬感的意圖。對於不少街坊來說,阿婆牛雜是他們成長的記憶,或許他們還是在這裡學習認識到牛雜,應該是個什麼味兒。阿婆牛雜,定義了他們對牛雜的賞鑑品味,在他們心目中,只有阿婆牛雜這種味道,才是正確的味道!

“蓴鱸之思”的典故,出自《晉書·張翰傳》,也被《世說新語》所錄,傳為後世佳話。“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因為思念故鄉的蓴鱸,官也不做了,乾脆辭職回鄉!

阿婆牛雜是不是真的好吃得飛出天際,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現在我們的街坊,往小裡說,是借牛雜而思芳村的人情物事,往大了說,也就是對歸屬於這一塊土地的感情進行致敬。這種感情放到通筆墨的文化人手裡,是不會枯竭的題材。

梁實秋“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遂有《雅舍談吃》,對北平的吃食娓娓道來,竟可排遣鄉愁。汪曾祺在《故鄉的食物》中,同樣藉故鄉的穿心紅蘿蔔、薺菜、炒米、蝦子豆腐羹、鹹菜慈姑湯,來表達對故土和童年往事的思念之情。無數吃阿婆牛雜長大的街坊朋友,也都一個意思。筆者一位僑居海外的朋友,每次回鄉也必得去拜訪以前的那些左鄰右里的小吃。如果遇著下落不明的,總不免唏噓一番。

阿婆牛雜是不是真的好吃得飛出天際,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而對阿婆牛雜的宣傳者,其中樂道的也包括了阿婆對牛雜製作的用心,別看賣牛雜只是小半天的事,但是背後的準備功夫,竟長達數天。查實阿婆牛雜並無祕方,她只是憑著良心,對每一道工序都盡力而為罷了。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匠人精神,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快速製作,也快速過期,快速腐朽的大環境,阿婆代表的態度,並不乏知音人的賞識和支持。

阿婆牛雜是不是真的好吃得飛出天際,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沒有壽司之神 我們可以有牛雜之神

至於阿婆牛雜是不是好吃得飛出了天際,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