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紐約客》是為了確認自己“紐約人”的“高貴”身份'

"

在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的1920年代,美國人前所未有地認可和嚮往大城市的生活,由此不論是生在紐約、長在紐約的本地人,還是中途來到紐約的異鄉人,都強烈渴望著身份認同。“紐約人”一詞被賦予了高級、時髦、文明的獨特含義。《紐約客》雜誌可謂準確地抓住了這一心理,持續刊登關於紐約的短文,主題為“宣傳紐約!”“你是紐約客嗎?”“這就是紐約客”等,並運用“這就是屬於你的紐約”、“上帝保佑紐約!”等語句,攫取讀者的視線。在1925至1930年短短6年時間裡,“紐約”、“紐約客”等字眼在《紐約客》文章的標題中出現高達39次,另有17篇文章開頭出現“曼哈頓”或“大都市”字眼(數據引自《關於都市:〈紐約客〉》,第58頁,本·雅格達)在1927年7月2日刊中,刊登了一個類似心理測試的小問卷,題為“你對老紐約究竟瞭解多少?”並提了包括“紐約在1835年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大事是什麼?”在內的50個問題,這種問卷既能夠激發紐約本土人對紐約的懷舊心理,也能借此讓新紐約人研究紐約、瞭解紐約。此外,《紐約客》也經常從異國角度研究觀察分析紐約,比如它曾開設專欄“巴黎來信”、“都市類型”等,通過散文和詩歌等形式,借法國人、英國人的視角審視紐約,讚美紐約——這樣紐約和紐約人的形象就更加立體豐滿了。

20年代《紐約客》封面始終如一地描繪紐約城市生活景象,其都市氣息非常濃郁。以1929年為例,其封面幾乎每一張都是當時紐約人的娛樂生活,可總結為:參加舞會、溜冰、打獵、彈鋼琴、打曲棍球、打高爾夫、看馬戲團表演、騎馬、散步、賭馬、衝浪等。

這兩方面的嘗試,都使得紐約居民很容易從中找到自己生活的足跡。他們能夠理解雜誌文章中所說的“紐約歷史”,而他們自己就有文章所描述的當下的“紐約人特色”,他們的生活正如封面漫畫上所繪的一樣豐富,因此他們會與雜誌產生心靈共鳴,讀《紐約客》就是他們確認自己“紐約人”身份的方式,《紐約客》的生活即他們自身的生活。

"

在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的1920年代,美國人前所未有地認可和嚮往大城市的生活,由此不論是生在紐約、長在紐約的本地人,還是中途來到紐約的異鄉人,都強烈渴望著身份認同。“紐約人”一詞被賦予了高級、時髦、文明的獨特含義。《紐約客》雜誌可謂準確地抓住了這一心理,持續刊登關於紐約的短文,主題為“宣傳紐約!”“你是紐約客嗎?”“這就是紐約客”等,並運用“這就是屬於你的紐約”、“上帝保佑紐約!”等語句,攫取讀者的視線。在1925至1930年短短6年時間裡,“紐約”、“紐約客”等字眼在《紐約客》文章的標題中出現高達39次,另有17篇文章開頭出現“曼哈頓”或“大都市”字眼(數據引自《關於都市:〈紐約客〉》,第58頁,本·雅格達)在1927年7月2日刊中,刊登了一個類似心理測試的小問卷,題為“你對老紐約究竟瞭解多少?”並提了包括“紐約在1835年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大事是什麼?”在內的50個問題,這種問卷既能夠激發紐約本土人對紐約的懷舊心理,也能借此讓新紐約人研究紐約、瞭解紐約。此外,《紐約客》也經常從異國角度研究觀察分析紐約,比如它曾開設專欄“巴黎來信”、“都市類型”等,通過散文和詩歌等形式,借法國人、英國人的視角審視紐約,讚美紐約——這樣紐約和紐約人的形象就更加立體豐滿了。

20年代《紐約客》封面始終如一地描繪紐約城市生活景象,其都市氣息非常濃郁。以1929年為例,其封面幾乎每一張都是當時紐約人的娛樂生活,可總結為:參加舞會、溜冰、打獵、彈鋼琴、打曲棍球、打高爾夫、看馬戲團表演、騎馬、散步、賭馬、衝浪等。

這兩方面的嘗試,都使得紐約居民很容易從中找到自己生活的足跡。他們能夠理解雜誌文章中所說的“紐約歷史”,而他們自己就有文章所描述的當下的“紐約人特色”,他們的生活正如封面漫畫上所繪的一樣豐富,因此他們會與雜誌產生心靈共鳴,讀《紐約客》就是他們確認自己“紐約人”身份的方式,《紐約客》的生活即他們自身的生活。

讀《紐約客》是為了確認自己“紐約人”的“高貴”身份

1929年12月28日刊的封面

另外,通過廣告頁,刺激讀者對都市消費品的購買慾。《紐約客》的廣告不論是從廣告主體、消費標準還是頁面設計上看,都把握著城市化和高檔性的特徵,以為其經濟狀況殷實的主顧服務。隨著《紐約客》內容日益受人矚目,其廣告商數量也不斷增加。這本雜誌創刊初只有30頁,到1929年,已經達到60餘頁,其中,廣告佔到29頁之多。從內容上看,《紐約客》廣告主要可以分為五類:時裝(包括服飾、布料、絲襪等),娛樂(包括劇院、旅遊、旅館等),餐飲(包括餐廳、糖果、冰淇淋等),奢侈品(包括煙、酒、香水、汽車等),其他(包括嬰兒用品、傢俱、公寓出租、咳嗽藥水)等。其中,又以娛樂類的商品廣告最多。以1929年12月28日刊為例,共109個廣告中就有63個廣告屬於娛樂類,其中又以戲劇和旅行廣告最多。這不僅體現出當時紐約文化產品的豐富,更體現出《紐約客》讀者的文化消費需求——有能力支持這些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不菲金錢的活動,他們得既有錢有又閒,還有欣賞演出、參加沙龍的趣味。有些商品的價格也處於中高檔,比如十八格蘭姆西公園附近的公寓出租價格達到每週19到25美金,並打出標語“只為那些有能力生活得更好的女性服務”。隱含在這些廣告後的消費標準,或許超越了不少大都市居民已有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暗示了另一種身份認同的標準。

(本文節選自王肖練湯順佳,《回望1920年代的<紐約客>》,刊《文匯學人》,2018年11月9日)

編輯:陳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