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先天一元氣功

寧靜 武藝堂 2019-06-20

先天一元氣功屬吐納派功法,由肖鑫和發表於1986年。據云源於峨嵋道士,清末傳給陳溪生,再傳其子陳炎烽,並加整理,柯衡1977年學得後,有所發展。功法分靜、動兩部分,著重於吸氣、練氣、運氣、用氣。本站(中華氣功養生網)現把其較完整的靜功和動功登載出來,供朋友們參考。

一、靜功部分

(1)築基功

①臥式功(臥式呼吸法),含仰臥直腿、曲腿、屈腿呼吸3個層次,以直腿呼吸為基礎,練時,取仰臥,直腿,雙手置於大腿旁。行順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守丹田;呼氣時意守命門。

②坐式呼吸法,分分掌、疊掌、提掌3式。分掌式為其代表。取平坐式,意守丹田,行順腹式呼吸。吸氣時,意想內氣上升,同時伸腰;呼氣時,意想內氣下降,腰也隨之下鬆。

③站式呼吸法,包括膻中(胸部)呼吸、中脘(腹部)呼吸、丹命(丹田與命門聯合)呼吸、會陰呼吸、湧(泉)會(陰)呼吸、百會呼吸、兩會(百會、會陰)呼吸、雙會湧泉呼吸、二呼二吸、三呼三吸等10種方式。練膻中呼吸時,面朝東或南站立,先行逆胸式呼吸,吸氣時意守膻中;呼氣時意守雙乳頭。以後轉為深呼吸。

④行步功,即在行進中用手採氣。先練單勞宮採氣法,慢步行進,一手(左右均可)向前提起,合谷向上,即以合谷吸氣,再屈肘收回前臂時合谷和勞宮同時吸氣,再把手上提平肩,轉動前臂手心向下,以拇指引氣入丹田。熟練後可練雙勞宮採氣。

(2)吐納功。以練納氣為主。有納氣于丹田、中脘(或膻中)、天突、百會及閉氣和屏氣5式。其基本功為納氣于丹田。鬆靜站立後,先呼後吸。呼氣時屈膝;吸氣時站立,同時意念氣由湧泉沿腳跟後上升至命門,雙手內轉,並作短小吸氣,此時命門之氣運至小腹,部分流入內勞宮,再把勞宮之氣引至丹田。練閉氣和屏氣法時,先下蹲呼氣,再直立吸氣。吸氣分5步進行:起身吸氣,轉手吸氣,身體右轉吸氣,兩手呈虛拳左右拉開吸氣,然後轉為閉氣(身面轉正),再右轉作第5次吸氣。呼氣亦分5次進行,首次呼氣後,行屏氣,再4次呼氣至盡。

(3)意守功(丹田內轉)。立式,意想內丹田有一團氣,沿著一個白色的光圈轉動(男先左轉,女先右轉)。

(4)導引功(丹田正轉),接意守功後,意守丹田,以意引氣,從臍下出發至會陰,再上升達命門,然後從命門轉過丹田,周而復始。此即正轉,切勿反轉。

(5)外放功。即發放內氣。據介紹,練至一定時間,內氣日滿,可練外放。

(6)太陰功。在太陽剛升起地平線時,面向太陽站立,雙掌心朝向太陽,使印堂和兩勞宮向太陽接收光和熱。①看。以雙眼觀望太陽,直至把太陽看成一輪明月,周圍套著閃動的金圈。②轉。在①的基礎上,頭部隨之轉動。③收。練至眼睛忍不住時收功。

二、動功部分

先天一元功以“圈”為中心,“圈”既是氣之所在,也是意念之所在,不同的練功階段有不同的圈的部位。此功動靜結合,以靜為主,以動為輔。練法有站、坐、臥、走等,佔地少,適應性廣,因人而異,針對性強,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相應功法,不易出偏差。

先天一元功練法

(一)姿勢(站立式,一般都用此式)

雙腳開立,外八字,同肩寬,頭平前望,雙目微閉,脣輕合,舌抵內人中(上脣後,相當於人中部主),面帶微笑,含胸拔背,沉肩虛腋,曲時,掌心相向,如抱球狀,雙掌在丹田前(恥骨與臍之間),手指微屈,用力以僅能保持這個手勢力度。直腰收腹,輕提三陰,膝微屈,腳趾輕抓地。全身鬆,大腦靜,姿態自然,重心落在兩腿之間稍偏前。

練功要求做到:正、鬆、靜、空。

正——指頂天立地,三穴(百會、會陰、湧泉)對正。首先要求心術正,明確練功為強身治病,不生好奇心,不追求效果,要循序漸進,功到自然成。

鬆——身似楊柳節節鬆垂,心曠神怡,無私無畏,無慾無我,舒眉閉目,全身放鬆,不用力,不僵硬。

靜——心如古鬆巍然不動,情緒寧靜,排除雜念,恩想集中,自身或身外出現異常,不奇怪,以靜待之。

空——要求空虛,無慾無求,忘我忘物,恍惚進入一個深沉與純潔的境地。

(二)靜思或默唸

“心地純正能長壽,除去邪念不老春。笑臉常開春風吹,陽光照我才是真”。邊默唸邊想自己與宇義是否相符。為人處事要心地純正,除去邪念,人無邪念則百病不生。夏天想自己如被春風吹,冬天想自己如被陽光照射。靜思默唸使自己消除雜念,全身放鬆,專心練功。

(三)吐納(先天呼吸)

腹式呼吸,吸氣鼓腹,呼氣縮腹,吸氣時用意將氣引入丹田。控制呼吸,吸而不滿,呼而不盡(吸入八成,呼出六成)。呼吸不能太快太深,不單純追求深呼吸,主要幫助排除雜念,主寧靜。初練呼吸8次

(四)丹田內轉

丹田位於臍至恥骨之間,女子主要以氣海穴為中心,男子主要以中極穴為中心,有一個蘋果大小。

意念守住丹田,意想丹田內有一團氣,沿著一個白色的光圈轉動,光圈比氣團略大,轉動的速度均勻,以擺鐘速度一秒轉一圈,先向左轉36圈,再向右轉36圈,作為一組。練完一組,略停3秒鐘,再練下一組,意念與光圈轉動是同步,不快不慢不脫節。意念不能太強,要似守非守。隨著功夫日深,丹田有脹感、暖感,似覺有氣外瀉,這表明內轉功已練成。功成後,每練4—8組接練下一步功。

(五)丹田正轉

丹田部位不變.僅以前任脈後督脈為平面,內轉是把左右轉改為前後轉。男子則上至關元穴下至會陰穴,向前向下向後向上地轉動;女子則上至臍,下至關元穴,以氣海穴為中心,向前向下向後向上轉動,要求與內轉同,不能反方向轉。轉36圈為一組。轉完後,停3秒鐘再轉。氣足後,能貫通任督二脈,俗稱通小週天。

(六)法輪自轉(收功)

練完上法,約停3秒鐘,用意念從神闕穴(肚臍)將氣引出,由右向左,由小到大轉圈,直轉到上達天突穴,下至恥骨上緣,圈成長圓形,在身體的胸腹表皮,不超出胸腹範圍,旋轉36圈。再將氣由原路返回,由大到小。轉到神闕穴,將氣引入肚臍.即用雙手捂住肚臍片刻,睜眼,舒展身體,收功。

上述功法需順序練習,不要跳躍。若身體有病,何部疼痛,可在收功之前,加練一節治病功法。練法如下。

(七)患部旋圈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疾病傷痛是虛是實,然後在練完丹田內轉,休息3秒鐘後,即以意將氣向病灶引去,用意念引氣在患部轉圈;虛證用補,自右向左轉;實證用瀉,自左向右轉,轉3~8圈為一組,不倒轉。轉完休息3秒鐘,再轉下一組。一般每次轉4~8組;即可轉入收功。若無疾病傷痛就沒有必要加此節功法。

雙印功

雙印功要求在意念上使腹部丹田與雙手勞官穴相印,故名。

(一)雙疊掌

準備姿勢同先天一元功,惟將抱球狀的雙掌改為雙掌相疊,左手掌心覆蓋在右手背上,女子掌心對氣海穴,男於掌心對中極穴,也就是丹田內轉的部位上。然後,意想將丹田內轉時的氣引到掌心的勞宮穴,在勞宮穴左轉36圈,右轉36圈。休息3秒鐘,再轉第2組,轉4—8組,改為雙立掌

(二)雙立掌

將相疊之雙掌改為雙手合十,十指向天,上升到胸前。意想丹田正轉,數圈後即將氣引至相貼的兩勞宮穴之間轉圈,只能向前向下向身向上轉,轉36圈為一組,轉4—8組,收功。

勞宮呼吸

雙疊掌與雙生掌練過之後,掌心發脹,再練此功。使掌心勞宮穴積聚之氣與外界流通。此功法需在先天一元功與雙印功之後練習。

姿勢同上,惟雙臂曲肘下垂。左臂漸漸向前抬起與肩平,掌心向前,意在勞宮,呼吸緩慢。吸氣時,肘下沉,前臂向後收,五指併攏,似欲將天地之氣從掌心勞宮穴吸入手臂,送人丹田。呼氣時,前臂向前伸,五指張開,似欲將體內濁氣從掌心勞宮穴放出,也可意想丹田氣經臂從勞宮穴射出。左臂一屈一伸為1次,3次後,左臂下垂,再練右手,方法相同。勞宮呼吸時要求自由自在不用力,手掌要悠悠自然,如遊蛇行水,收不盡,伸不直,虛無為之,氣息才能在臂掌之間暢通無阻。如果掌心發熱發脹,能使他人也有脹熱感,說明此功已有成就。

太陽功(沾眼功法)

夏曆初一初二,太陽初升之時,面向東方,能見到太陽冒頭,雙眼自然張開,望著不刺眼的陽光,默數100下。然後閉眼,轉身向西站,調整呼吸,雙目微閉.從左上右下,右上左下,順序旋轉,各80下。再雙手搓熱各捂在眼眶上,雙眼張開,接受手心熱氣,數36下。雙手移開,雙眼向遠方樹木眺望片刻,即收功。

此功法目赤目痛等實症患者不能練。

乾洗法

1.雙手相搓手掌、手背、手指;

2 .用手掌橫擦前額,雙手自上而下擦臉,用雙手食指中節骨節由內毗向外眥括上下眼瞼,用食指擦鼻翼兩側,上到鼻根下到迎香穴,各36次;

3.雙手四指併攏從兩顆側擦向後腦.由印堂穴向兩側輕揉太陽穴,再向顎側,向後反覆擦至頭大發熱;

4.用食指拇指夾著耳輪、耳垂兩邊上下摩擦,用食指尖在耳內凹陷處按壓,將耳垂往下拉幾次,用中指彈耳背幾次;

5.先在足三裡按揉36次,再從足三裡沿小腿外側向下摩擦到足根36次,再用手掌在足底湧泉穴摩擦36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