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再走長征路」捷報,從紅土地傳來……

寧化 滕代遠 農民 根據地 三明 江西 三明日報 2019-06-28
「記者再走長征路」捷報,從紅土地傳來……

寧化泉上。林文斌 攝

東方軍入閩作戰首捷傳佳話。寧化縣泉上鎮這片紅土地,註定因為80多年前的那場戰鬥,被歷史銘記。

時間回撥到1933年。

那年5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中共臨時中央決定實行“兩個拳頭打人”的方針,將紅一方面軍分成東方軍和中央軍,東方軍入閩作戰,留中央軍在撫河沿岸牽制北線敵人,待東方軍取得進展後再北上,一起攻打南昌。

同年7月2日,東方軍在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滕代遠率領下,從江西石城進入寧化縣。

泉上土堡位於泉上羅李村,扼寧、清、歸三縣要衝,是贛東南經寧化通往閩中腹地和閩西通往閩北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不僅威脅附近根據地的安全,也是東方軍東向出擊的極大障礙。

於是,東方軍決定攻克泉上土堡,在羅李村打響了入閩第一戰。

據寧化縣泉上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延祥村原村主任楊祥鑫介紹,1933年7月3日,東方軍確定“圍點打援”作戰計劃,即圍鎖土堡、打擊援敵並最終拔除土堡之敵。7月7日,東方軍在寧化地方部隊配合下,全殲外圍敵人,圍鎖土堡。

“土堡高4米多,厚約6米,固若金湯,這一戰紅軍打得很艱難。”楊祥鑫說,當時的制高點上,架有輕重武器及迫擊炮。“紅軍戰士槍法很好,一個敵兵不聽別人勸告,站在沒有掩體的城牆上,結果被山頭的紅軍戰士一槍斃命。”

最後,歷時17天,土堡戰役大獲全勝。東方軍入閩作戰首戰告捷,從而打通了閩西和閩北革命根據地的聯繫。

紅色經典在這裡上演,紅色基因在這裡傳承。至今,這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仍在民間口口相傳。

楊祥鑫說:“聽父輩們講,攻克土堡是通過挖地道炸圍牆的辦法,當時有100多名附近村民參與挖地道,其中我們村一個叫楊成玉的村民,也加入到了挖地道的隊伍中。”

86年前,東方軍在羅李村打贏了一場真刀真槍的戰役。86年後,這裡的人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又打贏了一場新的“戰役”——扶貧攻堅戰。

改革開放初期,羅李村是十里八村中有名的貧困村,底子薄,經濟和基礎設施落後,村集體沒有一分錢收入……2013年,羅李村被定為省級貧困村。

羅李村村民不等不靠不要,傳承蘇區人民的革命精神,扶貧攻堅工作大獲全勝。截至目前,全村26戶58人全部實現脫貧。

今年52歲的李由喜是羅李村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由於妻子患病,兩個女兒還在上學,一家人的開支便落在他一人肩上,僅靠平日裡種幾畝地,收入甚微,生活十分困難。

對全村情況進行徹底摸排後,村裡將李由喜一家列為精準幫扶對象。考慮到他有勞動能力,家裡還有幾畝地,村兩委幹部不但幫他的女兒申請了助學補助,為他買來種植菸葉所需的肥料等生產物資,還請來技術員對他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助他增產增收。

5年前,李由喜一家人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如今,這個數字已經翻了幾番。去年,他家年收入近7萬元,日子越過越好的一家人,笑容常掛在臉上。

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一定要真脫貧、穩脫貧。如何穩定扶貧成果,防止貧困戶返貧?羅李村有的是辦法。

有錢就好辦事。羅李村想盡辦法存下一筆鞏固脫貧成果的“備用金”,除了省裡企業的掛鉤幫助,羅李村將縣裡的扶貧基金投入企業生產,按企業每年效益的4%進行分紅,有了這樣一筆固定收入,這些年,羅李村的村財收入越發穩定。

“以前村裡沒什麼收入,現在每年穩定收入13萬元。”羅李村黨支部書記官立新說。官立新從1997年開始擔任村幹部,2012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在村裡工作20多年,看著自己的家鄉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績,他的內心充滿自豪。

如今,走進羅李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美麗鄉村建設蹄疾步穩,農民人均存收入穩步提高……“5年前村民人均收入約8000元,現在已經超過1.3萬元了。”官立新說。

紅土地上,脫貧攻堅的捷報振奮人心。農民的錢袋子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充盈更實在。

(三明日報記者 鄭麗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