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

來源:巴中日報

"

來源:巴中日報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近年來巴中市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成就,6月10日起,“美麗巴中”推出《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專欄,敬請持續關注!今天,我們一起來關注巴州區龍背鄉——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

來源:巴中日報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近年來巴中市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成就,6月10日起,“美麗巴中”推出《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專欄,敬請持續關注!今天,我們一起來關注巴州區龍背鄉——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1933年,許世友將軍率領紅九軍將士來到龍背,打響了解放鼎山、玉山等地的戰鬥,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革命印記。然而,隨時光流逝,許多革命故事深藏山間,舊址也面臨保護難題。好在當地老百姓一直將紅軍恩情銘記於心,主動擔起“守護者”的職責,讓革命先烈留下的紅軍精神得以發揚和延續。

保護紅色遺蹟,村民集資建紀念園

早上9點,採訪團準時到達紅九軍紀念園,開始整裝列隊進入園區祭拜先烈。這時,從園區外走來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大爺,知道今天採訪團一行要來紀念園,他還特意穿上白色上衣和黑色西褲,顯得格外莊重。

“年紀大了說話不利索,講得不好莫見怪。”老人名叫李時森,土生土長的龍揹人。他介紹,當年,紅九軍有著嚴格的部隊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擾百姓生活,於是將指揮部設在了當地一座名叫“臘紅廟”的廢舊廟宇裡。2000年,為了保存紅九軍留給當地的紅色印記,李時森老人召集村民自籌資金,捐款修繕和維護紅九軍指揮部遺址。那時龍背鄉地處偏僻,村民世代以種田為主,收入甚微,但大家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2014年,當地民政部門得知情況後給予支持,投資300餘萬元,將臘紅廟紅九軍指揮部遺址擴建成紅九軍紀念園。

2015年10月,佔地15畝的紅九軍紀念園建成開園,村民們紛紛把祖輩留下的馬刀、蓑衣、瓦罐等革命物品捐給紀念園,作陳列、觀賞使用。整個紀念園被青山包圍,樹木鬱鬱蔥蔥,園裡保存的眾多歷史文物和資料,記錄著紅軍將士在龍背、鼎山等地浴血奮戰的歷史。

"

來源:巴中日報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近年來巴中市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成就,6月10日起,“美麗巴中”推出《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專欄,敬請持續關注!今天,我們一起來關注巴州區龍背鄉——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1933年,許世友將軍率領紅九軍將士來到龍背,打響了解放鼎山、玉山等地的戰鬥,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革命印記。然而,隨時光流逝,許多革命故事深藏山間,舊址也面臨保護難題。好在當地老百姓一直將紅軍恩情銘記於心,主動擔起“守護者”的職責,讓革命先烈留下的紅軍精神得以發揚和延續。

保護紅色遺蹟,村民集資建紀念園

早上9點,採訪團準時到達紅九軍紀念園,開始整裝列隊進入園區祭拜先烈。這時,從園區外走來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大爺,知道今天採訪團一行要來紀念園,他還特意穿上白色上衣和黑色西褲,顯得格外莊重。

“年紀大了說話不利索,講得不好莫見怪。”老人名叫李時森,土生土長的龍揹人。他介紹,當年,紅九軍有著嚴格的部隊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擾百姓生活,於是將指揮部設在了當地一座名叫“臘紅廟”的廢舊廟宇裡。2000年,為了保存紅九軍留給當地的紅色印記,李時森老人召集村民自籌資金,捐款修繕和維護紅九軍指揮部遺址。那時龍背鄉地處偏僻,村民世代以種田為主,收入甚微,但大家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2014年,當地民政部門得知情況後給予支持,投資300餘萬元,將臘紅廟紅九軍指揮部遺址擴建成紅九軍紀念園。

2015年10月,佔地15畝的紅九軍紀念園建成開園,村民們紛紛把祖輩留下的馬刀、蓑衣、瓦罐等革命物品捐給紀念園,作陳列、觀賞使用。整個紀念園被青山包圍,樹木鬱鬱蔥蔥,園裡保存的眾多歷史文物和資料,記錄著紅軍將士在龍背、鼎山等地浴血奮戰的歷史。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緬懷革命先烈,紅軍故事代代相傳

參觀完紅九軍紀念園,採訪團一行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龍背鄉清泉村走訪,聽村民講述當年紅九軍的故事,其中,不少村民的祖輩、父輩同紅軍一起作戰過。村民們紛紛表示:“沒有紅軍革命,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

走訪中,我們來到村民李本乾的家中。他說,自己的母親趙楚碧就曾是一名紅軍。當年紅軍來的時候,母親就給紅軍背鹽。後來紅軍見其母親聰明伶俐,幹活麻利,思想又上進,便讓她加入了紅軍。參加紅軍後,趙楚碧先後在洗衣隊、擔架隊和婦女隊工作,後來升任連長,並參加了油榨巖、反“三路圍攻”“六路圍攻”和營渠等戰役,最終因傷留在了根據地,未能跟紅軍一起長征。“母親常常跟我們講,她參加紅軍後,在一次戰鬥中與部隊失散,最後硬是一路乞討回到了根據地。”

紅九軍解放龍背、鼎山、玉山等地後,開倉放糧、平分土地得到當地老百姓擁護,有近500人蔘加紅軍和兒童團。紅軍故事代代相傳的背後,更是龍背鄉人民群眾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在悠長的歲月中,他們始終銘記紅軍恩情。時至今日,這裡的群眾提到紅軍就像提起自己的親人一樣,流露出懷念之情。

"

來源:巴中日報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近年來巴中市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成就,6月10日起,“美麗巴中”推出《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專欄,敬請持續關注!今天,我們一起來關注巴州區龍背鄉——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1933年,許世友將軍率領紅九軍將士來到龍背,打響了解放鼎山、玉山等地的戰鬥,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革命印記。然而,隨時光流逝,許多革命故事深藏山間,舊址也面臨保護難題。好在當地老百姓一直將紅軍恩情銘記於心,主動擔起“守護者”的職責,讓革命先烈留下的紅軍精神得以發揚和延續。

保護紅色遺蹟,村民集資建紀念園

早上9點,採訪團準時到達紅九軍紀念園,開始整裝列隊進入園區祭拜先烈。這時,從園區外走來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大爺,知道今天採訪團一行要來紀念園,他還特意穿上白色上衣和黑色西褲,顯得格外莊重。

“年紀大了說話不利索,講得不好莫見怪。”老人名叫李時森,土生土長的龍揹人。他介紹,當年,紅九軍有著嚴格的部隊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擾百姓生活,於是將指揮部設在了當地一座名叫“臘紅廟”的廢舊廟宇裡。2000年,為了保存紅九軍留給當地的紅色印記,李時森老人召集村民自籌資金,捐款修繕和維護紅九軍指揮部遺址。那時龍背鄉地處偏僻,村民世代以種田為主,收入甚微,但大家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2014年,當地民政部門得知情況後給予支持,投資300餘萬元,將臘紅廟紅九軍指揮部遺址擴建成紅九軍紀念園。

2015年10月,佔地15畝的紅九軍紀念園建成開園,村民們紛紛把祖輩留下的馬刀、蓑衣、瓦罐等革命物品捐給紀念園,作陳列、觀賞使用。整個紀念園被青山包圍,樹木鬱鬱蔥蔥,園裡保存的眾多歷史文物和資料,記錄著紅軍將士在龍背、鼎山等地浴血奮戰的歷史。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緬懷革命先烈,紅軍故事代代相傳

參觀完紅九軍紀念園,採訪團一行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龍背鄉清泉村走訪,聽村民講述當年紅九軍的故事,其中,不少村民的祖輩、父輩同紅軍一起作戰過。村民們紛紛表示:“沒有紅軍革命,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

走訪中,我們來到村民李本乾的家中。他說,自己的母親趙楚碧就曾是一名紅軍。當年紅軍來的時候,母親就給紅軍背鹽。後來紅軍見其母親聰明伶俐,幹活麻利,思想又上進,便讓她加入了紅軍。參加紅軍後,趙楚碧先後在洗衣隊、擔架隊和婦女隊工作,後來升任連長,並參加了油榨巖、反“三路圍攻”“六路圍攻”和營渠等戰役,最終因傷留在了根據地,未能跟紅軍一起長征。“母親常常跟我們講,她參加紅軍後,在一次戰鬥中與部隊失散,最後硬是一路乞討回到了根據地。”

紅九軍解放龍背、鼎山、玉山等地後,開倉放糧、平分土地得到當地老百姓擁護,有近500人蔘加紅軍和兒童團。紅軍故事代代相傳的背後,更是龍背鄉人民群眾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在悠長的歲月中,他們始終銘記紅軍恩情。時至今日,這裡的群眾提到紅軍就像提起自己的親人一樣,流露出懷念之情。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傳承紅軍精神,退役軍人反哺家鄉

有一種精神,穿越歷史雲煙,歷久彌新。在龍背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紅軍精神已深深紮根在每一位龍背鄉群眾心裡,指引著一代又一代龍揹人勇敢前行。

今年37歲的清泉村黨支部書記陳仕勇是一名退伍軍人,在紅色文化的薰陶下,他從小就立志當兵報效祖國。18歲那年,陳仕勇參軍入伍,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部隊的5年時間裡,他更是明白,作為一名軍人應擔負的家國責任。

2005年退伍後,陳仕勇一直在北京打拼,並小有成就。2017年1月,看到家鄉道路不通、發展滯後,村民大多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裡,陳仕勇心裡很不是滋味兒。他主動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的新戰場上,同村民一起,誓要改變清泉村貧窮落後的面貌。

經過3年的努力,目前,清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村路從一條爛泥路變成了寬闊整潔的水泥路,家家戶戶搬進了新居。同時,利用村裡“兩庫一塘一壩”的地理優勢,發展起1200餘畝的水產養殖,老百姓入股年底享受分紅,生活越過越有盼頭。

山鄉鉅變得益於年輕一代對家鄉發展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老區紅色記憶和紅軍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發揚和傳承。

"

來源:巴中日報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充分展示近年來巴中市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成就,6月10日起,“美麗巴中”推出《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專欄,敬請持續關注!今天,我們一起來關注巴州區龍背鄉——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1933年,許世友將軍率領紅九軍將士來到龍背,打響了解放鼎山、玉山等地的戰鬥,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革命印記。然而,隨時光流逝,許多革命故事深藏山間,舊址也面臨保護難題。好在當地老百姓一直將紅軍恩情銘記於心,主動擔起“守護者”的職責,讓革命先烈留下的紅軍精神得以發揚和延續。

保護紅色遺蹟,村民集資建紀念園

早上9點,採訪團準時到達紅九軍紀念園,開始整裝列隊進入園區祭拜先烈。這時,從園區外走來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大爺,知道今天採訪團一行要來紀念園,他還特意穿上白色上衣和黑色西褲,顯得格外莊重。

“年紀大了說話不利索,講得不好莫見怪。”老人名叫李時森,土生土長的龍揹人。他介紹,當年,紅九軍有著嚴格的部隊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擾百姓生活,於是將指揮部設在了當地一座名叫“臘紅廟”的廢舊廟宇裡。2000年,為了保存紅九軍留給當地的紅色印記,李時森老人召集村民自籌資金,捐款修繕和維護紅九軍指揮部遺址。那時龍背鄉地處偏僻,村民世代以種田為主,收入甚微,但大家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2014年,當地民政部門得知情況後給予支持,投資300餘萬元,將臘紅廟紅九軍指揮部遺址擴建成紅九軍紀念園。

2015年10月,佔地15畝的紅九軍紀念園建成開園,村民們紛紛把祖輩留下的馬刀、蓑衣、瓦罐等革命物品捐給紀念園,作陳列、觀賞使用。整個紀念園被青山包圍,樹木鬱鬱蔥蔥,園裡保存的眾多歷史文物和資料,記錄著紅軍將士在龍背、鼎山等地浴血奮戰的歷史。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緬懷革命先烈,紅軍故事代代相傳

參觀完紅九軍紀念園,採訪團一行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龍背鄉清泉村走訪,聽村民講述當年紅九軍的故事,其中,不少村民的祖輩、父輩同紅軍一起作戰過。村民們紛紛表示:“沒有紅軍革命,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

走訪中,我們來到村民李本乾的家中。他說,自己的母親趙楚碧就曾是一名紅軍。當年紅軍來的時候,母親就給紅軍背鹽。後來紅軍見其母親聰明伶俐,幹活麻利,思想又上進,便讓她加入了紅軍。參加紅軍後,趙楚碧先後在洗衣隊、擔架隊和婦女隊工作,後來升任連長,並參加了油榨巖、反“三路圍攻”“六路圍攻”和營渠等戰役,最終因傷留在了根據地,未能跟紅軍一起長征。“母親常常跟我們講,她參加紅軍後,在一次戰鬥中與部隊失散,最後硬是一路乞討回到了根據地。”

紅九軍解放龍背、鼎山、玉山等地後,開倉放糧、平分土地得到當地老百姓擁護,有近500人蔘加紅軍和兒童團。紅軍故事代代相傳的背後,更是龍背鄉人民群眾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在悠長的歲月中,他們始終銘記紅軍恩情。時至今日,這裡的群眾提到紅軍就像提起自己的親人一樣,流露出懷念之情。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傳承紅軍精神,退役軍人反哺家鄉

有一種精神,穿越歷史雲煙,歷久彌新。在龍背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紅軍精神已深深紮根在每一位龍背鄉群眾心裡,指引著一代又一代龍揹人勇敢前行。

今年37歲的清泉村黨支部書記陳仕勇是一名退伍軍人,在紅色文化的薰陶下,他從小就立志當兵報效祖國。18歲那年,陳仕勇參軍入伍,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部隊的5年時間裡,他更是明白,作為一名軍人應擔負的家國責任。

2005年退伍後,陳仕勇一直在北京打拼,並小有成就。2017年1月,看到家鄉道路不通、發展滯後,村民大多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裡,陳仕勇心裡很不是滋味兒。他主動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的新戰場上,同村民一起,誓要改變清泉村貧窮落後的面貌。

經過3年的努力,目前,清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村路從一條爛泥路變成了寬闊整潔的水泥路,家家戶戶搬進了新居。同時,利用村裡“兩庫一塘一壩”的地理優勢,發展起1200餘畝的水產養殖,老百姓入股年底享受分紅,生活越過越有盼頭。

山鄉鉅變得益於年輕一代對家鄉發展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老區紅色記憶和紅軍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發揚和傳承。

禮讚新中國·奮進新巴中 | 巴州區龍背:革命火種在新的“長征”路上代代相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