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6日至今,立夏節氣已經過去了半月有餘,本應著手準備著過綠樹濃陰、沉李浮瓜的爛漫日子,但以首府呼和浩特為代表的廣大內蒙古地區卻始終“聽夏不見夏”。

小夥伴們不禁在朋友圈慨嘆:熬過了冬天、捱過了春天,沒想到卻要“凍死”在這謎一樣的夏天。

想脫秋褲,絕非易事。

確實自進入5月來,內蒙古的氣溫變化堪比360度迴旋踢,一夜回到寒冬天,大風降水是必備套餐,10+的降溫幅度已是小菜一盤,霜凍降雪才稱得上是內蒙的初夏天。

這不,5月19日,烏蘭察布飄起了雪花兒,包頭的最高氣溫只有14度,隔壁鄰居呼和浩特武川地區的氣溫更是跌破零度,北部還結了霜,進入“速凍餃子”狀態。



為何內蒙古的初夏會這麼冷?

內蒙古地域遼闊,東西橫跨近30個經度,區域情況各有所異,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中部城市呼和浩特為例(高中地理知識回憶起來,小本本記起來,全是必考題)。

眾所周知,呼和浩特緯度較高,處於40°51′到41°8′之間,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角越小,太陽斜射給予的熱量越少,氣溫也就越低。雖然北京的緯度也在40 °上下,但禁不住人家海拔低。


聽說,內蒙古立夏又失敗了……


內蒙古自治區地形

呼和浩特地貌分為兩大單元——北部和東南部為山地,西南部是平原,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約1000米上下,北京市區的海拔只有43米左右,這就導致二者間的年平均氣溫差達6度。

呼和浩特更接近亞歐大陸的中心,長期受到強大冷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隨著高壓系統的南移,強勁的西北冷空氣一路南下,形成寒潮。加之內蒙古高原地勢較平坦,呼市西部又沒有高大山體的阻擋保護,雖然北部有大名鼎鼎的陰山山脈(中段的大青山),但阻擋能力十分有限,冷氣直接俯衝而下,冷——就對了!


聽說,內蒙古立夏又失敗了……


呼和浩特地形圖

同時,水文對氣候的調節作用也很大。呼和浩特深居內陸,離海洋遙遠,且不說黃海、東海和南海,就是去離得最近的渤海,也得坐著直達火車跑上12個小時。

相較於同樣高緯度,但臨著大海的的西歐、北歐來說,呼和浩特的溫差變化就要大的多。加上北大西洋暖流對歐洲的影響,沿岸增溫又增溼,這大概就是英國小王子喬治總是上身穿小毛衣,下身小短褲的原因,因為人家真的不冷。但在呼和浩特,這樣充滿了勇氣的穿著搭配只會讓你早早變成老寒腿。

總之,呼和浩特完美地呈現了“溫帶大陸性氣候”模式的特點。


聽說,內蒙古立夏又失敗了……


對於喜涼之人來說,這樣的氣溫是難得的福利,所以內蒙古歷來都是避暑勝地。

追溯至600多年前,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南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元朝統治者自幼生活在漠北,漢地的夏季酷暑炎熱,無從適應。因此,他們延續了草原上的傳統習慣——夏天到了,就回草原避暑去,並由此形成了“兩都巡幸制”。

除了元大都外,他們在涼爽之地另建元上都(位於今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每年的二三月份,大隊人馬從大都出發前往,到八九月秋季來了,天氣轉涼後再回大都,所以整個夏天基本上都是在上都草原上度過的。


聽說,內蒙古立夏又失敗了……


元上都遺址

這一傳統慣例自元世祖忽必烈起,到元代最末一位皇帝順帝妥歡帖睦爾,從未間斷,因為“避暑是真愛”。

對此元代文人多有記載:

上都本草野之地,地極高甚寒,去大都一千里。(《至正直記》卷一)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則駕幸上都以避暑。八月草將枯,則駕回大都。自後宮裡歲以為常。(《草木子》卷三)

每年巡幸上都,除了皇帝、后妃、太子等貴族外,還有大批的扈從官員和軍隊士兵隨行,這對習慣了寒涼氣候的草原君主來說自然有賓至如歸之感,但對漢地官員來說可能並不是一種美的享受。


聽說,內蒙古立夏又失敗了……


山東濟南人張養浩曾作詩“幽都風土異,六月亦冰霜。草地寬於海,土山低似牆”,塞外的氣候與中原相差甚大,六月結的冰霜大概會讓詩人們瑟瑟發抖,只想穿棉褲棉襖。除了涼爽外,上都的景色也十分怡人:

海風吹雨度龍沙,滿眼金蓮紫菊花。地椒真小草,芭欖有奇花。駝峰馬湩美奇絕,金蘭紫菊香輕盈。……

這些詩歌呈現的是14世紀漠北草原的風光:

藍天、塞風、金蓮、野菊、草原和牛馬駝羊,以及剛剛打獵歸來的王孫貴族,興致昂揚……

想想如此颯爽靚麗的風景確實令人嚮往。元代皇帝來到上都除了避暑外,還要舉行傳統祭祀禮儀、詐馬宴等活動,當然處理國家事務也是重中之重,消遣避暑可以有,但本職工作還要牢掛於心。


聽說,內蒙古立夏又失敗了……


其實不只過去,現在內蒙古的各大城市也一直是人們嚮往的夏季旅遊勝地,呼倫貝爾、烏蘭察布、錫林郭勒都榜上有名。

曾有人詢問:

夏秋時打算去呼和浩特旅遊,要注意些什麼?

有人回覆道:

帶上秋褲和外套,如果是南方來的同學有必要帶個棉襖。

如此接地氣的回覆也是相當樸實了,看來是實踐過後的真知。曾有一位來自雲南的同學,她坐著普快列車一路北上到呼和浩特,剛出發時還穿著短袖,過了秦嶺淮河開始穿外套,等車進入內蒙古時已經把最厚的一件網眼毛衣裹在身上了,但重要的是,這對於呼和浩特的大風低溫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

雖說內蒙古的網友們常常實力吐槽家鄉“又一次入夏失敗”,但這對於身處烈日高溫的華南、華北等地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小炫耀”和“實名羨慕”呢。

呼和浩特夏日的最高氣溫只徘徊在30度左右,晚上跌到個位數也十分常見,且不說空調沒什麼大用處,晚間睡覺還要蓋上棉被。即使烈日當頭照,隨便找塊兒樹蔭就能瞬間清爽,悶熱潮溼、大蒸籠等形容詞從來都不屬於這裡。雖然市區裡真的沒有大草原,但隨頭一抬、隨手一拍就是藍天和白雲。以2014年為例,呼和浩特共有242個藍天,佔全年的近70%,真可謂“春夏春冬,四季如藍”,“霧霾淪陷”區的人們真是可望而不可求。


聽說,內蒙古立夏又失敗了……


呼和浩特市

最後插播一條天氣預報:

據氣象部門預計,自5月23日起,我國北方將迎來今年的首輪高溫天氣,其中不少城市的最高溫可能刷新今年紀錄,北京已經從前兩天的大風天過渡到乾熱暴晒模式。

我們不禁要真誠地問一句:大內蒙,這次你能入夏成功嗎?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參考文獻:

劉宏英:《元代上京紀行詩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

黃銳均:《兩都巡幸之行期與元朝諸帝》,2015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