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小鹿哀傷地輕舔亡人

這七歲的童真,忍辱負重,悲中從來,無比動人。我特別愛看他生前舞混天綾的情景。多麼曼妙的舞姿,多麼靈動的生命,須臾間便消逝了,從此與父母兩不相欠,與人世一刀兩斷。中年的我重溫這一幕時,想起《金剛經》所說的“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淚難收,意難平。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小鹿哀傷地輕舔亡人

這七歲的童真,忍辱負重,悲中從來,無比動人。我特別愛看他生前舞混天綾的情景。多麼曼妙的舞姿,多麼靈動的生命,須臾間便消逝了,從此與父母兩不相欠,與人世一刀兩斷。中年的我重溫這一幕時,想起《金剛經》所說的“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淚難收,意難平。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應是將哪吒舞混天綾展示得最美的影視劇

03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

王菲在《傳奇》裡唱:“想你時,你在腦海(鬧海)。”哪吒身上最灼灼奪目的,莫過於他鬧海時顯現的反抗基因與理想主義者氣質。這應是《哪吒鬧海》歷經40年仍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也是哪吒迄今仍是流量擔當的緣故。

在這故事裡,李靖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父權符號,他與四海龍王構成了善惡不分、絞殺個性的威權系統,構成了喪失公正、道貌岸然的價值觀。而哪吒,是這套強權與價值觀的對立面,是追求自由、個性與正義的化身。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裡,在“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哪吒對父權與威權的反抗,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驚心動魄的一筆。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小鹿哀傷地輕舔亡人

這七歲的童真,忍辱負重,悲中從來,無比動人。我特別愛看他生前舞混天綾的情景。多麼曼妙的舞姿,多麼靈動的生命,須臾間便消逝了,從此與父母兩不相欠,與人世一刀兩斷。中年的我重溫這一幕時,想起《金剛經》所說的“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淚難收,意難平。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應是將哪吒舞混天綾展示得最美的影視劇

03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

王菲在《傳奇》裡唱:“想你時,你在腦海(鬧海)。”哪吒身上最灼灼奪目的,莫過於他鬧海時顯現的反抗基因與理想主義者氣質。這應是《哪吒鬧海》歷經40年仍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也是哪吒迄今仍是流量擔當的緣故。

在這故事裡,李靖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父權符號,他與四海龍王構成了善惡不分、絞殺個性的威權系統,構成了喪失公正、道貌岸然的價值觀。而哪吒,是這套強權與價值觀的對立面,是追求自由、個性與正義的化身。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裡,在“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哪吒對父權與威權的反抗,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驚心動魄的一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的哪吒安良除暴、大義凜然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除了反父權,還有理想主義。《哪吒鬧海》其實講的是一個天真未鑿的理想主義者,為守護理想、正義與自由,而向殘酷現實抗爭的故事。

哪吒身上,有一種宗教光澤。理想主義者身上,都會有這種光澤。他們為了理想與信仰,內心執著,眼神堅定,披荊斬棘,不屈不撓。他們就算不能實現理想,但起碼能像電影《熔爐》所說的: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我在哪吒身上,看到了理想主義者該盛開時就盛開、該凋零時就凋零的生命大自在。世事浮沉,哪吒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追求與無奈,熨平了我們凹凸不平的遺憾,成為我們難以實現夢想的潛意識渴望。

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其實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之間永恆的對峙困境。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這種困境很多時候是無果無解的,是骨灰盒上鐫刻的唯美落日。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困境,往往最終得以化解,成了大團圓結局、閤家歡劇場。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小鹿哀傷地輕舔亡人

這七歲的童真,忍辱負重,悲中從來,無比動人。我特別愛看他生前舞混天綾的情景。多麼曼妙的舞姿,多麼靈動的生命,須臾間便消逝了,從此與父母兩不相欠,與人世一刀兩斷。中年的我重溫這一幕時,想起《金剛經》所說的“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淚難收,意難平。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應是將哪吒舞混天綾展示得最美的影視劇

03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

王菲在《傳奇》裡唱:“想你時,你在腦海(鬧海)。”哪吒身上最灼灼奪目的,莫過於他鬧海時顯現的反抗基因與理想主義者氣質。這應是《哪吒鬧海》歷經40年仍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也是哪吒迄今仍是流量擔當的緣故。

在這故事裡,李靖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父權符號,他與四海龍王構成了善惡不分、絞殺個性的威權系統,構成了喪失公正、道貌岸然的價值觀。而哪吒,是這套強權與價值觀的對立面,是追求自由、個性與正義的化身。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裡,在“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哪吒對父權與威權的反抗,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驚心動魄的一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的哪吒安良除暴、大義凜然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除了反父權,還有理想主義。《哪吒鬧海》其實講的是一個天真未鑿的理想主義者,為守護理想、正義與自由,而向殘酷現實抗爭的故事。

哪吒身上,有一種宗教光澤。理想主義者身上,都會有這種光澤。他們為了理想與信仰,內心執著,眼神堅定,披荊斬棘,不屈不撓。他們就算不能實現理想,但起碼能像電影《熔爐》所說的: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我在哪吒身上,看到了理想主義者該盛開時就盛開、該凋零時就凋零的生命大自在。世事浮沉,哪吒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追求與無奈,熨平了我們凹凸不平的遺憾,成為我們難以實現夢想的潛意識渴望。

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其實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之間永恆的對峙困境。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這種困境很多時候是無果無解的,是骨灰盒上鐫刻的唯美落日。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困境,往往最終得以化解,成了大團圓結局、閤家歡劇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仙鶴銜丹翩飛,神鹿飛奔跟隨。這意境空靈縹緲,展現了獨特的中國美學風格。

04 最終消逝的血性靈魂

借蓮重生的哪吒,後來怎樣了?《哪吒鬧海》的結局是,哪吒揮別了管家與童年小夥伴,騎鹿遠去,意境逍遙而浪漫,但他沒有與父親見面、和解一一曾經絕望至此,何須團圓言歡呢!

再後來呢?《封神演義》與《西遊記》會告訴你,哪吒被招安、被馴化,被天宮封神,成為他曾經咬牙痛恨的威權系統的一員,去鎮壓與他原來一樣自由原始的生命——孫悟空。在1964年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當我看到,哪吒受李靖派遣,代表天庭去捉拿孫悟空,結果被打得落荒而逃時,我便覺得很悲哀。後來,孫悟空循著哪吒的軌跡,也被招安、被馴化,完成取經大業。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小鹿哀傷地輕舔亡人

這七歲的童真,忍辱負重,悲中從來,無比動人。我特別愛看他生前舞混天綾的情景。多麼曼妙的舞姿,多麼靈動的生命,須臾間便消逝了,從此與父母兩不相欠,與人世一刀兩斷。中年的我重溫這一幕時,想起《金剛經》所說的“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淚難收,意難平。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應是將哪吒舞混天綾展示得最美的影視劇

03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

王菲在《傳奇》裡唱:“想你時,你在腦海(鬧海)。”哪吒身上最灼灼奪目的,莫過於他鬧海時顯現的反抗基因與理想主義者氣質。這應是《哪吒鬧海》歷經40年仍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也是哪吒迄今仍是流量擔當的緣故。

在這故事裡,李靖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父權符號,他與四海龍王構成了善惡不分、絞殺個性的威權系統,構成了喪失公正、道貌岸然的價值觀。而哪吒,是這套強權與價值觀的對立面,是追求自由、個性與正義的化身。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裡,在“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哪吒對父權與威權的反抗,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驚心動魄的一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的哪吒安良除暴、大義凜然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除了反父權,還有理想主義。《哪吒鬧海》其實講的是一個天真未鑿的理想主義者,為守護理想、正義與自由,而向殘酷現實抗爭的故事。

哪吒身上,有一種宗教光澤。理想主義者身上,都會有這種光澤。他們為了理想與信仰,內心執著,眼神堅定,披荊斬棘,不屈不撓。他們就算不能實現理想,但起碼能像電影《熔爐》所說的: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我在哪吒身上,看到了理想主義者該盛開時就盛開、該凋零時就凋零的生命大自在。世事浮沉,哪吒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追求與無奈,熨平了我們凹凸不平的遺憾,成為我們難以實現夢想的潛意識渴望。

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其實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之間永恆的對峙困境。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這種困境很多時候是無果無解的,是骨灰盒上鐫刻的唯美落日。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困境,往往最終得以化解,成了大團圓結局、閤家歡劇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仙鶴銜丹翩飛,神鹿飛奔跟隨。這意境空靈縹緲,展現了獨特的中國美學風格。

04 最終消逝的血性靈魂

借蓮重生的哪吒,後來怎樣了?《哪吒鬧海》的結局是,哪吒揮別了管家與童年小夥伴,騎鹿遠去,意境逍遙而浪漫,但他沒有與父親見面、和解一一曾經絕望至此,何須團圓言歡呢!

再後來呢?《封神演義》與《西遊記》會告訴你,哪吒被招安、被馴化,被天宮封神,成為他曾經咬牙痛恨的威權系統的一員,去鎮壓與他原來一樣自由原始的生命——孫悟空。在1964年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當我看到,哪吒受李靖派遣,代表天庭去捉拿孫悟空,結果被打得落荒而逃時,我便覺得很悲哀。後來,孫悟空循著哪吒的軌跡,也被招安、被馴化,完成取經大業。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1964年版電影《大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哪吒廝打

兩人最終均逃不出父權統治秩序的魔掌,換言之,反抗失敗。李靖的玲瓏塔、唐僧的緊箍咒,他們是扛不過的。鬧海、鬧天宮,是哪吒、孫悟空生命中的高光時刻,然後,他們便如“不一樣的煙火”般,轉瞬即逝,隕落在體制的宿命上。

受時代侷限,中國大部分古典文學作品,符合主流意識,有著難以逾越的觀念樊籬,透露出不滿與順從糅雜的人格矛盾,很難出現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那種徹底的反抗、傲骨與狂妄。有研究者指出,這體現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閹割情結":

這兩個以反叛精神著稱的人物上演了一出出人格被異化的悲劇,體現了一種文化中的“閹割情結”。他們實質上是被中國古代父權文明所閹割。……這兩個悲劇神靈,可以說,他們的故事都是從尋找自我和自由開始,到失去自我和自由為止。(來源:葛榮玲,《被閹割的英雄——對孫悟空與哪吒故事的一種新解讀》,百色學院學報2007年6期)

我懷念哪吒與孫悟空,在一個還沒被封神、一個還壓在五行山下,就開始懷念了。在古代作家的筆下,他們的命運,正如在後羿射日的射程裡,最終還是被射到。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說過:

獵犬們還在庭院裡嬉耍,但那獵物卻無法逃脫它們,儘管它正在飛速穿過一片片樹林。(《觀察》)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悲劇吧。曾歷盡人間炎涼、感知悲喜跌宕、傲立茫茫天地的血性靈魂,已在暴風驟雨之日,隨肉體消失而消失。根據《悟空傳》改編的遊戲《鬥戰神》中,孫悟空說:

你們說,天宮是極樂之地,但千萬別告訴他們,不放棄靈魂的人去不了 。

哪吒已死。此哪吒,非哪吒,東海滔滔,已不見,最初那個紅肚兜娃娃。

我始終眷戀的是,那個舉劍向頸、白衣漫卷的自由英雄,那個不被世俗觀念侵蝕、反叛與正義共存的純真生命。這是我喜歡《哪吒鬧海》的原因之一,一切戛然而止於他借蓮重生便好,或提前至雨中殞命也好,沒有“後來”、“再後來”。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小鹿哀傷地輕舔亡人

這七歲的童真,忍辱負重,悲中從來,無比動人。我特別愛看他生前舞混天綾的情景。多麼曼妙的舞姿,多麼靈動的生命,須臾間便消逝了,從此與父母兩不相欠,與人世一刀兩斷。中年的我重溫這一幕時,想起《金剛經》所說的“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淚難收,意難平。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應是將哪吒舞混天綾展示得最美的影視劇

03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

王菲在《傳奇》裡唱:“想你時,你在腦海(鬧海)。”哪吒身上最灼灼奪目的,莫過於他鬧海時顯現的反抗基因與理想主義者氣質。這應是《哪吒鬧海》歷經40年仍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也是哪吒迄今仍是流量擔當的緣故。

在這故事裡,李靖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父權符號,他與四海龍王構成了善惡不分、絞殺個性的威權系統,構成了喪失公正、道貌岸然的價值觀。而哪吒,是這套強權與價值觀的對立面,是追求自由、個性與正義的化身。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裡,在“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哪吒對父權與威權的反抗,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驚心動魄的一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的哪吒安良除暴、大義凜然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除了反父權,還有理想主義。《哪吒鬧海》其實講的是一個天真未鑿的理想主義者,為守護理想、正義與自由,而向殘酷現實抗爭的故事。

哪吒身上,有一種宗教光澤。理想主義者身上,都會有這種光澤。他們為了理想與信仰,內心執著,眼神堅定,披荊斬棘,不屈不撓。他們就算不能實現理想,但起碼能像電影《熔爐》所說的: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我在哪吒身上,看到了理想主義者該盛開時就盛開、該凋零時就凋零的生命大自在。世事浮沉,哪吒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追求與無奈,熨平了我們凹凸不平的遺憾,成為我們難以實現夢想的潛意識渴望。

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其實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之間永恆的對峙困境。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這種困境很多時候是無果無解的,是骨灰盒上鐫刻的唯美落日。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困境,往往最終得以化解,成了大團圓結局、閤家歡劇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仙鶴銜丹翩飛,神鹿飛奔跟隨。這意境空靈縹緲,展現了獨特的中國美學風格。

04 最終消逝的血性靈魂

借蓮重生的哪吒,後來怎樣了?《哪吒鬧海》的結局是,哪吒揮別了管家與童年小夥伴,騎鹿遠去,意境逍遙而浪漫,但他沒有與父親見面、和解一一曾經絕望至此,何須團圓言歡呢!

再後來呢?《封神演義》與《西遊記》會告訴你,哪吒被招安、被馴化,被天宮封神,成為他曾經咬牙痛恨的威權系統的一員,去鎮壓與他原來一樣自由原始的生命——孫悟空。在1964年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當我看到,哪吒受李靖派遣,代表天庭去捉拿孫悟空,結果被打得落荒而逃時,我便覺得很悲哀。後來,孫悟空循著哪吒的軌跡,也被招安、被馴化,完成取經大業。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1964年版電影《大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哪吒廝打

兩人最終均逃不出父權統治秩序的魔掌,換言之,反抗失敗。李靖的玲瓏塔、唐僧的緊箍咒,他們是扛不過的。鬧海、鬧天宮,是哪吒、孫悟空生命中的高光時刻,然後,他們便如“不一樣的煙火”般,轉瞬即逝,隕落在體制的宿命上。

受時代侷限,中國大部分古典文學作品,符合主流意識,有著難以逾越的觀念樊籬,透露出不滿與順從糅雜的人格矛盾,很難出現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那種徹底的反抗、傲骨與狂妄。有研究者指出,這體現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閹割情結":

這兩個以反叛精神著稱的人物上演了一出出人格被異化的悲劇,體現了一種文化中的“閹割情結”。他們實質上是被中國古代父權文明所閹割。……這兩個悲劇神靈,可以說,他們的故事都是從尋找自我和自由開始,到失去自我和自由為止。(來源:葛榮玲,《被閹割的英雄——對孫悟空與哪吒故事的一種新解讀》,百色學院學報2007年6期)

我懷念哪吒與孫悟空,在一個還沒被封神、一個還壓在五行山下,就開始懷念了。在古代作家的筆下,他們的命運,正如在後羿射日的射程裡,最終還是被射到。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說過:

獵犬們還在庭院裡嬉耍,但那獵物卻無法逃脫它們,儘管它正在飛速穿過一片片樹林。(《觀察》)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悲劇吧。曾歷盡人間炎涼、感知悲喜跌宕、傲立茫茫天地的血性靈魂,已在暴風驟雨之日,隨肉體消失而消失。根據《悟空傳》改編的遊戲《鬥戰神》中,孫悟空說:

你們說,天宮是極樂之地,但千萬別告訴他們,不放棄靈魂的人去不了 。

哪吒已死。此哪吒,非哪吒,東海滔滔,已不見,最初那個紅肚兜娃娃。

我始終眷戀的是,那個舉劍向頸、白衣漫卷的自由英雄,那個不被世俗觀念侵蝕、反叛與正義共存的純真生命。這是我喜歡《哪吒鬧海》的原因之一,一切戛然而止於他借蓮重生便好,或提前至雨中殞命也好,沒有“後來”、“再後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借蓮重生的哪吒可以三頭六臂,本領更大了

05 當今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威權現象”

有些人認為,《哪吒鬧海》反父權的精神內核已過時。我追看熱劇《小歡喜》,當看到陶虹扮演的宋倩,以愛之名義控制女兒英子時,隔著屏幕,也能感到背脊嗖嗖發涼。我驟然感到,《哪吒鬧海》裡的“威權現象”,其實依然普遍存在當今中國家庭中。這些家長實際上傳承舊社會“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的,以家長身份而無所不用其極,披著“我是為你好”的糖衣炮彈實行道德綁架,習慣以領導語氣命令安排孩子,有的還常對孩子施以語言暴力與肉體體罰。近年來,17歲上海男孩跳橋自殺、北大學子弒母等駭人聽聞的新聞,屢見不鮮,其深層原因與家庭的“威權現象”息息相關。

不缺物質,甚至不缺愛與陪伴,卻缺人格平等,這是很多孩子成長面對的困境。孩子是父母的小心肝、寶貝兒、掌上明珠,唯獨不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小鹿哀傷地輕舔亡人

這七歲的童真,忍辱負重,悲中從來,無比動人。我特別愛看他生前舞混天綾的情景。多麼曼妙的舞姿,多麼靈動的生命,須臾間便消逝了,從此與父母兩不相欠,與人世一刀兩斷。中年的我重溫這一幕時,想起《金剛經》所說的“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淚難收,意難平。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應是將哪吒舞混天綾展示得最美的影視劇

03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

王菲在《傳奇》裡唱:“想你時,你在腦海(鬧海)。”哪吒身上最灼灼奪目的,莫過於他鬧海時顯現的反抗基因與理想主義者氣質。這應是《哪吒鬧海》歷經40年仍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也是哪吒迄今仍是流量擔當的緣故。

在這故事裡,李靖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父權符號,他與四海龍王構成了善惡不分、絞殺個性的威權系統,構成了喪失公正、道貌岸然的價值觀。而哪吒,是這套強權與價值觀的對立面,是追求自由、個性與正義的化身。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裡,在“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哪吒對父權與威權的反抗,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驚心動魄的一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的哪吒安良除暴、大義凜然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除了反父權,還有理想主義。《哪吒鬧海》其實講的是一個天真未鑿的理想主義者,為守護理想、正義與自由,而向殘酷現實抗爭的故事。

哪吒身上,有一種宗教光澤。理想主義者身上,都會有這種光澤。他們為了理想與信仰,內心執著,眼神堅定,披荊斬棘,不屈不撓。他們就算不能實現理想,但起碼能像電影《熔爐》所說的: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我在哪吒身上,看到了理想主義者該盛開時就盛開、該凋零時就凋零的生命大自在。世事浮沉,哪吒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追求與無奈,熨平了我們凹凸不平的遺憾,成為我們難以實現夢想的潛意識渴望。

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其實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之間永恆的對峙困境。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這種困境很多時候是無果無解的,是骨灰盒上鐫刻的唯美落日。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困境,往往最終得以化解,成了大團圓結局、閤家歡劇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仙鶴銜丹翩飛,神鹿飛奔跟隨。這意境空靈縹緲,展現了獨特的中國美學風格。

04 最終消逝的血性靈魂

借蓮重生的哪吒,後來怎樣了?《哪吒鬧海》的結局是,哪吒揮別了管家與童年小夥伴,騎鹿遠去,意境逍遙而浪漫,但他沒有與父親見面、和解一一曾經絕望至此,何須團圓言歡呢!

再後來呢?《封神演義》與《西遊記》會告訴你,哪吒被招安、被馴化,被天宮封神,成為他曾經咬牙痛恨的威權系統的一員,去鎮壓與他原來一樣自由原始的生命——孫悟空。在1964年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當我看到,哪吒受李靖派遣,代表天庭去捉拿孫悟空,結果被打得落荒而逃時,我便覺得很悲哀。後來,孫悟空循著哪吒的軌跡,也被招安、被馴化,完成取經大業。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1964年版電影《大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哪吒廝打

兩人最終均逃不出父權統治秩序的魔掌,換言之,反抗失敗。李靖的玲瓏塔、唐僧的緊箍咒,他們是扛不過的。鬧海、鬧天宮,是哪吒、孫悟空生命中的高光時刻,然後,他們便如“不一樣的煙火”般,轉瞬即逝,隕落在體制的宿命上。

受時代侷限,中國大部分古典文學作品,符合主流意識,有著難以逾越的觀念樊籬,透露出不滿與順從糅雜的人格矛盾,很難出現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那種徹底的反抗、傲骨與狂妄。有研究者指出,這體現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閹割情結":

這兩個以反叛精神著稱的人物上演了一出出人格被異化的悲劇,體現了一種文化中的“閹割情結”。他們實質上是被中國古代父權文明所閹割。……這兩個悲劇神靈,可以說,他們的故事都是從尋找自我和自由開始,到失去自我和自由為止。(來源:葛榮玲,《被閹割的英雄——對孫悟空與哪吒故事的一種新解讀》,百色學院學報2007年6期)

我懷念哪吒與孫悟空,在一個還沒被封神、一個還壓在五行山下,就開始懷念了。在古代作家的筆下,他們的命運,正如在後羿射日的射程裡,最終還是被射到。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說過:

獵犬們還在庭院裡嬉耍,但那獵物卻無法逃脫它們,儘管它正在飛速穿過一片片樹林。(《觀察》)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悲劇吧。曾歷盡人間炎涼、感知悲喜跌宕、傲立茫茫天地的血性靈魂,已在暴風驟雨之日,隨肉體消失而消失。根據《悟空傳》改編的遊戲《鬥戰神》中,孫悟空說:

你們說,天宮是極樂之地,但千萬別告訴他們,不放棄靈魂的人去不了 。

哪吒已死。此哪吒,非哪吒,東海滔滔,已不見,最初那個紅肚兜娃娃。

我始終眷戀的是,那個舉劍向頸、白衣漫卷的自由英雄,那個不被世俗觀念侵蝕、反叛與正義共存的純真生命。這是我喜歡《哪吒鬧海》的原因之一,一切戛然而止於他借蓮重生便好,或提前至雨中殞命也好,沒有“後來”、“再後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借蓮重生的哪吒可以三頭六臂,本領更大了

05 當今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威權現象”

有些人認為,《哪吒鬧海》反父權的精神內核已過時。我追看熱劇《小歡喜》,當看到陶虹扮演的宋倩,以愛之名義控制女兒英子時,隔著屏幕,也能感到背脊嗖嗖發涼。我驟然感到,《哪吒鬧海》裡的“威權現象”,其實依然普遍存在當今中國家庭中。這些家長實際上傳承舊社會“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的,以家長身份而無所不用其極,披著“我是為你好”的糖衣炮彈實行道德綁架,習慣以領導語氣命令安排孩子,有的還常對孩子施以語言暴力與肉體體罰。近年來,17歲上海男孩跳橋自殺、北大學子弒母等駭人聽聞的新聞,屢見不鮮,其深層原因與家庭的“威權現象”息息相關。

不缺物質,甚至不缺愛與陪伴,卻缺人格平等,這是很多孩子成長面對的困境。孩子是父母的小心肝、寶貝兒、掌上明珠,唯獨不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若哪吒擁有富足的親情與人格平等,他不會走上自毀之路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說過: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無限的關愛。

實際上,《哪吒鬧海》裡,面對家庭威權時,哪吒的怒、惑與痛,也許是我們曾經歷或正經歷的歲月。但願我們都有一顆同理心,不再將自己曾抗拒的東西,施加給下一代。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和衍生物,而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從新生命問世開始,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除了愛與陪伴,還應有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的人格平等。若《哪吒鬧海》裡的哪吒,能像《魔童降世》裡的哪吒那樣,擁有富足的親情與人格平等,擁有亦師亦友的雙親,他就不會走上自毀之路。

06 結語

《哪吒鬧海》40年,寫下拙文,以致敬經典,亦穿梭時光,投遞給一去不復返的豆蔻年華。

這世間,愛難求,理解更難求,而平等的原生家庭亦求之不易。我們不能借蓮復生,只有一次的凡胎生命,不可能隨心所欲打破一切障礙,但仍可有限度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寧願像《哪吒鬧海》的白衣少年,幾經炎涼,一路風霜,滿身創傷,孤獨行走,讓初心四時繁盛,不被世俗吞噬而變成熱血不再流淌的蓮藕人。這正如作家雪小禪所說的:

希望靈魂與身體永遠清明清朗。不被時代格式化。永遠特立獨行是自己,不被複制,不被僵化。無論多老,願做時光的精靈。精神有光,靈魂有香,愛這個世界上的每一份美與好(《陌上花無數,俱是賞花人》)

"

文/墨華不冷

(原創作品,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白衣飄飄的持劍少年令人念念不忘

01 引子

今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踩著風火輪,舞著混天綾,來勢洶洶,一路開掛,口碑與票房雙豐收。這個化煙燻妝、一嘴豁牙、痞裡痞氣的哪吒,把我圈粉了。

然而,對於1979年版《哪吒鬧海》的哪吒,我更是念念不忘——有多少人,在年少時,曾為哪吒自刎而哭過!我便是這哀鴻遍野的浩蕩大軍中一員。《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多個獎項,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9.0,可見經過40年時間的淘洗,它已成為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觀完《魔童降世》後,我便找出《哪吒鬧海》重溫,仍不禁流淚。當年也看哭了的小女孩,已華髮初生。我看到片子裡一寸寸時光的纏繞,嗅到了青苔般久遠而微涼的氣息。

這部奉獻出獨具中國美學風格的電影,承載著幾代人兒時的記憶,濡染著幾代人兒時的眼淚,包裹著我們已泛黃的少年氣,甚至還可能激盪著我們曾有的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才顯得如此珍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剛出生的哪吒萌態可掬,不知世態炎涼,哪懂人間冷暖

02 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

追本溯源,兩版哪吒皆取材於《封神演義》。在原著《封神演義》裡,哪吒可是江湖小惡漢,仗著身世不凡,橫行霸道, 爭強鬥狠,一言不合便草菅人命,唯一優點是敢作敢當。《魔童降世》的哪吒,雖與之有些相似,但主要還是偏見的受害者,他的魔丸身世受百姓排擠與歧視。他是外殼堅硬略醜的珍珠蚌,打開內裡卻是一片純良的柔軟,縱做出渣事,亦情有可原。而《封神演義》的哪吒,活脫脫是“我爸是李剛”的古代版本。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把吃童女的敖丙殺死並抽筋

《哪吒鬧海》對《封神演義》去糙取精、刪繁就簡,對哪吒優化升級,哪吒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剛正不阿,正義凜然,五講四美。他也是我見過的最美版哪吒,明眸皓齒,丰神俊朗,白胖圓甜。

在《哪吒鬧海》裡,龍族欺負百姓,作惡多端。哪吒為伸張正義,殺死了吃女童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戲耍了向天庭告狀的東海龍王。哪吒的父親李靖是非不分,責兒惹禍,收繳了其法寶武器,讓其空有一身本事。為給敖丙報仇,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威逼李靖除掉哪吒。李靖雖慫,但因父愛未泯,終不忍下手。哪吒孤立無援,傷心絕望,為了百姓安全,無奈選擇自刎。後來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哪吒借蓮復生,打敗龍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成了英雄。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自刎的一幕,美得蒼茫無依

這片子最撼動人心的情景,莫過於哪吒自刎。這也許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酷的一幕了,美得蒼茫無依,美得悲風浩蕩。那時,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哪吒咬著一綹頭髮,對龍王聲色俱厲:“我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許你禍害別人!”然後,他對李靖喊道:“爹爹,你這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他白衣飄飄,雙目含淚,橫劍刎頸,向後倒地。此時無聲勝有聲,畫面定格,配樂凝噎,疾奔救主的梅花鹿也驚呆了。片子讓哪吒扭頭背向刎頸,這種處理很適中,既減輕了血腥效果,又保留了殘酷的現實與深沉的絕望。而《封神演義》原著的哪吒,可不是一般的狠人啊,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後削剩一副骨頭,才一命嗚呼。

蔣勳從倫理學角度詮釋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脈,所以當小說描述到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時,會帶給讀者那麼大的震撼。(《孤獨六講》)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小鹿哀傷地輕舔亡人

這七歲的童真,忍辱負重,悲中從來,無比動人。我特別愛看他生前舞混天綾的情景。多麼曼妙的舞姿,多麼靈動的生命,須臾間便消逝了,從此與父母兩不相欠,與人世一刀兩斷。中年的我重溫這一幕時,想起《金剛經》所說的“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淚難收,意難平。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應是將哪吒舞混天綾展示得最美的影視劇

03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

王菲在《傳奇》裡唱:“想你時,你在腦海(鬧海)。”哪吒身上最灼灼奪目的,莫過於他鬧海時顯現的反抗基因與理想主義者氣質。這應是《哪吒鬧海》歷經40年仍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也是哪吒迄今仍是流量擔當的緣故。

在這故事裡,李靖是一個封建時代的父權符號,他與四海龍王構成了善惡不分、絞殺個性的威權系統,構成了喪失公正、道貌岸然的價值觀。而哪吒,是這套強權與價值觀的對立面,是追求自由、個性與正義的化身。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裡,在“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哪吒對父權與威權的反抗,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驚心動魄的一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哪吒鬧海》的哪吒安良除暴、大義凜然

哪吒鬧海背後的隱喻,除了反父權,還有理想主義。《哪吒鬧海》其實講的是一個天真未鑿的理想主義者,為守護理想、正義與自由,而向殘酷現實抗爭的故事。

哪吒身上,有一種宗教光澤。理想主義者身上,都會有這種光澤。他們為了理想與信仰,內心執著,眼神堅定,披荊斬棘,不屈不撓。他們就算不能實現理想,但起碼能像電影《熔爐》所說的: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我在哪吒身上,看到了理想主義者該盛開時就盛開、該凋零時就凋零的生命大自在。世事浮沉,哪吒像一面鏡子,映照我們的追求與無奈,熨平了我們凹凸不平的遺憾,成為我們難以實現夢想的潛意識渴望。

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其實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之間永恆的對峙困境。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這種困境很多時候是無果無解的,是骨灰盒上鐫刻的唯美落日。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困境,往往最終得以化解,成了大團圓結局、閤家歡劇場。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仙鶴銜丹翩飛,神鹿飛奔跟隨。這意境空靈縹緲,展現了獨特的中國美學風格。

04 最終消逝的血性靈魂

借蓮重生的哪吒,後來怎樣了?《哪吒鬧海》的結局是,哪吒揮別了管家與童年小夥伴,騎鹿遠去,意境逍遙而浪漫,但他沒有與父親見面、和解一一曾經絕望至此,何須團圓言歡呢!

再後來呢?《封神演義》與《西遊記》會告訴你,哪吒被招安、被馴化,被天宮封神,成為他曾經咬牙痛恨的威權系統的一員,去鎮壓與他原來一樣自由原始的生命——孫悟空。在1964年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當我看到,哪吒受李靖派遣,代表天庭去捉拿孫悟空,結果被打得落荒而逃時,我便覺得很悲哀。後來,孫悟空循著哪吒的軌跡,也被招安、被馴化,完成取經大業。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1964年版電影《大鬧天宮》中孫悟空與哪吒廝打

兩人最終均逃不出父權統治秩序的魔掌,換言之,反抗失敗。李靖的玲瓏塔、唐僧的緊箍咒,他們是扛不過的。鬧海、鬧天宮,是哪吒、孫悟空生命中的高光時刻,然後,他們便如“不一樣的煙火”般,轉瞬即逝,隕落在體制的宿命上。

受時代侷限,中國大部分古典文學作品,符合主流意識,有著難以逾越的觀念樊籬,透露出不滿與順從糅雜的人格矛盾,很難出現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那種徹底的反抗、傲骨與狂妄。有研究者指出,這體現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閹割情結":

這兩個以反叛精神著稱的人物上演了一出出人格被異化的悲劇,體現了一種文化中的“閹割情結”。他們實質上是被中國古代父權文明所閹割。……這兩個悲劇神靈,可以說,他們的故事都是從尋找自我和自由開始,到失去自我和自由為止。(來源:葛榮玲,《被閹割的英雄——對孫悟空與哪吒故事的一種新解讀》,百色學院學報2007年6期)

我懷念哪吒與孫悟空,在一個還沒被封神、一個還壓在五行山下,就開始懷念了。在古代作家的筆下,他們的命運,正如在後羿射日的射程裡,最終還是被射到。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說過:

獵犬們還在庭院裡嬉耍,但那獵物卻無法逃脫它們,儘管它正在飛速穿過一片片樹林。(《觀察》)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悲劇吧。曾歷盡人間炎涼、感知悲喜跌宕、傲立茫茫天地的血性靈魂,已在暴風驟雨之日,隨肉體消失而消失。根據《悟空傳》改編的遊戲《鬥戰神》中,孫悟空說:

你們說,天宮是極樂之地,但千萬別告訴他們,不放棄靈魂的人去不了 。

哪吒已死。此哪吒,非哪吒,東海滔滔,已不見,最初那個紅肚兜娃娃。

我始終眷戀的是,那個舉劍向頸、白衣漫卷的自由英雄,那個不被世俗觀念侵蝕、反叛與正義共存的純真生命。這是我喜歡《哪吒鬧海》的原因之一,一切戛然而止於他借蓮重生便好,或提前至雨中殞命也好,沒有“後來”、“再後來”。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借蓮重生的哪吒可以三頭六臂,本領更大了

05 當今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威權現象”

有些人認為,《哪吒鬧海》反父權的精神內核已過時。我追看熱劇《小歡喜》,當看到陶虹扮演的宋倩,以愛之名義控制女兒英子時,隔著屏幕,也能感到背脊嗖嗖發涼。我驟然感到,《哪吒鬧海》裡的“威權現象”,其實依然普遍存在當今中國家庭中。這些家長實際上傳承舊社會“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的,以家長身份而無所不用其極,披著“我是為你好”的糖衣炮彈實行道德綁架,習慣以領導語氣命令安排孩子,有的還常對孩子施以語言暴力與肉體體罰。近年來,17歲上海男孩跳橋自殺、北大學子弒母等駭人聽聞的新聞,屢見不鮮,其深層原因與家庭的“威權現象”息息相關。

不缺物質,甚至不缺愛與陪伴,卻缺人格平等,這是很多孩子成長面對的困境。孩子是父母的小心肝、寶貝兒、掌上明珠,唯獨不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若哪吒擁有富足的親情與人格平等,他不會走上自毀之路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說過: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無限的關愛。

實際上,《哪吒鬧海》裡,面對家庭威權時,哪吒的怒、惑與痛,也許是我們曾經歷或正經歷的歲月。但願我們都有一顆同理心,不再將自己曾抗拒的東西,施加給下一代。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和衍生物,而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從新生命問世開始,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除了愛與陪伴,還應有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的人格平等。若《哪吒鬧海》裡的哪吒,能像《魔童降世》裡的哪吒那樣,擁有富足的親情與人格平等,擁有亦師亦友的雙親,他就不會走上自毀之路。

06 結語

《哪吒鬧海》40年,寫下拙文,以致敬經典,亦穿梭時光,投遞給一去不復返的豆蔻年華。

這世間,愛難求,理解更難求,而平等的原生家庭亦求之不易。我們不能借蓮復生,只有一次的凡胎生命,不可能隨心所欲打破一切障礙,但仍可有限度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寧願像《哪吒鬧海》的白衣少年,幾經炎涼,一路風霜,滿身創傷,孤獨行走,讓初心四時繁盛,不被世俗吞噬而變成熱血不再流淌的蓮藕人。這正如作家雪小禪所說的:

希望靈魂與身體永遠清明清朗。不被時代格式化。永遠特立獨行是自己,不被複制,不被僵化。無論多老,願做時光的精靈。精神有光,靈魂有香,愛這個世界上的每一份美與好(《陌上花無數,俱是賞花人》)

《哪吒鬧海》40年,再看仍流淚,為何對持劍白衣少年念念不忘?

東海滔滔,已不見,最初那個紅肚兜娃娃

版權聲明:維權騎士簽約作者,原創作品,歡迎轉發,禁止轉載、摘編等,侵權必究。

閱讀延展:

盛夏有蓮,有一草一木皆菩提的弘一法師,有一蔬一飯生大美的芸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