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這十個過患每個人都有,是修行的最大障礙

南懷瑾 佛教 孟子 儒家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2017-10-27

南懷瑾老師:這十個過患每個人都有,是修行的最大障礙

什麼叫修行?自己用智慧、學問、修養,改正了貪、瞋、痴、慢、疑,以及不正確的觀念,這就是修行之路,並不是求佛菩薩、上帝、鬼神來幫忙。那麼如何改正呢?修行又要修個什麼行呢?有個名稱叫“十善業道”,修一切善,這叫修行。當然打坐、唸佛、做工夫,也是向這個路上走,不過不如修正自己平常的言行,從作人做事方面改正自己,這是走十善業道的路子。什麼叫十善業道?身業有三:不殺、不盜、不淫;口業有四: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業有三:不貪、不瞋、不痴。這就是修善道了。

我們生命活著有三個條件,身、口、意。這個身體愛做壞事,身體所造的罪過是殺、盜、淫。殺是殺生,侵害別人的生命,一聽烏龜營養,不惜花大錢買一隻殺來吃。什麼好就吃什麼,都是為自己,這個是殺。盜就很嚴重,侵佔別人的東西,欺騙人家;譬如做生意,想辦法推廣宣傳,用各種不正的手段使人家上當,把別人口袋裡的錢騙到自己的口袋來,這也是盜的行為。狹義的淫是男女關係,廣義的淫就是享受得過分,貪圖享樂,刺激快感的,就叫做淫。

為了慈悲儘量做到不殺生,所以後來中國佛教提倡吃素。前天有一位快八十歲的老學生,也是退休的大學校長,他講到一個不殺生的問題。他說有人告訴他一定要吃素,這個很難辦啊。我說你是個大學校長,我問你,人們吃素是為了不殺害別的生命;那麼世界上有沒有一個真正不殺生的人呢?他被我問得愣住了,不答話了。不是答不出來,是這個問題很難答覆啊!

我說不殺生是應該的。譬如孟子也講,對動物“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在廚房裡看到雞鴨被殺,聽見那痛苦的叫聲,就不忍心吃了,這是慈悲心,沒有錯,應該的。那麼你吃素,蔬菜、草木,它們就沒有痛苦嗎?“生”“命”是兩回事,活著的都有“生”,“命”則是思想感情。那些青菜花木,據植物專家研究,它們也懂得音樂,不過“命”,思想感情這方面少一點。雖說最好是不殺生,但除非打坐修行到了家,不吃東西可以活,乃至入定不要呼吸了,才可能不殺生。不然我們鼻子呼吸,一口氣吸進來,空氣裡多少細菌黏到鼻腔死去了,也是殺生。一切都是比較而言的。所以學佛要先學慈悲喜捨,愛眾生的生命,不但愛我的生命,也愛別人的生命,樂於幫助人。

那麼嘴巴呢?嘴巴最厲害,有四種業:“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什麼是“妄語”?就是說假話欺騙人。尤其現在做生意或是搞政治的,喜歡搞宣傳打廣告,在市場上欺騙人,這是妄語,這個惡報很大的。“惡口”就是罵人,比如“他媽的”,各種各樣的罵法,叫做惡口,對人沒有慈悲、親愛的口吻。“兩舌”,我們經常犯這個毛病,對老張講老王壞,對老王講老張不對,古人有兩句話:“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每個人背後都有人講,當面說人好話,轉過身來,嘴巴一歪,就告訴別人這個傢伙多壞多不對,人最容易犯這兩舌的口過

“綺語”不單指黃色笑話,無聊的話、過份的話說多了,也是犯了“綺語”。我們檢討自己,一天說正經的話有幾句?其他都是無聊的話,而且有些人不說無聊話還不能過日子呢!這四種是口的罪過,把這四種錯誤改正過來,就是口業的善德。這裡隨便舉一個佛經故事,說明口造善業的果報。據說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與常人不同,其中一相,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觸到額頭髮際這裡。為什麼?因為他多生累世沒有說過謊話,因而得這個好的果報。所以每個人相貌好壞、身體的健康狀況、壽命的長短,都是六道輪迴、三世因果的報應。

講到意識思想,內在的起心動念,嚴重了!貪、瞋、痴這三種惡業隨時會犯。貪,人有貪心,當母親懷孕的時候,你這個靈魂一入胎,已經有貪心了,在孃胎裡,吸收了母親的營養變成自己的,要母親提供一切東西讓自己成長,這是基本的貪心。一個嬰兒生來,你不給他吃,不給他奶喝,他會哭的,貪嘛,佔有心,都要抓來給自己,因為天生有個“我”。這個“我”的毛病就包括了貪、瞋、痴、慢、疑、惡見的成份在內。佛說了這個大原則,這就是人自己心裡頭壞的一面。

瞋呢?我們心理上,凡是不喜歡的、討厭的,就會想把它丟開;嬰兒也一樣,不喜歡看的人,看到就會哭。瞋恨、埋怨、討厭,這都屬於瞋的心理。痴,沒有智慧。譬如從小讀書,老師教的功課看不懂,學也學不會,乃至聽了課記不住,考試成績差,沒有記憶力,因為腦子不靈光、混亂又容易痴迷。中國這個“痴”字古代怎麼寫呢?痴,是“病”旁,是一種毛病,人腦筋不健全這個病,“病”裡頭一個多疑的疑,這是繁體字古寫。那麼後來有了俗體字,病裡頭一個知道的知,叫痴,就是無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態,不知道,心不專一,不冷靜,就是痴迷貪、瞋、痴、慢、疑、惡見,都是意識思想配合情緒的。

我們簡單介紹了這身口意十個惡業。我們研究自己,身體、嘴巴、思想情緒,這十種不好的行為,我們每天在犯,如果把這些錯誤改正過來,就叫十善業。佛學的道理,即使你不信佛,也不信任何宗教,如果身心行為合於十善業道,也等於在修行了,就會有好的果報。所以我一聽基督教、天主教講不拜偶像,我就笑。我的學生中也有牧師、神父、修女,我說你們沒有研究,你們的宗教強調“不拜偶像”、不迷信,這是佛教來的,萬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反對拜偶像。佛教真正的意義是一切唯心,“自求多福”四個字,只要自己改正自己,就改變了命運。這是在行為上配合佛學方面的講述。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東方出版社)

--------------

修行,就是把根性中善的種子擦亮,擦乾淨,使它開發出來。換句話說,修行就是為善去惡,自己把劣根性轉過來。

人人都有“好喜乖離”的劣根性,喜歡在人與人之間鬧事。只要幾個人在一起,往往就有人故意糗你,逗得你左右為難,下不了臺;或者故意講反面的話,使大家一笑。甚至故意嚇唬你一下,使你難受一下,逗得別人哈哈大笑,然後說是開玩笑。

這些是屬於身口意業中口業的一種,口業有四種: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往往會因為一個微小而且不相干的動作,或一個很輕微的笑話而引起爭鬥、吵嘴,甚至打官司。有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到,他們一家人有爸爸、媽媽、媳婦、哥哥、弟弟,很快樂,很和諧,鄰居一位太太喜歡把他們搞得不和睦,弄得家人很痛苦。這就是人性的基本弱點,看到別人家好,喜歡把人家弄得不好。有時候好像是無意的,嚴格說起來,不能算是無意。從心理上來說,是出自於潛意識的劣根性,絕對不能說無意,說無意這句話不能原諒。真講佛法修行的人,不能原諒自己的無意。原諒別人是你有寬容的德性,原諒自己就是罪過。

所以,我們已經知道“好喜乖離,更相鬥訟”的劣根性是天生的,但是結果呢?“惱亂自他”,不但使自己起煩惱,也使別人起煩惱。搗亂了別人,也搗亂了自己。所以佛說一切眾生“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輾轉常為不饒益事”。

我們曉得佛法無論大小乘,基本上都重視身、口、意的清淨。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歸納起來,就有十樣:身體造的惡業是殺、盜、淫;嘴巴造的惡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念上造的業是貪、嗔、痴。

像我們的身體本身也會使人乖離,拿現代語來說就是“肢體語言”,怎麼說身體會挑撥人家呢?譬如眼睛是身體的一部分,有時候用不著說話,一群人坐在一起蠻好的,對方故意跟你眨眼睛,示意某人對你不好,挑撥一下,就可使你們起仇恨。那個眨眼睛的動作就是身在造業。

言語上造業更厲害,中國儒家也經常講到言語的嚴重性。書經上說:“惟口出好興戎”,也就是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如果不深讀歷史,不會相信這句話;看歷史就知道,往往因為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句話也可以使國家滅亡。

事實上,身、口兩種業力的總指揮是意,也就是意識、意念、思想,意所造的業主要是由貪瞋痴而來。例如我們偶而有一點不高興的心理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在修行來講,對人對事有一點不高興,就已經犯了瞋戒。瞋的心理行為有很多,微細的較難察覺。

譬如一個好人討厭一個壞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嘛!然而這個起厭惡的心,就是瞋恨心。這在人道行為來看,不能說有多大的錯誤,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過錯,因為不高興的心理絕對是厭惡的、瞋恨的。但是在菩薩道看這個壞人,卻是憐憫的、慈悲的,等於我們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兒女做壞事一樣,雖然也憤怒,也打罵,然而當父母打孩子,往往一邊打,一邊流眼淚,那等於是菩薩的行為,內心沒有真正的瞋恨。如果沒有這種父母的心腸則不然,是非太明,善惡太清,已經是瞋心的種性。

我們曉得,阿修羅道譯成中文是魔道的意思。阿修羅道也是天道,很高哦!人死後能到阿修羅道,談何容易?我們通常所說的神道就是阿修羅道,此道眾生善惡分得很清楚,因為瞋心重,不得證果,連天人的境界都談不上,不過他有天人的功德福報。理由何在?因為他的意念上有戒禁取見,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惡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個人在佛菩薩面前犯錯,乃至打罵菩薩,往往還可以逃過去,如果在鬼神面前玩這一套,他非處罰你不可,因為他的善惡觀念分得很嚴謹,但是在菩提道上卻犯了瞋心的戒,正因戒禁取見的觀念太重了,無法證果。

貪,三毒之一,如果一個人說他能萬緣放下,只喜歡清淨,那也是貪喔!貪戀清淨也是貪,貪戀空也是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連空也要徹底畢竟空。清淨與空還要放下,否則雖然放下萬緣,住在清淨、空的境界上,也算貪戀。

大家喜歡打坐,修清淨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貪圖定的境界,則是犯了菩薩戒。為什麼呢?因為貪戀禪定境界不會起慈悲心,不會犧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此犯菩薩戒。

痴,那更多了。總而言之,在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以前,乃至於在菩薩地都是痴,都沒有到達究竟。

殺、盜、淫、貪、嗔、痴、兩舌、惡口、妄語、綺語叫十惡業。我們修行的重點在那裡呢?不論大小乘,它的基礎是先修十善業道,把身口意的惡業轉成善業,這才叫修行。所以修行是隨時隨地檢查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

佛說一切眾生“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意是在思想上製造,製造什麼呢?時時走上錯誤的思想,“好喜乖離,更相鬥訟”,總認為我的觀念對,你的觀念錯。“惱亂自他”,一有這種心理,第一個煩惱就是看不慣,我討厭,跟著也使他人受害。

我們看到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善事,看似種了善因,結果所得的卻是惡果,其理由就因為欠缺般若智慧。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認為在行善,往往身語意在造作增長種種惡業而不自知。

身、口、意這三種惡業相互輾轉,譬如意識一動,嘴就講話,身體也起行動,面部等六根的表情也出來了。或者看了別人的表情動作,受了外在境界的影響,而更增加自己內心的煩惱。“輾轉”兩個字,就是由別人的因助自己的緣,或以自己的因助別人的緣。因緣相互輪轉,像一串連環圖一樣,相互連鎖發生關係,一切眾生常在因緣輾轉之間做不利他人的事。

“相互謀害”,就是你害我,我害你。謀就是在打主意害人家,假如沒有辦法明著幹,就在暗地裡加害,即使信了宗教,還是一樣。

《藥師經的濟世觀》(東方出版社)

----------------------------------

更多精彩文章,請搜索: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xianyinLJnanhuaijin)。

隆重推出緬懷 南公懷瑾先生系列公益微課,“紀念懷師誕辰百年——說不盡的南懷瑾”。第一期非常榮幸地邀請 跟隨懷師幾十年的老學長、著名實業家、恆南書院創辦人李慈雄先生 作為首期嘉賓。第一期主題:李慈雄先生憶懷師:入世出世皆通悟,人道佛道兩圓成。

“走近南懷瑾先生”著作系列導讀---10月份《圓覺經略說》導讀。將引領大家領悟《圓覺經》的祕密和精華

******

本頭條號,及同名微信公眾平臺和新浪博客相關文章均為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未經本平臺許可,其他頭條號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