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山寺為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蓬安縣銀漢鎮所在地南300米處,當地人稱"老庵子",據大殿題記,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後又經道光八年(1828),咸豐七年(1857),光緒二十年(1894)數次培修,該寺廟建築正殿氣勢宏偉,呈四方形佈局,用材柱徑較大,四根中心柱高達十餘米直通殿脊頂,重簷歇山式屋頂,整個正殿用柱二十八根,"回"字型排列,為了增大正殿的使用空間,採用了抬樑式和穿鬥式相結合的建築技術,寺廟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

"

銀山寺為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蓬安縣銀漢鎮所在地南300米處,當地人稱"老庵子",據大殿題記,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後又經道光八年(1828),咸豐七年(1857),光緒二十年(1894)數次培修,該寺廟建築正殿氣勢宏偉,呈四方形佈局,用材柱徑較大,四根中心柱高達十餘米直通殿脊頂,重簷歇山式屋頂,整個正殿用柱二十八根,"回"字型排列,為了增大正殿的使用空間,採用了抬樑式和穿鬥式相結合的建築技術,寺廟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

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銀山寺!
"

銀山寺為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蓬安縣銀漢鎮所在地南300米處,當地人稱"老庵子",據大殿題記,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後又經道光八年(1828),咸豐七年(1857),光緒二十年(1894)數次培修,該寺廟建築正殿氣勢宏偉,呈四方形佈局,用材柱徑較大,四根中心柱高達十餘米直通殿脊頂,重簷歇山式屋頂,整個正殿用柱二十八根,"回"字型排列,為了增大正殿的使用空間,採用了抬樑式和穿鬥式相結合的建築技術,寺廟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

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銀山寺!
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銀山寺!

銀山寺始建於唐朝時期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5年為第一次建成。佔地面積有2畝,建一座正佛殿樹木3200公分大和東邊建有一座偏房,樹木96公分大,正殿供有各種佛像,偏房是生活和住宿休息的地方。

銀山寺第二次擴建是明朝天須五年公元1462年,建有現在的正南大門殿,銀山寺從歷史來大門朝南開。佔地面積有1.4畝。本寺長老叫吳子良(法號:無海師傅),家是嶽池縣安東人士,老死於本寺,享年83歲,葬於寺南右外面,原有碑文記載。

銀山寺第三次擴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1年,佔地面積有5畝有幾,建有以正殿為中心東西北龐大的香房和客人休息的地方。當今社會從四面八方來銀山寺求神拜佛的人來人往眾多。

銀山寺第四次擴建清朝順治三年,公元1647年重立本寺(原因是在明朝末年時期被張獻忠滅川的破壞)。在未完成的擴建後,在清康熙四十四年再建。由本寺長老叫蘭宋光(法號:海光),廣安人士。共有五十三人和尚,並再次擴建正殿前廳兩邊,後在民國時期擴建和維修正殿前廳,佔地面積有一畝五左右,在解放後1950年9月,銀山寺和尚被政府解散回鄉。由政府辦學(在五六十年代時本寺樑中年號改過多次,原因是破四舊不被毀壞)。銀山寺至今有1360年曆史。是銀漢鎮最古老建築之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確定是川東北最龐大的寺院之一。

附件一、銀漢鎮簡歷:

銀漢鎮位於蓬安縣南端,與廣安區鄭山鄉、蒲蓮鄉、嶽池縣天平鎮相鄰,全鎮幅員面積35.6平方公里,轄12個村,1個社區,139個社,總人口約17500人。

銀漢山清水秀,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文化璀璨,歷史悠久,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早在公元前置邑郡、高祖二年(公元前二零五)年,劉邦來到銀興,建立了“銀漢府”(鏡子壩)古城,原名銀興,更名為“銀漢”至今。

在宋代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蘇軾、黃庭豎來到銀漢作了大量的詩詞。熙寧十年(公元1076年)秦觀來銀漢做官,也作了大量的詞。過去古人也能看好這塊神奇的地方,銀漢成為了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佛道教聖地。

現在的銀漢,交通十分便捷,距縣城38公里,南充市45公里,距廣安市38公里,距廣巴高速公路只有9公里,南——渠高速公路經過銀漢(在計劃中),銀漢是最佳首選投資地,歡迎全國各地的投資商前來洽談,更好的合作,把佛道發揚光大。

附件二、蘇軾在銀漢!

宋朝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宰相,蘇軾他積極推行新法,獨攬大權的王安石。當時在朝中任殿中丞的蘇軾反對新法,常借題發揮,譏諷王安石,遂遭王安石的多次排斥和打擊,最終貶為儋州(今海南儋縣)別駕。直到徽宋即位,大赦天下,蘇軾才由海南島遇赦北還。

時年46歲的蘇軾,取道長江三峽,來到涪州(今重慶涪陵市)好友黃庭堅處。黃庭堅被貶在這裡當別駕,也同時遇赦。一日,他對黃庭堅說:“聽說銀漢和蓬州有杜甫的詩,韓愈的文章,顏真卿的書法,吳道子的畫,秦觀的詞,秦觀前些日在銀漢做官。五者俱全。如今閒著無事,何不去遊覽一下呢?”黃庭堅欣然同意。

於是二人起程,途經遂寧、果州,來到銀漢遊覽,銀山寺外題詩為:“來銀山上和蘇,朝來九陽帶隨車,濤江煙一日撫。空腹有詩衣著結,溼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捻髭鬚。”銀山寺中住持聞聽蘇黃二位別駕來臨,並忙迎接到寺內。彼此客套一番,住持問道:“學士貶羈儋州,編修貶居涪州,千山萬水何以來到這裡?”蘇軾說道:“我二人貶謫多年,遇赦閒遊,特來寶剎謁見長老,祈求指破迷津。”住持說道:“學士乃奎宿星臨凡,宋徽帝在寶錄宮祭神之時,道士告知皇上,皇上大驚,才將你赦免召還的。我朝文人鼎盛,壞在兩黨之爭,互相殘害,天意難違,勢必衰敗。權臣嫉能,皇上偏信,賢能焉不遭貶。那有老聖在銀漢之天國綠地,前些時嘉祐皇帝來過此地,遊過本寺,在銀漢宿住週日。同時奉勸學士安心靜養,只有無慾 ,才能清淨啊。“是夜,二人宿於寺中。

蘇黃二人聽了住持的一番議論和禪機,頓覺心地光明,彷彿步入了清淨寂寞,與世無爭的釋道境界。留住寺中月餘,在天橋外建一座苑落《蘇軾苑》。二人遍遊了“千巖萬壑,險奇幽秀,茂林修竹”,“水碧泉馨”,有“神仙洞”、“藏經洞”、“打兒洞”、“天涯亭”、“飛龍潭”“天池”、“鵲橋仙”、“銀山寺”、“晉城山寺”、“鍾離寺”、“白雲山”等勝景。一日與祖持三人來到一座寺側孤山亭中,只見四面茫茫白雲,一望無際,如處天涯孤島之上。(龜山寺),(現在的來蘇寺)。後來到河灘邊住持說道:“此亭名叫‘天涯亭’(現在的響水灘),老衲最愛來此獨座養神。”下得亭來,轉過一座山峰,見一飛瀑左盤右旋,如銀色飛龍,從數大高峰注瀉深潭(現在的響水灘),發出雷鳴般的巨響。住持介紹:“此潭名叫飛龍潭,我曾監潭吟詩道‘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永知出處高’,總難續好後兩句。今幸學士光臨,望不吝賜教。”蘇軾說道:“我看聯上‘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黃庭堅說道:“地景銀河瀑聲流,河啟接江口,盛景一覽各僧。不知可否?”祖持連聲贊好,遂令僧眾將此詩刻於摩崖之上。

光陰易逝,不覺已慢中秋佳節,住持備好了一席精美的山果香茗,邀請蘇、黃二位共同賞月。來到鵲橋仙中,這夜碧海青天,纖塵俱無,只流出縷縷清輝和寒意。一輪明月如轉動的玉盤,從銀河中冉冉升起,寂靜幽美。住持和鄉民說道:“今宵甚樂,請二位別駕做詩一首吧。”蘇軾吟道:“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黃庭堅吟道:“山高雲深層翠崖,夜鐘聲自甕中來;長鬆偃寒蒼龍臥,明月澗泉怒雷開。”有位詩書先生和住持等人連說:“好詩,好詩。”是夜談古論今,欣然而散。

蘇軾、黃庭堅二人在銀漢寓居期間,蘇、黃二人在龜山寺宿住數日,參觀了吳道子的畫,還遊覽了,銀漢管轄的千佛崖,蓬州的開元寺,到新政離堆參觀了顏真卿的書法和吳道子的畫,《蘇軾筆法碑》。在龜山寺就改寺中碑文,木牌坊中《來蘇寺》三字,有石碑上刻洗墨池三字,兩側刻有“萬善充週四得備,一元妙合八音純”楹聯,皆為蘇軾真跡。

蘇軾、黃庭堅二位得知秦觀到了眉州,蘇、黃二人從蓬州乘船經果州回到了眉州。蘇軾當遊人,周遊祖國的大好河山。元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蘇轍、張耒、晁補之、秦觀再次來銀漢,寫下了,“一洗閒愁十五年”詞等。五人同遊覽了當年和黃庭堅所去過的地方。宋朝徽宗,農曆辛已年(公元1101年)八月二十四日卯時蘇軾死於常州塘橋。享年65歲。

(來源《麻辣社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