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長出世界軌道交通“夢工廠”'

"

株洲的田心,是田心塅的簡稱,這地方小得在中國地圖上找不到標記。《新華字典》對塅字解釋舉例時說,“田心塅在湖南”。田心作為字詞條登上字典詞典,為國人熟知。如今,這個小地方因電力機車研製而蜚聲世界。

1936年,原國民政府選址株洲田心,興建了株洲總機廠,修理鐵路設備,後因戰亂頻頻,廠裡的設備被拆被毀,生產幾乎停頓。新中國成立後,工廠迎來新生,改名為株洲鐵路工廠。1950年1月,鐵道部決定修復株洲鐵路工廠。1950年2月,工廠修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此前被拆運廣州的機器設備全部運回。1951年1月25日,復建工程竣工,完成投資576萬元,新建廠房20877平方米,新增機器設備72臺。1950年至1952年,工廠完成修理機車車輛688臺,製造貨車90輛和一批機床等。

這家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株洲第一家大型工廠,是現在享譽世界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中車株機公司的前身。

回眸

一家三代70年,接力共築機車夢

講述人:阮東臣(中車株機公司轉向架事業部員工)

株洲田心,是“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很榮幸,我和我的兒子都是這個“搖籃”里長大的。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準備修復株洲鐵路工廠,面向全國招工。1949年底,22歲的父親阮永望帶著我奶奶和我母親,揹著簡單的行囊,從武漢鋼鐵廠來到這裡,一直幹到退休。我們姐弟五人,都在田心出生、長大。

"

株洲的田心,是田心塅的簡稱,這地方小得在中國地圖上找不到標記。《新華字典》對塅字解釋舉例時說,“田心塅在湖南”。田心作為字詞條登上字典詞典,為國人熟知。如今,這個小地方因電力機車研製而蜚聲世界。

1936年,原國民政府選址株洲田心,興建了株洲總機廠,修理鐵路設備,後因戰亂頻頻,廠裡的設備被拆被毀,生產幾乎停頓。新中國成立後,工廠迎來新生,改名為株洲鐵路工廠。1950年1月,鐵道部決定修復株洲鐵路工廠。1950年2月,工廠修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此前被拆運廣州的機器設備全部運回。1951年1月25日,復建工程竣工,完成投資576萬元,新建廠房20877平方米,新增機器設備72臺。1950年至1952年,工廠完成修理機車車輛688臺,製造貨車90輛和一批機床等。

這家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株洲第一家大型工廠,是現在享譽世界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中車株機公司的前身。

回眸

一家三代70年,接力共築機車夢

講述人:阮東臣(中車株機公司轉向架事業部員工)

株洲田心,是“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很榮幸,我和我的兒子都是這個“搖籃”里長大的。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準備修復株洲鐵路工廠,面向全國招工。1949年底,22歲的父親阮永望帶著我奶奶和我母親,揹著簡單的行囊,從武漢鋼鐵廠來到這裡,一直幹到退休。我們姐弟五人,都在田心出生、長大。

田心,長出世界軌道交通“夢工廠”

▲1936年8月1日,一群懷著民族工業夢想的創業者 中車株機黨委宣傳部提供

父親告訴我們,那時的工廠,大門破敗不堪,進廠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聯合廠房裡雜草叢生,廠區一大片都成了荒草地。當時廠裡從湖北招了一大批工人。大家放下行囊,都沒有別的想法,只有一個信念:新中國成立了,趕緊把人民的鐵路事業搞上去!

父親是鍛工,主要工作是將機車軸鍛壓成型。他操作的汽錘有五噸重,是蘇聯設備。這是個技術活,加工的火候不到,軸會開裂、報廢。父親曾煉過鋼,技術底子好,到這後迅速成了技術骨幹,帶出很多徒弟,不少人後來成了廠裡的骨幹。

蘇聯專家撤走了,廠裡研製韶山1型8號機車。一個機車六根軸,還有那麼多彈簧,都靠廠裡自己加工,任務重、要求高。車間主任給我父親壓擔子:“老阮,你技術這麼好,可得幹好嘍。”搞得我父親壓力好大,帶著徒弟們沒日沒夜地搞,一天到晚就琢磨怎樣把車軸趕快鍛造好。為了搶進度,他們經常沒時間回家吃飯,很多時候從家裡帶水、帶飯,在車間囫圇幾口吃完,馬上接著幹。

"

株洲的田心,是田心塅的簡稱,這地方小得在中國地圖上找不到標記。《新華字典》對塅字解釋舉例時說,“田心塅在湖南”。田心作為字詞條登上字典詞典,為國人熟知。如今,這個小地方因電力機車研製而蜚聲世界。

1936年,原國民政府選址株洲田心,興建了株洲總機廠,修理鐵路設備,後因戰亂頻頻,廠裡的設備被拆被毀,生產幾乎停頓。新中國成立後,工廠迎來新生,改名為株洲鐵路工廠。1950年1月,鐵道部決定修復株洲鐵路工廠。1950年2月,工廠修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此前被拆運廣州的機器設備全部運回。1951年1月25日,復建工程竣工,完成投資576萬元,新建廠房20877平方米,新增機器設備72臺。1950年至1952年,工廠完成修理機車車輛688臺,製造貨車90輛和一批機床等。

這家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株洲第一家大型工廠,是現在享譽世界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中車株機公司的前身。

回眸

一家三代70年,接力共築機車夢

講述人:阮東臣(中車株機公司轉向架事業部員工)

株洲田心,是“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很榮幸,我和我的兒子都是這個“搖籃”里長大的。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準備修復株洲鐵路工廠,面向全國招工。1949年底,22歲的父親阮永望帶著我奶奶和我母親,揹著簡單的行囊,從武漢鋼鐵廠來到這裡,一直幹到退休。我們姐弟五人,都在田心出生、長大。

田心,長出世界軌道交通“夢工廠”

▲1936年8月1日,一群懷著民族工業夢想的創業者 中車株機黨委宣傳部提供

父親告訴我們,那時的工廠,大門破敗不堪,進廠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聯合廠房裡雜草叢生,廠區一大片都成了荒草地。當時廠裡從湖北招了一大批工人。大家放下行囊,都沒有別的想法,只有一個信念:新中國成立了,趕緊把人民的鐵路事業搞上去!

父親是鍛工,主要工作是將機車軸鍛壓成型。他操作的汽錘有五噸重,是蘇聯設備。這是個技術活,加工的火候不到,軸會開裂、報廢。父親曾煉過鋼,技術底子好,到這後迅速成了技術骨幹,帶出很多徒弟,不少人後來成了廠裡的骨幹。

蘇聯專家撤走了,廠裡研製韶山1型8號機車。一個機車六根軸,還有那麼多彈簧,都靠廠裡自己加工,任務重、要求高。車間主任給我父親壓擔子:“老阮,你技術這麼好,可得幹好嘍。”搞得我父親壓力好大,帶著徒弟們沒日沒夜地搞,一天到晚就琢磨怎樣把車軸趕快鍛造好。為了搶進度,他們經常沒時間回家吃飯,很多時候從家裡帶水、帶飯,在車間囫圇幾口吃完,馬上接著幹。

田心,長出世界軌道交通“夢工廠”

▲2014年改造一新的總成車間 中車株機黨委宣傳部提供

他們的車間,我小時候去過,那場景至今記得:爐前高溫,熱得很,裡面風扇都沒有。父親和工友們戴著頭盔,肩上披條汗巾,手腳並用操作汽錘。車間裡咣咣咣的聲音到處迴盪。我站在旁邊喊父親回家吃飯,他根本聽不見,只看到我張嘴。在那樣的環境下工作,父親很早就落下了聽力受損的職業病。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一天到晚就是一身工作服,上面經常沾滿鐵屑、油漬,髒得很。他回到家,累得倒頭就睡。他經常教育我們:“國家建這麼個大廠不容易,我們都要珍惜。”

我們廠,就是在那樣的條件下,靠著那種奉獻精神,靠父輩這幫人幹起來的。

進廠30年後,父親退休,我頂職進廠,到了機車事業部當了鉗工。後來廠裡生產的一系列車型,從韶山系列到高速動車,從自主研製的中華第一速“中華之星”,到如今的和諧號、復興號,都是我們親眼目睹、親手組裝出廠的。相比復廠時只能簡單地修理蒸汽機車,後來生產的機車都是“高大上”,代表國內最高水平。當然,這時各環節的技術要求也更高。比如,當年生產的“藍箭”,是我們邁進世界軌道交通高速俱樂部的代表作之一,其對制動設計製造的要求非常高。我們組裝的齒輪箱,間隙必須控制在0.5毫米內,否則就會漏油,造成安全事故,我們精益求精地攻關,終於如期高質量拿下。我們的工作環境也今非昔比了,現在每個車間都有空調,24小時恆溫作業。智能化生產,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

株洲的田心,是田心塅的簡稱,這地方小得在中國地圖上找不到標記。《新華字典》對塅字解釋舉例時說,“田心塅在湖南”。田心作為字詞條登上字典詞典,為國人熟知。如今,這個小地方因電力機車研製而蜚聲世界。

1936年,原國民政府選址株洲田心,興建了株洲總機廠,修理鐵路設備,後因戰亂頻頻,廠裡的設備被拆被毀,生產幾乎停頓。新中國成立後,工廠迎來新生,改名為株洲鐵路工廠。1950年1月,鐵道部決定修復株洲鐵路工廠。1950年2月,工廠修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此前被拆運廣州的機器設備全部運回。1951年1月25日,復建工程竣工,完成投資576萬元,新建廠房20877平方米,新增機器設備72臺。1950年至1952年,工廠完成修理機車車輛688臺,製造貨車90輛和一批機床等。

這家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株洲第一家大型工廠,是現在享譽世界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中車株機公司的前身。

回眸

一家三代70年,接力共築機車夢

講述人:阮東臣(中車株機公司轉向架事業部員工)

株洲田心,是“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很榮幸,我和我的兒子都是這個“搖籃”里長大的。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準備修復株洲鐵路工廠,面向全國招工。1949年底,22歲的父親阮永望帶著我奶奶和我母親,揹著簡單的行囊,從武漢鋼鐵廠來到這裡,一直幹到退休。我們姐弟五人,都在田心出生、長大。

田心,長出世界軌道交通“夢工廠”

▲1936年8月1日,一群懷著民族工業夢想的創業者 中車株機黨委宣傳部提供

父親告訴我們,那時的工廠,大門破敗不堪,進廠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聯合廠房裡雜草叢生,廠區一大片都成了荒草地。當時廠裡從湖北招了一大批工人。大家放下行囊,都沒有別的想法,只有一個信念:新中國成立了,趕緊把人民的鐵路事業搞上去!

父親是鍛工,主要工作是將機車軸鍛壓成型。他操作的汽錘有五噸重,是蘇聯設備。這是個技術活,加工的火候不到,軸會開裂、報廢。父親曾煉過鋼,技術底子好,到這後迅速成了技術骨幹,帶出很多徒弟,不少人後來成了廠裡的骨幹。

蘇聯專家撤走了,廠裡研製韶山1型8號機車。一個機車六根軸,還有那麼多彈簧,都靠廠裡自己加工,任務重、要求高。車間主任給我父親壓擔子:“老阮,你技術這麼好,可得幹好嘍。”搞得我父親壓力好大,帶著徒弟們沒日沒夜地搞,一天到晚就琢磨怎樣把車軸趕快鍛造好。為了搶進度,他們經常沒時間回家吃飯,很多時候從家裡帶水、帶飯,在車間囫圇幾口吃完,馬上接著幹。

田心,長出世界軌道交通“夢工廠”

▲2014年改造一新的總成車間 中車株機黨委宣傳部提供

他們的車間,我小時候去過,那場景至今記得:爐前高溫,熱得很,裡面風扇都沒有。父親和工友們戴著頭盔,肩上披條汗巾,手腳並用操作汽錘。車間裡咣咣咣的聲音到處迴盪。我站在旁邊喊父親回家吃飯,他根本聽不見,只看到我張嘴。在那樣的環境下工作,父親很早就落下了聽力受損的職業病。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一天到晚就是一身工作服,上面經常沾滿鐵屑、油漬,髒得很。他回到家,累得倒頭就睡。他經常教育我們:“國家建這麼個大廠不容易,我們都要珍惜。”

我們廠,就是在那樣的條件下,靠著那種奉獻精神,靠父輩這幫人幹起來的。

進廠30年後,父親退休,我頂職進廠,到了機車事業部當了鉗工。後來廠裡生產的一系列車型,從韶山系列到高速動車,從自主研製的中華第一速“中華之星”,到如今的和諧號、復興號,都是我們親眼目睹、親手組裝出廠的。相比復廠時只能簡單地修理蒸汽機車,後來生產的機車都是“高大上”,代表國內最高水平。當然,這時各環節的技術要求也更高。比如,當年生產的“藍箭”,是我們邁進世界軌道交通高速俱樂部的代表作之一,其對制動設計製造的要求非常高。我們組裝的齒輪箱,間隙必須控制在0.5毫米內,否則就會漏油,造成安全事故,我們精益求精地攻關,終於如期高質量拿下。我們的工作環境也今非昔比了,現在每個車間都有空調,24小時恆溫作業。智能化生產,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田心,長出世界軌道交通“夢工廠”

▲中車株機公司職工阮東臣和阮冠華父子(記者 劉震 攝)

再幹兩年,我也要退休了。讓我欣慰的是,兒子阮冠華當兵退伍後,2014年成為轉向架事業部的一名電焊工。

父親在天有靈,但他也許不曾想到,當年為了共和國的機車事業,他“獻了青春”,還要“獻終身、獻子孫”。在他進廠70年後,他孫子的青春和未來,將獻給更加壯麗的中國機車事業,獻給“為世界造車”的新時代。

發展

電力機車研製的“世界座標”

70年來,株機公司與共和國同行,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從蒸汽機到電力機車,從直流到交流,從常速到高速,從普載到重載,從進口到出口,一次次實現歷史性的跨越,曾經的“中國電力機車搖籃”成長為“中國電力機車之都”,成為電力機車研製領域的“世界座標”。

如今,株洲電力機車、城軌等產品出口世界四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力機車產品佔據全球市場的20%。通過“輸出產品+服務+技術+投資+製造”的模式創新,中車株機產品成為中國製造“走出去”的代表作,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名片”。

中車株機大事記

1958年,生產出我國第一臺電力機車

1960年,更名為鐵道部田心機車車輛工廠

1978年,成為中國首家專業電力機車製造企業

1979年,改稱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工廠

1997年,成為中國首家電力機車整車出口企業

2011年,建立國內軌道行業首個海外4S店

2015年,南北車合併,株機公司隸屬中國中車公司

2018年,研製的首列2.0版商用磁浮列車下線


來源 | 株洲晚報

記者 | 李支國

通訊員 | 劉天勝 何麗麗 張燦強 譚小洋

編輯 | 譚俊傑(見習)

審核 | 匡志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