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復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復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開採中的礦坑

“我在礦山行業幹了19年,斯科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團隊。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中國企業在數據文檔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更感受到了團隊協作實現目標的氛圍。” 斯科公司首席運營官Angula Kalili說,“現在,對標全球礦山行業,斯科公司的設備利用率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時,我們1700多人的團隊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生產力。

互利共贏融合發展

天然鈾被稱為核電站的“糧食”,是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核電所需的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通過“走出去”增強鈾資源安全供應已成為核燃料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而在打造國際一流鈾礦的過程中,中廣核帶來的先進生產工藝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專業化人才,也為納米比亞的採礦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復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開採中的礦坑

“我在礦山行業幹了19年,斯科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團隊。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中國企業在數據文檔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更感受到了團隊協作實現目標的氛圍。” 斯科公司首席運營官Angula Kalili說,“現在,對標全球礦山行業,斯科公司的設備利用率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時,我們1700多人的團隊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生產力。

互利共贏融合發展

天然鈾被稱為核電站的“糧食”,是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核電所需的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通過“走出去”增強鈾資源安全供應已成為核燃料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而在打造國際一流鈾礦的過程中,中廣核帶來的先進生產工藝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專業化人才,也為納米比亞的採礦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水冶廠一角

湖山鈾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採礦場的雙驅動重型卡車、特大型鏟鑽和人工智能軟件,水冶廠的淋萃工藝、離子交換塔、雙相不鏽鋼材料等工藝和設備都採用了國際先進技術。“這些高精尖的設備保證鈾礦實現了產量、效率和安全性的快速提升。”

除了硬件保障,斯科公司更建立起一整套規範的生產管理流程體系,培育出了一批“種子”型員工。

據瞭解,納米比亞採礦行業技術熟練工人較少,當地員工大多高中畢業即上崗,斯科公司新招聘的員工中也有半數以上是“新手”,很多員工電腦操作還未入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很重。“對此,我們特別為當地員工安排了安全、技能、企業文化等各項培訓,累計培訓成本超過2億納幣。尤其是在採礦和水冶廠,投入了數百萬美元,聘請國際知名培訓公司,建立培訓流程,構建常設且嚴格的內訓體系。”Angula Kalili說。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復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開採中的礦坑

“我在礦山行業幹了19年,斯科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團隊。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中國企業在數據文檔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更感受到了團隊協作實現目標的氛圍。” 斯科公司首席運營官Angula Kalili說,“現在,對標全球礦山行業,斯科公司的設備利用率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時,我們1700多人的團隊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生產力。

互利共贏融合發展

天然鈾被稱為核電站的“糧食”,是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核電所需的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通過“走出去”增強鈾資源安全供應已成為核燃料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而在打造國際一流鈾礦的過程中,中廣核帶來的先進生產工藝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專業化人才,也為納米比亞的採礦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水冶廠一角

湖山鈾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採礦場的雙驅動重型卡車、特大型鏟鑽和人工智能軟件,水冶廠的淋萃工藝、離子交換塔、雙相不鏽鋼材料等工藝和設備都採用了國際先進技術。“這些高精尖的設備保證鈾礦實現了產量、效率和安全性的快速提升。”

除了硬件保障,斯科公司更建立起一整套規範的生產管理流程體系,培育出了一批“種子”型員工。

據瞭解,納米比亞採礦行業技術熟練工人較少,當地員工大多高中畢業即上崗,斯科公司新招聘的員工中也有半數以上是“新手”,很多員工電腦操作還未入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很重。“對此,我們特別為當地員工安排了安全、技能、企業文化等各項培訓,累計培訓成本超過2億納幣。尤其是在採礦和水冶廠,投入了數百萬美元,聘請國際知名培訓公司,建立培訓流程,構建常設且嚴格的內訓體系。”Angula Kalili說。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2號礦坑

湖山鈾礦水冶廠維修部班組長張陸昊曾在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工作,2017年來到湖山鈾礦,班組目前有八名外籍員工。“起初,大家對班組、程序、質量控制的認知基礎差,認為工作只看結果,不需要按規操作。但在實際操作中,遵從程序規範操作的效果顯而易見,慢慢大家都能按程序處理工作,也能理解班組的作用。”

為當地帶來人員就業、技能培訓等實惠的同時,斯科公司還逐步建立起了一條依託本地的採購鏈,既降低了採購成本,又有效帶動了納米比亞小型加工產業發展。

斯科公司首席財務官崔斌告訴記者,目前湖山鈾礦40%-60%的採購在當地完成,採購額達到50-60億納幣。其中一些基本的材料和設備,都由當地加工企業生產製造。“比如封裝‘黃餅’(重鈾酸銨產品)的容器,我們找當地企業生產,年產值可以達到1000萬納幣。”

評論:湖山鈾礦為中企“走出去”打了個好樣

結束了湖山鈾礦的採訪,筆者一行返回斯瓦克普蒙德時已近傍晚,距離酒店不遠處,一座兜售手工藝品的露天集市仍在營業。 見有中國顧客,攤主們紛紛用中文熱情地打起了招呼: “你好,中國朋友”“你們怎麼知道我是中國人? ”筆者一臉詫異地反問。 “剛才你們一群人中,有人穿著斯科公司的工服,我猜你們肯定來自中國。 ”一名攤主邊回答邊將一隻精緻的木雕塞到記者手裡,“中國朋友,打折,100元人民幣就可以帶走它。 ”

一番對話,讓筆者想起了幾小時前在湖山鈾礦聽聞的細節——穿著工服外出時常被人追問,斯科公司是否還在招人。

回到酒店餐廳,當筆者聊及湖山鈾礦,服務員立馬打開了話匣子: “湖山鈾礦和鯨灣港一樣有名,電視和報紙經常會有報道,我們的總統也常去那裡視察。 ”

湖山鈾礦之所以在納米比亞享有超高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原因不僅在於鈾礦自身的規模足夠大,更在於運營它的中國公司僅用短短三年時間就趟出了一條屬地化運營的共贏發展之路——在湖山鈾礦的採訪中,幾乎所有外籍員工都向筆者表達了這一觀點,而這也是筆者一路走訪下來的直觀感受。 從運營模式看,湖山鈾礦打破了外界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善屬地化經營的刻板印象。 湖山項目是實業投資項目,這類海外項目的慣常操作是直接從國內派遣成建制的大型團隊開發建設。 但由於近年來國內人力成本持續攀升,大規模外派人力極不現實,加之納米比亞政府對當地用工比例有明確要求,因此項目建設伊始即開啟了國際化用工模式,根據實際需求高比例僱傭納米比亞當地及其他國家員工,實現了從礦建到生產運營的屬地化轉型。在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複雜國際環境的背景下,湖山項目無疑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為屬地化經營打了個好樣,具有極高的借鑑意義。國際化管理工作、屬地化用工勢必會面臨文化、語言和習慣的巨大差異,這也是長期制約我國企業海外經營取得實效的核心難題。在這方面,蔡於勝有過深入思考,他曾留學日本數年,研究過日本企業“走出去”的歷史,特別是對不少日本企業一味重視技術輸出、忽略文化融合而致敗的案例印象深刻。 結合公司現況,蔡於勝堅信,唯有解決好文化融合問題,贏得當地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紮根納米比亞。於是,在日常工作中,他除了鑽研管理和技術,更將研究範圍拓展至心理學、文化傳播以及社區管理、公共關係等看似與企業經營“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 受其影響,湖山鈾礦的中方員工無一例外都身兼數職,其中難度最大但收穫也最大的兼職當屬文化溝通員。 採訪結束時,蔡於勝甚至同筆者開起了玩笑: “記者最適合做企業文化專員,你們可以考慮來斯科公司,做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 湖山鈾礦地處沙漠腹地,四圍難覓生機,很難讓人聯想到這裡會是一塊文化融合的熱土,但文化融合卻又實實在在地在這裡生了根、結了果,它無形地存在於一席談話、一次派對、一場比賽、一輪培訓、一項公益活動中,甚至一次簡簡單單的班前會。可正是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探索和嘗試,讓湖山鈾礦變成了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乃至中非合作的樣板工程。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推薦閱讀

焦化行業去產能步伐加快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復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開採中的礦坑

“我在礦山行業幹了19年,斯科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團隊。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中國企業在數據文檔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更感受到了團隊協作實現目標的氛圍。” 斯科公司首席運營官Angula Kalili說,“現在,對標全球礦山行業,斯科公司的設備利用率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時,我們1700多人的團隊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生產力。

互利共贏融合發展

天然鈾被稱為核電站的“糧食”,是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核電所需的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通過“走出去”增強鈾資源安全供應已成為核燃料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而在打造國際一流鈾礦的過程中,中廣核帶來的先進生產工藝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專業化人才,也為納米比亞的採礦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水冶廠一角

湖山鈾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採礦場的雙驅動重型卡車、特大型鏟鑽和人工智能軟件,水冶廠的淋萃工藝、離子交換塔、雙相不鏽鋼材料等工藝和設備都採用了國際先進技術。“這些高精尖的設備保證鈾礦實現了產量、效率和安全性的快速提升。”

除了硬件保障,斯科公司更建立起一整套規範的生產管理流程體系,培育出了一批“種子”型員工。

據瞭解,納米比亞採礦行業技術熟練工人較少,當地員工大多高中畢業即上崗,斯科公司新招聘的員工中也有半數以上是“新手”,很多員工電腦操作還未入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很重。“對此,我們特別為當地員工安排了安全、技能、企業文化等各項培訓,累計培訓成本超過2億納幣。尤其是在採礦和水冶廠,投入了數百萬美元,聘請國際知名培訓公司,建立培訓流程,構建常設且嚴格的內訓體系。”Angula Kalili說。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2號礦坑

湖山鈾礦水冶廠維修部班組長張陸昊曾在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工作,2017年來到湖山鈾礦,班組目前有八名外籍員工。“起初,大家對班組、程序、質量控制的認知基礎差,認為工作只看結果,不需要按規操作。但在實際操作中,遵從程序規範操作的效果顯而易見,慢慢大家都能按程序處理工作,也能理解班組的作用。”

為當地帶來人員就業、技能培訓等實惠的同時,斯科公司還逐步建立起了一條依託本地的採購鏈,既降低了採購成本,又有效帶動了納米比亞小型加工產業發展。

斯科公司首席財務官崔斌告訴記者,目前湖山鈾礦40%-60%的採購在當地完成,採購額達到50-60億納幣。其中一些基本的材料和設備,都由當地加工企業生產製造。“比如封裝‘黃餅’(重鈾酸銨產品)的容器,我們找當地企業生產,年產值可以達到1000萬納幣。”

評論:湖山鈾礦為中企“走出去”打了個好樣

結束了湖山鈾礦的採訪,筆者一行返回斯瓦克普蒙德時已近傍晚,距離酒店不遠處,一座兜售手工藝品的露天集市仍在營業。 見有中國顧客,攤主們紛紛用中文熱情地打起了招呼: “你好,中國朋友”“你們怎麼知道我是中國人? ”筆者一臉詫異地反問。 “剛才你們一群人中,有人穿著斯科公司的工服,我猜你們肯定來自中國。 ”一名攤主邊回答邊將一隻精緻的木雕塞到記者手裡,“中國朋友,打折,100元人民幣就可以帶走它。 ”

一番對話,讓筆者想起了幾小時前在湖山鈾礦聽聞的細節——穿著工服外出時常被人追問,斯科公司是否還在招人。

回到酒店餐廳,當筆者聊及湖山鈾礦,服務員立馬打開了話匣子: “湖山鈾礦和鯨灣港一樣有名,電視和報紙經常會有報道,我們的總統也常去那裡視察。 ”

湖山鈾礦之所以在納米比亞享有超高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原因不僅在於鈾礦自身的規模足夠大,更在於運營它的中國公司僅用短短三年時間就趟出了一條屬地化運營的共贏發展之路——在湖山鈾礦的採訪中,幾乎所有外籍員工都向筆者表達了這一觀點,而這也是筆者一路走訪下來的直觀感受。 從運營模式看,湖山鈾礦打破了外界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善屬地化經營的刻板印象。 湖山項目是實業投資項目,這類海外項目的慣常操作是直接從國內派遣成建制的大型團隊開發建設。 但由於近年來國內人力成本持續攀升,大規模外派人力極不現實,加之納米比亞政府對當地用工比例有明確要求,因此項目建設伊始即開啟了國際化用工模式,根據實際需求高比例僱傭納米比亞當地及其他國家員工,實現了從礦建到生產運營的屬地化轉型。在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複雜國際環境的背景下,湖山項目無疑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為屬地化經營打了個好樣,具有極高的借鑑意義。國際化管理工作、屬地化用工勢必會面臨文化、語言和習慣的巨大差異,這也是長期制約我國企業海外經營取得實效的核心難題。在這方面,蔡於勝有過深入思考,他曾留學日本數年,研究過日本企業“走出去”的歷史,特別是對不少日本企業一味重視技術輸出、忽略文化融合而致敗的案例印象深刻。 結合公司現況,蔡於勝堅信,唯有解決好文化融合問題,贏得當地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紮根納米比亞。於是,在日常工作中,他除了鑽研管理和技術,更將研究範圍拓展至心理學、文化傳播以及社區管理、公共關係等看似與企業經營“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 受其影響,湖山鈾礦的中方員工無一例外都身兼數職,其中難度最大但收穫也最大的兼職當屬文化溝通員。 採訪結束時,蔡於勝甚至同筆者開起了玩笑: “記者最適合做企業文化專員,你們可以考慮來斯科公司,做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 湖山鈾礦地處沙漠腹地,四圍難覓生機,很難讓人聯想到這裡會是一塊文化融合的熱土,但文化融合卻又實實在在地在這裡生了根、結了果,它無形地存在於一席談話、一次派對、一場比賽、一輪培訓、一項公益活動中,甚至一次簡簡單單的班前會。可正是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探索和嘗試,讓湖山鈾礦變成了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乃至中非合作的樣板工程。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推薦閱讀

焦化行業去產能步伐加快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能源“九龍治水”局面亟待改變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復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開採中的礦坑

“我在礦山行業幹了19年,斯科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團隊。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中國企業在數據文檔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更感受到了團隊協作實現目標的氛圍。” 斯科公司首席運營官Angula Kalili說,“現在,對標全球礦山行業,斯科公司的設備利用率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時,我們1700多人的團隊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生產力。

互利共贏融合發展

天然鈾被稱為核電站的“糧食”,是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核電所需的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通過“走出去”增強鈾資源安全供應已成為核燃料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而在打造國際一流鈾礦的過程中,中廣核帶來的先進生產工藝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專業化人才,也為納米比亞的採礦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水冶廠一角

湖山鈾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採礦場的雙驅動重型卡車、特大型鏟鑽和人工智能軟件,水冶廠的淋萃工藝、離子交換塔、雙相不鏽鋼材料等工藝和設備都採用了國際先進技術。“這些高精尖的設備保證鈾礦實現了產量、效率和安全性的快速提升。”

除了硬件保障,斯科公司更建立起一整套規範的生產管理流程體系,培育出了一批“種子”型員工。

據瞭解,納米比亞採礦行業技術熟練工人較少,當地員工大多高中畢業即上崗,斯科公司新招聘的員工中也有半數以上是“新手”,很多員工電腦操作還未入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很重。“對此,我們特別為當地員工安排了安全、技能、企業文化等各項培訓,累計培訓成本超過2億納幣。尤其是在採礦和水冶廠,投入了數百萬美元,聘請國際知名培訓公司,建立培訓流程,構建常設且嚴格的內訓體系。”Angula Kalili說。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2號礦坑

湖山鈾礦水冶廠維修部班組長張陸昊曾在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工作,2017年來到湖山鈾礦,班組目前有八名外籍員工。“起初,大家對班組、程序、質量控制的認知基礎差,認為工作只看結果,不需要按規操作。但在實際操作中,遵從程序規範操作的效果顯而易見,慢慢大家都能按程序處理工作,也能理解班組的作用。”

為當地帶來人員就業、技能培訓等實惠的同時,斯科公司還逐步建立起了一條依託本地的採購鏈,既降低了採購成本,又有效帶動了納米比亞小型加工產業發展。

斯科公司首席財務官崔斌告訴記者,目前湖山鈾礦40%-60%的採購在當地完成,採購額達到50-60億納幣。其中一些基本的材料和設備,都由當地加工企業生產製造。“比如封裝‘黃餅’(重鈾酸銨產品)的容器,我們找當地企業生產,年產值可以達到1000萬納幣。”

評論:湖山鈾礦為中企“走出去”打了個好樣

結束了湖山鈾礦的採訪,筆者一行返回斯瓦克普蒙德時已近傍晚,距離酒店不遠處,一座兜售手工藝品的露天集市仍在營業。 見有中國顧客,攤主們紛紛用中文熱情地打起了招呼: “你好,中國朋友”“你們怎麼知道我是中國人? ”筆者一臉詫異地反問。 “剛才你們一群人中,有人穿著斯科公司的工服,我猜你們肯定來自中國。 ”一名攤主邊回答邊將一隻精緻的木雕塞到記者手裡,“中國朋友,打折,100元人民幣就可以帶走它。 ”

一番對話,讓筆者想起了幾小時前在湖山鈾礦聽聞的細節——穿著工服外出時常被人追問,斯科公司是否還在招人。

回到酒店餐廳,當筆者聊及湖山鈾礦,服務員立馬打開了話匣子: “湖山鈾礦和鯨灣港一樣有名,電視和報紙經常會有報道,我們的總統也常去那裡視察。 ”

湖山鈾礦之所以在納米比亞享有超高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原因不僅在於鈾礦自身的規模足夠大,更在於運營它的中國公司僅用短短三年時間就趟出了一條屬地化運營的共贏發展之路——在湖山鈾礦的採訪中,幾乎所有外籍員工都向筆者表達了這一觀點,而這也是筆者一路走訪下來的直觀感受。 從運營模式看,湖山鈾礦打破了外界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善屬地化經營的刻板印象。 湖山項目是實業投資項目,這類海外項目的慣常操作是直接從國內派遣成建制的大型團隊開發建設。 但由於近年來國內人力成本持續攀升,大規模外派人力極不現實,加之納米比亞政府對當地用工比例有明確要求,因此項目建設伊始即開啟了國際化用工模式,根據實際需求高比例僱傭納米比亞當地及其他國家員工,實現了從礦建到生產運營的屬地化轉型。在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複雜國際環境的背景下,湖山項目無疑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為屬地化經營打了個好樣,具有極高的借鑑意義。國際化管理工作、屬地化用工勢必會面臨文化、語言和習慣的巨大差異,這也是長期制約我國企業海外經營取得實效的核心難題。在這方面,蔡於勝有過深入思考,他曾留學日本數年,研究過日本企業“走出去”的歷史,特別是對不少日本企業一味重視技術輸出、忽略文化融合而致敗的案例印象深刻。 結合公司現況,蔡於勝堅信,唯有解決好文化融合問題,贏得當地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紮根納米比亞。於是,在日常工作中,他除了鑽研管理和技術,更將研究範圍拓展至心理學、文化傳播以及社區管理、公共關係等看似與企業經營“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 受其影響,湖山鈾礦的中方員工無一例外都身兼數職,其中難度最大但收穫也最大的兼職當屬文化溝通員。 採訪結束時,蔡於勝甚至同筆者開起了玩笑: “記者最適合做企業文化專員,你們可以考慮來斯科公司,做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 湖山鈾礦地處沙漠腹地,四圍難覓生機,很難讓人聯想到這裡會是一塊文化融合的熱土,但文化融合卻又實實在在地在這裡生了根、結了果,它無形地存在於一席談話、一次派對、一場比賽、一輪培訓、一項公益活動中,甚至一次簡簡單單的班前會。可正是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探索和嘗試,讓湖山鈾礦變成了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乃至中非合作的樣板工程。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推薦閱讀

焦化行業去產能步伐加快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能源“九龍治水”局面亟待改變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為何政策設計出現倒退?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復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開採中的礦坑

“我在礦山行業幹了19年,斯科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團隊。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中國企業在數據文檔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更感受到了團隊協作實現目標的氛圍。” 斯科公司首席運營官Angula Kalili說,“現在,對標全球礦山行業,斯科公司的設備利用率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時,我們1700多人的團隊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生產力。

互利共贏融合發展

天然鈾被稱為核電站的“糧食”,是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核電所需的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通過“走出去”增強鈾資源安全供應已成為核燃料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而在打造國際一流鈾礦的過程中,中廣核帶來的先進生產工藝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專業化人才,也為納米比亞的採礦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水冶廠一角

湖山鈾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採礦場的雙驅動重型卡車、特大型鏟鑽和人工智能軟件,水冶廠的淋萃工藝、離子交換塔、雙相不鏽鋼材料等工藝和設備都採用了國際先進技術。“這些高精尖的設備保證鈾礦實現了產量、效率和安全性的快速提升。”

除了硬件保障,斯科公司更建立起一整套規範的生產管理流程體系,培育出了一批“種子”型員工。

據瞭解,納米比亞採礦行業技術熟練工人較少,當地員工大多高中畢業即上崗,斯科公司新招聘的員工中也有半數以上是“新手”,很多員工電腦操作還未入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很重。“對此,我們特別為當地員工安排了安全、技能、企業文化等各項培訓,累計培訓成本超過2億納幣。尤其是在採礦和水冶廠,投入了數百萬美元,聘請國際知名培訓公司,建立培訓流程,構建常設且嚴格的內訓體系。”Angula Kalili說。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2號礦坑

湖山鈾礦水冶廠維修部班組長張陸昊曾在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工作,2017年來到湖山鈾礦,班組目前有八名外籍員工。“起初,大家對班組、程序、質量控制的認知基礎差,認為工作只看結果,不需要按規操作。但在實際操作中,遵從程序規範操作的效果顯而易見,慢慢大家都能按程序處理工作,也能理解班組的作用。”

為當地帶來人員就業、技能培訓等實惠的同時,斯科公司還逐步建立起了一條依託本地的採購鏈,既降低了採購成本,又有效帶動了納米比亞小型加工產業發展。

斯科公司首席財務官崔斌告訴記者,目前湖山鈾礦40%-60%的採購在當地完成,採購額達到50-60億納幣。其中一些基本的材料和設備,都由當地加工企業生產製造。“比如封裝‘黃餅’(重鈾酸銨產品)的容器,我們找當地企業生產,年產值可以達到1000萬納幣。”

評論:湖山鈾礦為中企“走出去”打了個好樣

結束了湖山鈾礦的採訪,筆者一行返回斯瓦克普蒙德時已近傍晚,距離酒店不遠處,一座兜售手工藝品的露天集市仍在營業。 見有中國顧客,攤主們紛紛用中文熱情地打起了招呼: “你好,中國朋友”“你們怎麼知道我是中國人? ”筆者一臉詫異地反問。 “剛才你們一群人中,有人穿著斯科公司的工服,我猜你們肯定來自中國。 ”一名攤主邊回答邊將一隻精緻的木雕塞到記者手裡,“中國朋友,打折,100元人民幣就可以帶走它。 ”

一番對話,讓筆者想起了幾小時前在湖山鈾礦聽聞的細節——穿著工服外出時常被人追問,斯科公司是否還在招人。

回到酒店餐廳,當筆者聊及湖山鈾礦,服務員立馬打開了話匣子: “湖山鈾礦和鯨灣港一樣有名,電視和報紙經常會有報道,我們的總統也常去那裡視察。 ”

湖山鈾礦之所以在納米比亞享有超高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原因不僅在於鈾礦自身的規模足夠大,更在於運營它的中國公司僅用短短三年時間就趟出了一條屬地化運營的共贏發展之路——在湖山鈾礦的採訪中,幾乎所有外籍員工都向筆者表達了這一觀點,而這也是筆者一路走訪下來的直觀感受。 從運營模式看,湖山鈾礦打破了外界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善屬地化經營的刻板印象。 湖山項目是實業投資項目,這類海外項目的慣常操作是直接從國內派遣成建制的大型團隊開發建設。 但由於近年來國內人力成本持續攀升,大規模外派人力極不現實,加之納米比亞政府對當地用工比例有明確要求,因此項目建設伊始即開啟了國際化用工模式,根據實際需求高比例僱傭納米比亞當地及其他國家員工,實現了從礦建到生產運營的屬地化轉型。在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複雜國際環境的背景下,湖山項目無疑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為屬地化經營打了個好樣,具有極高的借鑑意義。國際化管理工作、屬地化用工勢必會面臨文化、語言和習慣的巨大差異,這也是長期制約我國企業海外經營取得實效的核心難題。在這方面,蔡於勝有過深入思考,他曾留學日本數年,研究過日本企業“走出去”的歷史,特別是對不少日本企業一味重視技術輸出、忽略文化融合而致敗的案例印象深刻。 結合公司現況,蔡於勝堅信,唯有解決好文化融合問題,贏得當地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紮根納米比亞。於是,在日常工作中,他除了鑽研管理和技術,更將研究範圍拓展至心理學、文化傳播以及社區管理、公共關係等看似與企業經營“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 受其影響,湖山鈾礦的中方員工無一例外都身兼數職,其中難度最大但收穫也最大的兼職當屬文化溝通員。 採訪結束時,蔡於勝甚至同筆者開起了玩笑: “記者最適合做企業文化專員,你們可以考慮來斯科公司,做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 湖山鈾礦地處沙漠腹地,四圍難覓生機,很難讓人聯想到這裡會是一塊文化融合的熱土,但文化融合卻又實實在在地在這裡生了根、結了果,它無形地存在於一席談話、一次派對、一場比賽、一輪培訓、一項公益活動中,甚至一次簡簡單單的班前會。可正是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探索和嘗試,讓湖山鈾礦變成了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乃至中非合作的樣板工程。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推薦閱讀

焦化行業去產能步伐加快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能源“九龍治水”局面亟待改變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為何政策設計出現倒退?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釦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征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几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佈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瞭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里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復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開採中的礦坑

“我在礦山行業幹了19年,斯科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團隊。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中國企業在數據文檔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更感受到了團隊協作實現目標的氛圍。” 斯科公司首席運營官Angula Kalili說,“現在,對標全球礦山行業,斯科公司的設備利用率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時,我們1700多人的團隊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生產力。

互利共贏融合發展

天然鈾被稱為核電站的“糧食”,是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核電所需的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通過“走出去”增強鈾資源安全供應已成為核燃料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而在打造國際一流鈾礦的過程中,中廣核帶來的先進生產工藝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專業化人才,也為納米比亞的採礦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水冶廠一角

湖山鈾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採礦場的雙驅動重型卡車、特大型鏟鑽和人工智能軟件,水冶廠的淋萃工藝、離子交換塔、雙相不鏽鋼材料等工藝和設備都採用了國際先進技術。“這些高精尖的設備保證鈾礦實現了產量、效率和安全性的快速提升。”

除了硬件保障,斯科公司更建立起一整套規範的生產管理流程體系,培育出了一批“種子”型員工。

據瞭解,納米比亞採礦行業技術熟練工人較少,當地員工大多高中畢業即上崗,斯科公司新招聘的員工中也有半數以上是“新手”,很多員工電腦操作還未入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很重。“對此,我們特別為當地員工安排了安全、技能、企業文化等各項培訓,累計培訓成本超過2億納幣。尤其是在採礦和水冶廠,投入了數百萬美元,聘請國際知名培訓公司,建立培訓流程,構建常設且嚴格的內訓體系。”Angula Kalili說。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湖山鈾礦2號礦坑

湖山鈾礦水冶廠維修部班組長張陸昊曾在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工作,2017年來到湖山鈾礦,班組目前有八名外籍員工。“起初,大家對班組、程序、質量控制的認知基礎差,認為工作只看結果,不需要按規操作。但在實際操作中,遵從程序規範操作的效果顯而易見,慢慢大家都能按程序處理工作,也能理解班組的作用。”

為當地帶來人員就業、技能培訓等實惠的同時,斯科公司還逐步建立起了一條依託本地的採購鏈,既降低了採購成本,又有效帶動了納米比亞小型加工產業發展。

斯科公司首席財務官崔斌告訴記者,目前湖山鈾礦40%-60%的採購在當地完成,採購額達到50-60億納幣。其中一些基本的材料和設備,都由當地加工企業生產製造。“比如封裝‘黃餅’(重鈾酸銨產品)的容器,我們找當地企業生產,年產值可以達到1000萬納幣。”

評論:湖山鈾礦為中企“走出去”打了個好樣

結束了湖山鈾礦的採訪,筆者一行返回斯瓦克普蒙德時已近傍晚,距離酒店不遠處,一座兜售手工藝品的露天集市仍在營業。 見有中國顧客,攤主們紛紛用中文熱情地打起了招呼: “你好,中國朋友”“你們怎麼知道我是中國人? ”筆者一臉詫異地反問。 “剛才你們一群人中,有人穿著斯科公司的工服,我猜你們肯定來自中國。 ”一名攤主邊回答邊將一隻精緻的木雕塞到記者手裡,“中國朋友,打折,100元人民幣就可以帶走它。 ”

一番對話,讓筆者想起了幾小時前在湖山鈾礦聽聞的細節——穿著工服外出時常被人追問,斯科公司是否還在招人。

回到酒店餐廳,當筆者聊及湖山鈾礦,服務員立馬打開了話匣子: “湖山鈾礦和鯨灣港一樣有名,電視和報紙經常會有報道,我們的總統也常去那裡視察。 ”

湖山鈾礦之所以在納米比亞享有超高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原因不僅在於鈾礦自身的規模足夠大,更在於運營它的中國公司僅用短短三年時間就趟出了一條屬地化運營的共贏發展之路——在湖山鈾礦的採訪中,幾乎所有外籍員工都向筆者表達了這一觀點,而這也是筆者一路走訪下來的直觀感受。 從運營模式看,湖山鈾礦打破了外界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善屬地化經營的刻板印象。 湖山項目是實業投資項目,這類海外項目的慣常操作是直接從國內派遣成建制的大型團隊開發建設。 但由於近年來國內人力成本持續攀升,大規模外派人力極不現實,加之納米比亞政府對當地用工比例有明確要求,因此項目建設伊始即開啟了國際化用工模式,根據實際需求高比例僱傭納米比亞當地及其他國家員工,實現了從礦建到生產運營的屬地化轉型。在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複雜國際環境的背景下,湖山項目無疑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為屬地化經營打了個好樣,具有極高的借鑑意義。國際化管理工作、屬地化用工勢必會面臨文化、語言和習慣的巨大差異,這也是長期制約我國企業海外經營取得實效的核心難題。在這方面,蔡於勝有過深入思考,他曾留學日本數年,研究過日本企業“走出去”的歷史,特別是對不少日本企業一味重視技術輸出、忽略文化融合而致敗的案例印象深刻。 結合公司現況,蔡於勝堅信,唯有解決好文化融合問題,贏得當地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紮根納米比亞。於是,在日常工作中,他除了鑽研管理和技術,更將研究範圍拓展至心理學、文化傳播以及社區管理、公共關係等看似與企業經營“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 受其影響,湖山鈾礦的中方員工無一例外都身兼數職,其中難度最大但收穫也最大的兼職當屬文化溝通員。 採訪結束時,蔡於勝甚至同筆者開起了玩笑: “記者最適合做企業文化專員,你們可以考慮來斯科公司,做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 湖山鈾礦地處沙漠腹地,四圍難覓生機,很難讓人聯想到這裡會是一塊文化融合的熱土,但文化融合卻又實實在在地在這裡生了根、結了果,它無形地存在於一席談話、一次派對、一場比賽、一輪培訓、一項公益活動中,甚至一次簡簡單單的班前會。可正是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探索和嘗試,讓湖山鈾礦變成了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乃至中非合作的樣板工程。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推薦閱讀

焦化行業去產能步伐加快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能源“九龍治水”局面亟待改變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為何政策設計出現倒退?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2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