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是這樣描寫明教的: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人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發揮。所以,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教,就應該追尋史料記載以及實際考察。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就在晉江華表山草菴。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那麼,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派呢?

"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是這樣描寫明教的: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人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發揮。所以,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教,就應該追尋史料記載以及實際考察。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就在晉江華表山草菴。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那麼,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派呢?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是這樣描寫明教的: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人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發揮。所以,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教,就應該追尋史料記載以及實際考察。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就在晉江華表山草菴。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那麼,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派呢?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文/吳幼雄

福建省泉州市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這是全國少有的。我國的摩尼教在唐朝以後稱明教。本世紀二十年代以降,就已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和研究。1990年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考察團到泉州考察,協調員迪安博士發表觀感,說這次考察活動最大的收穫是發現泉州的摩尼教遺址。因此,當時不少報紙相繼報道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於是泉州的摩尼教便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目前,國內的摩尼教遺址大多已湮滅,泉州則以其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而稱譽國內外。本文擬簡單介紹摩尼教的教義、教規和經典,摩尼教的傳入泉州,泉州摩尼教的遺址和遺存,以及個人讀書、考察的心得。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瞭解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提供人們瞭解文化古城泉州的歷史文化資料。

(一)

摩尼教的創始人為摩尼(216-276年)。摩尼生於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其父帕蒂克為基督教徒,據傳說摩尼二十五歲時,宣佈信仰自己所創立的新教,即信仰在拜火教的基礎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所創的摩尼教。他在波斯建立教團進行傳教,向西傳至羅馬帝國與非洲北部,向東越過阿姆河進入中國。後因摩尼教威脅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而被取締,摩尼被處死。

摩尼教的教義(亦即摩尼思想的出發點)是“二宗門和三際論”。二宗即光明與黑暗,二者是永遠分立的。所謂三際,即初、中、後際,意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黑暗侵犯了光明,光明與黑暗相混;現在光明號召許多明使,要將黑暗驅逐出去;未來黑暗敵不過光明,“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¹,亦即各保其固有的性質。

基督教最高的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而摩尼教最高的神是四位一體(察宛、光明、威力、智慧)。“察宛”,即眾生的大父“大明尊”,它是光明天國的王;“光明”,大明尊的光明便是日月;“威力”,大明尊的威力便是五明使(淨氣、妙風、妙明、妙水、妙火);大明尊的智慧便是摩尼聖教。

摩尼教的“四位一體”,又稱“四寂法身”,是教徒必須堅守的信條。摩尼教《殘經》引《應輪經》雲:“若電那勿(僧侶)等,身具善法,光明父子及淨法風,皆於身中,每常遊止。其明父者,即是明界無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淨法風者,即是惠明”。而《萬寧經》則雲,“若電那勿(僧侶)具善法者,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皆備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²。所謂“電那勿”,即僧侶,是宣教師。所謂“善法”,即聖教,教徒具足功德,便有“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在他身中,再加上明界無上明尊,便是“四寂法身”(四位一體)的聖教信條了。

摩尼教的信徒分電那勿(僧侶)和聽者(一般教徒)兩類。所有的摩尼教徒皆素食,而電那勿“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³,不婚娶,不擁有財產。他們不生產新的生命,也不敢毀壞生命(對植物也如此)。他們吃糧食時,生怕食物裡的光明分子受分裂之痛苦,吃前必祈禱說:“我沒有種你……我沒有把你放進爐裡……我用清白的心把你吃掉。”每日如此,可見其生活是厭世的。另一類教徒是聽者,他們除信仰、素食外,與常人無異。

基督教的修士是因悔恨自己的罪孽而避世,每以自己的肉身為無足輕重,佛教認為生命都有同等價值,故有求則舍,以至於施捨自己的身體。摩尼教的電那勿(僧侶)則不是懺悔者,而是“清淨者”“正義者”,他的身體比別人多含光明分子。

新疆發現的摩尼教《懺悔文》是用突厥語寫的,每條懺悔文都有“如我等不如是奉行,或不信是法,即是有罪”。懺悔是教徒(聽者)每日必行的法規,則知對光明的敬禮與行為檢點是摩尼教徒無上的義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中的不殺與施捨,是出於對生命的一種神聖同情心,而摩尼教有“誤舍的懺悔”,即施捨給惡人則“是將神聖的光明送到黑暗罪惡的地方,應當懺悔”,所以誤舍是殺害光明。這些是摩尼教以後在中國能夠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

(二)

摩尼教大約六至七世紀傳入新疆地區。《祖統紀》卷三十九載:“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唐玄宗時的禁斷,後回紇助唐平定史朝義叛亂,要求建摩尼教寺,於是長安、洛陽、荊、揚、洪、越等州先後建寺,唐武宗時,回紇衰亡,會昌三年(843年),下令“天下摩尼寺並廢入官”,摩尼教轉入地下活動。

《閩書)卷7“方域志”載:“會昌中(841-846年)汰僧,明教(唐以後稱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則知唐會昌後,泉州有摩尼教活動,《稽神錄》卷3“清源都將楊某故事”雲,清源郡(泉州別稱)防遏營副將楊某,見鬼入其第宅作怪,後遇有善作魔法的人,“名曰明教”,把鬼驅去 ⁴。此神鬼故事當不可信,卻證實五代時泉州有明教(即摩尼教)的存在。這是泉州最早出現的“明教”名稱,北宋時,張居房作《雲笈七籤·序》,附入《道藏》,提到朝廷派人到福建等州蒐集“明使摩尼經等”,則知北宋福建地方明教之盛行,併為政府誤認為道教。南宋初,陸游的“應詔條對狀”對福建的明教斥之為妖幻邪人,說“其神號曰明使”,“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並限令一月齎經像衣帽赴官自首”,對其“經文印板,會州縣根尋,日下焚燬” ⁵。嘉定十四年(1221年),真德秀《再守泉州勸農文》,力勸“鄉閭後生子弟,各為善人,各修本業”,“莫習魔教,莫信邪師”⁶。知州真德秀所指的魔教邪師,即為泉州的明教,因為南宋的福建地方官員把明教徒稱為“吃菜事魔”的人,並視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南宋時,明教被作為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工具,因此封建地方官員屢加明令禁止活動。

本世紀五十年代,吳文良先生在泉州塗門外津頭埔發現一方墓碑,碑面右邊豎刻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碑面左邊豎刻兩行)漢字,漢字內容是:

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裡可溫、馬裡、失里門、阿必思古八、馬裡、哈昔牙。

皇慶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掃馬等泣血謹志。

據日本國順天堂大學村山七郎教授,對該墓碑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進行翻譯,發現與對應的兩行漢字的內容大致相同,內容是:“在公元1313年,聶斯脫裡教主教失里門(西雷蒙 Silemun)師,死於泉州。”立墓碑的人帖迷答掃馬為景教徒的名字,墓主失里門主教也是景教徒的名字。從“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幾個字看,這位失里門主教,不僅是管領江南諸路“明教”(摩尼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同時也是管領江南諸路“秦教等”(基督教等)的宗教高級官員。據《元史·百官志》記,至元二十六年(1280年),置崇福司,“秩(從)二品,掌領……也裡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則知這位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主教,是崇福司掌領下的高級屬官。該墓碑除證實元初泉州景教勢力興盛之外,同時也證實元初泉州明教勢力之雄厚。

"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是這樣描寫明教的: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人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發揮。所以,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教,就應該追尋史料記載以及實際考察。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就在晉江華表山草菴。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那麼,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派呢?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文/吳幼雄

福建省泉州市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這是全國少有的。我國的摩尼教在唐朝以後稱明教。本世紀二十年代以降,就已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和研究。1990年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考察團到泉州考察,協調員迪安博士發表觀感,說這次考察活動最大的收穫是發現泉州的摩尼教遺址。因此,當時不少報紙相繼報道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於是泉州的摩尼教便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目前,國內的摩尼教遺址大多已湮滅,泉州則以其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而稱譽國內外。本文擬簡單介紹摩尼教的教義、教規和經典,摩尼教的傳入泉州,泉州摩尼教的遺址和遺存,以及個人讀書、考察的心得。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瞭解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提供人們瞭解文化古城泉州的歷史文化資料。

(一)

摩尼教的創始人為摩尼(216-276年)。摩尼生於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其父帕蒂克為基督教徒,據傳說摩尼二十五歲時,宣佈信仰自己所創立的新教,即信仰在拜火教的基礎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所創的摩尼教。他在波斯建立教團進行傳教,向西傳至羅馬帝國與非洲北部,向東越過阿姆河進入中國。後因摩尼教威脅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而被取締,摩尼被處死。

摩尼教的教義(亦即摩尼思想的出發點)是“二宗門和三際論”。二宗即光明與黑暗,二者是永遠分立的。所謂三際,即初、中、後際,意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黑暗侵犯了光明,光明與黑暗相混;現在光明號召許多明使,要將黑暗驅逐出去;未來黑暗敵不過光明,“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¹,亦即各保其固有的性質。

基督教最高的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而摩尼教最高的神是四位一體(察宛、光明、威力、智慧)。“察宛”,即眾生的大父“大明尊”,它是光明天國的王;“光明”,大明尊的光明便是日月;“威力”,大明尊的威力便是五明使(淨氣、妙風、妙明、妙水、妙火);大明尊的智慧便是摩尼聖教。

摩尼教的“四位一體”,又稱“四寂法身”,是教徒必須堅守的信條。摩尼教《殘經》引《應輪經》雲:“若電那勿(僧侶)等,身具善法,光明父子及淨法風,皆於身中,每常遊止。其明父者,即是明界無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淨法風者,即是惠明”。而《萬寧經》則雲,“若電那勿(僧侶)具善法者,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皆備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²。所謂“電那勿”,即僧侶,是宣教師。所謂“善法”,即聖教,教徒具足功德,便有“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在他身中,再加上明界無上明尊,便是“四寂法身”(四位一體)的聖教信條了。

摩尼教的信徒分電那勿(僧侶)和聽者(一般教徒)兩類。所有的摩尼教徒皆素食,而電那勿“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³,不婚娶,不擁有財產。他們不生產新的生命,也不敢毀壞生命(對植物也如此)。他們吃糧食時,生怕食物裡的光明分子受分裂之痛苦,吃前必祈禱說:“我沒有種你……我沒有把你放進爐裡……我用清白的心把你吃掉。”每日如此,可見其生活是厭世的。另一類教徒是聽者,他們除信仰、素食外,與常人無異。

基督教的修士是因悔恨自己的罪孽而避世,每以自己的肉身為無足輕重,佛教認為生命都有同等價值,故有求則舍,以至於施捨自己的身體。摩尼教的電那勿(僧侶)則不是懺悔者,而是“清淨者”“正義者”,他的身體比別人多含光明分子。

新疆發現的摩尼教《懺悔文》是用突厥語寫的,每條懺悔文都有“如我等不如是奉行,或不信是法,即是有罪”。懺悔是教徒(聽者)每日必行的法規,則知對光明的敬禮與行為檢點是摩尼教徒無上的義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中的不殺與施捨,是出於對生命的一種神聖同情心,而摩尼教有“誤舍的懺悔”,即施捨給惡人則“是將神聖的光明送到黑暗罪惡的地方,應當懺悔”,所以誤舍是殺害光明。這些是摩尼教以後在中國能夠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

(二)

摩尼教大約六至七世紀傳入新疆地區。《祖統紀》卷三十九載:“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唐玄宗時的禁斷,後回紇助唐平定史朝義叛亂,要求建摩尼教寺,於是長安、洛陽、荊、揚、洪、越等州先後建寺,唐武宗時,回紇衰亡,會昌三年(843年),下令“天下摩尼寺並廢入官”,摩尼教轉入地下活動。

《閩書)卷7“方域志”載:“會昌中(841-846年)汰僧,明教(唐以後稱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則知唐會昌後,泉州有摩尼教活動,《稽神錄》卷3“清源都將楊某故事”雲,清源郡(泉州別稱)防遏營副將楊某,見鬼入其第宅作怪,後遇有善作魔法的人,“名曰明教”,把鬼驅去 ⁴。此神鬼故事當不可信,卻證實五代時泉州有明教(即摩尼教)的存在。這是泉州最早出現的“明教”名稱,北宋時,張居房作《雲笈七籤·序》,附入《道藏》,提到朝廷派人到福建等州蒐集“明使摩尼經等”,則知北宋福建地方明教之盛行,併為政府誤認為道教。南宋初,陸游的“應詔條對狀”對福建的明教斥之為妖幻邪人,說“其神號曰明使”,“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並限令一月齎經像衣帽赴官自首”,對其“經文印板,會州縣根尋,日下焚燬” ⁵。嘉定十四年(1221年),真德秀《再守泉州勸農文》,力勸“鄉閭後生子弟,各為善人,各修本業”,“莫習魔教,莫信邪師”⁶。知州真德秀所指的魔教邪師,即為泉州的明教,因為南宋的福建地方官員把明教徒稱為“吃菜事魔”的人,並視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南宋時,明教被作為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工具,因此封建地方官員屢加明令禁止活動。

本世紀五十年代,吳文良先生在泉州塗門外津頭埔發現一方墓碑,碑面右邊豎刻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碑面左邊豎刻兩行)漢字,漢字內容是:

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裡可溫、馬裡、失里門、阿必思古八、馬裡、哈昔牙。

皇慶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掃馬等泣血謹志。

據日本國順天堂大學村山七郎教授,對該墓碑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進行翻譯,發現與對應的兩行漢字的內容大致相同,內容是:“在公元1313年,聶斯脫裡教主教失里門(西雷蒙 Silemun)師,死於泉州。”立墓碑的人帖迷答掃馬為景教徒的名字,墓主失里門主教也是景教徒的名字。從“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幾個字看,這位失里門主教,不僅是管領江南諸路“明教”(摩尼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同時也是管領江南諸路“秦教等”(基督教等)的宗教高級官員。據《元史·百官志》記,至元二十六年(1280年),置崇福司,“秩(從)二品,掌領……也裡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則知這位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主教,是崇福司掌領下的高級屬官。該墓碑除證實元初泉州景教勢力興盛之外,同時也證實元初泉州明教勢力之雄厚。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本世紀七十年代末,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出土一隻元代黑釉瓷碗,碗內陰刻“明教會”三個字,可見晉江草菴為元代明教會的活動場所,且具一定規模,以致自己訂製“明教會”黑釉瓷碗。元朝對各種宗教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因此元朝泉州明教極盛一時,故“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駐紮泉州。元朝後至元五年(1339年),有明教信徒前往晉江華表山麓施捨,建造一座明教寺,雕刻一尊摩尼聖像和修繕一間石室。

"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是這樣描寫明教的: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人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發揮。所以,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教,就應該追尋史料記載以及實際考察。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就在晉江華表山草菴。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那麼,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派呢?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文/吳幼雄

福建省泉州市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這是全國少有的。我國的摩尼教在唐朝以後稱明教。本世紀二十年代以降,就已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和研究。1990年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考察團到泉州考察,協調員迪安博士發表觀感,說這次考察活動最大的收穫是發現泉州的摩尼教遺址。因此,當時不少報紙相繼報道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於是泉州的摩尼教便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目前,國內的摩尼教遺址大多已湮滅,泉州則以其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而稱譽國內外。本文擬簡單介紹摩尼教的教義、教規和經典,摩尼教的傳入泉州,泉州摩尼教的遺址和遺存,以及個人讀書、考察的心得。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瞭解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提供人們瞭解文化古城泉州的歷史文化資料。

(一)

摩尼教的創始人為摩尼(216-276年)。摩尼生於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其父帕蒂克為基督教徒,據傳說摩尼二十五歲時,宣佈信仰自己所創立的新教,即信仰在拜火教的基礎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所創的摩尼教。他在波斯建立教團進行傳教,向西傳至羅馬帝國與非洲北部,向東越過阿姆河進入中國。後因摩尼教威脅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而被取締,摩尼被處死。

摩尼教的教義(亦即摩尼思想的出發點)是“二宗門和三際論”。二宗即光明與黑暗,二者是永遠分立的。所謂三際,即初、中、後際,意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黑暗侵犯了光明,光明與黑暗相混;現在光明號召許多明使,要將黑暗驅逐出去;未來黑暗敵不過光明,“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¹,亦即各保其固有的性質。

基督教最高的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而摩尼教最高的神是四位一體(察宛、光明、威力、智慧)。“察宛”,即眾生的大父“大明尊”,它是光明天國的王;“光明”,大明尊的光明便是日月;“威力”,大明尊的威力便是五明使(淨氣、妙風、妙明、妙水、妙火);大明尊的智慧便是摩尼聖教。

摩尼教的“四位一體”,又稱“四寂法身”,是教徒必須堅守的信條。摩尼教《殘經》引《應輪經》雲:“若電那勿(僧侶)等,身具善法,光明父子及淨法風,皆於身中,每常遊止。其明父者,即是明界無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淨法風者,即是惠明”。而《萬寧經》則雲,“若電那勿(僧侶)具善法者,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皆備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²。所謂“電那勿”,即僧侶,是宣教師。所謂“善法”,即聖教,教徒具足功德,便有“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在他身中,再加上明界無上明尊,便是“四寂法身”(四位一體)的聖教信條了。

摩尼教的信徒分電那勿(僧侶)和聽者(一般教徒)兩類。所有的摩尼教徒皆素食,而電那勿“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³,不婚娶,不擁有財產。他們不生產新的生命,也不敢毀壞生命(對植物也如此)。他們吃糧食時,生怕食物裡的光明分子受分裂之痛苦,吃前必祈禱說:“我沒有種你……我沒有把你放進爐裡……我用清白的心把你吃掉。”每日如此,可見其生活是厭世的。另一類教徒是聽者,他們除信仰、素食外,與常人無異。

基督教的修士是因悔恨自己的罪孽而避世,每以自己的肉身為無足輕重,佛教認為生命都有同等價值,故有求則舍,以至於施捨自己的身體。摩尼教的電那勿(僧侶)則不是懺悔者,而是“清淨者”“正義者”,他的身體比別人多含光明分子。

新疆發現的摩尼教《懺悔文》是用突厥語寫的,每條懺悔文都有“如我等不如是奉行,或不信是法,即是有罪”。懺悔是教徒(聽者)每日必行的法規,則知對光明的敬禮與行為檢點是摩尼教徒無上的義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中的不殺與施捨,是出於對生命的一種神聖同情心,而摩尼教有“誤舍的懺悔”,即施捨給惡人則“是將神聖的光明送到黑暗罪惡的地方,應當懺悔”,所以誤舍是殺害光明。這些是摩尼教以後在中國能夠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

(二)

摩尼教大約六至七世紀傳入新疆地區。《祖統紀》卷三十九載:“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唐玄宗時的禁斷,後回紇助唐平定史朝義叛亂,要求建摩尼教寺,於是長安、洛陽、荊、揚、洪、越等州先後建寺,唐武宗時,回紇衰亡,會昌三年(843年),下令“天下摩尼寺並廢入官”,摩尼教轉入地下活動。

《閩書)卷7“方域志”載:“會昌中(841-846年)汰僧,明教(唐以後稱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則知唐會昌後,泉州有摩尼教活動,《稽神錄》卷3“清源都將楊某故事”雲,清源郡(泉州別稱)防遏營副將楊某,見鬼入其第宅作怪,後遇有善作魔法的人,“名曰明教”,把鬼驅去 ⁴。此神鬼故事當不可信,卻證實五代時泉州有明教(即摩尼教)的存在。這是泉州最早出現的“明教”名稱,北宋時,張居房作《雲笈七籤·序》,附入《道藏》,提到朝廷派人到福建等州蒐集“明使摩尼經等”,則知北宋福建地方明教之盛行,併為政府誤認為道教。南宋初,陸游的“應詔條對狀”對福建的明教斥之為妖幻邪人,說“其神號曰明使”,“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並限令一月齎經像衣帽赴官自首”,對其“經文印板,會州縣根尋,日下焚燬” ⁵。嘉定十四年(1221年),真德秀《再守泉州勸農文》,力勸“鄉閭後生子弟,各為善人,各修本業”,“莫習魔教,莫信邪師”⁶。知州真德秀所指的魔教邪師,即為泉州的明教,因為南宋的福建地方官員把明教徒稱為“吃菜事魔”的人,並視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南宋時,明教被作為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工具,因此封建地方官員屢加明令禁止活動。

本世紀五十年代,吳文良先生在泉州塗門外津頭埔發現一方墓碑,碑面右邊豎刻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碑面左邊豎刻兩行)漢字,漢字內容是:

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裡可溫、馬裡、失里門、阿必思古八、馬裡、哈昔牙。

皇慶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掃馬等泣血謹志。

據日本國順天堂大學村山七郎教授,對該墓碑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進行翻譯,發現與對應的兩行漢字的內容大致相同,內容是:“在公元1313年,聶斯脫裡教主教失里門(西雷蒙 Silemun)師,死於泉州。”立墓碑的人帖迷答掃馬為景教徒的名字,墓主失里門主教也是景教徒的名字。從“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幾個字看,這位失里門主教,不僅是管領江南諸路“明教”(摩尼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同時也是管領江南諸路“秦教等”(基督教等)的宗教高級官員。據《元史·百官志》記,至元二十六年(1280年),置崇福司,“秩(從)二品,掌領……也裡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則知這位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主教,是崇福司掌領下的高級屬官。該墓碑除證實元初泉州景教勢力興盛之外,同時也證實元初泉州明教勢力之雄厚。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本世紀七十年代末,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出土一隻元代黑釉瓷碗,碗內陰刻“明教會”三個字,可見晉江草菴為元代明教會的活動場所,且具一定規模,以致自己訂製“明教會”黑釉瓷碗。元朝對各種宗教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因此元朝泉州明教極盛一時,故“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駐紮泉州。元朝後至元五年(1339年),有明教信徒前往晉江華表山麓施捨,建造一座明教寺,雕刻一尊摩尼聖像和修繕一間石室。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明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做皇帝后仍採用明教教義,定國號叫明。正如《閩書》所云,朱元璋當皇帝后,地位改變了,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即所謂“以其教門上逼國號”,於是“擯其徒而毀其宮”。故明初明教勢力大衰,又轉入祕密活動,而與其他祕密宗教逐漸融合。延至明正統乙丑年(正統十年,1445年)還有明教信徒在晉江華表山草菴的山岩上鑿刻摩尼教“四位一體”的信條。則知明代中期,明教仍在泉州地區頑強地活動著。

(三)

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是全國唯一保存的明教遺址,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閩書·方域志》記載,華表山“兩峰角立如華表,山背之麓有草菴,元時物也,祀摩尼佛”。乾隆《泉州府志》則記,華表山“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後有萬石峰,有玉泉,有云梯百級諸題刻”(卷六·山川)。兩書均記華表山草菴為元代創建。

摩尼教是不拜偶像的。南宋紹興末年,陸游在福州任職,曾看到明教的“偽經妖像”,則知南宋的明教是畫像崇拜。然而到了元代,泉州的明教卻出現雕刻摩尼坐像崇拜,這是泉州明教在元代的一個大變化。晉江華表山草菴的摩尼佛石像,高1.54米,佛像趺坐,發披肩上,下巴有兩道長鬚,背後有佛光,佛光直徑1.68米。摩尼坐像兩邊的山岩上,各刻有一段明教徒施捨的碑記,記載了重要的史實。

"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是這樣描寫明教的: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人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發揮。所以,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教,就應該追尋史料記載以及實際考察。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就在晉江華表山草菴。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那麼,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派呢?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文/吳幼雄

福建省泉州市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這是全國少有的。我國的摩尼教在唐朝以後稱明教。本世紀二十年代以降,就已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和研究。1990年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考察團到泉州考察,協調員迪安博士發表觀感,說這次考察活動最大的收穫是發現泉州的摩尼教遺址。因此,當時不少報紙相繼報道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於是泉州的摩尼教便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目前,國內的摩尼教遺址大多已湮滅,泉州則以其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而稱譽國內外。本文擬簡單介紹摩尼教的教義、教規和經典,摩尼教的傳入泉州,泉州摩尼教的遺址和遺存,以及個人讀書、考察的心得。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瞭解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提供人們瞭解文化古城泉州的歷史文化資料。

(一)

摩尼教的創始人為摩尼(216-276年)。摩尼生於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其父帕蒂克為基督教徒,據傳說摩尼二十五歲時,宣佈信仰自己所創立的新教,即信仰在拜火教的基礎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所創的摩尼教。他在波斯建立教團進行傳教,向西傳至羅馬帝國與非洲北部,向東越過阿姆河進入中國。後因摩尼教威脅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而被取締,摩尼被處死。

摩尼教的教義(亦即摩尼思想的出發點)是“二宗門和三際論”。二宗即光明與黑暗,二者是永遠分立的。所謂三際,即初、中、後際,意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黑暗侵犯了光明,光明與黑暗相混;現在光明號召許多明使,要將黑暗驅逐出去;未來黑暗敵不過光明,“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¹,亦即各保其固有的性質。

基督教最高的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而摩尼教最高的神是四位一體(察宛、光明、威力、智慧)。“察宛”,即眾生的大父“大明尊”,它是光明天國的王;“光明”,大明尊的光明便是日月;“威力”,大明尊的威力便是五明使(淨氣、妙風、妙明、妙水、妙火);大明尊的智慧便是摩尼聖教。

摩尼教的“四位一體”,又稱“四寂法身”,是教徒必須堅守的信條。摩尼教《殘經》引《應輪經》雲:“若電那勿(僧侶)等,身具善法,光明父子及淨法風,皆於身中,每常遊止。其明父者,即是明界無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淨法風者,即是惠明”。而《萬寧經》則雲,“若電那勿(僧侶)具善法者,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皆備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²。所謂“電那勿”,即僧侶,是宣教師。所謂“善法”,即聖教,教徒具足功德,便有“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在他身中,再加上明界無上明尊,便是“四寂法身”(四位一體)的聖教信條了。

摩尼教的信徒分電那勿(僧侶)和聽者(一般教徒)兩類。所有的摩尼教徒皆素食,而電那勿“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³,不婚娶,不擁有財產。他們不生產新的生命,也不敢毀壞生命(對植物也如此)。他們吃糧食時,生怕食物裡的光明分子受分裂之痛苦,吃前必祈禱說:“我沒有種你……我沒有把你放進爐裡……我用清白的心把你吃掉。”每日如此,可見其生活是厭世的。另一類教徒是聽者,他們除信仰、素食外,與常人無異。

基督教的修士是因悔恨自己的罪孽而避世,每以自己的肉身為無足輕重,佛教認為生命都有同等價值,故有求則舍,以至於施捨自己的身體。摩尼教的電那勿(僧侶)則不是懺悔者,而是“清淨者”“正義者”,他的身體比別人多含光明分子。

新疆發現的摩尼教《懺悔文》是用突厥語寫的,每條懺悔文都有“如我等不如是奉行,或不信是法,即是有罪”。懺悔是教徒(聽者)每日必行的法規,則知對光明的敬禮與行為檢點是摩尼教徒無上的義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中的不殺與施捨,是出於對生命的一種神聖同情心,而摩尼教有“誤舍的懺悔”,即施捨給惡人則“是將神聖的光明送到黑暗罪惡的地方,應當懺悔”,所以誤舍是殺害光明。這些是摩尼教以後在中國能夠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

(二)

摩尼教大約六至七世紀傳入新疆地區。《祖統紀》卷三十九載:“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唐玄宗時的禁斷,後回紇助唐平定史朝義叛亂,要求建摩尼教寺,於是長安、洛陽、荊、揚、洪、越等州先後建寺,唐武宗時,回紇衰亡,會昌三年(843年),下令“天下摩尼寺並廢入官”,摩尼教轉入地下活動。

《閩書)卷7“方域志”載:“會昌中(841-846年)汰僧,明教(唐以後稱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則知唐會昌後,泉州有摩尼教活動,《稽神錄》卷3“清源都將楊某故事”雲,清源郡(泉州別稱)防遏營副將楊某,見鬼入其第宅作怪,後遇有善作魔法的人,“名曰明教”,把鬼驅去 ⁴。此神鬼故事當不可信,卻證實五代時泉州有明教(即摩尼教)的存在。這是泉州最早出現的“明教”名稱,北宋時,張居房作《雲笈七籤·序》,附入《道藏》,提到朝廷派人到福建等州蒐集“明使摩尼經等”,則知北宋福建地方明教之盛行,併為政府誤認為道教。南宋初,陸游的“應詔條對狀”對福建的明教斥之為妖幻邪人,說“其神號曰明使”,“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並限令一月齎經像衣帽赴官自首”,對其“經文印板,會州縣根尋,日下焚燬” ⁵。嘉定十四年(1221年),真德秀《再守泉州勸農文》,力勸“鄉閭後生子弟,各為善人,各修本業”,“莫習魔教,莫信邪師”⁶。知州真德秀所指的魔教邪師,即為泉州的明教,因為南宋的福建地方官員把明教徒稱為“吃菜事魔”的人,並視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南宋時,明教被作為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工具,因此封建地方官員屢加明令禁止活動。

本世紀五十年代,吳文良先生在泉州塗門外津頭埔發現一方墓碑,碑面右邊豎刻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碑面左邊豎刻兩行)漢字,漢字內容是:

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裡可溫、馬裡、失里門、阿必思古八、馬裡、哈昔牙。

皇慶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掃馬等泣血謹志。

據日本國順天堂大學村山七郎教授,對該墓碑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進行翻譯,發現與對應的兩行漢字的內容大致相同,內容是:“在公元1313年,聶斯脫裡教主教失里門(西雷蒙 Silemun)師,死於泉州。”立墓碑的人帖迷答掃馬為景教徒的名字,墓主失里門主教也是景教徒的名字。從“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幾個字看,這位失里門主教,不僅是管領江南諸路“明教”(摩尼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同時也是管領江南諸路“秦教等”(基督教等)的宗教高級官員。據《元史·百官志》記,至元二十六年(1280年),置崇福司,“秩(從)二品,掌領……也裡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則知這位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主教,是崇福司掌領下的高級屬官。該墓碑除證實元初泉州景教勢力興盛之外,同時也證實元初泉州明教勢力之雄厚。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本世紀七十年代末,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出土一隻元代黑釉瓷碗,碗內陰刻“明教會”三個字,可見晉江草菴為元代明教會的活動場所,且具一定規模,以致自己訂製“明教會”黑釉瓷碗。元朝對各種宗教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因此元朝泉州明教極盛一時,故“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駐紮泉州。元朝後至元五年(1339年),有明教信徒前往晉江華表山麓施捨,建造一座明教寺,雕刻一尊摩尼聖像和修繕一間石室。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明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做皇帝后仍採用明教教義,定國號叫明。正如《閩書》所云,朱元璋當皇帝后,地位改變了,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即所謂“以其教門上逼國號”,於是“擯其徒而毀其宮”。故明初明教勢力大衰,又轉入祕密活動,而與其他祕密宗教逐漸融合。延至明正統乙丑年(正統十年,1445年)還有明教信徒在晉江華表山草菴的山岩上鑿刻摩尼教“四位一體”的信條。則知明代中期,明教仍在泉州地區頑強地活動著。

(三)

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是全國唯一保存的明教遺址,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閩書·方域志》記載,華表山“兩峰角立如華表,山背之麓有草菴,元時物也,祀摩尼佛”。乾隆《泉州府志》則記,華表山“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後有萬石峰,有玉泉,有云梯百級諸題刻”(卷六·山川)。兩書均記華表山草菴為元代創建。

摩尼教是不拜偶像的。南宋紹興末年,陸游在福州任職,曾看到明教的“偽經妖像”,則知南宋的明教是畫像崇拜。然而到了元代,泉州的明教卻出現雕刻摩尼坐像崇拜,這是泉州明教在元代的一個大變化。晉江華表山草菴的摩尼佛石像,高1.54米,佛像趺坐,發披肩上,下巴有兩道長鬚,背後有佛光,佛光直徑1.68米。摩尼坐像兩邊的山岩上,各刻有一段明教徒施捨的碑記,記載了重要的史實。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摩尼雕像左上角碑記,高24釐米、寬18釐米、字徑2.5×2.5釐米,五行,楷書,字數34。文雲: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戊月四日記。

摩尼雕像右上角碑記高26釐米、寬19.2釐米、字徑2.5×2.5釐米,五行,楷書,字數52,刻工粗糙。文雲:

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面陽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以上兩方碑記,反映了元代泉州明教的演變,是研究元代泉州明教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方碑記,記載晉江縣明教信徒“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藉以祈求父母早入永生明界;第二方碑記,則記載興化路羅山境的明教信徒“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藉以祈求四位親屬永生明界,華表山草菴這兩方碑記,因面積小,字徑小,又加上淺刻,所以歷來已發表的錄文,多有脫漏,尤其脫漏“信士陳真澤立寺”一句,這是涉及草菴創建年代的關鍵字句,本文以拓片為依據。這兩方碑記反映瞭如下的幾個問題。

其一,按新疆發現的突厥文書寫的摩尼教《懺悔文》一條載,施捨“為聽者應有的法行”,即施捨為一般教徒對電那勿(僧侶)應遵守的行為。但施捨摩尼寺一座,修繒一間寺院石室,以換取神明保佑其親屬靈魂早入明界。這是佛教的有求則舍的行為。這已不屬摩尼教對聽者(一般教徒)的要求,摩尼教教規要求聽者不斷鍛鍊光明分子,使自己更純淨,直到聽者與電那勿(僧侶)一樣,生活在水遠光明的世界裡。這施捨祈求親戚靈魂早日升入明界一事,反映了元代泉州明教已受佛教和道教的“有求則舍”的思想影響甚深。

其二,按摩尼教《懺悔文》第九條規定(即“懺悔違犯十戒”),摩尼教有十條戒命,即①不拜偶像;②不謊語;③不貪;④不殺;⑤不淫;⑥不盜;⑦不行邪道巫術;⑧不二見(懷疑);⑨不惰⑩每日四時祈禱。草菴碑記所載“喜捨本師聖像”以求“考妣早生佛地”一事,表明草菴山岩上的摩尼光佛雕像,是教徒陳真澤“喜舍”所為。雕刻摩尼光佛,是偶像崇拜。這是違犯摩尼教十條戒命的第一條“不拜偶像”,和第七條“不行邪道”規定的。由此,則知元代泉州的明教已大大受佛教、道教的嚴重影響,而已改變它原來的面貌,演變為偶像崇拜的宗教了。

其三,碑記載,後至元五年(1339年)“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二句。可見晉江華表山草菴始創於後至元五年(1339年),初建時稱“寺”,不稱“庵”。則知今日草菴名稱是明朝以來隨著明教勢力的式微而轉換的名稱,這與摩尼寺不取雜名正合。

其四,元朝後至元五年(1339年),“信士陳真澤立寺”,並喜舍“本師聖像”。表明晉江華表山明教寺和摩尼光佛雕像,是後至元五年同時完成於信士陳真澤一人之手。這印證了《閩書》所記,稱草菴“元時物,祀摩尼佛”;亦證實了《泉州府志》所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更否定了《西山雜誌》所謂晉江華表山草菴創建於宋的無據之說。

其五,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幾經興廢,為生存計,只好入鄉隨俗,更受佛教長期的影響,元代泉州的明教徒對摩尼雕刻石像稱“佛”崇拜,後至元五年教徒陳真澤碑記的“早生佛地”一句就是明證。泉州發現的元代景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和明教的材料,皆稱它們信仰的主宰為“佛”。這反映了元代泉州的儒、道、釋文化對這些外來宗教文化的影響,這是古代泉州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即“泉南佛國”文化。

其六,歷年來泉州發現的古代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等外來宗教留名碑刻,多數為外地或外國人,而華表山草菴這兩方碑記所載的興化路羅山境、晉江謝店市的六個人,全是土著。這顯示明教在後至元五年以前,已在本地區流行很久,而且早已成為地方性的一種宗教了。

1979年,晉江華表山草菴前20米處,發掘出一隻黑釉瓷碗,和60多件殘碗片。碗口徑18.5釐米、高6.5釐米,碗內銘刻“明教會”三個字,字徑6.5釐米左右。其他殘片中,有13件分別銘刻有“明”、“教”、“會”等三字 。⁷ 這些有銘文“明教會”的黑釉瓷碗和殘片的發現,以實物證實元代明教在泉州晉江華表山地區的公開活動,它又是草菴創建於元代的佐證。這裡順便提一下,有的學人以為華表山“明教會”黑釉瓷碗是宋代的遺物,這是不可能的。宋代明教是被禁斷的,只能處於祕密流播,更不可能於食具黑釉碗上的公然銘刻“明教會”三個字,這樣做只能自招毀滅。況且,元代的晉江磁灶和泉州東門碗窯等處,皆燒製黑釉瓷碗,黑釉瓷碗非宋代特有產品。黃世春先生曾到磁灶窯址調查,發現幾處窯址有銘刻“明”字的黑釉瓷碗殘片,這恰好說明元代晉江華表山“明教會”的黑釉瓷碗是晉江磁灶窯燒製的。

華表山草菴前右山岩上,豎刻四行摩尼教的“四位一體”(或稱“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條,文雲:

勸念

清淨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

"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是這樣描寫明教的: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人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發揮。所以,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教,就應該追尋史料記載以及實際考察。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就在晉江華表山草菴。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那麼,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派呢?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文/吳幼雄

福建省泉州市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這是全國少有的。我國的摩尼教在唐朝以後稱明教。本世紀二十年代以降,就已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和研究。1990年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考察團到泉州考察,協調員迪安博士發表觀感,說這次考察活動最大的收穫是發現泉州的摩尼教遺址。因此,當時不少報紙相繼報道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於是泉州的摩尼教便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目前,國內的摩尼教遺址大多已湮滅,泉州則以其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而稱譽國內外。本文擬簡單介紹摩尼教的教義、教規和經典,摩尼教的傳入泉州,泉州摩尼教的遺址和遺存,以及個人讀書、考察的心得。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瞭解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提供人們瞭解文化古城泉州的歷史文化資料。

(一)

摩尼教的創始人為摩尼(216-276年)。摩尼生於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其父帕蒂克為基督教徒,據傳說摩尼二十五歲時,宣佈信仰自己所創立的新教,即信仰在拜火教的基礎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所創的摩尼教。他在波斯建立教團進行傳教,向西傳至羅馬帝國與非洲北部,向東越過阿姆河進入中國。後因摩尼教威脅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而被取締,摩尼被處死。

摩尼教的教義(亦即摩尼思想的出發點)是“二宗門和三際論”。二宗即光明與黑暗,二者是永遠分立的。所謂三際,即初、中、後際,意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黑暗侵犯了光明,光明與黑暗相混;現在光明號召許多明使,要將黑暗驅逐出去;未來黑暗敵不過光明,“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¹,亦即各保其固有的性質。

基督教最高的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而摩尼教最高的神是四位一體(察宛、光明、威力、智慧)。“察宛”,即眾生的大父“大明尊”,它是光明天國的王;“光明”,大明尊的光明便是日月;“威力”,大明尊的威力便是五明使(淨氣、妙風、妙明、妙水、妙火);大明尊的智慧便是摩尼聖教。

摩尼教的“四位一體”,又稱“四寂法身”,是教徒必須堅守的信條。摩尼教《殘經》引《應輪經》雲:“若電那勿(僧侶)等,身具善法,光明父子及淨法風,皆於身中,每常遊止。其明父者,即是明界無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淨法風者,即是惠明”。而《萬寧經》則雲,“若電那勿(僧侶)具善法者,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皆備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²。所謂“電那勿”,即僧侶,是宣教師。所謂“善法”,即聖教,教徒具足功德,便有“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在他身中,再加上明界無上明尊,便是“四寂法身”(四位一體)的聖教信條了。

摩尼教的信徒分電那勿(僧侶)和聽者(一般教徒)兩類。所有的摩尼教徒皆素食,而電那勿“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³,不婚娶,不擁有財產。他們不生產新的生命,也不敢毀壞生命(對植物也如此)。他們吃糧食時,生怕食物裡的光明分子受分裂之痛苦,吃前必祈禱說:“我沒有種你……我沒有把你放進爐裡……我用清白的心把你吃掉。”每日如此,可見其生活是厭世的。另一類教徒是聽者,他們除信仰、素食外,與常人無異。

基督教的修士是因悔恨自己的罪孽而避世,每以自己的肉身為無足輕重,佛教認為生命都有同等價值,故有求則舍,以至於施捨自己的身體。摩尼教的電那勿(僧侶)則不是懺悔者,而是“清淨者”“正義者”,他的身體比別人多含光明分子。

新疆發現的摩尼教《懺悔文》是用突厥語寫的,每條懺悔文都有“如我等不如是奉行,或不信是法,即是有罪”。懺悔是教徒(聽者)每日必行的法規,則知對光明的敬禮與行為檢點是摩尼教徒無上的義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中的不殺與施捨,是出於對生命的一種神聖同情心,而摩尼教有“誤舍的懺悔”,即施捨給惡人則“是將神聖的光明送到黑暗罪惡的地方,應當懺悔”,所以誤舍是殺害光明。這些是摩尼教以後在中國能夠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

(二)

摩尼教大約六至七世紀傳入新疆地區。《祖統紀》卷三十九載:“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唐玄宗時的禁斷,後回紇助唐平定史朝義叛亂,要求建摩尼教寺,於是長安、洛陽、荊、揚、洪、越等州先後建寺,唐武宗時,回紇衰亡,會昌三年(843年),下令“天下摩尼寺並廢入官”,摩尼教轉入地下活動。

《閩書)卷7“方域志”載:“會昌中(841-846年)汰僧,明教(唐以後稱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則知唐會昌後,泉州有摩尼教活動,《稽神錄》卷3“清源都將楊某故事”雲,清源郡(泉州別稱)防遏營副將楊某,見鬼入其第宅作怪,後遇有善作魔法的人,“名曰明教”,把鬼驅去 ⁴。此神鬼故事當不可信,卻證實五代時泉州有明教(即摩尼教)的存在。這是泉州最早出現的“明教”名稱,北宋時,張居房作《雲笈七籤·序》,附入《道藏》,提到朝廷派人到福建等州蒐集“明使摩尼經等”,則知北宋福建地方明教之盛行,併為政府誤認為道教。南宋初,陸游的“應詔條對狀”對福建的明教斥之為妖幻邪人,說“其神號曰明使”,“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並限令一月齎經像衣帽赴官自首”,對其“經文印板,會州縣根尋,日下焚燬” ⁵。嘉定十四年(1221年),真德秀《再守泉州勸農文》,力勸“鄉閭後生子弟,各為善人,各修本業”,“莫習魔教,莫信邪師”⁶。知州真德秀所指的魔教邪師,即為泉州的明教,因為南宋的福建地方官員把明教徒稱為“吃菜事魔”的人,並視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南宋時,明教被作為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工具,因此封建地方官員屢加明令禁止活動。

本世紀五十年代,吳文良先生在泉州塗門外津頭埔發現一方墓碑,碑面右邊豎刻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碑面左邊豎刻兩行)漢字,漢字內容是:

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裡可溫、馬裡、失里門、阿必思古八、馬裡、哈昔牙。

皇慶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掃馬等泣血謹志。

據日本國順天堂大學村山七郎教授,對該墓碑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進行翻譯,發現與對應的兩行漢字的內容大致相同,內容是:“在公元1313年,聶斯脫裡教主教失里門(西雷蒙 Silemun)師,死於泉州。”立墓碑的人帖迷答掃馬為景教徒的名字,墓主失里門主教也是景教徒的名字。從“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幾個字看,這位失里門主教,不僅是管領江南諸路“明教”(摩尼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同時也是管領江南諸路“秦教等”(基督教等)的宗教高級官員。據《元史·百官志》記,至元二十六年(1280年),置崇福司,“秩(從)二品,掌領……也裡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則知這位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主教,是崇福司掌領下的高級屬官。該墓碑除證實元初泉州景教勢力興盛之外,同時也證實元初泉州明教勢力之雄厚。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本世紀七十年代末,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出土一隻元代黑釉瓷碗,碗內陰刻“明教會”三個字,可見晉江草菴為元代明教會的活動場所,且具一定規模,以致自己訂製“明教會”黑釉瓷碗。元朝對各種宗教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因此元朝泉州明教極盛一時,故“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駐紮泉州。元朝後至元五年(1339年),有明教信徒前往晉江華表山麓施捨,建造一座明教寺,雕刻一尊摩尼聖像和修繕一間石室。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明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做皇帝后仍採用明教教義,定國號叫明。正如《閩書》所云,朱元璋當皇帝后,地位改變了,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即所謂“以其教門上逼國號”,於是“擯其徒而毀其宮”。故明初明教勢力大衰,又轉入祕密活動,而與其他祕密宗教逐漸融合。延至明正統乙丑年(正統十年,1445年)還有明教信徒在晉江華表山草菴的山岩上鑿刻摩尼教“四位一體”的信條。則知明代中期,明教仍在泉州地區頑強地活動著。

(三)

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是全國唯一保存的明教遺址,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閩書·方域志》記載,華表山“兩峰角立如華表,山背之麓有草菴,元時物也,祀摩尼佛”。乾隆《泉州府志》則記,華表山“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後有萬石峰,有玉泉,有云梯百級諸題刻”(卷六·山川)。兩書均記華表山草菴為元代創建。

摩尼教是不拜偶像的。南宋紹興末年,陸游在福州任職,曾看到明教的“偽經妖像”,則知南宋的明教是畫像崇拜。然而到了元代,泉州的明教卻出現雕刻摩尼坐像崇拜,這是泉州明教在元代的一個大變化。晉江華表山草菴的摩尼佛石像,高1.54米,佛像趺坐,發披肩上,下巴有兩道長鬚,背後有佛光,佛光直徑1.68米。摩尼坐像兩邊的山岩上,各刻有一段明教徒施捨的碑記,記載了重要的史實。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摩尼雕像左上角碑記,高24釐米、寬18釐米、字徑2.5×2.5釐米,五行,楷書,字數34。文雲: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戊月四日記。

摩尼雕像右上角碑記高26釐米、寬19.2釐米、字徑2.5×2.5釐米,五行,楷書,字數52,刻工粗糙。文雲:

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面陽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以上兩方碑記,反映了元代泉州明教的演變,是研究元代泉州明教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方碑記,記載晉江縣明教信徒“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藉以祈求父母早入永生明界;第二方碑記,則記載興化路羅山境的明教信徒“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藉以祈求四位親屬永生明界,華表山草菴這兩方碑記,因面積小,字徑小,又加上淺刻,所以歷來已發表的錄文,多有脫漏,尤其脫漏“信士陳真澤立寺”一句,這是涉及草菴創建年代的關鍵字句,本文以拓片為依據。這兩方碑記反映瞭如下的幾個問題。

其一,按新疆發現的突厥文書寫的摩尼教《懺悔文》一條載,施捨“為聽者應有的法行”,即施捨為一般教徒對電那勿(僧侶)應遵守的行為。但施捨摩尼寺一座,修繒一間寺院石室,以換取神明保佑其親屬靈魂早入明界。這是佛教的有求則舍的行為。這已不屬摩尼教對聽者(一般教徒)的要求,摩尼教教規要求聽者不斷鍛鍊光明分子,使自己更純淨,直到聽者與電那勿(僧侶)一樣,生活在水遠光明的世界裡。這施捨祈求親戚靈魂早日升入明界一事,反映了元代泉州明教已受佛教和道教的“有求則舍”的思想影響甚深。

其二,按摩尼教《懺悔文》第九條規定(即“懺悔違犯十戒”),摩尼教有十條戒命,即①不拜偶像;②不謊語;③不貪;④不殺;⑤不淫;⑥不盜;⑦不行邪道巫術;⑧不二見(懷疑);⑨不惰⑩每日四時祈禱。草菴碑記所載“喜捨本師聖像”以求“考妣早生佛地”一事,表明草菴山岩上的摩尼光佛雕像,是教徒陳真澤“喜舍”所為。雕刻摩尼光佛,是偶像崇拜。這是違犯摩尼教十條戒命的第一條“不拜偶像”,和第七條“不行邪道”規定的。由此,則知元代泉州的明教已大大受佛教、道教的嚴重影響,而已改變它原來的面貌,演變為偶像崇拜的宗教了。

其三,碑記載,後至元五年(1339年)“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二句。可見晉江華表山草菴始創於後至元五年(1339年),初建時稱“寺”,不稱“庵”。則知今日草菴名稱是明朝以來隨著明教勢力的式微而轉換的名稱,這與摩尼寺不取雜名正合。

其四,元朝後至元五年(1339年),“信士陳真澤立寺”,並喜舍“本師聖像”。表明晉江華表山明教寺和摩尼光佛雕像,是後至元五年同時完成於信士陳真澤一人之手。這印證了《閩書》所記,稱草菴“元時物,祀摩尼佛”;亦證實了《泉州府志》所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更否定了《西山雜誌》所謂晉江華表山草菴創建於宋的無據之說。

其五,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幾經興廢,為生存計,只好入鄉隨俗,更受佛教長期的影響,元代泉州的明教徒對摩尼雕刻石像稱“佛”崇拜,後至元五年教徒陳真澤碑記的“早生佛地”一句就是明證。泉州發現的元代景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和明教的材料,皆稱它們信仰的主宰為“佛”。這反映了元代泉州的儒、道、釋文化對這些外來宗教文化的影響,這是古代泉州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即“泉南佛國”文化。

其六,歷年來泉州發現的古代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等外來宗教留名碑刻,多數為外地或外國人,而華表山草菴這兩方碑記所載的興化路羅山境、晉江謝店市的六個人,全是土著。這顯示明教在後至元五年以前,已在本地區流行很久,而且早已成為地方性的一種宗教了。

1979年,晉江華表山草菴前20米處,發掘出一隻黑釉瓷碗,和60多件殘碗片。碗口徑18.5釐米、高6.5釐米,碗內銘刻“明教會”三個字,字徑6.5釐米左右。其他殘片中,有13件分別銘刻有“明”、“教”、“會”等三字 。⁷ 這些有銘文“明教會”的黑釉瓷碗和殘片的發現,以實物證實元代明教在泉州晉江華表山地區的公開活動,它又是草菴創建於元代的佐證。這裡順便提一下,有的學人以為華表山“明教會”黑釉瓷碗是宋代的遺物,這是不可能的。宋代明教是被禁斷的,只能處於祕密流播,更不可能於食具黑釉碗上的公然銘刻“明教會”三個字,這樣做只能自招毀滅。況且,元代的晉江磁灶和泉州東門碗窯等處,皆燒製黑釉瓷碗,黑釉瓷碗非宋代特有產品。黃世春先生曾到磁灶窯址調查,發現幾處窯址有銘刻“明”字的黑釉瓷碗殘片,這恰好說明元代晉江華表山“明教會”的黑釉瓷碗是晉江磁灶窯燒製的。

華表山草菴前右山岩上,豎刻四行摩尼教的“四位一體”(或稱“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條,文雲:

勸念

清淨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有關摩尼教“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條,本文第一部分已述。而山岩上的四組字,是按漢字的規整來排列的。因此,仍應按“四寂法身”逗讀理解。這段草菴山岩石刻,表明延至正統乙丑年(1445年)明教仍然在華表山草菴延續活動著。可惜此段石刻於十年浩劫中被鑿毀了。明正統以後晉江華表山草菴明教遺址如何缺乏直接的史料記載和實物佐證。

1927年,張星烺教授到泉州考古,擬到草菴考察,但因地方不靖,不果行。四十年代,吳文良先生多次到草菴調查。1957年,吳文良先生編著《泉州宗教石刻)一書,有關華表山草菴記雲,庵下有古柏兩株,相傳為唐時所植,但照我們觀察,它們仍是明時遺物”。吳先生又指出,泉州的佛門居士、寺僧和地方人士,皆認為華表山“草菴摩尼光佛是釋迦牟尼雕像的訛稱”。但摩尼光佛雕像的造型與釋迦牟尼造型有明顯不同,泉州“風俗紀念釋迦牟尼佛誕辰(其實是觀音菩薩的誕辰)是農曆二月十九日;而今日草菴紀念摩尼光佛誕辰,卻是農曆四月十六日” ⁸。這段記載,除證明草菴摩尼光佛非釋迦牟尼之外,更從民俗學角度表明了明教在今日晉江華表山草菴附近地區的一絲痕跡。

綜上所述,唐會昌汰佛,摩尼教在汰中,泉州始傳入摩尼教。摩尼教為求得生存,改名明教,歷經五代、宋、元、明、清各朝。因長期處在被禁止的地位,又因長期受儒、道、釋的影響,逐漸改變原來的面貌,但至今還有蹤跡可尋。元代泉州駐有“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的宗教高級官員,它顯示元代泉州明教之盛行。晉江華表山草菴是明教寺,它創建於後至元五年,有準確的創寺時間、創建人和摩尼光佛的雕刻時間,是全國唯一保存至今的明教寺。草菴又有“明教會”黑釉瓷碗的出土,可作為創建寺時間的佐證。華表山草菴是研究泉州明教的歷史,乃至摩尼教歷史的重要實物。對泉州明教的研究,是正在興起的泉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

1、見許地山《摩尼二宗三際論》,載《燕京學報》第三期,1928年

2、見北大《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

3、見《資治通鑑》卷二三七

4、見連立昌《福建祕密社會》第一章

5、見《渭南文集》卷五

6、見《真西山文集》卷四十

7、見黃世春《福建晉江草菴發現明教會黑釉碗》,載《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1期

8、見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三·泉州古摩尼教石刻

"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是這樣描寫明教的:

“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人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祕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祕,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文學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發揮。所以,想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教,就應該追尋史料記載以及實際考察。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就在晉江華表山草菴。據說金庸參觀完晉江的“草菴”後,得意地說:“我沒有忽悠大家吧?世上真的有明教。”那麼,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派呢?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文/吳幼雄

福建省泉州市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這是全國少有的。我國的摩尼教在唐朝以後稱明教。本世紀二十年代以降,就已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和研究。1990年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考察團到泉州考察,協調員迪安博士發表觀感,說這次考察活動最大的收穫是發現泉州的摩尼教遺址。因此,當時不少報紙相繼報道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於是泉州的摩尼教便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目前,國內的摩尼教遺址大多已湮滅,泉州則以其保存著摩尼教的遺址和遺物而稱譽國內外。本文擬簡單介紹摩尼教的教義、教規和經典,摩尼教的傳入泉州,泉州摩尼教的遺址和遺存,以及個人讀書、考察的心得。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瞭解泉州摩尼教的歷史,提供人們瞭解文化古城泉州的歷史文化資料。

(一)

摩尼教的創始人為摩尼(216-276年)。摩尼生於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其父帕蒂克為基督教徒,據傳說摩尼二十五歲時,宣佈信仰自己所創立的新教,即信仰在拜火教的基礎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所創的摩尼教。他在波斯建立教團進行傳教,向西傳至羅馬帝國與非洲北部,向東越過阿姆河進入中國。後因摩尼教威脅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而被取締,摩尼被處死。

摩尼教的教義(亦即摩尼思想的出發點)是“二宗門和三際論”。二宗即光明與黑暗,二者是永遠分立的。所謂三際,即初、中、後際,意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黑暗侵犯了光明,光明與黑暗相混;現在光明號召許多明使,要將黑暗驅逐出去;未來黑暗敵不過光明,“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¹,亦即各保其固有的性質。

基督教最高的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而摩尼教最高的神是四位一體(察宛、光明、威力、智慧)。“察宛”,即眾生的大父“大明尊”,它是光明天國的王;“光明”,大明尊的光明便是日月;“威力”,大明尊的威力便是五明使(淨氣、妙風、妙明、妙水、妙火);大明尊的智慧便是摩尼聖教。

摩尼教的“四位一體”,又稱“四寂法身”,是教徒必須堅守的信條。摩尼教《殘經》引《應輪經》雲:“若電那勿(僧侶)等,身具善法,光明父子及淨法風,皆於身中,每常遊止。其明父者,即是明界無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淨法風者,即是惠明”。而《萬寧經》則雲,“若電那勿(僧侶)具善法者,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皆備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²。所謂“電那勿”,即僧侶,是宣教師。所謂“善法”,即聖教,教徒具足功德,便有“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在他身中,再加上明界無上明尊,便是“四寂法身”(四位一體)的聖教信條了。

摩尼教的信徒分電那勿(僧侶)和聽者(一般教徒)兩類。所有的摩尼教徒皆素食,而電那勿“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³,不婚娶,不擁有財產。他們不生產新的生命,也不敢毀壞生命(對植物也如此)。他們吃糧食時,生怕食物裡的光明分子受分裂之痛苦,吃前必祈禱說:“我沒有種你……我沒有把你放進爐裡……我用清白的心把你吃掉。”每日如此,可見其生活是厭世的。另一類教徒是聽者,他們除信仰、素食外,與常人無異。

基督教的修士是因悔恨自己的罪孽而避世,每以自己的肉身為無足輕重,佛教認為生命都有同等價值,故有求則舍,以至於施捨自己的身體。摩尼教的電那勿(僧侶)則不是懺悔者,而是“清淨者”“正義者”,他的身體比別人多含光明分子。

新疆發現的摩尼教《懺悔文》是用突厥語寫的,每條懺悔文都有“如我等不如是奉行,或不信是法,即是有罪”。懺悔是教徒(聽者)每日必行的法規,則知對光明的敬禮與行為檢點是摩尼教徒無上的義務。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中的不殺與施捨,是出於對生命的一種神聖同情心,而摩尼教有“誤舍的懺悔”,即施捨給惡人則“是將神聖的光明送到黑暗罪惡的地方,應當懺悔”,所以誤舍是殺害光明。這些是摩尼教以後在中國能夠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

(二)

摩尼教大約六至七世紀傳入新疆地區。《祖統紀》卷三十九載:“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唐玄宗時的禁斷,後回紇助唐平定史朝義叛亂,要求建摩尼教寺,於是長安、洛陽、荊、揚、洪、越等州先後建寺,唐武宗時,回紇衰亡,會昌三年(843年),下令“天下摩尼寺並廢入官”,摩尼教轉入地下活動。

《閩書)卷7“方域志”載:“會昌中(841-846年)汰僧,明教(唐以後稱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遊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則知唐會昌後,泉州有摩尼教活動,《稽神錄》卷3“清源都將楊某故事”雲,清源郡(泉州別稱)防遏營副將楊某,見鬼入其第宅作怪,後遇有善作魔法的人,“名曰明教”,把鬼驅去 ⁴。此神鬼故事當不可信,卻證實五代時泉州有明教(即摩尼教)的存在。這是泉州最早出現的“明教”名稱,北宋時,張居房作《雲笈七籤·序》,附入《道藏》,提到朝廷派人到福建等州蒐集“明使摩尼經等”,則知北宋福建地方明教之盛行,併為政府誤認為道教。南宋初,陸游的“應詔條對狀”對福建的明教斥之為妖幻邪人,說“其神號曰明使”,“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並限令一月齎經像衣帽赴官自首”,對其“經文印板,會州縣根尋,日下焚燬” ⁵。嘉定十四年(1221年),真德秀《再守泉州勸農文》,力勸“鄉閭後生子弟,各為善人,各修本業”,“莫習魔教,莫信邪師”⁶。知州真德秀所指的魔教邪師,即為泉州的明教,因為南宋的福建地方官員把明教徒稱為“吃菜事魔”的人,並視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南宋時,明教被作為組織發動農民起義的工具,因此封建地方官員屢加明令禁止活動。

本世紀五十年代,吳文良先生在泉州塗門外津頭埔發現一方墓碑,碑面右邊豎刻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碑面左邊豎刻兩行)漢字,漢字內容是:

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裡可溫、馬裡、失里門、阿必思古八、馬裡、哈昔牙。

皇慶二年歲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掃馬等泣血謹志。

據日本國順天堂大學村山七郎教授,對該墓碑兩行敘利亞字母拼寫的突厥語進行翻譯,發現與對應的兩行漢字的內容大致相同,內容是:“在公元1313年,聶斯脫裡教主教失里門(西雷蒙 Silemun)師,死於泉州。”立墓碑的人帖迷答掃馬為景教徒的名字,墓主失里門主教也是景教徒的名字。從“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幾個字看,這位失里門主教,不僅是管領江南諸路“明教”(摩尼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同時也是管領江南諸路“秦教等”(基督教等)的宗教高級官員。據《元史·百官志》記,至元二十六年(1280年),置崇福司,“秩(從)二品,掌領……也裡可溫十字寺祭享等事”。則知這位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主教,是崇福司掌領下的高級屬官。該墓碑除證實元初泉州景教勢力興盛之外,同時也證實元初泉州明教勢力之雄厚。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本世紀七十年代末,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出土一隻元代黑釉瓷碗,碗內陰刻“明教會”三個字,可見晉江草菴為元代明教會的活動場所,且具一定規模,以致自己訂製“明教會”黑釉瓷碗。元朝對各種宗教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因此元朝泉州明教極盛一時,故“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的高級宗教官員失里門駐紮泉州。元朝後至元五年(1339年),有明教信徒前往晉江華表山麓施捨,建造一座明教寺,雕刻一尊摩尼聖像和修繕一間石室。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明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做皇帝后仍採用明教教義,定國號叫明。正如《閩書》所云,朱元璋當皇帝后,地位改變了,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即所謂“以其教門上逼國號”,於是“擯其徒而毀其宮”。故明初明教勢力大衰,又轉入祕密活動,而與其他祕密宗教逐漸融合。延至明正統乙丑年(正統十年,1445年)還有明教信徒在晉江華表山草菴的山岩上鑿刻摩尼教“四位一體”的信條。則知明代中期,明教仍在泉州地區頑強地活動著。

(三)

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草菴,是全國唯一保存的明教遺址,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閩書·方域志》記載,華表山“兩峰角立如華表,山背之麓有草菴,元時物也,祀摩尼佛”。乾隆《泉州府志》則記,華表山“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後有萬石峰,有玉泉,有云梯百級諸題刻”(卷六·山川)。兩書均記華表山草菴為元代創建。

摩尼教是不拜偶像的。南宋紹興末年,陸游在福州任職,曾看到明教的“偽經妖像”,則知南宋的明教是畫像崇拜。然而到了元代,泉州的明教卻出現雕刻摩尼坐像崇拜,這是泉州明教在元代的一個大變化。晉江華表山草菴的摩尼佛石像,高1.54米,佛像趺坐,發披肩上,下巴有兩道長鬚,背後有佛光,佛光直徑1.68米。摩尼坐像兩邊的山岩上,各刻有一段明教徒施捨的碑記,記載了重要的史實。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摩尼雕像左上角碑記,高24釐米、寬18釐米、字徑2.5×2.5釐米,五行,楷書,字數34。文雲: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戊月四日記。

摩尼雕像右上角碑記高26釐米、寬19.2釐米、字徑2.5×2.5釐米,五行,楷書,字數52,刻工粗糙。文雲:

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面陽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以上兩方碑記,反映了元代泉州明教的演變,是研究元代泉州明教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方碑記,記載晉江縣明教信徒“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藉以祈求父母早入永生明界;第二方碑記,則記載興化路羅山境的明教信徒“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藉以祈求四位親屬永生明界,華表山草菴這兩方碑記,因面積小,字徑小,又加上淺刻,所以歷來已發表的錄文,多有脫漏,尤其脫漏“信士陳真澤立寺”一句,這是涉及草菴創建年代的關鍵字句,本文以拓片為依據。這兩方碑記反映瞭如下的幾個問題。

其一,按新疆發現的突厥文書寫的摩尼教《懺悔文》一條載,施捨“為聽者應有的法行”,即施捨為一般教徒對電那勿(僧侶)應遵守的行為。但施捨摩尼寺一座,修繒一間寺院石室,以換取神明保佑其親屬靈魂早入明界。這是佛教的有求則舍的行為。這已不屬摩尼教對聽者(一般教徒)的要求,摩尼教教規要求聽者不斷鍛鍊光明分子,使自己更純淨,直到聽者與電那勿(僧侶)一樣,生活在水遠光明的世界裡。這施捨祈求親戚靈魂早日升入明界一事,反映了元代泉州明教已受佛教和道教的“有求則舍”的思想影響甚深。

其二,按摩尼教《懺悔文》第九條規定(即“懺悔違犯十戒”),摩尼教有十條戒命,即①不拜偶像;②不謊語;③不貪;④不殺;⑤不淫;⑥不盜;⑦不行邪道巫術;⑧不二見(懷疑);⑨不惰⑩每日四時祈禱。草菴碑記所載“喜捨本師聖像”以求“考妣早生佛地”一事,表明草菴山岩上的摩尼光佛雕像,是教徒陳真澤“喜舍”所為。雕刻摩尼光佛,是偶像崇拜。這是違犯摩尼教十條戒命的第一條“不拜偶像”,和第七條“不行邪道”規定的。由此,則知元代泉州的明教已大大受佛教、道教的嚴重影響,而已改變它原來的面貌,演變為偶像崇拜的宗教了。

其三,碑記載,後至元五年(1339年)“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二句。可見晉江華表山草菴始創於後至元五年(1339年),初建時稱“寺”,不稱“庵”。則知今日草菴名稱是明朝以來隨著明教勢力的式微而轉換的名稱,這與摩尼寺不取雜名正合。

其四,元朝後至元五年(1339年),“信士陳真澤立寺”,並喜舍“本師聖像”。表明晉江華表山明教寺和摩尼光佛雕像,是後至元五年同時完成於信士陳真澤一人之手。這印證了《閩書》所記,稱草菴“元時物,祀摩尼佛”;亦證實了《泉州府志》所載,草菴“元時建,祀摩尼佛”;更否定了《西山雜誌》所謂晉江華表山草菴創建於宋的無據之說。

其五,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幾經興廢,為生存計,只好入鄉隨俗,更受佛教長期的影響,元代泉州的明教徒對摩尼雕刻石像稱“佛”崇拜,後至元五年教徒陳真澤碑記的“早生佛地”一句就是明證。泉州發現的元代景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和明教的材料,皆稱它們信仰的主宰為“佛”。這反映了元代泉州的儒、道、釋文化對這些外來宗教文化的影響,這是古代泉州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即“泉南佛國”文化。

其六,歷年來泉州發現的古代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等外來宗教留名碑刻,多數為外地或外國人,而華表山草菴這兩方碑記所載的興化路羅山境、晉江謝店市的六個人,全是土著。這顯示明教在後至元五年以前,已在本地區流行很久,而且早已成為地方性的一種宗教了。

1979年,晉江華表山草菴前20米處,發掘出一隻黑釉瓷碗,和60多件殘碗片。碗口徑18.5釐米、高6.5釐米,碗內銘刻“明教會”三個字,字徑6.5釐米左右。其他殘片中,有13件分別銘刻有“明”、“教”、“會”等三字 。⁷ 這些有銘文“明教會”的黑釉瓷碗和殘片的發現,以實物證實元代明教在泉州晉江華表山地區的公開活動,它又是草菴創建於元代的佐證。這裡順便提一下,有的學人以為華表山“明教會”黑釉瓷碗是宋代的遺物,這是不可能的。宋代明教是被禁斷的,只能處於祕密流播,更不可能於食具黑釉碗上的公然銘刻“明教會”三個字,這樣做只能自招毀滅。況且,元代的晉江磁灶和泉州東門碗窯等處,皆燒製黑釉瓷碗,黑釉瓷碗非宋代特有產品。黃世春先生曾到磁灶窯址調查,發現幾處窯址有銘刻“明”字的黑釉瓷碗殘片,這恰好說明元代晉江華表山“明教會”的黑釉瓷碗是晉江磁灶窯燒製的。

華表山草菴前右山岩上,豎刻四行摩尼教的“四位一體”(或稱“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條,文雲:

勸念

清淨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有關摩尼教“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條,本文第一部分已述。而山岩上的四組字,是按漢字的規整來排列的。因此,仍應按“四寂法身”逗讀理解。這段草菴山岩石刻,表明延至正統乙丑年(1445年)明教仍然在華表山草菴延續活動著。可惜此段石刻於十年浩劫中被鑿毀了。明正統以後晉江華表山草菴明教遺址如何缺乏直接的史料記載和實物佐證。

1927年,張星烺教授到泉州考古,擬到草菴考察,但因地方不靖,不果行。四十年代,吳文良先生多次到草菴調查。1957年,吳文良先生編著《泉州宗教石刻)一書,有關華表山草菴記雲,庵下有古柏兩株,相傳為唐時所植,但照我們觀察,它們仍是明時遺物”。吳先生又指出,泉州的佛門居士、寺僧和地方人士,皆認為華表山“草菴摩尼光佛是釋迦牟尼雕像的訛稱”。但摩尼光佛雕像的造型與釋迦牟尼造型有明顯不同,泉州“風俗紀念釋迦牟尼佛誕辰(其實是觀音菩薩的誕辰)是農曆二月十九日;而今日草菴紀念摩尼光佛誕辰,卻是農曆四月十六日” ⁸。這段記載,除證明草菴摩尼光佛非釋迦牟尼之外,更從民俗學角度表明了明教在今日晉江華表山草菴附近地區的一絲痕跡。

綜上所述,唐會昌汰佛,摩尼教在汰中,泉州始傳入摩尼教。摩尼教為求得生存,改名明教,歷經五代、宋、元、明、清各朝。因長期處在被禁止的地位,又因長期受儒、道、釋的影響,逐漸改變原來的面貌,但至今還有蹤跡可尋。元代泉州駐有“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的宗教高級官員,它顯示元代泉州明教之盛行。晉江華表山草菴是明教寺,它創建於後至元五年,有準確的創寺時間、創建人和摩尼光佛的雕刻時間,是全國唯一保存至今的明教寺。草菴又有“明教會”黑釉瓷碗的出土,可作為創建寺時間的佐證。華表山草菴是研究泉州明教的歷史,乃至摩尼教歷史的重要實物。對泉州明教的研究,是正在興起的泉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

1、見許地山《摩尼二宗三際論》,載《燕京學報》第三期,1928年

2、見北大《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

3、見《資治通鑑》卷二三七

4、見連立昌《福建祕密社會》第一章

5、見《渭南文集》卷五

6、見《真西山文集》卷四十

7、見黃世春《福建晉江草菴發現明教會黑釉碗》,載《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1期

8、見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三·泉州古摩尼教石刻

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真實存在,歷史上的明教究竟是怎樣的教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