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

雍福會,並不是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上海精英名流圈,雍福會的名號相當的響。2004年對外營業的當年,雍福會就被全球權威時尚設計雜誌《Wallpaper》評為“全球最佳設計會所”第二名,並被其形容為“中國新精英的根據地”。《華爾街日報》曾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讓你瞭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門的奢華生活。

只需稍微看一看雍福會接待過的部分名人,便可知其圈內地位: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帕拉希奧、導演呂克·貝鬆、女星蘇菲·瑪索、張曼玉、成龍、李宗盛……他們都曾是雍福會的座上賓。

不久前,雍福會女主人、新空間地產創新營的李清同學在班級群裡做了一場十分有料的內部線上分享,介紹了雍福會近年來在空間品牌打造、用戶管理、社群運營等方面的思考和嘗試,值得借鑑。

"

雍福會,並不是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上海精英名流圈,雍福會的名號相當的響。2004年對外營業的當年,雍福會就被全球權威時尚設計雜誌《Wallpaper》評為“全球最佳設計會所”第二名,並被其形容為“中國新精英的根據地”。《華爾街日報》曾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讓你瞭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門的奢華生活。

只需稍微看一看雍福會接待過的部分名人,便可知其圈內地位: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帕拉希奧、導演呂克·貝鬆、女星蘇菲·瑪索、張曼玉、成龍、李宗盛……他們都曾是雍福會的座上賓。

不久前,雍福會女主人、新空間地產創新營的李清同學在班級群裡做了一場十分有料的內部線上分享,介紹了雍福會近年來在空間品牌打造、用戶管理、社群運營等方面的思考和嘗試,值得借鑑。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坐落於上海法租界內的永福路上,20世紀30年代曾是滬上名醫鄺安坤的私宅,20世紀80年代起成為英國領事館所在地,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華人服裝設計師汪興政租下。汪興政花費了三年時間,將雍福會打造成了一箇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風格並存的獨特空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他在雍福會內陳列了從傢俱沙發到牌匾木雕大小近千件私人藏品,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鑑於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質,雍福會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沉澱出了極強的品牌力,帶有設計者強烈審美偏好、堪稱“超級景觀”的空間本身自帶傳播能量。

目前,雍福會的兩大核心業務是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兩大業務彼此獨立又相互協同。雍福會是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e Clubs,國際俱樂部聯盟)在中國為數不多的聯盟會所之一,雍福會會員有權在全球250多家頂級聯盟會所享受會員待遇,目前會員數千名。在雍福會剛剛開放的2004年,許多人尚不知“俱樂部”為何物,如今俱樂部業態日趨成熟、不斷細分,雍福會將自己定義為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園,希望打造出讓會員有歸屬感的第二個家。此外,雍福會內部設有對公眾開放的餐廳,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二星,是唯一一家獲得米其林二星的上海菜餐廳。

儘管已有十多年曆史,但集合了酒吧、餐廳、花園、舞臺、會所等各種功能形態,且一直在舉辦各類跨界文化藝術活動的雍福會,儼然是一個走在潮流前面、極富魅力的新空間。基於此,如何運營來到空間的各類用戶,使其源源不斷為充滿獨特文化氣息的雍福會賦予新的內涵與活力?請看李清的分享。

競爭終局:拼的是用戶與品牌的連接

在當下這樣一個物質過剩的豐饒時代,空間與其他領域一樣,進入了存量市場,本質上空間正在變成服務行業。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企業將會經歷從“物的吸引”到“人的吸引”的階段轉變,未來競爭的終局將繫於用戶與品牌的關係之上。

"

雍福會,並不是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上海精英名流圈,雍福會的名號相當的響。2004年對外營業的當年,雍福會就被全球權威時尚設計雜誌《Wallpaper》評為“全球最佳設計會所”第二名,並被其形容為“中國新精英的根據地”。《華爾街日報》曾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讓你瞭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門的奢華生活。

只需稍微看一看雍福會接待過的部分名人,便可知其圈內地位: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帕拉希奧、導演呂克·貝鬆、女星蘇菲·瑪索、張曼玉、成龍、李宗盛……他們都曾是雍福會的座上賓。

不久前,雍福會女主人、新空間地產創新營的李清同學在班級群裡做了一場十分有料的內部線上分享,介紹了雍福會近年來在空間品牌打造、用戶管理、社群運營等方面的思考和嘗試,值得借鑑。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坐落於上海法租界內的永福路上,20世紀30年代曾是滬上名醫鄺安坤的私宅,20世紀80年代起成為英國領事館所在地,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華人服裝設計師汪興政租下。汪興政花費了三年時間,將雍福會打造成了一箇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風格並存的獨特空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他在雍福會內陳列了從傢俱沙發到牌匾木雕大小近千件私人藏品,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鑑於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質,雍福會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沉澱出了極強的品牌力,帶有設計者強烈審美偏好、堪稱“超級景觀”的空間本身自帶傳播能量。

目前,雍福會的兩大核心業務是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兩大業務彼此獨立又相互協同。雍福會是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e Clubs,國際俱樂部聯盟)在中國為數不多的聯盟會所之一,雍福會會員有權在全球250多家頂級聯盟會所享受會員待遇,目前會員數千名。在雍福會剛剛開放的2004年,許多人尚不知“俱樂部”為何物,如今俱樂部業態日趨成熟、不斷細分,雍福會將自己定義為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園,希望打造出讓會員有歸屬感的第二個家。此外,雍福會內部設有對公眾開放的餐廳,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二星,是唯一一家獲得米其林二星的上海菜餐廳。

儘管已有十多年曆史,但集合了酒吧、餐廳、花園、舞臺、會所等各種功能形態,且一直在舉辦各類跨界文化藝術活動的雍福會,儼然是一個走在潮流前面、極富魅力的新空間。基於此,如何運營來到空間的各類用戶,使其源源不斷為充滿獨特文化氣息的雍福會賦予新的內涵與活力?請看李清的分享。

競爭終局:拼的是用戶與品牌的連接

在當下這樣一個物質過剩的豐饒時代,空間與其他領域一樣,進入了存量市場,本質上空間正在變成服務行業。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企業將會經歷從“物的吸引”到“人的吸引”的階段轉變,未來競爭的終局將繫於用戶與品牌的關係之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2004年開張的雍福會已經有15年曆史,業務由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組成,做的一直都是服務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行業的本質是“勤奮+人”,其中人力資本是最為關鍵且唯一不可複製的資源。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時代更迭,企業關鍵要素不僅需要“人力資產”,更進入了“用戶資產”階段。

我們在研究社群和用戶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是“用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每一個用戶都有生命週期。在我們這個行業,要考慮的就是,要抓哪一個代際的用戶以及這個代際的用戶生命週期有多長。

在雍福會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見證了以高淨值人群為主體的大概三代的用戶代際躍遷:最早一批是50後、60後以及75前的企業家;中間一批是75後到85後的新興一代企業家;現在新的一代是90後企業家。

雍福會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老派的精英俱樂部,但實際上,70後、80後乃至90後用戶已經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代際躍遷非常快,且用戶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行為一直在發生變化,比如最新一代的90後企業家更多地表現出了對沉浸式互動社交類文娛產品的偏好。


社群與社交:用戶增長新機會

從未來空間的形態來看,它肯定是線上線下連通的,文娛精神體驗、社交、線下消費、電商等都將融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連接線上和線下最有力的工具或者方法是社群與社交。

"

雍福會,並不是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上海精英名流圈,雍福會的名號相當的響。2004年對外營業的當年,雍福會就被全球權威時尚設計雜誌《Wallpaper》評為“全球最佳設計會所”第二名,並被其形容為“中國新精英的根據地”。《華爾街日報》曾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讓你瞭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門的奢華生活。

只需稍微看一看雍福會接待過的部分名人,便可知其圈內地位: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帕拉希奧、導演呂克·貝鬆、女星蘇菲·瑪索、張曼玉、成龍、李宗盛……他們都曾是雍福會的座上賓。

不久前,雍福會女主人、新空間地產創新營的李清同學在班級群裡做了一場十分有料的內部線上分享,介紹了雍福會近年來在空間品牌打造、用戶管理、社群運營等方面的思考和嘗試,值得借鑑。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坐落於上海法租界內的永福路上,20世紀30年代曾是滬上名醫鄺安坤的私宅,20世紀80年代起成為英國領事館所在地,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華人服裝設計師汪興政租下。汪興政花費了三年時間,將雍福會打造成了一箇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風格並存的獨特空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他在雍福會內陳列了從傢俱沙發到牌匾木雕大小近千件私人藏品,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鑑於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質,雍福會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沉澱出了極強的品牌力,帶有設計者強烈審美偏好、堪稱“超級景觀”的空間本身自帶傳播能量。

目前,雍福會的兩大核心業務是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兩大業務彼此獨立又相互協同。雍福會是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e Clubs,國際俱樂部聯盟)在中國為數不多的聯盟會所之一,雍福會會員有權在全球250多家頂級聯盟會所享受會員待遇,目前會員數千名。在雍福會剛剛開放的2004年,許多人尚不知“俱樂部”為何物,如今俱樂部業態日趨成熟、不斷細分,雍福會將自己定義為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園,希望打造出讓會員有歸屬感的第二個家。此外,雍福會內部設有對公眾開放的餐廳,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二星,是唯一一家獲得米其林二星的上海菜餐廳。

儘管已有十多年曆史,但集合了酒吧、餐廳、花園、舞臺、會所等各種功能形態,且一直在舉辦各類跨界文化藝術活動的雍福會,儼然是一個走在潮流前面、極富魅力的新空間。基於此,如何運營來到空間的各類用戶,使其源源不斷為充滿獨特文化氣息的雍福會賦予新的內涵與活力?請看李清的分享。

競爭終局:拼的是用戶與品牌的連接

在當下這樣一個物質過剩的豐饒時代,空間與其他領域一樣,進入了存量市場,本質上空間正在變成服務行業。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企業將會經歷從“物的吸引”到“人的吸引”的階段轉變,未來競爭的終局將繫於用戶與品牌的關係之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2004年開張的雍福會已經有15年曆史,業務由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組成,做的一直都是服務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行業的本質是“勤奮+人”,其中人力資本是最為關鍵且唯一不可複製的資源。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時代更迭,企業關鍵要素不僅需要“人力資產”,更進入了“用戶資產”階段。

我們在研究社群和用戶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是“用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每一個用戶都有生命週期。在我們這個行業,要考慮的就是,要抓哪一個代際的用戶以及這個代際的用戶生命週期有多長。

在雍福會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見證了以高淨值人群為主體的大概三代的用戶代際躍遷:最早一批是50後、60後以及75前的企業家;中間一批是75後到85後的新興一代企業家;現在新的一代是90後企業家。

雍福會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老派的精英俱樂部,但實際上,70後、80後乃至90後用戶已經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代際躍遷非常快,且用戶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行為一直在發生變化,比如最新一代的90後企業家更多地表現出了對沉浸式互動社交類文娛產品的偏好。


社群與社交:用戶增長新機會

從未來空間的形態來看,它肯定是線上線下連通的,文娛精神體驗、社交、線下消費、電商等都將融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連接線上和線下最有力的工具或者方法是社群與社交。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作為空間運營的業主方來說,我們最希望看到空間裡有很多人流,能讓人感覺空間一直很有人氣,且這些人流都是有效人流。

具體到用戶增長的途徑,可以分為幾類:喚醒沉默用戶、維持現有用戶使用頻次、新增用戶。根據傳統的做法,一般是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品牌的媒體曝光,觸達用戶端。而根據新興的社群打造路徑,首先通過渠道找到精準的用戶群,通過各渠道用戶群之間的相互轉化、交叉引流,依託社群強關係,實現用戶增長。

過去15年,雍福會基本上是依靠市場部和會籍部的強運營,去做會員的沙龍活動,活動基本都由我們自己組織。大約在兩年前,我們發現了社群社交的威力,開始嘗試做新的實驗,我們藉助某個細分領域的社群,去看如何實現社群的自組織和自生長,建立新的用戶生態體系。

在一開始實驗的時候,我們就在想,用戶關係的終局究竟是什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每一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刻,情感永遠是世界上最為稀缺的東西,最強有力的用戶關係應該是從陌生人到熟人、到好朋友、最後再到家人的一種關係。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曾嘗試針對不同的細分用戶社群進行區別性維護,各自設立運維團隊,根據不同的社群需求,組織不同的活動,但結果並不理想,怎麼辦?

用戶運營指南:RFM模型

現在,我們回到了用戶分級的RFM模型:R(Recency)指最近一次消費的時間;F(Frequency)指消費頻次;M(Monetary)指消費金額。我們根據以上這些要素,對用戶進行了分級,對不同級別的用戶進行鍼對性的運維。

【頭部用戶】

“頭部用戶”以意見領袖(KOL)為代表。他們的消費頻次很低,但他們擁有PR和廣告的價值。對於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來說,頭部用戶的出現遠遠比做傳統廣告有效得多。

"

雍福會,並不是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上海精英名流圈,雍福會的名號相當的響。2004年對外營業的當年,雍福會就被全球權威時尚設計雜誌《Wallpaper》評為“全球最佳設計會所”第二名,並被其形容為“中國新精英的根據地”。《華爾街日報》曾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讓你瞭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門的奢華生活。

只需稍微看一看雍福會接待過的部分名人,便可知其圈內地位: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帕拉希奧、導演呂克·貝鬆、女星蘇菲·瑪索、張曼玉、成龍、李宗盛……他們都曾是雍福會的座上賓。

不久前,雍福會女主人、新空間地產創新營的李清同學在班級群裡做了一場十分有料的內部線上分享,介紹了雍福會近年來在空間品牌打造、用戶管理、社群運營等方面的思考和嘗試,值得借鑑。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坐落於上海法租界內的永福路上,20世紀30年代曾是滬上名醫鄺安坤的私宅,20世紀80年代起成為英國領事館所在地,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華人服裝設計師汪興政租下。汪興政花費了三年時間,將雍福會打造成了一箇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風格並存的獨特空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他在雍福會內陳列了從傢俱沙發到牌匾木雕大小近千件私人藏品,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鑑於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質,雍福會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沉澱出了極強的品牌力,帶有設計者強烈審美偏好、堪稱“超級景觀”的空間本身自帶傳播能量。

目前,雍福會的兩大核心業務是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兩大業務彼此獨立又相互協同。雍福會是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e Clubs,國際俱樂部聯盟)在中國為數不多的聯盟會所之一,雍福會會員有權在全球250多家頂級聯盟會所享受會員待遇,目前會員數千名。在雍福會剛剛開放的2004年,許多人尚不知“俱樂部”為何物,如今俱樂部業態日趨成熟、不斷細分,雍福會將自己定義為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園,希望打造出讓會員有歸屬感的第二個家。此外,雍福會內部設有對公眾開放的餐廳,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二星,是唯一一家獲得米其林二星的上海菜餐廳。

儘管已有十多年曆史,但集合了酒吧、餐廳、花園、舞臺、會所等各種功能形態,且一直在舉辦各類跨界文化藝術活動的雍福會,儼然是一個走在潮流前面、極富魅力的新空間。基於此,如何運營來到空間的各類用戶,使其源源不斷為充滿獨特文化氣息的雍福會賦予新的內涵與活力?請看李清的分享。

競爭終局:拼的是用戶與品牌的連接

在當下這樣一個物質過剩的豐饒時代,空間與其他領域一樣,進入了存量市場,本質上空間正在變成服務行業。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企業將會經歷從“物的吸引”到“人的吸引”的階段轉變,未來競爭的終局將繫於用戶與品牌的關係之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2004年開張的雍福會已經有15年曆史,業務由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組成,做的一直都是服務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行業的本質是“勤奮+人”,其中人力資本是最為關鍵且唯一不可複製的資源。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時代更迭,企業關鍵要素不僅需要“人力資產”,更進入了“用戶資產”階段。

我們在研究社群和用戶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是“用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每一個用戶都有生命週期。在我們這個行業,要考慮的就是,要抓哪一個代際的用戶以及這個代際的用戶生命週期有多長。

在雍福會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見證了以高淨值人群為主體的大概三代的用戶代際躍遷:最早一批是50後、60後以及75前的企業家;中間一批是75後到85後的新興一代企業家;現在新的一代是90後企業家。

雍福會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老派的精英俱樂部,但實際上,70後、80後乃至90後用戶已經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代際躍遷非常快,且用戶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行為一直在發生變化,比如最新一代的90後企業家更多地表現出了對沉浸式互動社交類文娛產品的偏好。


社群與社交:用戶增長新機會

從未來空間的形態來看,它肯定是線上線下連通的,文娛精神體驗、社交、線下消費、電商等都將融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連接線上和線下最有力的工具或者方法是社群與社交。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作為空間運營的業主方來說,我們最希望看到空間裡有很多人流,能讓人感覺空間一直很有人氣,且這些人流都是有效人流。

具體到用戶增長的途徑,可以分為幾類:喚醒沉默用戶、維持現有用戶使用頻次、新增用戶。根據傳統的做法,一般是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品牌的媒體曝光,觸達用戶端。而根據新興的社群打造路徑,首先通過渠道找到精準的用戶群,通過各渠道用戶群之間的相互轉化、交叉引流,依託社群強關係,實現用戶增長。

過去15年,雍福會基本上是依靠市場部和會籍部的強運營,去做會員的沙龍活動,活動基本都由我們自己組織。大約在兩年前,我們發現了社群社交的威力,開始嘗試做新的實驗,我們藉助某個細分領域的社群,去看如何實現社群的自組織和自生長,建立新的用戶生態體系。

在一開始實驗的時候,我們就在想,用戶關係的終局究竟是什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每一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刻,情感永遠是世界上最為稀缺的東西,最強有力的用戶關係應該是從陌生人到熟人、到好朋友、最後再到家人的一種關係。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曾嘗試針對不同的細分用戶社群進行區別性維護,各自設立運維團隊,根據不同的社群需求,組織不同的活動,但結果並不理想,怎麼辦?

用戶運營指南:RFM模型

現在,我們回到了用戶分級的RFM模型:R(Recency)指最近一次消費的時間;F(Frequency)指消費頻次;M(Monetary)指消費金額。我們根據以上這些要素,對用戶進行了分級,對不同級別的用戶進行鍼對性的運維。

【頭部用戶】

“頭部用戶”以意見領袖(KOL)為代表。他們的消費頻次很低,但他們擁有PR和廣告的價值。對於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來說,頭部用戶的出現遠遠比做傳統廣告有效得多。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的頭部用戶包括各國領事館的領事、各個國家的元首、好萊塢明星、政商界要員等。這些人來雍福會的頻次不高,但只要他們來,我們就會盡可能地維護好私人關係,給予他們一定程度低調的曝光,以提升品牌影響力。

我們也會圍繞這個群體做很多活動,比如請商界精英來演講,請知名作家來做讀書會。針對這個群體的營運策略關鍵在於,頭部用戶的需求是影響力和關係驅動的。組織需要有一個非常強的PR,本身就跟這些意見領袖有很好的關係,通過精神共振、影響力同頻的方式,去跟頭部用戶共創活動。

【腰部用戶】

對於一個空間來說,腰部用戶是最重要的。每一個做空間的人都需要想清楚:我想服務的、能給我帶來長期價值的是哪一類用戶?這類用戶也就是所謂的“主流用戶”。

就雍福會而言,以企業家為代表的精英群體就是我們的“腰部用戶”。我們希望能為這個精英客群提供一對一專屬服務,營運的關鍵是要有高品質的服務團隊與高水準的服務流程,把握整個流程裡的多個用戶觸點,設置用戶分級體系及不同級別的禮遇和權益。

"

雍福會,並不是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上海精英名流圈,雍福會的名號相當的響。2004年對外營業的當年,雍福會就被全球權威時尚設計雜誌《Wallpaper》評為“全球最佳設計會所”第二名,並被其形容為“中國新精英的根據地”。《華爾街日報》曾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讓你瞭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門的奢華生活。

只需稍微看一看雍福會接待過的部分名人,便可知其圈內地位: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帕拉希奧、導演呂克·貝鬆、女星蘇菲·瑪索、張曼玉、成龍、李宗盛……他們都曾是雍福會的座上賓。

不久前,雍福會女主人、新空間地產創新營的李清同學在班級群裡做了一場十分有料的內部線上分享,介紹了雍福會近年來在空間品牌打造、用戶管理、社群運營等方面的思考和嘗試,值得借鑑。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坐落於上海法租界內的永福路上,20世紀30年代曾是滬上名醫鄺安坤的私宅,20世紀80年代起成為英國領事館所在地,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華人服裝設計師汪興政租下。汪興政花費了三年時間,將雍福會打造成了一箇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風格並存的獨特空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他在雍福會內陳列了從傢俱沙發到牌匾木雕大小近千件私人藏品,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鑑於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質,雍福會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沉澱出了極強的品牌力,帶有設計者強烈審美偏好、堪稱“超級景觀”的空間本身自帶傳播能量。

目前,雍福會的兩大核心業務是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兩大業務彼此獨立又相互協同。雍福會是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e Clubs,國際俱樂部聯盟)在中國為數不多的聯盟會所之一,雍福會會員有權在全球250多家頂級聯盟會所享受會員待遇,目前會員數千名。在雍福會剛剛開放的2004年,許多人尚不知“俱樂部”為何物,如今俱樂部業態日趨成熟、不斷細分,雍福會將自己定義為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園,希望打造出讓會員有歸屬感的第二個家。此外,雍福會內部設有對公眾開放的餐廳,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二星,是唯一一家獲得米其林二星的上海菜餐廳。

儘管已有十多年曆史,但集合了酒吧、餐廳、花園、舞臺、會所等各種功能形態,且一直在舉辦各類跨界文化藝術活動的雍福會,儼然是一個走在潮流前面、極富魅力的新空間。基於此,如何運營來到空間的各類用戶,使其源源不斷為充滿獨特文化氣息的雍福會賦予新的內涵與活力?請看李清的分享。

競爭終局:拼的是用戶與品牌的連接

在當下這樣一個物質過剩的豐饒時代,空間與其他領域一樣,進入了存量市場,本質上空間正在變成服務行業。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企業將會經歷從“物的吸引”到“人的吸引”的階段轉變,未來競爭的終局將繫於用戶與品牌的關係之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2004年開張的雍福會已經有15年曆史,業務由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組成,做的一直都是服務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行業的本質是“勤奮+人”,其中人力資本是最為關鍵且唯一不可複製的資源。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時代更迭,企業關鍵要素不僅需要“人力資產”,更進入了“用戶資產”階段。

我們在研究社群和用戶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是“用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每一個用戶都有生命週期。在我們這個行業,要考慮的就是,要抓哪一個代際的用戶以及這個代際的用戶生命週期有多長。

在雍福會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見證了以高淨值人群為主體的大概三代的用戶代際躍遷:最早一批是50後、60後以及75前的企業家;中間一批是75後到85後的新興一代企業家;現在新的一代是90後企業家。

雍福會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老派的精英俱樂部,但實際上,70後、80後乃至90後用戶已經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代際躍遷非常快,且用戶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行為一直在發生變化,比如最新一代的90後企業家更多地表現出了對沉浸式互動社交類文娛產品的偏好。


社群與社交:用戶增長新機會

從未來空間的形態來看,它肯定是線上線下連通的,文娛精神體驗、社交、線下消費、電商等都將融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連接線上和線下最有力的工具或者方法是社群與社交。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作為空間運營的業主方來說,我們最希望看到空間裡有很多人流,能讓人感覺空間一直很有人氣,且這些人流都是有效人流。

具體到用戶增長的途徑,可以分為幾類:喚醒沉默用戶、維持現有用戶使用頻次、新增用戶。根據傳統的做法,一般是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品牌的媒體曝光,觸達用戶端。而根據新興的社群打造路徑,首先通過渠道找到精準的用戶群,通過各渠道用戶群之間的相互轉化、交叉引流,依託社群強關係,實現用戶增長。

過去15年,雍福會基本上是依靠市場部和會籍部的強運營,去做會員的沙龍活動,活動基本都由我們自己組織。大約在兩年前,我們發現了社群社交的威力,開始嘗試做新的實驗,我們藉助某個細分領域的社群,去看如何實現社群的自組織和自生長,建立新的用戶生態體系。

在一開始實驗的時候,我們就在想,用戶關係的終局究竟是什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每一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刻,情感永遠是世界上最為稀缺的東西,最強有力的用戶關係應該是從陌生人到熟人、到好朋友、最後再到家人的一種關係。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曾嘗試針對不同的細分用戶社群進行區別性維護,各自設立運維團隊,根據不同的社群需求,組織不同的活動,但結果並不理想,怎麼辦?

用戶運營指南:RFM模型

現在,我們回到了用戶分級的RFM模型:R(Recency)指最近一次消費的時間;F(Frequency)指消費頻次;M(Monetary)指消費金額。我們根據以上這些要素,對用戶進行了分級,對不同級別的用戶進行鍼對性的運維。

【頭部用戶】

“頭部用戶”以意見領袖(KOL)為代表。他們的消費頻次很低,但他們擁有PR和廣告的價值。對於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來說,頭部用戶的出現遠遠比做傳統廣告有效得多。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的頭部用戶包括各國領事館的領事、各個國家的元首、好萊塢明星、政商界要員等。這些人來雍福會的頻次不高,但只要他們來,我們就會盡可能地維護好私人關係,給予他們一定程度低調的曝光,以提升品牌影響力。

我們也會圍繞這個群體做很多活動,比如請商界精英來演講,請知名作家來做讀書會。針對這個群體的營運策略關鍵在於,頭部用戶的需求是影響力和關係驅動的。組織需要有一個非常強的PR,本身就跟這些意見領袖有很好的關係,通過精神共振、影響力同頻的方式,去跟頭部用戶共創活動。

【腰部用戶】

對於一個空間來說,腰部用戶是最重要的。每一個做空間的人都需要想清楚:我想服務的、能給我帶來長期價值的是哪一類用戶?這類用戶也就是所謂的“主流用戶”。

就雍福會而言,以企業家為代表的精英群體就是我們的“腰部用戶”。我們希望能為這個精英客群提供一對一專屬服務,營運的關鍵是要有高品質的服務團隊與高水準的服務流程,把握整個流程裡的多個用戶觸點,設置用戶分級體系及不同級別的禮遇和權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另外,考慮到這個客群的特點,我們儘量盯住這個群體的一個剛需或痛點去做活動。比如,根據我們對70後、80後企業家這一主流用戶群的長期觀察,我們發現他們的最大痛點之一在於價值觀和理念的家庭教育與傳承。由於這個企業家群體本身的線下活動以商務社交為主,很少有時間參加其他活動,為了抓住這一群體,我們針對其伴侶和孩子推出了家族傳承相關的國學教育與美育。比如,去年我們推出了宋宴,推廣宋代的飲食文化與美學生活方式,反響非常好。

腰部用戶的運營是雍福會會員制的部分。會員制對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來說,有非常大的價值。有數據顯示,一個老顧客能夠給公司帶來的利潤是新顧客的6倍。

【尾部用戶】

對微博來說,尾部用戶貢獻的主要是市場傳播的聲量和現象級的品牌營銷可能性。對雍福會來說,尾部用戶主要是到米其林餐廳用餐的散客客人,以及來參加文創社群活動的85後/90後等。

我們將尾部用戶看作一個流量入口,其需求的特點是剛需、高頻、海量,可以源源不斷地給一個空間帶來新的巨量客流。

"

雍福會,並不是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上海精英名流圈,雍福會的名號相當的響。2004年對外營業的當年,雍福會就被全球權威時尚設計雜誌《Wallpaper》評為“全球最佳設計會所”第二名,並被其形容為“中國新精英的根據地”。《華爾街日報》曾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讓你瞭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門的奢華生活。

只需稍微看一看雍福會接待過的部分名人,便可知其圈內地位: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帕拉希奧、導演呂克·貝鬆、女星蘇菲·瑪索、張曼玉、成龍、李宗盛……他們都曾是雍福會的座上賓。

不久前,雍福會女主人、新空間地產創新營的李清同學在班級群裡做了一場十分有料的內部線上分享,介紹了雍福會近年來在空間品牌打造、用戶管理、社群運營等方面的思考和嘗試,值得借鑑。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坐落於上海法租界內的永福路上,20世紀30年代曾是滬上名醫鄺安坤的私宅,20世紀80年代起成為英國領事館所在地,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華人服裝設計師汪興政租下。汪興政花費了三年時間,將雍福會打造成了一箇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風格並存的獨特空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他在雍福會內陳列了從傢俱沙發到牌匾木雕大小近千件私人藏品,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鑑於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質,雍福會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沉澱出了極強的品牌力,帶有設計者強烈審美偏好、堪稱“超級景觀”的空間本身自帶傳播能量。

目前,雍福會的兩大核心業務是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兩大業務彼此獨立又相互協同。雍福會是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e Clubs,國際俱樂部聯盟)在中國為數不多的聯盟會所之一,雍福會會員有權在全球250多家頂級聯盟會所享受會員待遇,目前會員數千名。在雍福會剛剛開放的2004年,許多人尚不知“俱樂部”為何物,如今俱樂部業態日趨成熟、不斷細分,雍福會將自己定義為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園,希望打造出讓會員有歸屬感的第二個家。此外,雍福會內部設有對公眾開放的餐廳,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二星,是唯一一家獲得米其林二星的上海菜餐廳。

儘管已有十多年曆史,但集合了酒吧、餐廳、花園、舞臺、會所等各種功能形態,且一直在舉辦各類跨界文化藝術活動的雍福會,儼然是一個走在潮流前面、極富魅力的新空間。基於此,如何運營來到空間的各類用戶,使其源源不斷為充滿獨特文化氣息的雍福會賦予新的內涵與活力?請看李清的分享。

競爭終局:拼的是用戶與品牌的連接

在當下這樣一個物質過剩的豐饒時代,空間與其他領域一樣,進入了存量市場,本質上空間正在變成服務行業。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企業將會經歷從“物的吸引”到“人的吸引”的階段轉變,未來競爭的終局將繫於用戶與品牌的關係之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2004年開張的雍福會已經有15年曆史,業務由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組成,做的一直都是服務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行業的本質是“勤奮+人”,其中人力資本是最為關鍵且唯一不可複製的資源。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時代更迭,企業關鍵要素不僅需要“人力資產”,更進入了“用戶資產”階段。

我們在研究社群和用戶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是“用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每一個用戶都有生命週期。在我們這個行業,要考慮的就是,要抓哪一個代際的用戶以及這個代際的用戶生命週期有多長。

在雍福會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見證了以高淨值人群為主體的大概三代的用戶代際躍遷:最早一批是50後、60後以及75前的企業家;中間一批是75後到85後的新興一代企業家;現在新的一代是90後企業家。

雍福會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老派的精英俱樂部,但實際上,70後、80後乃至90後用戶已經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代際躍遷非常快,且用戶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行為一直在發生變化,比如最新一代的90後企業家更多地表現出了對沉浸式互動社交類文娛產品的偏好。


社群與社交:用戶增長新機會

從未來空間的形態來看,它肯定是線上線下連通的,文娛精神體驗、社交、線下消費、電商等都將融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連接線上和線下最有力的工具或者方法是社群與社交。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作為空間運營的業主方來說,我們最希望看到空間裡有很多人流,能讓人感覺空間一直很有人氣,且這些人流都是有效人流。

具體到用戶增長的途徑,可以分為幾類:喚醒沉默用戶、維持現有用戶使用頻次、新增用戶。根據傳統的做法,一般是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品牌的媒體曝光,觸達用戶端。而根據新興的社群打造路徑,首先通過渠道找到精準的用戶群,通過各渠道用戶群之間的相互轉化、交叉引流,依託社群強關係,實現用戶增長。

過去15年,雍福會基本上是依靠市場部和會籍部的強運營,去做會員的沙龍活動,活動基本都由我們自己組織。大約在兩年前,我們發現了社群社交的威力,開始嘗試做新的實驗,我們藉助某個細分領域的社群,去看如何實現社群的自組織和自生長,建立新的用戶生態體系。

在一開始實驗的時候,我們就在想,用戶關係的終局究竟是什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每一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刻,情感永遠是世界上最為稀缺的東西,最強有力的用戶關係應該是從陌生人到熟人、到好朋友、最後再到家人的一種關係。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曾嘗試針對不同的細分用戶社群進行區別性維護,各自設立運維團隊,根據不同的社群需求,組織不同的活動,但結果並不理想,怎麼辦?

用戶運營指南:RFM模型

現在,我們回到了用戶分級的RFM模型:R(Recency)指最近一次消費的時間;F(Frequency)指消費頻次;M(Monetary)指消費金額。我們根據以上這些要素,對用戶進行了分級,對不同級別的用戶進行鍼對性的運維。

【頭部用戶】

“頭部用戶”以意見領袖(KOL)為代表。他們的消費頻次很低,但他們擁有PR和廣告的價值。對於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來說,頭部用戶的出現遠遠比做傳統廣告有效得多。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的頭部用戶包括各國領事館的領事、各個國家的元首、好萊塢明星、政商界要員等。這些人來雍福會的頻次不高,但只要他們來,我們就會盡可能地維護好私人關係,給予他們一定程度低調的曝光,以提升品牌影響力。

我們也會圍繞這個群體做很多活動,比如請商界精英來演講,請知名作家來做讀書會。針對這個群體的營運策略關鍵在於,頭部用戶的需求是影響力和關係驅動的。組織需要有一個非常強的PR,本身就跟這些意見領袖有很好的關係,通過精神共振、影響力同頻的方式,去跟頭部用戶共創活動。

【腰部用戶】

對於一個空間來說,腰部用戶是最重要的。每一個做空間的人都需要想清楚:我想服務的、能給我帶來長期價值的是哪一類用戶?這類用戶也就是所謂的“主流用戶”。

就雍福會而言,以企業家為代表的精英群體就是我們的“腰部用戶”。我們希望能為這個精英客群提供一對一專屬服務,營運的關鍵是要有高品質的服務團隊與高水準的服務流程,把握整個流程裡的多個用戶觸點,設置用戶分級體系及不同級別的禮遇和權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另外,考慮到這個客群的特點,我們儘量盯住這個群體的一個剛需或痛點去做活動。比如,根據我們對70後、80後企業家這一主流用戶群的長期觀察,我們發現他們的最大痛點之一在於價值觀和理念的家庭教育與傳承。由於這個企業家群體本身的線下活動以商務社交為主,很少有時間參加其他活動,為了抓住這一群體,我們針對其伴侶和孩子推出了家族傳承相關的國學教育與美育。比如,去年我們推出了宋宴,推廣宋代的飲食文化與美學生活方式,反響非常好。

腰部用戶的運營是雍福會會員制的部分。會員制對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來說,有非常大的價值。有數據顯示,一個老顧客能夠給公司帶來的利潤是新顧客的6倍。

【尾部用戶】

對微博來說,尾部用戶貢獻的主要是市場傳播的聲量和現象級的品牌營銷可能性。對雍福會來說,尾部用戶主要是到米其林餐廳用餐的散客客人,以及來參加文創社群活動的85後/90後等。

我們將尾部用戶看作一個流量入口,其需求的特點是剛需、高頻、海量,可以源源不斷地給一個空間帶來新的巨量客流。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關於如何打造這個流量用戶的市場,雍福會通過實踐得出的方法論是:首先必須有一個殺手級的產品或應用。對雍福會的用戶來說就是米其林二星的餐廳。只有產品達到殺手級的品質才能形成爆款。

另外,考慮到更普遍的用戶消費心理,一個空間還需要有自己的IP人設以及超級景觀。它們相當於一個空間的靈魂,從精神緯度在各類活動中保持統一的調性,這對於外部公共市場的人群來說很重要。我們認為,未來一個有辨識度的空間,必然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能讓用戶口耳相傳的IP人設和超級景觀。

就雍福會來說,我們實際上是把花園裡的文創藝術社交體驗活動做成了超級景觀,去年曾獲得“上海最佳音樂演出場地”by《Time Out》的口碑。


自組織:優質社群的終極目標

對於一個好的社群來說,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社群用戶自組織和自運營,即由社群裡的用戶來組織活動,來實現傳播的裂變和用戶的轉化。

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認為,早期仍然需要市場部的團隊做強運營,強運營時要先找準用戶和定位,根據用戶的需求去組織活動。然後,需要找到這個社群裡的一些領袖用戶,讓用戶去服務用戶,從“自力美”,到“他力美”。

"

雍福會,並不是一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上海精英名流圈,雍福會的名號相當的響。2004年對外營業的當年,雍福會就被全球權威時尚設計雜誌《Wallpaper》評為“全球最佳設計會所”第二名,並被其形容為“中國新精英的根據地”。《華爾街日報》曾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讓你瞭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門的奢華生活。

只需稍微看一看雍福會接待過的部分名人,便可知其圈內地位: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婭、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帕拉希奧、導演呂克·貝鬆、女星蘇菲·瑪索、張曼玉、成龍、李宗盛……他們都曾是雍福會的座上賓。

不久前,雍福會女主人、新空間地產創新營的李清同學在班級群裡做了一場十分有料的內部線上分享,介紹了雍福會近年來在空間品牌打造、用戶管理、社群運營等方面的思考和嘗試,值得借鑑。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坐落於上海法租界內的永福路上,20世紀30年代曾是滬上名醫鄺安坤的私宅,20世紀80年代起成為英國領事館所在地,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華人服裝設計師汪興政租下。汪興政花費了三年時間,將雍福會打造成了一箇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風格並存的獨特空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他在雍福會內陳列了從傢俱沙發到牌匾木雕大小近千件私人藏品,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鑑於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質,雍福會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沉澱出了極強的品牌力,帶有設計者強烈審美偏好、堪稱“超級景觀”的空間本身自帶傳播能量。

目前,雍福會的兩大核心業務是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兩大業務彼此獨立又相互協同。雍福會是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e Clubs,國際俱樂部聯盟)在中國為數不多的聯盟會所之一,雍福會會員有權在全球250多家頂級聯盟會所享受會員待遇,目前會員數千名。在雍福會剛剛開放的2004年,許多人尚不知“俱樂部”為何物,如今俱樂部業態日趨成熟、不斷細分,雍福會將自己定義為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園,希望打造出讓會員有歸屬感的第二個家。此外,雍福會內部設有對公眾開放的餐廳,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二星,是唯一一家獲得米其林二星的上海菜餐廳。

儘管已有十多年曆史,但集合了酒吧、餐廳、花園、舞臺、會所等各種功能形態,且一直在舉辦各類跨界文化藝術活動的雍福會,儼然是一個走在潮流前面、極富魅力的新空間。基於此,如何運營來到空間的各類用戶,使其源源不斷為充滿獨特文化氣息的雍福會賦予新的內涵與活力?請看李清的分享。

競爭終局:拼的是用戶與品牌的連接

在當下這樣一個物質過剩的豐饒時代,空間與其他領域一樣,進入了存量市場,本質上空間正在變成服務行業。在供大於求的背景下,企業將會經歷從“物的吸引”到“人的吸引”的階段轉變,未來競爭的終局將繫於用戶與品牌的關係之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2004年開張的雍福會已經有15年曆史,業務由會員制俱樂部和米其林餐廳組成,做的一直都是服務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行業的本質是“勤奮+人”,其中人力資本是最為關鍵且唯一不可複製的資源。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時代更迭,企業關鍵要素不僅需要“人力資產”,更進入了“用戶資產”階段。

我們在研究社群和用戶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是“用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每一個用戶都有生命週期。在我們這個行業,要考慮的就是,要抓哪一個代際的用戶以及這個代際的用戶生命週期有多長。

在雍福會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見證了以高淨值人群為主體的大概三代的用戶代際躍遷:最早一批是50後、60後以及75前的企業家;中間一批是75後到85後的新興一代企業家;現在新的一代是90後企業家。

雍福會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老派的精英俱樂部,但實際上,70後、80後乃至90後用戶已經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代際躍遷非常快,且用戶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行為一直在發生變化,比如最新一代的90後企業家更多地表現出了對沉浸式互動社交類文娛產品的偏好。


社群與社交:用戶增長新機會

從未來空間的形態來看,它肯定是線上線下連通的,文娛精神體驗、社交、線下消費、電商等都將融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連接線上和線下最有力的工具或者方法是社群與社交。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作為空間運營的業主方來說,我們最希望看到空間裡有很多人流,能讓人感覺空間一直很有人氣,且這些人流都是有效人流。

具體到用戶增長的途徑,可以分為幾類:喚醒沉默用戶、維持現有用戶使用頻次、新增用戶。根據傳統的做法,一般是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品牌的媒體曝光,觸達用戶端。而根據新興的社群打造路徑,首先通過渠道找到精準的用戶群,通過各渠道用戶群之間的相互轉化、交叉引流,依託社群強關係,實現用戶增長。

過去15年,雍福會基本上是依靠市場部和會籍部的強運營,去做會員的沙龍活動,活動基本都由我們自己組織。大約在兩年前,我們發現了社群社交的威力,開始嘗試做新的實驗,我們藉助某個細分領域的社群,去看如何實現社群的自組織和自生長,建立新的用戶生態體系。

在一開始實驗的時候,我們就在想,用戶關係的終局究竟是什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每一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刻,情感永遠是世界上最為稀缺的東西,最強有力的用戶關係應該是從陌生人到熟人、到好朋友、最後再到家人的一種關係。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曾嘗試針對不同的細分用戶社群進行區別性維護,各自設立運維團隊,根據不同的社群需求,組織不同的活動,但結果並不理想,怎麼辦?

用戶運營指南:RFM模型

現在,我們回到了用戶分級的RFM模型:R(Recency)指最近一次消費的時間;F(Frequency)指消費頻次;M(Monetary)指消費金額。我們根據以上這些要素,對用戶進行了分級,對不同級別的用戶進行鍼對性的運維。

【頭部用戶】

“頭部用戶”以意見領袖(KOL)為代表。他們的消費頻次很低,但他們擁有PR和廣告的價值。對於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來說,頭部用戶的出現遠遠比做傳統廣告有效得多。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雍福會的頭部用戶包括各國領事館的領事、各個國家的元首、好萊塢明星、政商界要員等。這些人來雍福會的頻次不高,但只要他們來,我們就會盡可能地維護好私人關係,給予他們一定程度低調的曝光,以提升品牌影響力。

我們也會圍繞這個群體做很多活動,比如請商界精英來演講,請知名作家來做讀書會。針對這個群體的營運策略關鍵在於,頭部用戶的需求是影響力和關係驅動的。組織需要有一個非常強的PR,本身就跟這些意見領袖有很好的關係,通過精神共振、影響力同頻的方式,去跟頭部用戶共創活動。

【腰部用戶】

對於一個空間來說,腰部用戶是最重要的。每一個做空間的人都需要想清楚:我想服務的、能給我帶來長期價值的是哪一類用戶?這類用戶也就是所謂的“主流用戶”。

就雍福會而言,以企業家為代表的精英群體就是我們的“腰部用戶”。我們希望能為這個精英客群提供一對一專屬服務,營運的關鍵是要有高品質的服務團隊與高水準的服務流程,把握整個流程裡的多個用戶觸點,設置用戶分級體系及不同級別的禮遇和權益。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另外,考慮到這個客群的特點,我們儘量盯住這個群體的一個剛需或痛點去做活動。比如,根據我們對70後、80後企業家這一主流用戶群的長期觀察,我們發現他們的最大痛點之一在於價值觀和理念的家庭教育與傳承。由於這個企業家群體本身的線下活動以商務社交為主,很少有時間參加其他活動,為了抓住這一群體,我們針對其伴侶和孩子推出了家族傳承相關的國學教育與美育。比如,去年我們推出了宋宴,推廣宋代的飲食文化與美學生活方式,反響非常好。

腰部用戶的運營是雍福會會員制的部分。會員制對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來說,有非常大的價值。有數據顯示,一個老顧客能夠給公司帶來的利潤是新顧客的6倍。

【尾部用戶】

對微博來說,尾部用戶貢獻的主要是市場傳播的聲量和現象級的品牌營銷可能性。對雍福會來說,尾部用戶主要是到米其林餐廳用餐的散客客人,以及來參加文創社群活動的85後/90後等。

我們將尾部用戶看作一個流量入口,其需求的特點是剛需、高頻、海量,可以源源不斷地給一個空間帶來新的巨量客流。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關於如何打造這個流量用戶的市場,雍福會通過實踐得出的方法論是:首先必須有一個殺手級的產品或應用。對雍福會的用戶來說就是米其林二星的餐廳。只有產品達到殺手級的品質才能形成爆款。

另外,考慮到更普遍的用戶消費心理,一個空間還需要有自己的IP人設以及超級景觀。它們相當於一個空間的靈魂,從精神緯度在各類活動中保持統一的調性,這對於外部公共市場的人群來說很重要。我們認為,未來一個有辨識度的空間,必然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能讓用戶口耳相傳的IP人設和超級景觀。

就雍福會來說,我們實際上是把花園裡的文創藝術社交體驗活動做成了超級景觀,去年曾獲得“上海最佳音樂演出場地”by《Time Out》的口碑。


自組織:優質社群的終極目標

對於一個好的社群來說,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社群用戶自組織和自運營,即由社群裡的用戶來組織活動,來實現傳播的裂變和用戶的轉化。

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認為,早期仍然需要市場部的團隊做強運營,強運營時要先找準用戶和定位,根據用戶的需求去組織活動。然後,需要找到這個社群裡的一些領袖用戶,讓用戶去服務用戶,從“自力美”,到“他力美”。

一家頂級會所是如何經營的?

比如,在我們現在常規的五個活動文化美學講座(讀書會、慈善、紅酒、音樂會、市集)中,一半以上都是由我們的用戶自己組織,我們逐漸淡出了策劃的位置,將之讓給了用戶。用戶裡面的一些意見領袖人物,他們的策劃能力和組織能力遠比我們強,而且他們身處各種渠道之中,擁有各種流量,渠道之間會形成交叉引流,給空間帶來新的用戶增長。

那為什麼是這五個活動呢?根據剛剛的推導邏輯,讀書會、慈善、紅酒活動針對的是70後/80後企業家精英群體及家庭。音樂會和市集針對的是更大眾的用戶,給更廣泛的潛在用戶一個新的接觸點和體驗嘗試機會,作用是製造市場聲量,通過活動作為中介橋樑實現流量轉化與裂變。

經歷過早期的門戶、微博紅利時代,再到抖音、快手的短視頻紅利時代,眼下媒體流量紅利時代已經基本接近尾聲,儘管仍有一些比較好的平臺,但獲客成本已經非常高。在我們看來,下一個增長的機會在社群和社交。

在社群和社交的時代,不管是線上AI和大數據工具,還是線下服務人員團隊,最關鍵的是讓用戶感受到“一對一”的情感連接,從迎合他變成你懂他。可以說,運用社群發動一對一的用戶關係,是我們看到最有力的增長工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