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朝野密切關注:誰能為民主黨扛旗,挑戰競選連任的特朗普?

參考消息網7月3日報道(文/徐劍梅)下一屆美國總統選舉定於2020年11月3日舉行。雖然還有近一年半時間,但美國朝野和國際社會都在密切關注同一個問題:誰能為民主黨扛旗挑戰競選連任的特朗普?

美國朝野密切關注:誰能為民主黨扛旗,挑戰競選連任的特朗普?

參選者背景多元化

截至2019年6月底,共有25人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這是美國現代政治史上角逐大黨總統候選人人數最多、女性最多(6人)、最多元的一次,也是首次有華裔登上大黨總統候選人預選辯論舞臺。

在預選階段,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將舉辦12場總統競選人辯論,其中6場安排在今年年內。首場辯論於6月26日至27日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舉行,共有20名競選人獲得參加資格,第二晚的辯論吸引逾1800萬電視觀眾,創下收視紀錄。

民主黨參選人數如此之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自2016年大選之後,民主黨內一直沒有出現強有力的競選人,導致很多人躍躍欲試。二是特朗普作為美國現代政治史上民意支持率最低、普選票差距最大的總統上臺,而上臺以來民意支持率一直未能過半數,拖累了他的連任前景,也讓很多民主黨人因此懷抱取勝希望。三是2016年大選以來,種族問題、性別問題,乃至移民、墮胎禁令等問題,激盪全美。共和黨演變成“特朗普黨”的同時,民主黨內部左翼進步派、自由派勢力大增。種族牌、女性選民牌等普遍預期將在2020選戰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成為此次民主黨內眾多女性和少數族裔參選的重要推手。

領跑者各有明顯弱點

但目前階段誰更可能為民主黨扛旗仍看不出端倪。領跑者各有所長,也各有明顯弱點。前副總統拜登知名度高、經驗豐富,競選資金豐厚,是民主黨溫和派代表人物,在50歲以上選民和非裔中支持率較高,對“鐵鏽帶”白人藍領有一定號召力,關鍵搖擺州賓夕法尼亞是他的家鄉州。但他年逾76歲,特朗普直接質疑其精力不足,稱他為“瞌睡喬”。經驗豐富的另一面是政治包袱較多,在國會參議院漫長任期裡留下不少有爭議的投票記錄。最大弱點還在於接地氣不足,民調顯示他對年輕選民缺乏號召力。如果這一點沒有顯著改觀,恐將後勁不足。此外,由於處於領跑位置,成為黨內競爭者狙擊目標,這在首場預選辯論中特別明顯。

民調中,緊隨拜登之後的是資深國會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和伊麗莎白·沃倫,這同樣得益於較高的知名度。桑德斯是2016年民主黨預選中希拉里的強勁對手,比拜登還要大一歲,自我定位“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強烈反對美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平等,對激進的千禧一代選民有一定號召力。2016年大選以來,他的政治主張一直強烈影響著民主黨議程,但其支持者始終限於民主黨左翼。此次參選,桑德斯陸續提出全民醫保、公立大學免除學費等主張,競選策略與上次選戰頗為相似,但侷限性也在於此。他更多地被視為激進左翼的代表人物,難以代表民主黨整體。此次競選中,他不再能夠利用民主黨年輕選民對希拉里和建制派的反感情緒,與國會山上民主黨內的進步派領袖、70歲的沃倫可謂棋逢對手。沃倫富於辯才,以“重建美國中產階級”作為重要競選主題,對溫和選民而言更具開放性。兩人對立場激進的年輕選民都具有一定號召力,同臺競爭勢將分流左翼選民的選票。

新人表現搶眼引關注

公認在首場辯論中表現最搶眼的是前加州檢察長、國會參議員卡瑪拉·哈里斯(中文名賀錦麗)。作為具有一半牙買加黑人血統的唯一黑人女性競選人,她在辯論中主動打出事先精心設計的種族牌,以親身經歷批評拜登上世紀70年代在國會參議院投票反對通過打破種族藩籬的校車法案。這段視頻在社交媒體上不脛而走,她本人隨即上傳自己作為“校車女孩”的童年照片。親身經歷最易令選民產生共情和共鳴,在首場辯論結束24小時內,哈里斯獲得的競選捐款就增加了兩百萬美元,多家媒體把她“晉級”到民主黨競選人的“第一梯隊”。

哈里斯的成功不僅在於令拜登現場陷入被動,暴露拜登的弱點,更在於相較其他人的首場辯論表現,她更能讓觀眾感受到主動進攻意識和某種強悍潛質。而能否擁有足夠強悍的氣場對抗風格強悍的特朗普,恐怕是民主黨所尋找的總統候選人必備資質之一。立場遊走在進步派與溫和派之間的哈里斯因此有一個好的開端,不過,她能否保持這一勢頭還未可知。

在民主黨競選人中,擁有較高關注度的還有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長皮特·布蒂吉格。他現年37歲,在所有參選人中最為年輕,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公開同性戀身份的總統競選人。年輕、新鮮面孔、有個人魅力、思路清晰、務實以及持溫和派立場的他,被認為具有“(政壇)明星相”。布蒂吉格的競選口號是“美國的新開端”,認為民主黨應看到特朗普競選主張的合理之處,在民主黨左轉浪潮中顯得別具一格。不過,他的脆弱性也顯而易見,缺乏政治經驗,市長政績不彰,同性戀身份令他不得不面對其他候選人不會遭遇的挑戰,檢驗民主黨選民和美國社會的接受度。一個現實問題是,如果由他對陣特朗普,可能刺激右翼和保守選民,拉昇特朗普支持者的投票率。

至於出生於臺灣移民家庭的楊安澤,首輪辯論的表現令他更加邊緣化。兩個小時的辯論中,他發言時間不足3分鐘,即便有客觀原因,他沒能把握住回答主持人兩次提問的機會也是不爭的事實。兩個提問一針對他的核心競選主張“每人每月一千美元基本收入”,一關於中國是否是美國最大威脅。他的回答平淡,表現拘謹,暴露出缺乏競選和現場辯論經驗的弱點。但不管怎樣,作為“破冰”的華人,登上大黨總統預選辯論舞臺,這本身就已經是一項成就。

美國總統競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預選剛剛起步,變數非常大,美國媒體排列的民主黨競選人“第一梯隊”名單隨時可能更改。首次辯論的結果既未能明顯加強或削弱某位競選人,也遠不足以使民主黨內競爭格局明朗化。

銳參考| 民主黨的懸念:誰能對抗特朗普

來源:參考消息網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