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寫《人民代表大會那些事》

民主 李鵬 王漢斌 時政 人民網 2017-05-18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闞珂,今年2月出版了《人民代表大會那些事》一書。闞珂在全國人大機關工作30多年,參與7屆全國人大、30次全國人大會議、174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工作,親歷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和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許多重大事件。在工作中,闞珂用心記錄、整理和保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的一手資料,並以獨特視角,以講故事的形式,用簡明的語言,直觀、形象地敘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事件、中國民主法治的重要問題和重大立法活動軼事,令讀者在輕鬆中閱讀,在一個個深入淺出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原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是這樣的。

闞珂,吉林人,法學碩士,1986年到全國人大機關工作,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祕書處祕書組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副主任、辦公廳新聞發言人、新聞局局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在30年30次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擔任過大會祕書處祕書組副組長、簡報組副組長、新聞組副組長、法案組副組長和議案組組長,經歷了全國人大的主要工作,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專家,被同事譽為人大工作“活字典”。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個宏大的、嚴肅的政治話題。能不能用一種與通常不同寫法,撰寫一本有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書,讓讀者在輕鬆中閱讀、在閱讀中自己體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什麼樣的?我撰寫《人民代表大會那些事》一書,就是想做這樣一種嘗試。本書是在講故事,不是在講“道理”。但願讀者打開這本書,能讀下去,不至看幾頁,就換“頻道”。

我是看重細節的人

我的這本書,記錄了60多年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民代表大會工作中的一些細節,是幾十篇小文章“堆”起來的。只所以這麼寫,與我個人的思維習慣有很大關係。我很看重細節。

剛到全國人大機關工作1年多,我就撰寫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確定依據探討》一文,發表在《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5期上。1993年4月,我與幾位同事合寫了《人民的盛會》一書,內容是對當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文件的解讀,書的開篇是我撰寫的該次會議的日誌,文中逐日詳細記錄了會議的全過程。《人民的盛會》出版後,我的一位同事說:老闞的思路和想法與別人是不一樣。從這兩個例子中,應該能看出我是看重細節的人。

1999年到2000年,在我們拍攝製作《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影視宣傳片時,負責寫分鏡頭劇本的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看到我們寫的腳本後說的第一句話是:“除了數學之外,就屬人民代表大會的東西枯燥了,很難做得好看、好玩。”也就是說,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大多是開會,畫面也離不開會場,不論是書面的文字介紹,還是影視作品,都很難引起讀者和觀眾的興趣,要想有好的效果很不容易。這件事對我刺激很大。怎麼才能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工作生動地呈現出來呢?從那時起,我注意思考這個問題。

我在全國人大機關工作當中,切身感覺到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是通過一件件具體的事,逐漸規範起來的。每一件事放到一個長過程看,就能看清楚它的作用和意義。比如,原來每次全國人大會議主席團第一次會議的程序是,先表決在大會期間每次全體會議執行主席分組名單,然後再表決會議日程。這很不順,因為還不知道開幾次全體會議、每次全體會議在哪天開,就先把每次全體會議的執行主席確定下來了。到了第八屆全國人大時,才理順這個會議程序。再比如,很長時間,全國人大常委會閉幕會表決法律草案的主持詞的表述是:“現在表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發現這個表述不確切,後來改為:“現在表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草案)》”,增加了“草案”兩個字。我在2015年3月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期間的記者會上講過:“全國人大的會議制度越來越完善,全國人大的工作安排越來越規範,這是民主的制度化。”這是從我自己的工作經歷中總結出的一句話。

我在全國人大工作了30多年,參加了從第六屆至第十二屆共7屆全國人大、30次全國人大會議、174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工作,親身經歷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和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一些重大事件。《人民代表大會那些事》一書,就是從細節上記錄這些重大事件。

30多年來,我注意記錄自己參加的每一項工作,積累了不少的資料,有些是檔案部門沒有的。比如,書中的《小平同志不當元帥》一文,就是當時我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會議現場工作,根據中央軍委法制局有關人員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草案)》涉及的相關問題的解釋寫成的。這種解釋是不記錄歸檔的。但應該說,小平同志提出自己不當元帥是個重大事情。我寫這本書,是想在我記憶還清晰的時候,把這些事情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來,立此存照,便利於後來人的工作。

各不相同的人大故事

每一箇中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故事”。每一個在人大工作過的人,無論是在全國人大還是在地方人大,也都有自己的“人大故事”。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的《人大日記》一書,是李鵬的“人大故事”;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會王漢斌的《王漢斌訪談錄》一書,是王漢斌的“人大故事”;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祕書長劉政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足跡》一書,是劉政的“人大故事”。我的這本書,是我的“人大故事”。儘管這些不同的人寫的書、寫的文章記錄的可能是人民代表大會歷史上的同一件事情,由於作者所處的位置、所擔負的工作、不同的閱歷以及關注的重點不同,講出的故事會有不同的側重點。這些不同人從不同的角度講出的“人大故事”,把幾十年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和工作,立體地、有細節地、有溫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都是有意義的。

這些不同的人所講的“人大故事”,都內在地包含著他的觀察、思考和認識。我這本書內含著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講清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主要有:什麼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何時確立、何時系統建立,為什麼說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的區別是什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位是如何體現的,怎樣認識人大代表應該代表人民的整體利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在規定性是什麼。

第二,讓讀者感受到人大工作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慈善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特種設備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的故事,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故事,四川鄉鎮人大的故事,人大代表向選民述職的故事等,都力圖說明人大工作關係你、我、他。

第三,為今後的人大工作提供具體實例的參考與借鑑。20多年的立法規劃、立法計劃工作,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水汙染防治法的執法檢查,2005年人大代表工作的新進展,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加強縣鄉人大建設做出的努力,2015年修改立法法的民主決策過程等,對今後的人大工作都具有藍本意義。

觸摸開放的全國人大會議

本書最後一部分,講的是我所經歷的人大新聞故事。

最近10年,每次的全國人大會議,都有3000多名中外記者前來採訪報道,這在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極特殊的現象,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議會開會,有這麼多的記者參加採訪報道。之所以如此,一是,中國發展了,國際地位提高了,越來越受到重視,世界各國都想更多、更深入地瞭解中國;二是,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負責人、地方省級主要負責人以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齊聚北京,這裡有取之不盡的新聞資源,是新聞的“富礦”;三是,與全國人大每年只舉行一次會議也有關係,國家重大政策主張在這個場合發佈,這是瞭解中國未來走向的最好窗口,任何媒體都不想錯過這每年一次的難得機會。每年的3月5日上午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前,政府工作報告發給參加會議報道的記者。一些外國記者為了儘早拿到政府工作報告,常常是當天早晨6點多鐘就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排起長長的隊伍等待入場,在拿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一時間,就在人民大會堂二層南走廊的地毯上,或坐著或跪著快速地翻閱政府工作報告,查找到自己關注的信息後,立即用手機用電腦發出新聞。

讀者從本書《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是怎麼選出的》一文中可以知道,早在1983年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就有新聞發言人,並通過記者會及時發佈會議的相關消息。全國人大會議期間的新聞工作,已經成為中國政治民主的一個重要體現。從2005年到2011年,我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發言人、新聞局局長,這是我一段重要的人生經歷,這項工作對我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本書講述了大會閉幕後舉行的總理記者會、兩位大會發言人、大會新聞報道組服務記者採訪報道的幾個故事,試圖透過這些故事讓讀者觸摸到一個開放、透明、民主的全國人大會議。

本書講《與菲德爾•卡斯特羅握手》這個故事,目的是告訴讀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對外交往工作是怎樣開展的。在本書付梓之際,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理想不朽”的菲德爾•卡斯特羅與世長辭,本文也作為對他的一個紀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