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非遺火龍 燃情端午

民俗 端午節 舞蹈 文化 四川在線瀘州頻道 2017-05-27

“龍頭左右擺,再抬高一點!對,尾巴甩起來……”端午節來臨之際,瀘州市龍馬潭區胡市鎮中心學校在地圖中查看學生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潭火龍”第十代傳承人劉世全的指導下在校園裡舞起了火龍,體驗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慶祝即將到來的端午節。

瀘州:非遺火龍 燃情端午

“‘馬潭火龍’傳到我這一代整整十代了,真正的大龍共十三節,每節直徑1.3米,用彩色紙纏成100圈的竹圈,全長147尺,有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部分,娃兒些還小,舞不動大的,只能先舞小的” 劉世全談到,“端午節要來了,和娃兒些舞上幾圈龍,求天老爺保佑風調雨順”。

“馬潭火龍”由竹篾仿編龍骨身,龍骨身上糊彩紙,龍骨裡點上可燃的蠟燭,在夜裡顯得燈火輝煌,由此得名“火龍”,紮好後還需選吉日用公雞血“祭龍”,舞龍主要模擬傳說中龍的形態、動作,突出龍的特定神態。龍舞表演要求演員手腳動作緊密配合龍頭變換節奏,伴奏人員鑼、鼓、叉、嗩吶等緊隨龍的舞動人而節律有致,特別注重耍寶求巧,耍頭求晃,耍尾求擺,耍身求穩,具有極強的地方民俗特色。

瀘州:非遺火龍 燃情端午

“將火龍引進到學校的鄉村少年宮興趣組中,既讓學生了解家鄉的傳統民俗文化,又培養其對舞龍的興趣,對於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傳承。”胡市鎮中心學校校長賴廷剛介紹到。

“龍看起漂亮,同學們一起舞起來又好玩又熱鬧,我們都覺得學起來有趣”該校火龍組學生楊安源談起自己舞的“火龍”充滿了期待,“等這個‘龍抱柱’練好了,劉爺爺還要教我們其他更好耍、更復雜的動作”。

據悉胡市鎮歷來就有端午舞龍祈福的傳統民俗,“馬潭火龍”最早源於當地“扎草龍”求雨祈福,2007年被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四川在線 楊尚威)

四川在線瀘州新聞熱線:0830-377668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