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家柯楊:守望西北50餘年 將“花兒”帶向世界

民俗 柯楊 蘭州大學 儒家 中國新聞網 2017-05-20

中新網蘭州5月18日電 (記者 丁思)“熱愛者、探索者、守望者”,甘肅民俗學家柯楊先生2014年回顧自己從事民俗教學與文化事業的50年,曾這樣自我評價道。

2017年5月16日15時41分,中國民俗學會原副會長、蘭州大學原中文系系主任柯楊教授因病在蘭州逝世,享年82歲。

民俗學家柯楊:守望西北50餘年 將“花兒”帶向世界

圖為柯楊先生。 蘭州大學供圖

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王登渤追憶起恩師柯楊,學生時代的畫面頓時湧上心頭。他說,柯先生父親是甘肅一代名醫,但先生卻選擇了一條專門去研究民間文學這種帶有“下巴里人”的、充滿田野泥土氣息的一門學問,守望西北民俗文化50餘年,是甘肅民間文藝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尤其是對於“花兒”的研究,毫無疑問是開山鼻祖。

柯楊生於1935年9月18日,甘肅寧縣人。1958年7月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先後任蘭州大學中文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長期從事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的教學與研究。曾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顧問等社會職務。

“儒家、樂觀的先生與田間地頭的民俗文化打了一輩子交道,推動了中國非遺保護的進展,可謂參與和見證中國非遺的發展之路。”王登渤說,中國非遺保護最早是由馮驥才先生領銜發起,他邀請了全國知名民俗學專家加入,柯楊先生也受邀參與,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才使得非遺的概念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這是中國民間組織的力量,推動了國家文化工程的發展。

而流行於西北地區的“花兒”更是柯楊先生結下“緣分”。“花兒”是廣泛流行於中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的民歌,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譽為“西北之魂”。

為此,甘肅境內“花兒”流傳地區都成為了柯楊研究的“根據地”,即以蓮花山、鬆鳴巖、二郎山三大花兒會場為中心的十幾個縣。在50多年裡,柯楊帶著學生深入這些地區的各個鄉鎮、山村,對花兒歌手、花兒會和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行反覆調研,並陪同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多次的專題考察。

“我們住在農民家,與民間歌手和藝人交朋友,傾聽他們的歌唱,感受他們的日常生活,瞭解他們的家世,探尋他們口頭詩歌創作的奧祕,經歷了由表層到深層、由感性到理性的漫長認知過程,真正實現了由‘粗識’到‘真知’的思想飛躍”,柯楊在2014年記錄下這段與“花兒”的經歷,他寫道,“下定決心掘深井,不見清水不停歇”的勁頭,對有志於民俗研究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2002年,柯楊先生出版了《詩與歌的狂歡節———花兒與花兒會之民俗學研究》,2004年8月該書榮獲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06年5月20日,花兒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與此同時,柯楊還多次訪問美、韓、荷、德、意、法等國,出席過多次國際學術會議,為中國民間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將“花兒”帶向了國際。

王登渤說,柯楊先生是甘肅民間文藝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對於“花兒”的研究是開山鼻祖,並真正把它作為一門學問,作為一項事業來去投入畢生精力來做,柯先生是傾盡全力。

而在生活中的先生,豁達、樂觀是外界對他的印象。蘭大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所長慶振軒追憶先生道,先生一生也受到很多挫折,但我們見到的永遠是一個樂觀、充滿朝氣、具備風采的他,絕對不會因為任何一件事件將他打垮,這份胸懷和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境界,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古稀已過續長征,雖退難休另有情。常效書生能報國,不停奉獻度餘生。”柯楊曾用這首詩表達自己對所熱愛的民俗學事業的心願。(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