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民俗 柯楊 蘭州大學 文學 關西外史 2017-05-17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 柯楊:心存憂患意識,恪守批判精神,守望民俗60年

2017年5月16日下午三時許,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先生,與世長辭。享年82歲。今發十年前舊作以為紀念!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柯楊:守望民俗60年

他從1958年開始從事民間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如今已走過了近50個年頭。近50年的辛勤耕耘,註定會有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收穫。

他是一個名人,只要從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他。他熱情開朗,富於激情,謙和謹慎,平易近人。和他在一起真正讓人體會到什麼是如沐春風。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柯楊先生

他是一個忙人。近幾年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身兼數職的柯先生大部分時間在採風、講課、評審、寫作。

這就是柯楊老師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今年對於他來說可謂是雙喜臨門。6月,他獲得了文化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11月30日(時在2007年),又獲得了“山花獎·民間文藝成就獎”。

11月26日早上,記者專門採訪了柯楊先生,聽他講述了近50年學術生涯中的一些往事。

因熱愛而走入民間

冬日的甘肅蘭州天氣寒冷。26日早上9點,記者準時趕到了蘭州大學家屬院。按響門鈴後,話筒裡傳出了爽朗的聲音,顯然柯楊老師已經等著我們呢?果然,我們一下電梯口就看見他在樓道里站著。

記者曾多次來到柯楊老師家,每一次來時他都在電梯口,迎接我們,走時他總要看著我們進入了電梯,才向我們揮手再見。這一細節讓我們很有感觸,他在潛移默化中給我們上了一堂傳統文化課。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在西和參加乞巧節期間,給當地人士講民俗學

柯先生的書房,佈置的很有特色,進門左手是“書牆”,一個和牆面差不多大小的書櫃,密密麻麻地放滿了書,從地板一直排到天花板;右面則是非常時尚的一臺電腦,黑色的液晶顯示屏端莊凝重,顯示屏旁邊是掃描儀;書房正中靠近窗戶的地方,擺著一個有些落伍了的書桌,書桌上碼滿了各種資料,讓人想起教室裡的課桌。

電腦是柯先生工作生活的一個好幫手!撰寫文章,瀏覽網站,發送電子郵件,同在外地工作的家人聊天……看著柯先生家的液晶電腦,我有些驚奇,沒有想到“柯老師又換了新武器了”。

我們的話題從柯先生小時候講起。

柯楊先生的老家在甘肅寧縣,但他卻從小在蘭州長大。小時候,對蘭州的太平歌非常痴迷。今天,知道太平歌的人沒有幾個人了,但是在五六十年代,太平歌是蘭州人過年時最為喜歡的節目之一,因此而被人們稱之為蘭州太平鼓的姊妹花。太平歌是一種植根於蘭州方言中的傳統民俗活動。元宵佳節前後的夜晚,街頭巷尾、村前院落,規模宏大的太平歌歌場到處都是。特別是在市區的南關、東關、隍廟、西關、馬坊門、橋門、廟灘子一帶更是唱家薈萃,聽眾好家雲集。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先生的書房堆滿了書

這種民俗活動給柯楊老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他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愛好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培養起來的。

1954年他從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在曹覺民、匡扶等先生門下學習。1958年畢業後留校從事民間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從此,他和民族民間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1979年到北京師範大學跟隨鍾敬文先生編寫了一年多的教材《民間文學概論》、《民俗學概論》。

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另外一種記憶,相對於二十四史這樣的煌煌鉅著來說,民族民間文化有著他的獨特性,如果說二十四史是中國歷史的骨架,那麼民族民間文化就是這個骨架上的血肉。

民族民間文化大部分藏在鄉間,隱身於人們生活的角落裡。搞民族民間文化離不開田野調查,五十年來,他究竟做了多少次田野調查,已經沒法統計了。但其中許多難忘的情景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參加西和乞巧節

許多人都知道柯先生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各地的方言他都會說一點。有幾次,記者打電話過去,柯楊先生立刻用武威話和記者說。毫無疑問,這是他長期在田野調查時從鄉親們那裡學來的。

“過去我們下鄉進行田野調查,一般在30天到45天左右,那時候,交通不便,很多地方不通汽車,只能揹著行李,或搭上鄉親們的拖拉機,或者步行,走鄉串戶,進行調查。”

儘管條件非常艱苦,但是保留鄉間的民族民間文化瑰寶,則成為他們進行田野調查的動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們到東鄉去調查花兒和民俗。從蘭州出發後走了三天才到東鄉,到了調查點上後。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人們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所幸東鄉盛產洋芋,聽說他們是從省城來調查花兒的。鄉親們非常熱情,對他們4人非常客氣,按照規定他們每人交了一斤糧票。

鄉親們接過糧票說:“洋芋蛋蛋可勁吃!”我們採訪時,這句話柯楊老師是用東鄉方言說的。

果然到了吃飯的時候,鄉親們端上來了一大盆洋芋,他和另外三個學生,拿起來一頓猛吃,很快高高一盆洋芋就見了底。開頭三天,洋芋吃得胃酸的很,三天後逐漸適應了。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到了後來每頓飯4個人竟然能吃掉三臉盆洋芋。真不知道,胃被撐得有多大。”

當45天的田野調查搞完之後,他返回蘭州,一進家門,柯先生的夫人大吃一驚,趕忙問道:“你是腫著呢?還是胖了?”在那個年代,如果某人胖了,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腫了。柯先生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這次不會腫!”。

洋芋中富含澱粉,不僅填飽了他們的肚子,而且也使他們長了肉。正是,這些帶著原汁原味的鄉土“食糧”,不僅填飽了他們的肚子,也填飽他們的精神世界。

從那時開始,流傳在西北地區的花兒,也和柯楊先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不僅寫了許多有分量的論文,而且多次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國外的博士生,其中有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蘇獨玉、德國特里爾大學研究生白茜等人。這些年,花兒逐漸走向國際,其中就有他們的心血。

2002年柯楊先生出版了《詩與歌的狂歡節———花兒與花兒會之民俗學研究》,2004年8月該書榮獲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近年來,柯楊先生的研究範圍逐漸擴大到全國的節日文化研究、民俗學的應運研究、如何讓其產業化、如何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等方面的研究。

心存憂患意識

“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就必須有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就在採訪即將結束時,柯楊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現在只能在許多著作中看到,說的人已經很少了。“憂患意識,批判精神”不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嗎﹖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向哪裡去?這是人類永遠思考的中心問題,而思考這些問題的基礎便是對歷史的記憶。民族民間文化就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記憶,民間文化的消亡也就意味著這種記憶的消失。

當前以宣揚美國價值觀為核心的世界時髦文化,如因特網、好萊塢影片、麥當勞、通俗歌曲、街舞等等,憑藉美國的經濟實力,在全球幾乎是無孔不入,對第三世界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嚴重。大批民族民間文化正在現代化大潮的衝擊下消失。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柯先生這些年來為民族民間奔走呼籲,為被人們視作“封建迷信“的民間俗信正名,為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為外國影視作品,肆意踐踏而四處呼籲。所有這些都是基於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就要有敢於說出來的勇氣,也唯有如此,才能展現出知識分子的人格魅力。守望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血脈相連,就要為之而奔走吶喊。

柯先生曾經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我們應當有一種“文化危機感”,必須與文化霸權作針鋒相對的鬥爭。”採訪中柯先生說:“我最反感的就是唱高調,表面吹噓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而實際上卻在幹著破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事情。”

同時,他也強調:“培育和養成一種文化上的寬容心態的重要作用。採訪中柯楊先生引用費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的話來說明,我們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上應該採取的態度。

恪守批判精神

這些年,柯楊先生呼籲民族民間傳統節日要成為國家法定節日的問題,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等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各種各樣的觀點也曾出不窮,對於一些不適宜的觀點,柯楊先生給予抨擊。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關於“民間信仰”。柯楊先生曾經在各種場合說:“在我看來,民間的求神、拜佛、祭祖、算命、看風水等等活動,都屬於民間信仰的範疇,應當叫“民間俗信”,而不應當叫做“封建迷信”。

對前年由於韓國“端午祭”的“申遺”成功,曾引起部分中國人的極端不滿和激烈爭論;去年聖誕節前夕,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的宣言,柯楊先生認為,把抵制聖誕節提到了“抵禦西方文化擴張”的高度,更是有點兒小題大做,表現出一種“義和團式的”凡洋必反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確難以苟同。

不要把傳統文化的復興(包括民間祭祀活動及其相關儀式)與我國的現代化和科技的進步對立了起來,必須從深層理解振興傳統文化對恢復國民歷史文化記憶的重要性,要清楚地認識各類儀式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調節功能和對民族情感的凝聚作用。

甘肅民俗學泰斗,蘭州大學著名教授柯楊逝世,一生守望民俗60年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個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的民族,就不會明白往哪裡去的道理;一個不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的民族,就會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注:此文寫於十年的2007年冬天,原標題為 柯楊:守望民俗五十年。

蘭州老王原創作品,非書面經授權,謝絕任何形式轉載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歷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的新觀點新發現;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偽識別;

藝術: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作體會及作品;

書介: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電話告知,也可發郵件。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