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反元、洪秀全反清,同樣是驅逐韃虜,為何結局卻截然相反?

明朝 朱元璋 洪秀全 中國古代史 清朝 魯迅來了 2018-11-30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兩次外族入侵併建立統一王朝,一個是蒙元,一個是滿清。在推翻元朝和清朝的過程中,有兩個人他們在起義的前期經歷都極其相似,但最終的命運卻完全不同,他們就是朱元璋和洪秀全。

這兩次起義,口號都是“驅逐胡(韃)虜,恢復中華”,兩人在前期都佔據了半壁江山,最後都在南京建都,但為何朱元璋成功了而洪秀全卻功虧一簣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兩次外族入侵併建立統一王朝,一個是蒙元,一個是滿清。在推翻元朝和清朝的過程中,有兩個人他們在起義的前期經歷都極其相似,但最終的命運卻完全不同,他們就是朱元璋和洪秀全。

這兩次起義,口號都是“驅逐胡(韃)虜,恢復中華”,兩人在前期都佔據了半壁江山,最後都在南京建都,但為何朱元璋成功了而洪秀全卻功虧一簣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反元、洪秀全反清,同樣是驅逐韃虜,為何結局卻截然相反?

首先,整體戰略。

在造反初期,朱元璋面臨的形勢更加險峻,在應天(南京)建立根據地後,西有陳友諒稱帝、麾下65萬大軍(以水軍為主),東有擁有富甲天下的江浙地盤的張士誠,北有元朝著名宰相脫脫鐵木爾領導的常勝鐵軍,朱元璋被夾在三支軍隊的正中間,只有區區20萬兵力,他是如何突出重圍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曾經在《喻中原檄》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口號——“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句口號影響後世幾百年,後來被吳三桂、洪秀全、孫中山借用過。除此以外,朱元璋還確定了一項基本政策,即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陳友諒稱帝,張士誠稱王的時候,朱元璋一直不稱王稱霸,而是一方面接受元廷招撫,以解除北方元軍對自己的攻擊,讓他們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反元勢力上。

而且在與其他起義軍之間的決戰選擇上,朱元璋也明智的決定先解決陳友諒,後解決張士誠。朱元璋認為,陳友諒實力最強,有爭天下的志向,但此人性格狂妄自大,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定侵犯自己的老巢應天,因此就會受到前後夾擊,張士誠呢?擁有富甲天下的江浙地盤,實力略小,但這個人安於享樂,個性又膽小如鼠,如果先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必定想著坐收漁翁之利,不敢輕舉妄動。

結果證明朱元璋的戰略是完全正確的,在這場中世紀最大的水戰——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20萬軍隊以少勝多打敗了65萬陳友諒軍隊,陳友諒被亂箭射死,這場戰鬥是大明建立最關鍵的一戰。張士誠坐收漁翁之利的算盤根本不管用,朱元璋不僅沒有因戰爭變得弱小,反而更為強大,在接收陳友諒軍隊後,他的實力一下子成為天下第一。接下來張士誠也沒有逃脫朱元璋的征討,很快就被打敗,從此南方全部被朱元璋佔領。

南方統一後,朱元璋並沒有建國稱帝,偏安一隅,而是派徐達(統帥)、常遇春(副統帥)率領20萬精兵乘勝北伐,收復失去300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幾乎沒費多大力氣就把元廷趕回了老家。

1368年,經歷三大戰役——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軍之後,朱元璋統一全國,這年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我們再來看看洪秀全率領的太平天國,幾乎就是按照朱元璋的套路出牌,同樣以驅逐韃虜為口號,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天朝田畝制度,抓住了老百姓的痛點——土地,洪秀全率領的太平軍在金田起義,後來永州建制,隨後打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路沿江而下勢如破竹,僅用了1年多時間,就打到南京,然後就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國。

定都建國後,洪秀全又兵分兩路,一路西征,跟剛剛建立不久的湘軍展開戰鬥,一路北伐,打到河北滄州、天津等地,清廷震動。

很快,因內部爭權奪利,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由盛轉衰,幾年後,被髮展起來的湘軍攻入南京城,最後太平天國起義失敗,洪秀全在城破前去世,據說後來他的屍體被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找到並燒成灰燼,最後裝入炮筒被打得灰飛煙滅。

洪秀全的結局之悽慘,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朱元璋反元、洪秀全反清,同樣是驅逐韃虜,為何結局卻截然相反?

其次,形勢不同。

元朝與清朝對中原統治採取的策略完全不同,元朝極少漢化,清朝漢化卻非常成功。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元,他們統治中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所謂的千秋功業,而更多的是為了掠奪中原物質,美女,目光相對滿清來說更短淺。這就導致蒙元統治中原時期,採取了差異化的策略,他們把人分為四個等級——蒙古、色目、漢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級別最高,漢人和南人級別和地位最低。

更甚者,蒙元對漢民族實行殘酷統治,蒙古人對漢族女子有初夜權,為了防止造反,對刀槍等鐵器控制的異常嚴格,甚至規定每10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這樣嚴酷的統治最終加深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在元統治後期,災荒連年,加上沉重的稅賦,全國各地掀起了農民起義的熱潮。

漢化的不成功,加深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最終蒙元只堅持了98年就宣告結束。

清朝則不同,為了吸取蒙元失敗的經驗,大清入關後,第一件事情是在文化、生活、習俗等各方面極力與漢民族融合,因此才有了康乾時期的鼎盛,以及後來滿漢之間的和睦共處,天下一家。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對滿清統治階級的極力維護(蒙元則幾乎沒有)。滿清與漢民族的成功融合使得它統治中原的時間更長,達到268年。

因此,相比較而言,滿清在中原統治的根基更穩,洪秀全的造反難度比朱元璋要難的多。

朱元璋反元、洪秀全反清,同樣是驅逐韃虜,為何結局卻截然相反?

最後,性格與能力。

造反是個高難度係數的工作,做的是革別人命,建立偉業的事情,前期需要英雄主義式的人物,要求領導層有要有非常強大的人格魅力與個人能力。

朱元璋出身貧寒,小時候替別人放過牛,因貧窮父母早逝,後來當過和尚,經歷這些挫折和磨難生存下來的朱元璋,內心要比任何人更為強大。

在他參軍後,多年的軍旅生涯,一步一步從基層幹到高層,讓他更瞭解軍隊,更知道戰場的殘酷,更明白權力的重要性,這些都是他最真實的親身體驗。

朱元璋跟劉備一樣,具有非凡的個人魅力,對權力駕馭能力非常強,手下文臣武將雲集——武有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文有劉基、李善長、胡惟庸……,而且個個都能死心塌地、爭先恐後的跟著他幹,這才是起義成功的關鍵。

我們再來看看洪秀全,出身比朱元璋略好,曾經參加過幾次科考,但均以失敗告終,中途還大病一場,高燒1個多月,經常胡言亂語,行為怪異,生病期間還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上帝要他下凡斬妖除魔,這個妖就是後來洪秀全他們包裝的清妖(清廷)。等病好了後,他信以為真,後來根據夢境就創建了拜上帝教(似乎也是學習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明教背景)。

在組織方面,最早跟著洪秀全起事的只有馮雲山,兩人是老鄉,後來逃到廣西,在紫金山認識了楊秀清、蕭朝貴等燒炭工,起義核心骨幹中,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韋昌輝、秦日綱、胡以晃等人,都是廣西當地人。

再後來,起義軍雖然東征西站,但統治階級中,很多人是貧苦的農民,武將很多,文臣太少,因此根基太薄。而作為最高領袖的洪秀全呢?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一線基礎工作,駕馭政治、軍事的能力,相比較朱元璋來說,差的太遠。

太平天國領導團隊沒有遠大的目標。一年多打到南京,洪秀全就急於建國稱王,各將領也期待拜將封侯。正是因為過早建國封侯封王,從上到下沒有長遠目標,個個爭權奪利,貪圖享樂。朱元璋則相反,他直到最後打敗所有敵人,最後才建國稱帝,避免了過早讓團隊腐化。

雖然太平天國也組織了西征和北伐,但當時太平軍北伐的軍隊只有2萬餘人。當初,元廷已經衰敗、朱元璋統一南方之後,派了20萬精兵北伐才最後取得成功。相比較而言,2萬太平軍,而且很多並非正規軍,去北伐,是不是有點太兒戲了?筆者甚至認為,洪秀全的天平天國甚至有與大清劃江而治的打算。

通過上述對比,勝敗已經很清楚了,朱元璋成了千古帝王,洪秀全成了土匪賊寇,二人共同印證了中國歷史上的這句名言——成王敗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