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只需用這1招,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兩銀子,輕鬆解決李自成

1644年,是歷史上一個令人難忘的年份。歷經十七年的苦苦掙扎後,34歲的崇禎皇帝用七尺白綾了斷了自己的性命,與他的大明王朝一起,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明朝作為封建歷史上最後一箇中原漢人王朝,其興起和覆滅總是引起人們太多的感喟與沉思。要知道僅僅在46年前的1598年,明朝還是東亞地區首屈一指的強國,跨國遠征把倭寇打得潰不成軍。

崇禎只需用這1招,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兩銀子,輕鬆解決李自成

明軍

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個強大的帝國,幾十年間就迅速崩塌?即使崇禎如此勤政憂勞,為何絲毫無濟於事?目前公認的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首推西北一帶的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持續十幾年的掃蕩破壞,嚴重摧殘破壞了明朝國力,天文數字的財力儲備,與千千萬萬的精兵強將,都消耗在與農民軍的內鬥之中。崇禎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破解之道。其實,並非明朝無人,明朝大臣中早有人對症下藥,提出了完美的解決辦法。

崇禎只需用這1招,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兩銀子,輕鬆解決李自成

李自成

西北農民起義為什麼會蓬勃興起?為什麼會在朝廷重兵圍剿之下幾度死灰復燃?答案很簡單,缺糧。崇禎初期,西北連遭天災,田地絕收,老百姓飢寒交迫,才會鋌而走險。朝廷無力賑災,導致義軍蜂起。而清朝康乾年間,由於承平日久,人丁繁盛,人口達到史無前例的3億多人,每逢大災之年,照樣饑民遍地。清朝皇帝對此採取了很有效的一個防治措施,使得局面始終沒有失控。

崇禎只需用這1招,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兩銀子,輕鬆解決李自成

紅薯

這個措施很簡單。《清稗類鈔》記載,早在康熙年間,皇帝就專門下旨,在河南、山東、直隸等北方地區,倡導農民種植紅薯,以其栽培容易,水肥要求不高,而產量驚人,最宜廣泛種植,以備荒年。紅薯開始在北方地區得以推廣。乾隆年間,山東按察使陸耀還專門寫了1本《甘薯錄》,詳細講解記載了紅薯的栽培技術。乾隆五十年,皇帝下旨,再次倡導廣種紅薯,命令大量刊刻《甘薯錄》廣為傳播,使得紅薯迅速在國內全面種植,有效防止了災荒民變事件。

崇禎只需用這1招,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兩銀子,輕鬆解決李自成

徐光啟

清朝陸耀《甘薯錄》並非首創,早在萬曆年間,明朝大科學家徐光啟,已經注意到這一普通農作物所蘊含的巨大價值。紅薯原產美洲,又傳播到東南亞一帶。明朝商人出洋貿易時,首次見識到這種稀奇植物,產量極高,栽培簡易,口味甘美。因此把薯種漂洋過海帶回明朝,但因無人重視推廣,僅侷限在福建一帶栽種。

崇禎只需用這1招,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兩銀子,輕鬆解決李自成

紅薯

徐光啟獲悉此訊息後,馬上產生濃厚興趣。他託人千里迢迢從福建買回種苗,在滬上、津門一帶開闢試驗田,親自試種栽培,並取得了成功,掌握了紅薯在北方地區栽種的成熟技術。他把引種育苗、栽種、施肥澆水,過冬貯藏技術,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區的栽種細節,都做了詳盡的論述,寫成了《甘薯疏》一文。他盛讚“此物足以活人者多矣”,“南北人賴以救飢,其利甚大”,“甘薯所在,便足半年之糧”。

崇禎只需用這1招,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兩銀子,輕鬆解決李自成

崇禎帝

可惜的是,徐光啟的救世良言,昏庸的皇帝、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官吏們,對此並沒有任何興趣。《甘薯疏》在萬曆年間寫成,到崇禎年間編入《農政全書》,前後歷時30餘年,萬曆、天啟、崇禎三朝皇帝對此沒有任何反應。哪怕有一個皇帝象康熙、乾隆那樣,意識到紅薯的重要作用,在北方大力推廣種植,持續十幾年的農民軍起義,將消弭於無形。

崇禎只需用這1招,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兩銀子,輕鬆解決李自成

李自成

徐光啟是明朝末年大臣中少有的明白人,一生倡導科技興國。農業和火器,作為影響明朝國運的大事,他都極度重視,建樹良多,然而一生不獲皇帝重視,仕途坎坷,幾起幾落。到崇禎六年,皇帝臨時抱佛腳,把他請出來任命為禮部尚書和文淵閣大學士,可惜他此時已經71歲高齡,次年就去世了。上天賜給明朝的最後良機,就這樣被虛耗,明朝雖不欲亡,豈可得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