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的這天,崇禎這句遺言竟真預言準李自成將敗於北京

明朝 李自成 崇禎 中國古代史 蘭臺歷史劉 2017-05-30

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朝代,在經歷了兩百多年的風雨之後,轟然倒塌,然而作為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亡國之君的名稱重重的壓在了這位心中充滿中興大明王朝這個宏偉理想的年輕皇帝的身上,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末代君王崇禎皇帝朱由檢。

1644年的這天,崇禎這句遺言竟真預言準李自成將敗於北京

崇禎皇帝

天啟年間,魏忠賢的閹黨勢力遍及全國,由於天啟皇帝極力縱容閹黨,因此導致地方上民不聊生,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劇。與此同時,明朝內部的黨爭也愈演愈烈,內部政治混亂,外部也不得安寧,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族以後開始向錦州一帶靠近,對明朝的關外防線步步緊逼。陝甘地區的農民因為明朝政府連年增加賦稅和提前收稅,為了求生這裡的農民便揭竿而起反抗明朝官府,不僅如此,其他各地也掀起了農民起義。在內外交困中,天啟皇帝一病不起,這位中國歷史上木匠手藝最好的皇帝在彌留之際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崇禎皇帝朱由檢便撒手人寰。

1644年的這天,崇禎這句遺言竟真預言準李自成將敗於北京

天啟皇帝

崇禎皇帝所面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貪汙腐敗十分嚴重,內憂外患十分緊迫的爛攤子,但是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他並不是任由朝政朝著滅亡走去。首先他處理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問題,這讓許多人看到了大明王朝中興的跡象,然而對遼東的用兵崇禎皇帝卻一再的犯錯。由於長期以來缺乏糧餉,關外的明軍很容易滋生譁變,內各中由於先前的中飽私囊導致國庫空虛,財政連年赤字,就是這樣的局面,崇禎皇帝也僅僅只拿出了數萬量白銀作為遼東前線的軍餉,對於關外明軍來說這些只是杯水車薪,也間接導致了在對努爾哈赤和後期皇太極的戰鬥中明軍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

1644年的這天,崇禎這句遺言竟真預言準李自成將敗於北京

孫傳庭

相比較關外的形勢,農民軍的勢頭反而更猛,起初的起義只是為了抵抗貪官,為求得一席生存而鬥爭,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崇禎政府則並沒有向農民起義軍進行任何一點的妥協,反而不斷地將明軍投向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場,甚至還將駐防遼東的軍隊也調入到關內血腥鎮壓起義軍。於是,農民起義軍認為讓明朝政府妥協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目的,只有推翻這個王朝,農民才有一息尚存之力。其中一支起義軍是由李自成率領,在潼關大敗明朝的著名將領孫傳庭,而孫傳庭也在這場戰役中戰死,他的死為崇禎的大明王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起義軍隨後兵鋒直至開封,開封大捷為起義軍打開了通往北京的道路。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這個時候崇禎皇帝想要逃出北京,數次在朝堂之上提出都被手下的大臣否決。其實崇禎皇帝與大臣之間的隔閡早已經無法彌補,崇禎多疑而自私,大臣們覺得既然給老朱家打仗,老朱家的人都不願意出錢出力,我們又何必浪費感情,萬一明朝亡了到時候阿諛奉承下一個主子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讓崇禎皇帝無奈。但是最後崇禎皇帝還是想了一個辦法,他向內閣提出將要南巡,內閣很明白崇禎皇帝的用意,就是想逃,內閣大臣陳演便回到說,讓太子代表皇帝南巡,皇帝親自坐鎮京師與軍民同在,還能鼓舞士氣,即便戰死也不會給祖宗丟臉。這一系列話讓崇禎百口莫辯,同時也預示著命運對崇禎關上了大門。崇禎喊出了最後的那句話:君非亡國之君,而臣皆亡國之臣。

1644年的這天,崇禎這句遺言竟真預言準李自成將敗於北京

崇禎自縊煤山

不多久,李自成揮兵進攻北京,一陣激戰後幾個小太監打開了城門,農民軍如潮水般湧入到北京城中。崇禎皇帝在宮中砍殺了自己的家人以後,帶著貼身太監王承恩掩面吊死在煤山上。隨後李自成在北京稱帝,他的農民軍也開始在北京城中抓捕明朝的官員進行拷掠,最後竟得銀數千萬兩,殊不知曾經崇禎皇帝逼迫官員也才獲得幾十萬兩,這差距更加說明了明朝官員的腐敗和崇禎皇帝的無奈。

1644年的這天,崇禎這句遺言竟真預言準李自成將敗於北京

李自成

由於過度的貪慾,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在拷掠中抓捕並且殺害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一家,並且強佔了吳三桂的妻子陳圓圓,這直接導致了吳三桂向多爾袞打開山海關,投降清朝進攻李自成,使得李自成不敵清軍退出北京,不久後李自成兵敗被殺於湖北九宮山。可見崇禎皇帝的遺言並非空穴來風,貪腐的官員比軍隊的刀劍更可怕,也直接預示著率領農民軍的李自成將要失敗於北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