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鵬雲

今天,讓我們一起聊聊泉州的明朝那些事。

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明朝時的中國,是“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它有著極錯綜複雜的“多面性格”,既有鄭和下西洋主動與海外諸邦交流,又不得不一次次採取內向、緊縮的政策,以應付從內、從外紛至沓來的問題。

對於位於東南邊陲的泉州來說,有明一朝,風雲變幻,但更多的是“血與淚”的歷史。由於明廷實行海禁政策,宋元時享譽海內外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衰落;而從明初開始的“倭患”持續200年,幾乎貫穿整個朝代,泉州居民深受其害。不僅如此,泉州在明代時天災不斷,發生了有歷史記載的最大地震。

不過,在明代276年間,泉州的民間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在中外影響深遠的名人: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據重要一席的李贄,曾對日本明治維新產生較大影響;德化著名瓷雕藝術大師何朝宗雕刻的佛像形神兼備,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續200年

片板不允許入海 泉州港逐漸衰落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實行海禁政策,“明祖立制,片板不許入海”,對“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洪武十四年和二十七年,又嚴禁沿海居民私往海外貿易,使長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居民受到沉重打擊。這一政策,幾乎貫穿明清兩朝。

據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介紹,明朝政府實行海禁後,有“東方第一大港”之譽的泉州港逐漸衰落,後來甚至不為人所知。以至於在19世紀時,關於《馬可·波羅遊記》中所提到的世界最大港口“ZAITUN”究竟在哪,還曾引起一場國際性的地名學術大爭論。

明初實行海禁後,與周邊國家的貿易由官方包辦,實行朝貢貿易,泉州港被限定為直通琉球。朝貢貿易是指與明王朝建立關係的國家,在朝貢的名義下,隨帶貨物來華貿易。限定海外諸國要按照規定的期限、航道和人數,運載一定數量的香料、藥物來華互市。朝貢貿易對貢使的行動和交易都有限制,為辨別真偽防止假冒,對海外朝貢國家頒賜勘合等。明成化八年(1472年),明王朝將泉州市舶司遷往福州,這也成為泉州港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

不過,儘管明廷禁止民間出海貿易,但仍然有人從事走私。安平港就是一個走私活動的據點,安平商人也隨之登上歷史舞臺。安平港離泉州城較遠,官府的控制相對較薄弱,有利於從事走私。安平商人從事海外貿易中,與呂宋的貿易居首位,同時還積極從事國內貿易,當然與臺灣的貿易業相當頻繁。這一群體的出現,可算作這一時代的一個閃光點。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續200年

倭患持續兩百年 數萬泉州人遇難

元末明初,日本處於混戰時期。在國內戰爭中潰敗的武士流亡海島,勾結海商和失業流民,組成海盜集團,史稱“倭寇”,經常在中國沿海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倭寇初始竄犯中國北部沿海,後來漸次南移。

據泉州市方誌委副主任林龍海介紹,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倭寇騷擾泉州。明政府為此厲行海禁,整飭海防,築城設防,造船禦寇,故未釀成大患。至嘉靖中葉,日本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為擴充實力,彌補內戰損失,慫恿和支持海盜活動,倭寇復又猖獗,並勾結沿海一帶奸商、海盜、土豪,不斷登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泉州各地慘遭蹂躪。

嘉靖年間是我國遭受倭患最嚴重的時期,泉州可謂是倭禍的重災區,居民被殺害者達數萬之多。因受倭寇連年侵犯,泉南大地上,田園變成草芥,饑民嗷嗷,瘟疫盛行,死傷狼藉。當此之時,泉州軍民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奮起反抗,由此湧現出了一批抗倭英雄。抗倭名將俞大猷就是泉州洛江區河市人。他在抗倭戰爭中建立豐功偉績,威名遠震,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他為將廉明,與士卒同甘苦,將士樂意聽用,作戰勇猛,號稱“俞家軍”。此外,俞大猷著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鎮閩議稿》、《廣西選鋒兵操法》等,對後世都有一定的影響。

自洪武三年倭寇犯泉州,至嘉靖四十三年遭到俞大猷、戚繼光圍殲,餘寇在隆慶三年(1569年)被指揮張奇峰斬俘無遺,倭寇從此絕跡。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續200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留下足跡在泉州

明朝雖實行海禁政策,但在明成祖朱棣坐上皇位後,卻做了一件“破天荒”、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鄭和受明廷公派七次下西洋。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航海家鄭和統領舟師,先後訪問了亞非30餘國,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泉州與鄭和七下西洋關係密切,曾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起錨地和多次下西洋的途經地。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介紹,鄭和曾到泉州的靈山聖墓行香,到清淨寺禮拜,到天妃宮祈求媽祖保佑航海平安,並奏修泉州等地天妃宮。此外,鄭和曾到福建招募舵工、火長、雜役、武裝人員等。鄭和航海隨行人員中的泉州人,有的留居海外,成為早期的華僑。另根據史料考證,鄭和的六世祖叫賽典赤瞻思丁,而泉州回族丁氏的祖先也是賽典赤瞻思丁的後裔,他們是同宗,有著血緣相連的密切關係。

在泉州市區的靈山聖墓三賢四賢墓迴廊西側,有一塊“鄭和行香碑”。它用輝綠岩石雕刻而成,高99.5釐米、寬42.5釐米、厚9.3釐米。碑面陰刻漢字5行,字跡清晰,“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廝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1417年5月30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旁邊兩塊清朝嘉慶、同治年間的碑刻,則記載了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來泉州聖墓行香的情形。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續200年

三年間兩次強震 重創開元寺東塔

從泉州明代史的點滴中不難發現,在這200多年間,泉州不但常年遭受倭寇侵擾的“人禍”,還連年不斷地發生各種天災,包括風災、雨災、旱災和大地震,百姓民不聊生。

已故泉州史學家陳泗東經考證後認為,泉州處在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長樂—詔安斷裂帶中段,歷史上經常發生地震。據乾隆《泉州府志》記載,自公元1067年至1713年的646年間,就大約發生有30次地震。

泉州歷史上最強烈的地震,發生在明萬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1604年12月29日),這次大地震的震級為八級,震中在泉州東北的海里。據史料記載,“十一月初八,晉江、惠安、安溪、永春地大震。初九夜又連震十餘次,山石海水皆動,地裂數處。郡城城樓、窩鋪、雉堞傾圮。開元寺東塔第一層尖石墜,第二三層扶欄並碎。城內外廬舍傾圮,覆舟甚多。”然而,在這次大地震3年後的萬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1607年10月18日),泉州又發生了一次強地震,“秋,泉州地大震。惠安城堞盡圮。洛陽橋石樑折入海,橋北石樑塌低於南4尺多,潮至淹沒,人不能行。次年春,泉州知府姜志禮倡修,採石從海底結址23,葺舊址35,整補扶欄500,增兩翼鎮風塔各1,折樑重易,關、樓、亭、榭一新。萬曆三十七年夏竣工。”

此外,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泉州還發生過一次大瘟疫,“泉州郡城大疫,人死十之六七,市肆寺觀屍首枕藉,有闔戶無一人存者。薰蒿悽愴,不可忍聞,市門俱閉,至無敢出。”這一年,由於倭患、瘟疫等天災人禍,泉州人口降至169935人,為歷史上的一次低谷。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續200年

一代狂士李卓吾 攻擊道學遭迫害

說起泉州的千古名人,“武”有鄭成功,那“文”又有誰?明代思想家李贄,應算其中的傑出代表。

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人、龍湖叟,泉州南門聚寶境(今萬壽路)人。他生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初姓林,名載贄。李贄早年喪母,七歲就隨父親讀書、習禮文,從小厭惡朱熹給《四書》所作的注。嘉靖三十一年,李贄中舉後踏上仕途。嘉靖四十五年,在任禮部司務期間,他開始接觸王守仁“致良知”的學說,思想發生巨大變化,此後又專心研讀佛家經典。

隆慶四年(1570年),李贄轉任南京刑部主事後,閱讀了大量史籍,開始撰寫評述古人的文章,徹底否定儒學獨尊的地位。萬曆五年(1577年),他出任雲南姚安知府,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以致在辭官之後,“士民攀臥道間,車不得發,囊中僅圖書數卷而已”。

李贄辭官後,一直漂泊四海,過著半僧半俗的生活,道學家們視他為異端。他的《焚書》和《藏書》先後刊行,受到當時社會道學家們的激烈攻擊,一時“海內是非之口紛如”。萬曆三十年,明廷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李贄,並焚燬了他的著作。李贄在獄中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感嘆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歸為?”憤而自刎。

李贄是傑出的進步思想家,一生著作甚多。他反對以孔子的言論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否定千百年來尊孔的言論和思潮。毫不妥協地批判宋朝理學,鞭撻道學官僚的虛偽和無能,熱烈地讚揚革新派人物。據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介紹,李贄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就包含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續200年

中國瓷聖何朝宗 宗教雕塑第一人

德化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中國三大瓷都,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源地。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明代是德化瓷業史上最為興旺的時期,民間的能工巧匠層出不窮,“一代宗師”何朝宗也誕生在這一時代。

何朝宗又名何來,德化縣潯中鄉隆泰後所村人,祖籍江西,生卒年不詳。據考證,他生活在明代嘉靖、萬曆間(1522~1620年),自幼受環境薰陶,喜愛瓷塑工藝,拜當地藝人為師。早年為宮廟泥塑各種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巖的觀音、下尾宮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東嶽廟的小鬼,形象逼真。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國時代。

泉州師範學院陳名實認為,明代以前,中國宗教人物的雕塑以大型為主,自從何朝宗小型瓷塑仙佛人物風靡以後,宗教人物的雕塑以小型居多,而且面貌慈祥,衣著普通,呈平民化色彩。因此,何朝宗的仙佛塑像具有開創性意義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結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他所塑造的各種古佛神仙,發揮傳統雕塑“傳神寫意”的長處,微妙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富有神韻。在注意人物內在表現的同時,著意外表的衣紋刻畫,線條清晰、簡潔、瀟灑,多變化,柔媚流暢,翻轉自然,圓勁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徵,又有不同個性,形神兼備,富有藝術魅力。因此學界有人認為,“說何朝宗是中國宗教雕塑藝術第一人並不為過”。

明朝海禁政策,“倭患”持續200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