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元軍來襲

然而文永·弘安之役對日本來說是一場防禦戰爭,即便日本取勝,幕府也難以給在此戰中出力的西日本豪強增加封地。因此,在元軍侵日以後,以松浦黨為首的西日本豪強們,便以掠奪糧食、錢財、奴隸為目的,對朝鮮半島、中國沿海進行報復性的騷擾。

在這個時期,倭寇指的便是這些西日本的豪強,倭寇頻頻出沒的原因也與元軍侵日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首先一點,當時的日本盛傳元朝、高麗會再度來襲,為了提前做好防備工作,襲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倭寇們的一大任務就是探查敵情。其次,元軍侵日以後,許多九州島的住民遭到元軍殺害,女人與小孩被掠為奴隸,因而倭寇們的襲擊行為還有著很大的報復成分在其中,並且倭寇從朝鮮半島掠奪了很多人口,逼迫他們定居九州島,補充當地因為元軍來襲而失去的勞動力。

元朝末期,原本以朝鮮半島為主要掠奪目標的倭寇將掠奪對象轉變為中國大陸。此時,中國大陸爆發了紅巾起義,元朝疲於應付起義軍,無暇顧及日本來的倭寇,導致中國沿海的倭患愈加嚴重。

明初的外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起了明帝國。此時的日本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領導御家人們抵禦元軍的鎌倉幕府倒臺,原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尊氏擁戴“持明院統”的皇族出任天皇,建立起了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另外一支“大覺寺統”的天皇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國吉野,自稱南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元軍來襲

然而文永·弘安之役對日本來說是一場防禦戰爭,即便日本取勝,幕府也難以給在此戰中出力的西日本豪強增加封地。因此,在元軍侵日以後,以松浦黨為首的西日本豪強們,便以掠奪糧食、錢財、奴隸為目的,對朝鮮半島、中國沿海進行報復性的騷擾。

在這個時期,倭寇指的便是這些西日本的豪強,倭寇頻頻出沒的原因也與元軍侵日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首先一點,當時的日本盛傳元朝、高麗會再度來襲,為了提前做好防備工作,襲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倭寇們的一大任務就是探查敵情。其次,元軍侵日以後,許多九州島的住民遭到元軍殺害,女人與小孩被掠為奴隸,因而倭寇們的襲擊行為還有著很大的報復成分在其中,並且倭寇從朝鮮半島掠奪了很多人口,逼迫他們定居九州島,補充當地因為元軍來襲而失去的勞動力。

元朝末期,原本以朝鮮半島為主要掠奪目標的倭寇將掠奪對象轉變為中國大陸。此時,中國大陸爆發了紅巾起義,元朝疲於應付起義軍,無暇顧及日本來的倭寇,導致中國沿海的倭患愈加嚴重。

明初的外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起了明帝國。此時的日本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領導御家人們抵禦元軍的鎌倉幕府倒臺,原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尊氏擁戴“持明院統”的皇族出任天皇,建立起了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另外一支“大覺寺統”的天皇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國吉野,自稱南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朱元璋

此時,明太祖朱元璋需要擔心的事情非常多,被逐出中原的元朝並未滅亡,而是在北方對中原虎視眈眈。再者,朱元璋稱帝前的敵人張士誠還有許多殘黨在浙江沿海流竄,朱元璋擔心北元與這些張士誠殘黨會與倭寇勾結,便先行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前來南京朝貢,並鎮壓侵襲中國沿海的倭寇。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使者,卻在九州島被害。次年,朱元璋再度派出楊載等七人作為使者攜帶國書前往日本,要求日本鎮壓倭寇與朝貢,並表示若是日本不從,明軍將會付諸武力。

明朝並不知道日本此時分裂成了南北朝,楊載等人抵達九州島以後,拜訪了在太宰府的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使臣們誤以為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向他遞交了國書。太宰府所在的北九州正是元軍侵日的地點,懷良親王誤以為楊載等人是元朝的使者,將其中的五人當場斬殺,楊載被拘禁一段時間後,才被允許歸國。

朱元璋不愧有著人君的器量,懂得以大局為重。在接到楊載的報告以後,他得知日本人將自己的使者誤認為是元朝的使者,便在洪武三年第三度派出使者趙秩前往日本,趙秩在楊載的帶領下來到了太宰府,向懷良親王解釋了中原已經改朝換代。

經過趙秩的解釋以後,懷良親王自知前次殺錯了使者,便派使者與朱元璋的使者一同返回南京上表稱臣,同時還逮捕了一批倭寇交付明朝處置。朱元璋見懷良親王如此有誠意,便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良懷”。

然而,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前往日本,想要正式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明朝使臣來到太宰府以後才發現此地已經被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今川了俊)佔領,使臣們見到懷良親王失勢,便改為與得勢的室町幕府交涉。

日本國王源道義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使臣回到了南京,還帶回了室町幕府表示誠意的被倭寇掠走的一百五十名中國人,這也是室町幕府的第一次“遣明使”。然而,非常重視正統的朱元璋認為已經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不便隨意更改,便沒有對室町幕府再進行冊封。在這以後,足利義滿一度以“徵夷將軍源義滿”之名派出遣明使,但是最後因為日本國內的南北朝還未統一,中斷了和明朝的交涉。因為日本中斷了遣明使,朱元璋宣佈與日本斷交。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元軍來襲

然而文永·弘安之役對日本來說是一場防禦戰爭,即便日本取勝,幕府也難以給在此戰中出力的西日本豪強增加封地。因此,在元軍侵日以後,以松浦黨為首的西日本豪強們,便以掠奪糧食、錢財、奴隸為目的,對朝鮮半島、中國沿海進行報復性的騷擾。

在這個時期,倭寇指的便是這些西日本的豪強,倭寇頻頻出沒的原因也與元軍侵日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首先一點,當時的日本盛傳元朝、高麗會再度來襲,為了提前做好防備工作,襲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倭寇們的一大任務就是探查敵情。其次,元軍侵日以後,許多九州島的住民遭到元軍殺害,女人與小孩被掠為奴隸,因而倭寇們的襲擊行為還有著很大的報復成分在其中,並且倭寇從朝鮮半島掠奪了很多人口,逼迫他們定居九州島,補充當地因為元軍來襲而失去的勞動力。

元朝末期,原本以朝鮮半島為主要掠奪目標的倭寇將掠奪對象轉變為中國大陸。此時,中國大陸爆發了紅巾起義,元朝疲於應付起義軍,無暇顧及日本來的倭寇,導致中國沿海的倭患愈加嚴重。

明初的外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起了明帝國。此時的日本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領導御家人們抵禦元軍的鎌倉幕府倒臺,原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尊氏擁戴“持明院統”的皇族出任天皇,建立起了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另外一支“大覺寺統”的天皇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國吉野,自稱南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朱元璋

此時,明太祖朱元璋需要擔心的事情非常多,被逐出中原的元朝並未滅亡,而是在北方對中原虎視眈眈。再者,朱元璋稱帝前的敵人張士誠還有許多殘黨在浙江沿海流竄,朱元璋擔心北元與這些張士誠殘黨會與倭寇勾結,便先行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前來南京朝貢,並鎮壓侵襲中國沿海的倭寇。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使者,卻在九州島被害。次年,朱元璋再度派出楊載等七人作為使者攜帶國書前往日本,要求日本鎮壓倭寇與朝貢,並表示若是日本不從,明軍將會付諸武力。

明朝並不知道日本此時分裂成了南北朝,楊載等人抵達九州島以後,拜訪了在太宰府的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使臣們誤以為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向他遞交了國書。太宰府所在的北九州正是元軍侵日的地點,懷良親王誤以為楊載等人是元朝的使者,將其中的五人當場斬殺,楊載被拘禁一段時間後,才被允許歸國。

朱元璋不愧有著人君的器量,懂得以大局為重。在接到楊載的報告以後,他得知日本人將自己的使者誤認為是元朝的使者,便在洪武三年第三度派出使者趙秩前往日本,趙秩在楊載的帶領下來到了太宰府,向懷良親王解釋了中原已經改朝換代。

經過趙秩的解釋以後,懷良親王自知前次殺錯了使者,便派使者與朱元璋的使者一同返回南京上表稱臣,同時還逮捕了一批倭寇交付明朝處置。朱元璋見懷良親王如此有誠意,便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良懷”。

然而,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前往日本,想要正式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明朝使臣來到太宰府以後才發現此地已經被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今川了俊)佔領,使臣們見到懷良親王失勢,便改為與得勢的室町幕府交涉。

日本國王源道義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使臣回到了南京,還帶回了室町幕府表示誠意的被倭寇掠走的一百五十名中國人,這也是室町幕府的第一次“遣明使”。然而,非常重視正統的朱元璋認為已經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不便隨意更改,便沒有對室町幕府再進行冊封。在這以後,足利義滿一度以“徵夷將軍源義滿”之名派出遣明使,但是最後因為日本國內的南北朝還未統一,中斷了和明朝的交涉。因為日本中斷了遣明使,朱元璋宣佈與日本斷交。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足利義滿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嫡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即明朝的建文帝。此時,足利義滿也在四年前辭去了徵夷大將軍的官職,改出任太政大臣,並出家為僧,法號“道義”。建文三年(1401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准三后道義”之名嚮明朝派去了使者,“准三后”的意思是指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同等地位,即僅次於天皇的意思。建文帝接見了室町幕府的使者以後非常高興,正式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之所以嚮明朝稱臣,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建立室町幕府與明朝的官方貿易,通過這個渠道賺取錢財。不過,當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臣源”為名義派出交涉貿易的使者抵達南京時,已經是永樂元年(1403年)之事了,好在室町幕府的使者出發以前就探聽到了戰況(靖難之役)對建文帝不利,出發時攜帶了分別給建文帝和明成祖的兩份國書。

因明成祖是篡位奪嫡,所以急需要各方勢力的承認,在收到日本的國書以後,明成祖感到非常高興,特許在寧波恢復市舶司,准許日本在寧波貿易,此即日本與明朝的“勘合貿易”。

應永外寇

因為室町幕府與明朝交好的緣故,在這個時期日本倭寇侵襲的對象又逐漸變回了朝鮮半島。日本應永二十五年(1418年),對馬島爆發了大饑荒,餓極了的島民組團前往朝鮮半島沿海掠奪糧食,引起了朝鮮的反抗。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元軍來襲

然而文永·弘安之役對日本來說是一場防禦戰爭,即便日本取勝,幕府也難以給在此戰中出力的西日本豪強增加封地。因此,在元軍侵日以後,以松浦黨為首的西日本豪強們,便以掠奪糧食、錢財、奴隸為目的,對朝鮮半島、中國沿海進行報復性的騷擾。

在這個時期,倭寇指的便是這些西日本的豪強,倭寇頻頻出沒的原因也與元軍侵日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首先一點,當時的日本盛傳元朝、高麗會再度來襲,為了提前做好防備工作,襲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倭寇們的一大任務就是探查敵情。其次,元軍侵日以後,許多九州島的住民遭到元軍殺害,女人與小孩被掠為奴隸,因而倭寇們的襲擊行為還有著很大的報復成分在其中,並且倭寇從朝鮮半島掠奪了很多人口,逼迫他們定居九州島,補充當地因為元軍來襲而失去的勞動力。

元朝末期,原本以朝鮮半島為主要掠奪目標的倭寇將掠奪對象轉變為中國大陸。此時,中國大陸爆發了紅巾起義,元朝疲於應付起義軍,無暇顧及日本來的倭寇,導致中國沿海的倭患愈加嚴重。

明初的外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起了明帝國。此時的日本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領導御家人們抵禦元軍的鎌倉幕府倒臺,原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尊氏擁戴“持明院統”的皇族出任天皇,建立起了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另外一支“大覺寺統”的天皇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國吉野,自稱南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朱元璋

此時,明太祖朱元璋需要擔心的事情非常多,被逐出中原的元朝並未滅亡,而是在北方對中原虎視眈眈。再者,朱元璋稱帝前的敵人張士誠還有許多殘黨在浙江沿海流竄,朱元璋擔心北元與這些張士誠殘黨會與倭寇勾結,便先行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前來南京朝貢,並鎮壓侵襲中國沿海的倭寇。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使者,卻在九州島被害。次年,朱元璋再度派出楊載等七人作為使者攜帶國書前往日本,要求日本鎮壓倭寇與朝貢,並表示若是日本不從,明軍將會付諸武力。

明朝並不知道日本此時分裂成了南北朝,楊載等人抵達九州島以後,拜訪了在太宰府的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使臣們誤以為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向他遞交了國書。太宰府所在的北九州正是元軍侵日的地點,懷良親王誤以為楊載等人是元朝的使者,將其中的五人當場斬殺,楊載被拘禁一段時間後,才被允許歸國。

朱元璋不愧有著人君的器量,懂得以大局為重。在接到楊載的報告以後,他得知日本人將自己的使者誤認為是元朝的使者,便在洪武三年第三度派出使者趙秩前往日本,趙秩在楊載的帶領下來到了太宰府,向懷良親王解釋了中原已經改朝換代。

經過趙秩的解釋以後,懷良親王自知前次殺錯了使者,便派使者與朱元璋的使者一同返回南京上表稱臣,同時還逮捕了一批倭寇交付明朝處置。朱元璋見懷良親王如此有誠意,便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良懷”。

然而,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前往日本,想要正式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明朝使臣來到太宰府以後才發現此地已經被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今川了俊)佔領,使臣們見到懷良親王失勢,便改為與得勢的室町幕府交涉。

日本國王源道義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使臣回到了南京,還帶回了室町幕府表示誠意的被倭寇掠走的一百五十名中國人,這也是室町幕府的第一次“遣明使”。然而,非常重視正統的朱元璋認為已經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不便隨意更改,便沒有對室町幕府再進行冊封。在這以後,足利義滿一度以“徵夷將軍源義滿”之名派出遣明使,但是最後因為日本國內的南北朝還未統一,中斷了和明朝的交涉。因為日本中斷了遣明使,朱元璋宣佈與日本斷交。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足利義滿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嫡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即明朝的建文帝。此時,足利義滿也在四年前辭去了徵夷大將軍的官職,改出任太政大臣,並出家為僧,法號“道義”。建文三年(1401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准三后道義”之名嚮明朝派去了使者,“准三后”的意思是指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同等地位,即僅次於天皇的意思。建文帝接見了室町幕府的使者以後非常高興,正式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之所以嚮明朝稱臣,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建立室町幕府與明朝的官方貿易,通過這個渠道賺取錢財。不過,當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臣源”為名義派出交涉貿易的使者抵達南京時,已經是永樂元年(1403年)之事了,好在室町幕府的使者出發以前就探聽到了戰況(靖難之役)對建文帝不利,出發時攜帶了分別給建文帝和明成祖的兩份國書。

因明成祖是篡位奪嫡,所以急需要各方勢力的承認,在收到日本的國書以後,明成祖感到非常高興,特許在寧波恢復市舶司,准許日本在寧波貿易,此即日本與明朝的“勘合貿易”。

應永外寇

因為室町幕府與明朝交好的緣故,在這個時期日本倭寇侵襲的對象又逐漸變回了朝鮮半島。日本應永二十五年(1418年),對馬島爆發了大饑荒,餓極了的島民組團前往朝鮮半島沿海掠奪糧食,引起了朝鮮的反抗。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應永外寇

此時的朝鮮正處於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的統治之下,但是幕後的太上王太宗國王決定一舉討平倭寇,便在次年派出一萬七千人的軍隊侵入對馬島。這次朝鮮軍隊的侵攻被日本人稱為“應永外寇”,朝鮮則稱為“己亥東征”,雖然殺雞用牛刀的朝鮮軍隊在對馬島小勝幾場,但是最終朝鮮軍還是撤軍回國了。

“應永外寇”是倭寇歷史上的一個分界點,當時日本盛傳朝鮮與明朝忍受不了倭寇的騷擾,決定像元朝與高麗一樣組成聯軍徵日,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恐慌。在這以後,以日本人為主的“前期倭寇”逐漸消失。

後期倭寇的出現

根據《世宗實錄》三十六冊第一百十四卷即世宗二十八年(1446年)十月壬戌(二十八日)的記載,中樞院判事李順蒙上書時說到:“臣聞前朝之季,倭寇興行,民不聊生,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是亦鑑也。”

進入十五世紀中後期以來,倭寇之中的日本人逐漸減少,進而許多朝鮮人開始穿著日本人的衣服狐假虎威,冒充日本倭寇襲擊各地。而到了十六世紀以後,因為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對各地失去了控制權,此時明朝的海禁政策也稍微沒有那麼嚴格,中日民間的商人便開始發展貿易。

商人們為了防止商船被倭寇搶劫,不得不與倭寇勾結,給倭寇一些好處讓這些倭寇從海賊變成船隊的護衛力量,這也使得許多非日本人加入了倭寇的行列。另外,因為此時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頻頻在亞洲出現,在這裡面有一部分歐洲人也與倭寇勾結,甚至加入了倭寇行列活動。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元軍來襲

然而文永·弘安之役對日本來說是一場防禦戰爭,即便日本取勝,幕府也難以給在此戰中出力的西日本豪強增加封地。因此,在元軍侵日以後,以松浦黨為首的西日本豪強們,便以掠奪糧食、錢財、奴隸為目的,對朝鮮半島、中國沿海進行報復性的騷擾。

在這個時期,倭寇指的便是這些西日本的豪強,倭寇頻頻出沒的原因也與元軍侵日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首先一點,當時的日本盛傳元朝、高麗會再度來襲,為了提前做好防備工作,襲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倭寇們的一大任務就是探查敵情。其次,元軍侵日以後,許多九州島的住民遭到元軍殺害,女人與小孩被掠為奴隸,因而倭寇們的襲擊行為還有著很大的報復成分在其中,並且倭寇從朝鮮半島掠奪了很多人口,逼迫他們定居九州島,補充當地因為元軍來襲而失去的勞動力。

元朝末期,原本以朝鮮半島為主要掠奪目標的倭寇將掠奪對象轉變為中國大陸。此時,中國大陸爆發了紅巾起義,元朝疲於應付起義軍,無暇顧及日本來的倭寇,導致中國沿海的倭患愈加嚴重。

明初的外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起了明帝國。此時的日本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領導御家人們抵禦元軍的鎌倉幕府倒臺,原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尊氏擁戴“持明院統”的皇族出任天皇,建立起了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另外一支“大覺寺統”的天皇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國吉野,自稱南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朱元璋

此時,明太祖朱元璋需要擔心的事情非常多,被逐出中原的元朝並未滅亡,而是在北方對中原虎視眈眈。再者,朱元璋稱帝前的敵人張士誠還有許多殘黨在浙江沿海流竄,朱元璋擔心北元與這些張士誠殘黨會與倭寇勾結,便先行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前來南京朝貢,並鎮壓侵襲中國沿海的倭寇。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使者,卻在九州島被害。次年,朱元璋再度派出楊載等七人作為使者攜帶國書前往日本,要求日本鎮壓倭寇與朝貢,並表示若是日本不從,明軍將會付諸武力。

明朝並不知道日本此時分裂成了南北朝,楊載等人抵達九州島以後,拜訪了在太宰府的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使臣們誤以為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向他遞交了國書。太宰府所在的北九州正是元軍侵日的地點,懷良親王誤以為楊載等人是元朝的使者,將其中的五人當場斬殺,楊載被拘禁一段時間後,才被允許歸國。

朱元璋不愧有著人君的器量,懂得以大局為重。在接到楊載的報告以後,他得知日本人將自己的使者誤認為是元朝的使者,便在洪武三年第三度派出使者趙秩前往日本,趙秩在楊載的帶領下來到了太宰府,向懷良親王解釋了中原已經改朝換代。

經過趙秩的解釋以後,懷良親王自知前次殺錯了使者,便派使者與朱元璋的使者一同返回南京上表稱臣,同時還逮捕了一批倭寇交付明朝處置。朱元璋見懷良親王如此有誠意,便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良懷”。

然而,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前往日本,想要正式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明朝使臣來到太宰府以後才發現此地已經被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今川了俊)佔領,使臣們見到懷良親王失勢,便改為與得勢的室町幕府交涉。

日本國王源道義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使臣回到了南京,還帶回了室町幕府表示誠意的被倭寇掠走的一百五十名中國人,這也是室町幕府的第一次“遣明使”。然而,非常重視正統的朱元璋認為已經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不便隨意更改,便沒有對室町幕府再進行冊封。在這以後,足利義滿一度以“徵夷將軍源義滿”之名派出遣明使,但是最後因為日本國內的南北朝還未統一,中斷了和明朝的交涉。因為日本中斷了遣明使,朱元璋宣佈與日本斷交。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足利義滿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嫡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即明朝的建文帝。此時,足利義滿也在四年前辭去了徵夷大將軍的官職,改出任太政大臣,並出家為僧,法號“道義”。建文三年(1401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准三后道義”之名嚮明朝派去了使者,“准三后”的意思是指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同等地位,即僅次於天皇的意思。建文帝接見了室町幕府的使者以後非常高興,正式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之所以嚮明朝稱臣,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建立室町幕府與明朝的官方貿易,通過這個渠道賺取錢財。不過,當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臣源”為名義派出交涉貿易的使者抵達南京時,已經是永樂元年(1403年)之事了,好在室町幕府的使者出發以前就探聽到了戰況(靖難之役)對建文帝不利,出發時攜帶了分別給建文帝和明成祖的兩份國書。

因明成祖是篡位奪嫡,所以急需要各方勢力的承認,在收到日本的國書以後,明成祖感到非常高興,特許在寧波恢復市舶司,准許日本在寧波貿易,此即日本與明朝的“勘合貿易”。

應永外寇

因為室町幕府與明朝交好的緣故,在這個時期日本倭寇侵襲的對象又逐漸變回了朝鮮半島。日本應永二十五年(1418年),對馬島爆發了大饑荒,餓極了的島民組團前往朝鮮半島沿海掠奪糧食,引起了朝鮮的反抗。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應永外寇

此時的朝鮮正處於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的統治之下,但是幕後的太上王太宗國王決定一舉討平倭寇,便在次年派出一萬七千人的軍隊侵入對馬島。這次朝鮮軍隊的侵攻被日本人稱為“應永外寇”,朝鮮則稱為“己亥東征”,雖然殺雞用牛刀的朝鮮軍隊在對馬島小勝幾場,但是最終朝鮮軍還是撤軍回國了。

“應永外寇”是倭寇歷史上的一個分界點,當時日本盛傳朝鮮與明朝忍受不了倭寇的騷擾,決定像元朝與高麗一樣組成聯軍徵日,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恐慌。在這以後,以日本人為主的“前期倭寇”逐漸消失。

後期倭寇的出現

根據《世宗實錄》三十六冊第一百十四卷即世宗二十八年(1446年)十月壬戌(二十八日)的記載,中樞院判事李順蒙上書時說到:“臣聞前朝之季,倭寇興行,民不聊生,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是亦鑑也。”

進入十五世紀中後期以來,倭寇之中的日本人逐漸減少,進而許多朝鮮人開始穿著日本人的衣服狐假虎威,冒充日本倭寇襲擊各地。而到了十六世紀以後,因為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對各地失去了控制權,此時明朝的海禁政策也稍微沒有那麼嚴格,中日民間的商人便開始發展貿易。

商人們為了防止商船被倭寇搶劫,不得不與倭寇勾結,給倭寇一些好處讓這些倭寇從海賊變成船隊的護衛力量,這也使得許多非日本人加入了倭寇的行列。另外,因為此時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頻頻在亞洲出現,在這裡面有一部分歐洲人也與倭寇勾結,甚至加入了倭寇行列活動。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被日本人稱為“南蠻人”的歐洲人

這些人組成的,便是後期的倭寇,《明史》之中指的“十倭一真”的說法,其實應該僅僅只是指代後期的倭寇而已。

寧波之亂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在勘合貿易交易港口寧波發生了日本遣明使之間的內訌。

事情是這麼回事,當時日本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失去了昔日的權勢江河日下,無力派出遣明使朝貢,勘合貿易的主導權便從幕府轉移到了地方大名(諸侯)的手上。而爭奪勘合貿易主導權的,便是西國的霸主大內家與幕府管領京兆細川家兩家。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元軍來襲

然而文永·弘安之役對日本來說是一場防禦戰爭,即便日本取勝,幕府也難以給在此戰中出力的西日本豪強增加封地。因此,在元軍侵日以後,以松浦黨為首的西日本豪強們,便以掠奪糧食、錢財、奴隸為目的,對朝鮮半島、中國沿海進行報復性的騷擾。

在這個時期,倭寇指的便是這些西日本的豪強,倭寇頻頻出沒的原因也與元軍侵日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首先一點,當時的日本盛傳元朝、高麗會再度來襲,為了提前做好防備工作,襲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倭寇們的一大任務就是探查敵情。其次,元軍侵日以後,許多九州島的住民遭到元軍殺害,女人與小孩被掠為奴隸,因而倭寇們的襲擊行為還有著很大的報復成分在其中,並且倭寇從朝鮮半島掠奪了很多人口,逼迫他們定居九州島,補充當地因為元軍來襲而失去的勞動力。

元朝末期,原本以朝鮮半島為主要掠奪目標的倭寇將掠奪對象轉變為中國大陸。此時,中國大陸爆發了紅巾起義,元朝疲於應付起義軍,無暇顧及日本來的倭寇,導致中國沿海的倭患愈加嚴重。

明初的外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起了明帝國。此時的日本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領導御家人們抵禦元軍的鎌倉幕府倒臺,原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尊氏擁戴“持明院統”的皇族出任天皇,建立起了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另外一支“大覺寺統”的天皇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國吉野,自稱南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朱元璋

此時,明太祖朱元璋需要擔心的事情非常多,被逐出中原的元朝並未滅亡,而是在北方對中原虎視眈眈。再者,朱元璋稱帝前的敵人張士誠還有許多殘黨在浙江沿海流竄,朱元璋擔心北元與這些張士誠殘黨會與倭寇勾結,便先行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前來南京朝貢,並鎮壓侵襲中國沿海的倭寇。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使者,卻在九州島被害。次年,朱元璋再度派出楊載等七人作為使者攜帶國書前往日本,要求日本鎮壓倭寇與朝貢,並表示若是日本不從,明軍將會付諸武力。

明朝並不知道日本此時分裂成了南北朝,楊載等人抵達九州島以後,拜訪了在太宰府的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使臣們誤以為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向他遞交了國書。太宰府所在的北九州正是元軍侵日的地點,懷良親王誤以為楊載等人是元朝的使者,將其中的五人當場斬殺,楊載被拘禁一段時間後,才被允許歸國。

朱元璋不愧有著人君的器量,懂得以大局為重。在接到楊載的報告以後,他得知日本人將自己的使者誤認為是元朝的使者,便在洪武三年第三度派出使者趙秩前往日本,趙秩在楊載的帶領下來到了太宰府,向懷良親王解釋了中原已經改朝換代。

經過趙秩的解釋以後,懷良親王自知前次殺錯了使者,便派使者與朱元璋的使者一同返回南京上表稱臣,同時還逮捕了一批倭寇交付明朝處置。朱元璋見懷良親王如此有誠意,便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良懷”。

然而,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前往日本,想要正式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明朝使臣來到太宰府以後才發現此地已經被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今川了俊)佔領,使臣們見到懷良親王失勢,便改為與得勢的室町幕府交涉。

日本國王源道義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使臣回到了南京,還帶回了室町幕府表示誠意的被倭寇掠走的一百五十名中國人,這也是室町幕府的第一次“遣明使”。然而,非常重視正統的朱元璋認為已經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不便隨意更改,便沒有對室町幕府再進行冊封。在這以後,足利義滿一度以“徵夷將軍源義滿”之名派出遣明使,但是最後因為日本國內的南北朝還未統一,中斷了和明朝的交涉。因為日本中斷了遣明使,朱元璋宣佈與日本斷交。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足利義滿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嫡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即明朝的建文帝。此時,足利義滿也在四年前辭去了徵夷大將軍的官職,改出任太政大臣,並出家為僧,法號“道義”。建文三年(1401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准三后道義”之名嚮明朝派去了使者,“准三后”的意思是指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同等地位,即僅次於天皇的意思。建文帝接見了室町幕府的使者以後非常高興,正式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之所以嚮明朝稱臣,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建立室町幕府與明朝的官方貿易,通過這個渠道賺取錢財。不過,當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臣源”為名義派出交涉貿易的使者抵達南京時,已經是永樂元年(1403年)之事了,好在室町幕府的使者出發以前就探聽到了戰況(靖難之役)對建文帝不利,出發時攜帶了分別給建文帝和明成祖的兩份國書。

因明成祖是篡位奪嫡,所以急需要各方勢力的承認,在收到日本的國書以後,明成祖感到非常高興,特許在寧波恢復市舶司,准許日本在寧波貿易,此即日本與明朝的“勘合貿易”。

應永外寇

因為室町幕府與明朝交好的緣故,在這個時期日本倭寇侵襲的對象又逐漸變回了朝鮮半島。日本應永二十五年(1418年),對馬島爆發了大饑荒,餓極了的島民組團前往朝鮮半島沿海掠奪糧食,引起了朝鮮的反抗。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應永外寇

此時的朝鮮正處於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的統治之下,但是幕後的太上王太宗國王決定一舉討平倭寇,便在次年派出一萬七千人的軍隊侵入對馬島。這次朝鮮軍隊的侵攻被日本人稱為“應永外寇”,朝鮮則稱為“己亥東征”,雖然殺雞用牛刀的朝鮮軍隊在對馬島小勝幾場,但是最終朝鮮軍還是撤軍回國了。

“應永外寇”是倭寇歷史上的一個分界點,當時日本盛傳朝鮮與明朝忍受不了倭寇的騷擾,決定像元朝與高麗一樣組成聯軍徵日,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恐慌。在這以後,以日本人為主的“前期倭寇”逐漸消失。

後期倭寇的出現

根據《世宗實錄》三十六冊第一百十四卷即世宗二十八年(1446年)十月壬戌(二十八日)的記載,中樞院判事李順蒙上書時說到:“臣聞前朝之季,倭寇興行,民不聊生,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是亦鑑也。”

進入十五世紀中後期以來,倭寇之中的日本人逐漸減少,進而許多朝鮮人開始穿著日本人的衣服狐假虎威,冒充日本倭寇襲擊各地。而到了十六世紀以後,因為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對各地失去了控制權,此時明朝的海禁政策也稍微沒有那麼嚴格,中日民間的商人便開始發展貿易。

商人們為了防止商船被倭寇搶劫,不得不與倭寇勾結,給倭寇一些好處讓這些倭寇從海賊變成船隊的護衛力量,這也使得許多非日本人加入了倭寇的行列。另外,因為此時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頻頻在亞洲出現,在這裡面有一部分歐洲人也與倭寇勾結,甚至加入了倭寇行列活動。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被日本人稱為“南蠻人”的歐洲人

這些人組成的,便是後期的倭寇,《明史》之中指的“十倭一真”的說法,其實應該僅僅只是指代後期的倭寇而已。

寧波之亂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在勘合貿易交易港口寧波發生了日本遣明使之間的內訌。

事情是這麼回事,當時日本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失去了昔日的權勢江河日下,無力派出遣明使朝貢,勘合貿易的主導權便從幕府轉移到了地方大名(諸侯)的手上。而爭奪勘合貿易主導權的,便是西國的霸主大內家與幕府管領京兆細川家兩家。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寧波之亂

四月二十七日,大內家的家督大內義興派出的三隻遣明船進入了寧波的港口,隨後京兆細川家的家督細川高國派出的遣明船也進入了寧波。

大內家所持的勘合符是嘉靖帝的前任皇帝明武宗下賜的,而細川家攜帶的勘合符則是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下賜的,已經過期了。然而,細川家的使者宋素卿賄賂了當時市舶司的大太監賴恩,使得晚到的細川家的船隻先行進入寧波港口檢查,引起了大內家的不滿。

戰國時代的武士個個都是暴脾氣,大內家的船隊立即襲擊了細川家的船隻,將其燒燬,明朝官軍則與細川家的武士一同與大內軍作戰。

這次寧波爭貢事件使得大內家與細川家的船隻都被明朝給轟了回去,明朝還一度禁止了日本再次朝貢。寧波之亂導致勘合貿易中止,在這之後,大內家還有再派遣過兩次遣明使,然而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內家爆發了“大寧寺之變”,大內義隆被家臣陶隆房殺死,此後勘合貿易便在歷史中消失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亞三國私底下貿易的商人們逐漸增多,導致明朝中後期的倭寇越來越猖獗。

王直與倭寇的消亡

根據《鐵炮記》的記載,天文十二年(1543年),一艘奇怪的船隻來到了日本的種子島,船上有著許多穿著從未見過的衣服的奇怪的人。因為語言不通,其中有個叫“五峰”的中國儒生便在沙地上寫漢字與種子島的領主交談。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元軍來襲

然而文永·弘安之役對日本來說是一場防禦戰爭,即便日本取勝,幕府也難以給在此戰中出力的西日本豪強增加封地。因此,在元軍侵日以後,以松浦黨為首的西日本豪強們,便以掠奪糧食、錢財、奴隸為目的,對朝鮮半島、中國沿海進行報復性的騷擾。

在這個時期,倭寇指的便是這些西日本的豪強,倭寇頻頻出沒的原因也與元軍侵日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首先一點,當時的日本盛傳元朝、高麗會再度來襲,為了提前做好防備工作,襲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倭寇們的一大任務就是探查敵情。其次,元軍侵日以後,許多九州島的住民遭到元軍殺害,女人與小孩被掠為奴隸,因而倭寇們的襲擊行為還有著很大的報復成分在其中,並且倭寇從朝鮮半島掠奪了很多人口,逼迫他們定居九州島,補充當地因為元軍來襲而失去的勞動力。

元朝末期,原本以朝鮮半島為主要掠奪目標的倭寇將掠奪對象轉變為中國大陸。此時,中國大陸爆發了紅巾起義,元朝疲於應付起義軍,無暇顧及日本來的倭寇,導致中國沿海的倭患愈加嚴重。

明初的外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起了明帝國。此時的日本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領導御家人們抵禦元軍的鎌倉幕府倒臺,原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尊氏擁戴“持明院統”的皇族出任天皇,建立起了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另外一支“大覺寺統”的天皇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國吉野,自稱南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朱元璋

此時,明太祖朱元璋需要擔心的事情非常多,被逐出中原的元朝並未滅亡,而是在北方對中原虎視眈眈。再者,朱元璋稱帝前的敵人張士誠還有許多殘黨在浙江沿海流竄,朱元璋擔心北元與這些張士誠殘黨會與倭寇勾結,便先行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前來南京朝貢,並鎮壓侵襲中國沿海的倭寇。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使者,卻在九州島被害。次年,朱元璋再度派出楊載等七人作為使者攜帶國書前往日本,要求日本鎮壓倭寇與朝貢,並表示若是日本不從,明軍將會付諸武力。

明朝並不知道日本此時分裂成了南北朝,楊載等人抵達九州島以後,拜訪了在太宰府的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使臣們誤以為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向他遞交了國書。太宰府所在的北九州正是元軍侵日的地點,懷良親王誤以為楊載等人是元朝的使者,將其中的五人當場斬殺,楊載被拘禁一段時間後,才被允許歸國。

朱元璋不愧有著人君的器量,懂得以大局為重。在接到楊載的報告以後,他得知日本人將自己的使者誤認為是元朝的使者,便在洪武三年第三度派出使者趙秩前往日本,趙秩在楊載的帶領下來到了太宰府,向懷良親王解釋了中原已經改朝換代。

經過趙秩的解釋以後,懷良親王自知前次殺錯了使者,便派使者與朱元璋的使者一同返回南京上表稱臣,同時還逮捕了一批倭寇交付明朝處置。朱元璋見懷良親王如此有誠意,便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良懷”。

然而,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前往日本,想要正式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明朝使臣來到太宰府以後才發現此地已經被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今川了俊)佔領,使臣們見到懷良親王失勢,便改為與得勢的室町幕府交涉。

日本國王源道義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使臣回到了南京,還帶回了室町幕府表示誠意的被倭寇掠走的一百五十名中國人,這也是室町幕府的第一次“遣明使”。然而,非常重視正統的朱元璋認為已經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不便隨意更改,便沒有對室町幕府再進行冊封。在這以後,足利義滿一度以“徵夷將軍源義滿”之名派出遣明使,但是最後因為日本國內的南北朝還未統一,中斷了和明朝的交涉。因為日本中斷了遣明使,朱元璋宣佈與日本斷交。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足利義滿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嫡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即明朝的建文帝。此時,足利義滿也在四年前辭去了徵夷大將軍的官職,改出任太政大臣,並出家為僧,法號“道義”。建文三年(1401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准三后道義”之名嚮明朝派去了使者,“准三后”的意思是指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同等地位,即僅次於天皇的意思。建文帝接見了室町幕府的使者以後非常高興,正式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之所以嚮明朝稱臣,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建立室町幕府與明朝的官方貿易,通過這個渠道賺取錢財。不過,當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臣源”為名義派出交涉貿易的使者抵達南京時,已經是永樂元年(1403年)之事了,好在室町幕府的使者出發以前就探聽到了戰況(靖難之役)對建文帝不利,出發時攜帶了分別給建文帝和明成祖的兩份國書。

因明成祖是篡位奪嫡,所以急需要各方勢力的承認,在收到日本的國書以後,明成祖感到非常高興,特許在寧波恢復市舶司,准許日本在寧波貿易,此即日本與明朝的“勘合貿易”。

應永外寇

因為室町幕府與明朝交好的緣故,在這個時期日本倭寇侵襲的對象又逐漸變回了朝鮮半島。日本應永二十五年(1418年),對馬島爆發了大饑荒,餓極了的島民組團前往朝鮮半島沿海掠奪糧食,引起了朝鮮的反抗。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應永外寇

此時的朝鮮正處於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的統治之下,但是幕後的太上王太宗國王決定一舉討平倭寇,便在次年派出一萬七千人的軍隊侵入對馬島。這次朝鮮軍隊的侵攻被日本人稱為“應永外寇”,朝鮮則稱為“己亥東征”,雖然殺雞用牛刀的朝鮮軍隊在對馬島小勝幾場,但是最終朝鮮軍還是撤軍回國了。

“應永外寇”是倭寇歷史上的一個分界點,當時日本盛傳朝鮮與明朝忍受不了倭寇的騷擾,決定像元朝與高麗一樣組成聯軍徵日,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恐慌。在這以後,以日本人為主的“前期倭寇”逐漸消失。

後期倭寇的出現

根據《世宗實錄》三十六冊第一百十四卷即世宗二十八年(1446年)十月壬戌(二十八日)的記載,中樞院判事李順蒙上書時說到:“臣聞前朝之季,倭寇興行,民不聊生,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是亦鑑也。”

進入十五世紀中後期以來,倭寇之中的日本人逐漸減少,進而許多朝鮮人開始穿著日本人的衣服狐假虎威,冒充日本倭寇襲擊各地。而到了十六世紀以後,因為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對各地失去了控制權,此時明朝的海禁政策也稍微沒有那麼嚴格,中日民間的商人便開始發展貿易。

商人們為了防止商船被倭寇搶劫,不得不與倭寇勾結,給倭寇一些好處讓這些倭寇從海賊變成船隊的護衛力量,這也使得許多非日本人加入了倭寇的行列。另外,因為此時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頻頻在亞洲出現,在這裡面有一部分歐洲人也與倭寇勾結,甚至加入了倭寇行列活動。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被日本人稱為“南蠻人”的歐洲人

這些人組成的,便是後期的倭寇,《明史》之中指的“十倭一真”的說法,其實應該僅僅只是指代後期的倭寇而已。

寧波之亂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在勘合貿易交易港口寧波發生了日本遣明使之間的內訌。

事情是這麼回事,當時日本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失去了昔日的權勢江河日下,無力派出遣明使朝貢,勘合貿易的主導權便從幕府轉移到了地方大名(諸侯)的手上。而爭奪勘合貿易主導權的,便是西國的霸主大內家與幕府管領京兆細川家兩家。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寧波之亂

四月二十七日,大內家的家督大內義興派出的三隻遣明船進入了寧波的港口,隨後京兆細川家的家督細川高國派出的遣明船也進入了寧波。

大內家所持的勘合符是嘉靖帝的前任皇帝明武宗下賜的,而細川家攜帶的勘合符則是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下賜的,已經過期了。然而,細川家的使者宋素卿賄賂了當時市舶司的大太監賴恩,使得晚到的細川家的船隻先行進入寧波港口檢查,引起了大內家的不滿。

戰國時代的武士個個都是暴脾氣,大內家的船隊立即襲擊了細川家的船隻,將其燒燬,明朝官軍則與細川家的武士一同與大內軍作戰。

這次寧波爭貢事件使得大內家與細川家的船隻都被明朝給轟了回去,明朝還一度禁止了日本再次朝貢。寧波之亂導致勘合貿易中止,在這之後,大內家還有再派遣過兩次遣明使,然而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內家爆發了“大寧寺之變”,大內義隆被家臣陶隆房殺死,此後勘合貿易便在歷史中消失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亞三國私底下貿易的商人們逐漸增多,導致明朝中後期的倭寇越來越猖獗。

王直與倭寇的消亡

根據《鐵炮記》的記載,天文十二年(1543年),一艘奇怪的船隻來到了日本的種子島,船上有著許多穿著從未見過的衣服的奇怪的人。因為語言不通,其中有個叫“五峰”的中國儒生便在沙地上寫漢字與種子島的領主交談。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鐵炮傳來

“五峰”便是指在中國非常有名的倭寇頭子王直(或寫作汪直),王直來到種子島以後,給日本帶來了一樣新式武器“鐵炮”,也就是火繩槍。鐵炮的出現,改變了日本戰國時代後半期的許多歷史,例如差點統一日本的麒麟兒織田信長便非常擅長運用鐵炮作戰。

王直將鐵炮傳入日本並非是想要什麼文化交流,他單純地就是想賺錢。此時日本處於戰國時代,各地戰亂頻繁,鐵炮傳入日本以後,很快便被運用在了戰場之上。王直瞅準的正是這個商機,一旦日本人在戰場上頻頻使用鐵炮,硝石的需要就會迅速大增,而日本無法自產硝石,自己便可以通過倒賣硝石狠賺一筆。

王直出現的時期,正是倭寇最猖獗的嘉靖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嘉靖年間倭寇襲擊中國沿海的次數達到了近六百次。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時,甚至出現了七十餘名倭寇席捲中國數千裡,作亂八十餘日,造成明朝軍民傷亡四千人的誇張事件。倒不是倭寇們個個都是戰國無雙,除去倭寇人數不多,不易搜捕的原因以外,明朝方面的官員腐敗、武備不修也是導致倭寇能夠縱橫數千裡無敵手的原因之一。

與前期的倭寇不同,後期的倭寇除了發展國際貿易以外,還大量地擄掠人口開設了奴隸市場。前期倭寇掠奪人口是為了補充國內的勞動力,而後期倭寇掠奪人口就是為了錢。

"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自寬平六年(894年)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直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明朝的朝貢貿易為止,中間約有五百餘年日本官方沒有與外國進行正式的往來。

不過,與日本官方不同的是,日本民間一直都與東亞各國的歷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尤其是在日本中世紀,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東亞出現了一個非法的跨國犯罪團體“倭寇”,極大地影響了東亞三國的歷史。

倭寇是什麼?

通常來說,一般人理解的“倭寇”指的就是以日本人為中心的海賊,這些海賊不光在海上進行劫掠,時而還會侵犯明朝、朝鮮疆界,在兩國境內燒殺搶劫。

確實,“倭”在古代的中國,指的正是日本人,從字面上來說“倭寇”的意思是“日本的強盜”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在也有人用《明史·日本傳》中的“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來反對倭寇的“日本的強盜”定義,認為日本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而已。

實際上,倭寇的定義的確不能單純地以“日本的強盜”來解釋,但是要是說日本人在倭寇的組成中僅僅屬於一小部分的話,卻又有些矯枉過正之嫌。從歷史上來看,倭寇肆虐的時期應該劃分為兩個時段,即“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這兩段時間裡的倭寇是有著極大的不同的。

最早的倭寇

寬仁三年(1019年),女真人駕駛著五十餘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侵入對馬、壹岐、九州等地,殺死許多當地的居民,掠奪了一千人以上的人口作為奴隸揚長而去。這次事件被稱為“刀伊入寇”,在倭寇出現以前,東亞的海上就並不算太平了。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刀伊入寇

根據公卿藤原家定在日記《明月記》的嘉祿二年(1226年)十月十七日條目記載,以肥前國松浦為據點的凶黨松浦氏乘著數十艘兵船前往高麗國劫掠。藤原家定日記中的這些騷擾別國的凶黨,正是出現在東亞的早期倭寇,這些倭寇確實都是以日本人為主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的第四代將軍藤原賴經在位時期,主導幕府政權的是御家人(幕府的家臣)中的首席,即執權北條泰時。北條泰時被稱為是像中國的“堯舜”一樣的明君,得知松浦黨騷擾他國以後,幕府立即下令逮捕了這次犯罪事件中的主犯共九十名武士,將他們處以斬首以儆效尤。

有的人經常以倭寇為例子,宣稱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東亞虎視眈眈,想要侵略他國。實際上倭寇只能算是私底下的犯罪事件而已,並不能上升到國家與國家的高度,並且日本官方也不允許這樣一股容易刺激別國的罪犯存在。

元軍侵日與倭寇

蒙古帝國崛起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兩次派遣軍隊東征,卻都鎩羽而歸。不過,中原軍隊的強悍戰鬥力讓淪為戰場的北九州島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元軍來襲

然而文永·弘安之役對日本來說是一場防禦戰爭,即便日本取勝,幕府也難以給在此戰中出力的西日本豪強增加封地。因此,在元軍侵日以後,以松浦黨為首的西日本豪強們,便以掠奪糧食、錢財、奴隸為目的,對朝鮮半島、中國沿海進行報復性的騷擾。

在這個時期,倭寇指的便是這些西日本的豪強,倭寇頻頻出沒的原因也與元軍侵日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首先一點,當時的日本盛傳元朝、高麗會再度來襲,為了提前做好防備工作,襲擊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倭寇們的一大任務就是探查敵情。其次,元軍侵日以後,許多九州島的住民遭到元軍殺害,女人與小孩被掠為奴隸,因而倭寇們的襲擊行為還有著很大的報復成分在其中,並且倭寇從朝鮮半島掠奪了很多人口,逼迫他們定居九州島,補充當地因為元軍來襲而失去的勞動力。

元朝末期,原本以朝鮮半島為主要掠奪目標的倭寇將掠奪對象轉變為中國大陸。此時,中國大陸爆發了紅巾起義,元朝疲於應付起義軍,無暇顧及日本來的倭寇,導致中國沿海的倭患愈加嚴重。

明初的外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起了明帝國。此時的日本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領導御家人們抵禦元軍的鎌倉幕府倒臺,原鎌倉幕府的御家人足利尊氏擁戴“持明院統”的皇族出任天皇,建立起了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另外一支“大覺寺統”的天皇后醍醐天皇逃往大和國吉野,自稱南朝,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朱元璋

此時,明太祖朱元璋需要擔心的事情非常多,被逐出中原的元朝並未滅亡,而是在北方對中原虎視眈眈。再者,朱元璋稱帝前的敵人張士誠還有許多殘黨在浙江沿海流竄,朱元璋擔心北元與這些張士誠殘黨會與倭寇勾結,便先行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前來南京朝貢,並鎮壓侵襲中國沿海的倭寇。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使者,卻在九州島被害。次年,朱元璋再度派出楊載等七人作為使者攜帶國書前往日本,要求日本鎮壓倭寇與朝貢,並表示若是日本不從,明軍將會付諸武力。

明朝並不知道日本此時分裂成了南北朝,楊載等人抵達九州島以後,拜訪了在太宰府的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使臣們誤以為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向他遞交了國書。太宰府所在的北九州正是元軍侵日的地點,懷良親王誤以為楊載等人是元朝的使者,將其中的五人當場斬殺,楊載被拘禁一段時間後,才被允許歸國。

朱元璋不愧有著人君的器量,懂得以大局為重。在接到楊載的報告以後,他得知日本人將自己的使者誤認為是元朝的使者,便在洪武三年第三度派出使者趙秩前往日本,趙秩在楊載的帶領下來到了太宰府,向懷良親王解釋了中原已經改朝換代。

經過趙秩的解釋以後,懷良親王自知前次殺錯了使者,便派使者與朱元璋的使者一同返回南京上表稱臣,同時還逮捕了一批倭寇交付明朝處置。朱元璋見懷良親王如此有誠意,便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良懷”。

然而,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前往日本,想要正式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明朝使臣來到太宰府以後才發現此地已經被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今川了俊)佔領,使臣們見到懷良親王失勢,便改為與得勢的室町幕府交涉。

日本國王源道義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使臣回到了南京,還帶回了室町幕府表示誠意的被倭寇掠走的一百五十名中國人,這也是室町幕府的第一次“遣明使”。然而,非常重視正統的朱元璋認為已經冊封懷良親王為“日本國王”,不便隨意更改,便沒有對室町幕府再進行冊封。在這以後,足利義滿一度以“徵夷將軍源義滿”之名派出遣明使,但是最後因為日本國內的南北朝還未統一,中斷了和明朝的交涉。因為日本中斷了遣明使,朱元璋宣佈與日本斷交。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足利義滿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嫡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即明朝的建文帝。此時,足利義滿也在四年前辭去了徵夷大將軍的官職,改出任太政大臣,並出家為僧,法號“道義”。建文三年(1401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准三后道義”之名嚮明朝派去了使者,“准三后”的意思是指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同等地位,即僅次於天皇的意思。建文帝接見了室町幕府的使者以後非常高興,正式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

足利義滿之所以嚮明朝稱臣,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想要建立室町幕府與明朝的官方貿易,通過這個渠道賺取錢財。不過,當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臣源”為名義派出交涉貿易的使者抵達南京時,已經是永樂元年(1403年)之事了,好在室町幕府的使者出發以前就探聽到了戰況(靖難之役)對建文帝不利,出發時攜帶了分別給建文帝和明成祖的兩份國書。

因明成祖是篡位奪嫡,所以急需要各方勢力的承認,在收到日本的國書以後,明成祖感到非常高興,特許在寧波恢復市舶司,准許日本在寧波貿易,此即日本與明朝的“勘合貿易”。

應永外寇

因為室町幕府與明朝交好的緣故,在這個時期日本倭寇侵襲的對象又逐漸變回了朝鮮半島。日本應永二十五年(1418年),對馬島爆發了大饑荒,餓極了的島民組團前往朝鮮半島沿海掠奪糧食,引起了朝鮮的反抗。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應永外寇

此時的朝鮮正處於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的統治之下,但是幕後的太上王太宗國王決定一舉討平倭寇,便在次年派出一萬七千人的軍隊侵入對馬島。這次朝鮮軍隊的侵攻被日本人稱為“應永外寇”,朝鮮則稱為“己亥東征”,雖然殺雞用牛刀的朝鮮軍隊在對馬島小勝幾場,但是最終朝鮮軍還是撤軍回國了。

“應永外寇”是倭寇歷史上的一個分界點,當時日本盛傳朝鮮與明朝忍受不了倭寇的騷擾,決定像元朝與高麗一樣組成聯軍徵日,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恐慌。在這以後,以日本人為主的“前期倭寇”逐漸消失。

後期倭寇的出現

根據《世宗實錄》三十六冊第一百十四卷即世宗二十八年(1446年)十月壬戌(二十八日)的記載,中樞院判事李順蒙上書時說到:“臣聞前朝之季,倭寇興行,民不聊生,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是亦鑑也。”

進入十五世紀中後期以來,倭寇之中的日本人逐漸減少,進而許多朝鮮人開始穿著日本人的衣服狐假虎威,冒充日本倭寇襲擊各地。而到了十六世紀以後,因為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對各地失去了控制權,此時明朝的海禁政策也稍微沒有那麼嚴格,中日民間的商人便開始發展貿易。

商人們為了防止商船被倭寇搶劫,不得不與倭寇勾結,給倭寇一些好處讓這些倭寇從海賊變成船隊的護衛力量,這也使得許多非日本人加入了倭寇的行列。另外,因為此時世界進入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頻頻在亞洲出現,在這裡面有一部分歐洲人也與倭寇勾結,甚至加入了倭寇行列活動。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被日本人稱為“南蠻人”的歐洲人

這些人組成的,便是後期的倭寇,《明史》之中指的“十倭一真”的說法,其實應該僅僅只是指代後期的倭寇而已。

寧波之亂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在勘合貿易交易港口寧波發生了日本遣明使之間的內訌。

事情是這麼回事,當時日本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失去了昔日的權勢江河日下,無力派出遣明使朝貢,勘合貿易的主導權便從幕府轉移到了地方大名(諸侯)的手上。而爭奪勘合貿易主導權的,便是西國的霸主大內家與幕府管領京兆細川家兩家。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寧波之亂

四月二十七日,大內家的家督大內義興派出的三隻遣明船進入了寧波的港口,隨後京兆細川家的家督細川高國派出的遣明船也進入了寧波。

大內家所持的勘合符是嘉靖帝的前任皇帝明武宗下賜的,而細川家攜帶的勘合符則是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下賜的,已經過期了。然而,細川家的使者宋素卿賄賂了當時市舶司的大太監賴恩,使得晚到的細川家的船隻先行進入寧波港口檢查,引起了大內家的不滿。

戰國時代的武士個個都是暴脾氣,大內家的船隊立即襲擊了細川家的船隻,將其燒燬,明朝官軍則與細川家的武士一同與大內軍作戰。

這次寧波爭貢事件使得大內家與細川家的船隻都被明朝給轟了回去,明朝還一度禁止了日本再次朝貢。寧波之亂導致勘合貿易中止,在這之後,大內家還有再派遣過兩次遣明使,然而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內家爆發了“大寧寺之變”,大內義隆被家臣陶隆房殺死,此後勘合貿易便在歷史中消失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亞三國私底下貿易的商人們逐漸增多,導致明朝中後期的倭寇越來越猖獗。

王直與倭寇的消亡

根據《鐵炮記》的記載,天文十二年(1543年),一艘奇怪的船隻來到了日本的種子島,船上有著許多穿著從未見過的衣服的奇怪的人。因為語言不通,其中有個叫“五峰”的中國儒生便在沙地上寫漢字與種子島的領主交談。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鐵炮傳來

“五峰”便是指在中國非常有名的倭寇頭子王直(或寫作汪直),王直來到種子島以後,給日本帶來了一樣新式武器“鐵炮”,也就是火繩槍。鐵炮的出現,改變了日本戰國時代後半期的許多歷史,例如差點統一日本的麒麟兒織田信長便非常擅長運用鐵炮作戰。

王直將鐵炮傳入日本並非是想要什麼文化交流,他單純地就是想賺錢。此時日本處於戰國時代,各地戰亂頻繁,鐵炮傳入日本以後,很快便被運用在了戰場之上。王直瞅準的正是這個商機,一旦日本人在戰場上頻頻使用鐵炮,硝石的需要就會迅速大增,而日本無法自產硝石,自己便可以通過倒賣硝石狠賺一筆。

王直出現的時期,正是倭寇最猖獗的嘉靖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嘉靖年間倭寇襲擊中國沿海的次數達到了近六百次。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時,甚至出現了七十餘名倭寇席捲中國數千裡,作亂八十餘日,造成明朝軍民傷亡四千人的誇張事件。倒不是倭寇們個個都是戰國無雙,除去倭寇人數不多,不易搜捕的原因以外,明朝方面的官員腐敗、武備不修也是導致倭寇能夠縱橫數千裡無敵手的原因之一。

與前期的倭寇不同,後期的倭寇除了發展國際貿易以外,還大量地擄掠人口開設了奴隸市場。前期倭寇掠奪人口是為了補充國內的勞動力,而後期倭寇掠奪人口就是為了錢。

百年倭患:速讀倭寇的誕生與消亡歷史

電影《蕩寇風雲》中趙文卓飾演的戚繼光

王直被處斬以後,倭寇的活動遭到了明朝官兵的打擊逐漸減少。在日本方面,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以後侵略朝鮮,使得日本人倭寇大幅減少,作為一個有著強大權力的統一政權,豐臣秀吉更是嚴令禁止會影響貿易的倭寇行為,下令若有人繼續作為海賊活躍的話,將會連帶領主一同處罰。

明、日兩國對倭寇的打擊,使得後期倭寇慢慢地也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