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原本想垂簾聽政,安排了侄子繼承兒子皇位,沒想到侄子太狠

明朝從立國之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就立下了后妃不準干政的規矩,這也算是大明朝的祖制。爬梳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明朝確實是一個出賢明後妃比較多的朝代,開國的馬皇后、成祖的徐皇后、英宗的錢皇后等等,都不錯。

在明朝歷史,甚至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極為特殊的皇后,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竟然只有她一個妻子,竟然沒有其他妃子!這樣一夫一妻的皇家婚姻在歷史上絕對沒有第二對,這位皇后就是明孝宗的孝康敬皇后張氏。

張皇后的家世很是一般,她的父親張巒,不過是一個秀才,後來被選送國子監讀書。明朝的后妃幾乎沒有來自世家大族的,因為太祖皇帝擔心會出現類似於東漢那樣的外戚專政問題,所以又定下了這樣的規矩。

張皇后是孝宗的唯一妻子,她在孝宗時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據史書記載,孝宗夫婦“篤愛,宮中同起居,無所別寵,有如民間伉儷然者”。這樣的夫妻關係對於皇家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搞得孝宗就只有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張皇后很能活,丈夫孝宗死了,她從皇后變成了皇太后。

皇太后原本想垂簾聽政,安排了侄子繼承兒子皇位,沒想到侄子太狠

馬皇后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張太后的兒子武宗又死掉了。按照常理,張太后會升格為太皇太后。但是,武宗沒有兒子,張太后沒有孫子,太皇太后應該是當不成了。兒子死了,生前又沒有建儲,大明皇位出現了真空。一直以賢良面目出現的張太后此時竟然萌生了垂簾聽政的心思,並且得到了當時內廷宦官衙門司禮監的支持。

當然,大明並沒有垂簾聽政的傳統,如何才能實現主政的野心呢?據《明通鑑》記載,武宗彌留之際,司禮監太監魏彬曾“以帝無皇嗣,至內閣言:‘國醫力竭矣,請捐萬金購之草澤’。大學士楊廷和心知所謂,不應,而微以倫序之說諷之,彬等唯唯”。

這句話是啥意思呢?這是說武宗快不行了,司禮監太監魏彬去內閣傳話,說皇帝沒有子嗣,現在也救不活了,乾脆去民間買一個孩子吧!這還了得?首輔楊廷和裝著聽不懂,又拿話暗示這是胡鬧,司禮監的人也不敢多說什麼。區區一個司禮監敢這樣胡來嗎?顯然不可能!它背後是張太后!

皇太后原本想垂簾聽政,安排了侄子繼承兒子皇位,沒想到侄子太狠

張太后

後來,張太后的圖謀失敗了,各方達成一致,以武宗遺詔的形式選擇了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為帝位繼承人。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他的父親朱祐杬是孝宗朱佑樘的親弟弟,這關係還算很近。朱厚熜能成為幸運兒,張太后和首輔楊廷和的作用很關鍵。

在朱厚熜即位之前的空檔期,大明實際的最高權力者是張太后,她的懿旨就是聖旨。不過,懿旨在大明政治文化中並沒有合法性。為了實現自己垂簾聽政的目的,張太后甚至不顧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訓,直接要將自己的旨意稱為聖旨。幸好,首輔楊廷和畢竟是個有原則的人,內閣一直頂著不同意。

張太后之所以會選擇朱厚熜當皇帝,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個侄子年僅十五歲,又是外藩,在京城沒有根基,易於控制。沒想到,她錯了,朱厚熜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少年。

皇太后原本想垂簾聽政,安排了侄子繼承兒子皇位,沒想到侄子太狠

明孝宗

外省青年朱厚熜進京之後,先是拒絕了群臣給他擬定的“紹治”年號,徑自用了自己定的“嘉靖”。楊廷和這些舊臣對武宗時代並不懷念,但對於孝宗朝卻是十分眷念,所以很希望維護孝宗一脈的香火。嘉靖登基之初,楊廷和這些人就給他定下一個奇怪的事情,讓他稱孝宗為皇考,而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叔考。

是想讓嘉靖帝繼承孝宗香火,過繼給孝宗當兒子,捨棄自己的親生父母。嘉靖帝是個很孝順的人,對於這樣的事情是堅決抵制,君臣雙方就誰是皇帝的父親展開了激烈的對抗。楊廷和在這個問題上得到 張太后的支持,因為逼著嘉靖認爹媽,有利於她自己地位的鞏固。

皇太后原本想垂簾聽政,安排了侄子繼承兒子皇位,沒想到侄子太狠

楊廷和

嘉靖帝是個很倔強的人,為了父母的榮譽而戰,最終父親從興獻王升格為興獻帝,進而又升格為興獻皇帝;還在世的母親蔣氏在一番鬥爭之後,也獲得了皇太后的稱號,這場君臣對抗史稱“大禮議”,歷時近三年。在這場名分之戰中,張太后雖然期間會從中轉圜,但是總體而言還是支持廷臣楊廷和這些人的。

原本,張太后對嘉靖帝是有定策之恩的,登極之初,嘉靖對張太后是感恩的。即便是親生母親蔣氏進京之後,這位皇帝對伯母還是尊重的,以“母為母,伯母為伯母,以母事母,事伯母猶母,大孝無間言矣”,“孝事兩宮,常如一日”。但是,張太后對皇帝生母蔣氏並不是很好,常以“故事遇之”,依然“以藩妃相視”,兩宮由是有隙。

皇太后原本想垂簾聽政,安排了侄子繼承兒子皇位,沒想到侄子太狠

明孝宗

母親在伯母那裡受了氣,嘉靖帝不可能無動於衷,怨恨悄悄滋長著,定策之恩再也不提了,在對大禮議進行定論的詔書中,嘉靖帝只講依據祖制繼位,而不談太后恩德之類。隨著嘉靖帝權力的鞏固,張太后的地位也越來越岌岌可危。在孝宗時代,張後的父親張巒曾被追封為昌國公,其弟弟張鶴齡為壽寧侯、張延齡為建昌侯。張氏外戚,地位顯赫,“明世外戚之盛,無過張氏者”。

嘉靖即位之初,張鶴齡還因定策之功,進封昌國公。嘉靖十二年,有人告奸張延齡謀逆,此時也是嘉靖帝與張太后矛盾尖銳的時候,朱厚熜原打算下旨族誅張延齡。更有甚者,在審訊中,竟然有人扯出了與後宮的關係。弟弟要被誅九族,張太后嚇壞了,多次去面見嘉靖,但都吃了閉門羹。最終還是在大禮議中一直力挺皇帝的新晉官員張璁的營救下,才得以保住張延齡的命。不過,後來太后一死,她的弟弟還是被處死了。

張太后最終晚景淒涼,死於孤獨之中,侄子太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