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宣宗)

由於朱高熾駕崩過於突然,太子朱瞻基那時還在奉父皇命令去南方祭陵未回。關鍵時刻張皇后命令二子朱瞻颭和五子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等待太子還朝。沒幾天,朱瞻基風塵僕僕地趕回繼位,是為明宣宗,生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這樣,張太后就成了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正兒八經皇太后。

朱瞻基當上皇帝,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如下記載:“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還記載張皇后另外一些對皇帝的教誨之事:

“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宣宗)

由於朱高熾駕崩過於突然,太子朱瞻基那時還在奉父皇命令去南方祭陵未回。關鍵時刻張皇后命令二子朱瞻颭和五子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等待太子還朝。沒幾天,朱瞻基風塵僕僕地趕回繼位,是為明宣宗,生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這樣,張太后就成了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正兒八經皇太后。

朱瞻基當上皇帝,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如下記載:“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還記載張皇后另外一些對皇帝的教誨之事:

“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皇帝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

見此情景,張氏回過頭來對宣宗說道:“百姓擁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應當將此牢記在心。”在返回途中,經過農家,張氏召來農家老婦詢問一些生活及農活方面的事,並且賜與錢幣。有的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氏便取來賜給宣宗,還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啊。”

隨行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請求謁見,張氏對他們加以慰勞,並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助嗣君。”此後的一天,宣宗對楊士奇說:“皇太后拜謁二陵回來後,說起你們的辦事能力時非常熟悉。她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你呢,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你的建議,得以不做錯事。還有三件事,當時先帝后悔沒有聽從你的意見。”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宣宗)

由於朱高熾駕崩過於突然,太子朱瞻基那時還在奉父皇命令去南方祭陵未回。關鍵時刻張皇后命令二子朱瞻颭和五子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等待太子還朝。沒幾天,朱瞻基風塵僕僕地趕回繼位,是為明宣宗,生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這樣,張太后就成了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正兒八經皇太后。

朱瞻基當上皇帝,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如下記載:“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還記載張皇后另外一些對皇帝的教誨之事:

“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皇帝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

見此情景,張氏回過頭來對宣宗說道:“百姓擁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應當將此牢記在心。”在返回途中,經過農家,張氏召來農家老婦詢問一些生活及農活方面的事,並且賜與錢幣。有的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氏便取來賜給宣宗,還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啊。”

隨行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請求謁見,張氏對他們加以慰勞,並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助嗣君。”此後的一天,宣宗對楊士奇說:“皇太后拜謁二陵回來後,說起你們的辦事能力時非常熟悉。她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你呢,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你的建議,得以不做錯事。還有三件事,當時先帝后悔沒有聽從你的意見。”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張氏對外戚很嚴格,張太后有兩個同胞兄弟,分別名為張昶和張升,曾經與太子朱高熾共守北平,因功受封將軍。無論是在永樂年間還是仁宗時期,張氏都時常勸誡二人要謹慎守法,不得干涉朝政。兩兄弟將她的話記在心裡,分別受封彭城伯和惠安伯,一生過得低調樸素。

朱瞻基在做了10年皇帝后,和父親仁宗皇帝一樣,也突然患病去世。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們共同創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宣宗)

由於朱高熾駕崩過於突然,太子朱瞻基那時還在奉父皇命令去南方祭陵未回。關鍵時刻張皇后命令二子朱瞻颭和五子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等待太子還朝。沒幾天,朱瞻基風塵僕僕地趕回繼位,是為明宣宗,生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這樣,張太后就成了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正兒八經皇太后。

朱瞻基當上皇帝,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如下記載:“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還記載張皇后另外一些對皇帝的教誨之事:

“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皇帝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

見此情景,張氏回過頭來對宣宗說道:“百姓擁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應當將此牢記在心。”在返回途中,經過農家,張氏召來農家老婦詢問一些生活及農活方面的事,並且賜與錢幣。有的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氏便取來賜給宣宗,還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啊。”

隨行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請求謁見,張氏對他們加以慰勞,並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助嗣君。”此後的一天,宣宗對楊士奇說:“皇太后拜謁二陵回來後,說起你們的辦事能力時非常熟悉。她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你呢,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你的建議,得以不做錯事。還有三件事,當時先帝后悔沒有聽從你的意見。”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張氏對外戚很嚴格,張太后有兩個同胞兄弟,分別名為張昶和張升,曾經與太子朱高熾共守北平,因功受封將軍。無論是在永樂年間還是仁宗時期,張氏都時常勸誡二人要謹慎守法,不得干涉朝政。兩兄弟將她的話記在心裡,分別受封彭城伯和惠安伯,一生過得低調樸素。

朱瞻基在做了10年皇帝后,和父親仁宗皇帝一樣,也突然患病去世。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們共同創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04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時年不過9歲。從宮中到民間都有流言蜚語,說朱祁鎮的五叔襄王朱瞻墡會繼承新皇帝。朱瞻墡是張皇后和朱高熾的親兒子,如果真當皇帝也不是不行。

張皇后召集滿朝文武,在乾清宮大殿上指著朱祁鎮,高聲說道:“此新天子也。”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宣宗)

由於朱高熾駕崩過於突然,太子朱瞻基那時還在奉父皇命令去南方祭陵未回。關鍵時刻張皇后命令二子朱瞻颭和五子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等待太子還朝。沒幾天,朱瞻基風塵僕僕地趕回繼位,是為明宣宗,生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這樣,張太后就成了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正兒八經皇太后。

朱瞻基當上皇帝,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如下記載:“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還記載張皇后另外一些對皇帝的教誨之事:

“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皇帝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

見此情景,張氏回過頭來對宣宗說道:“百姓擁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應當將此牢記在心。”在返回途中,經過農家,張氏召來農家老婦詢問一些生活及農活方面的事,並且賜與錢幣。有的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氏便取來賜給宣宗,還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啊。”

隨行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請求謁見,張氏對他們加以慰勞,並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助嗣君。”此後的一天,宣宗對楊士奇說:“皇太后拜謁二陵回來後,說起你們的辦事能力時非常熟悉。她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你呢,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你的建議,得以不做錯事。還有三件事,當時先帝后悔沒有聽從你的意見。”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張氏對外戚很嚴格,張太后有兩個同胞兄弟,分別名為張昶和張升,曾經與太子朱高熾共守北平,因功受封將軍。無論是在永樂年間還是仁宗時期,張氏都時常勸誡二人要謹慎守法,不得干涉朝政。兩兄弟將她的話記在心裡,分別受封彭城伯和惠安伯,一生過得低調樸素。

朱瞻基在做了10年皇帝后,和父親仁宗皇帝一樣,也突然患病去世。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們共同創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04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時年不過9歲。從宮中到民間都有流言蜚語,說朱祁鎮的五叔襄王朱瞻墡會繼承新皇帝。朱瞻墡是張皇后和朱高熾的親兒子,如果真當皇帝也不是不行。

張皇后召集滿朝文武,在乾清宮大殿上指著朱祁鎮,高聲說道:“此新天子也。”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英宗)

太子朱祁鎮順利即位,張氏升為太皇太后。

皇帝年幼,顯然無法處理朝政大事。怎麼辦呢?有大臣提出,請張太后垂簾聽政。照說,張太后有明宣宗遺詔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垂簾聽政。但她拒絕了,回答:“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張太后雖然拒絕了垂簾聽政,卻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管,而是盡心盡責地輔助孫子朱祁鎮。

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明英宗寵幸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張太皇太后感到憂心忡忡,決定將王振及早清除。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宣宗)

由於朱高熾駕崩過於突然,太子朱瞻基那時還在奉父皇命令去南方祭陵未回。關鍵時刻張皇后命令二子朱瞻颭和五子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等待太子還朝。沒幾天,朱瞻基風塵僕僕地趕回繼位,是為明宣宗,生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這樣,張太后就成了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正兒八經皇太后。

朱瞻基當上皇帝,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如下記載:“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還記載張皇后另外一些對皇帝的教誨之事:

“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皇帝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

見此情景,張氏回過頭來對宣宗說道:“百姓擁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應當將此牢記在心。”在返回途中,經過農家,張氏召來農家老婦詢問一些生活及農活方面的事,並且賜與錢幣。有的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氏便取來賜給宣宗,還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啊。”

隨行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請求謁見,張氏對他們加以慰勞,並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助嗣君。”此後的一天,宣宗對楊士奇說:“皇太后拜謁二陵回來後,說起你們的辦事能力時非常熟悉。她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你呢,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你的建議,得以不做錯事。還有三件事,當時先帝后悔沒有聽從你的意見。”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張氏對外戚很嚴格,張太后有兩個同胞兄弟,分別名為張昶和張升,曾經與太子朱高熾共守北平,因功受封將軍。無論是在永樂年間還是仁宗時期,張氏都時常勸誡二人要謹慎守法,不得干涉朝政。兩兄弟將她的話記在心裡,分別受封彭城伯和惠安伯,一生過得低調樸素。

朱瞻基在做了10年皇帝后,和父親仁宗皇帝一樣,也突然患病去世。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們共同創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04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時年不過9歲。從宮中到民間都有流言蜚語,說朱祁鎮的五叔襄王朱瞻墡會繼承新皇帝。朱瞻墡是張皇后和朱高熾的親兒子,如果真當皇帝也不是不行。

張皇后召集滿朝文武,在乾清宮大殿上指著朱祁鎮,高聲說道:“此新天子也。”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英宗)

太子朱祁鎮順利即位,張氏升為太皇太后。

皇帝年幼,顯然無法處理朝政大事。怎麼辦呢?有大臣提出,請張太后垂簾聽政。照說,張太后有明宣宗遺詔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垂簾聽政。但她拒絕了,回答:“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張太后雖然拒絕了垂簾聽政,卻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管,而是盡心盡責地輔助孫子朱祁鎮。

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明英宗寵幸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張太皇太后感到憂心忡忡,決定將王振及早清除。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劇照)

一天,張太后把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人召來,委任張他們為輔佐大臣,又對明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隨後,張太后又召來王振,聲色俱厲地呵斥他:“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

一旁的宮中女侍拿出刀劍,放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被嚇得半死,大叫饒命,明英宗跪下來為王振求情,諸位大臣也跟著跪下來,張太后這才說:“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在那以後,張太后密切關注王振的動向。在張太后有生之年,王振始終沒有興風作浪的機會。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宣宗)

由於朱高熾駕崩過於突然,太子朱瞻基那時還在奉父皇命令去南方祭陵未回。關鍵時刻張皇后命令二子朱瞻颭和五子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等待太子還朝。沒幾天,朱瞻基風塵僕僕地趕回繼位,是為明宣宗,生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這樣,張太后就成了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正兒八經皇太后。

朱瞻基當上皇帝,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如下記載:“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還記載張皇后另外一些對皇帝的教誨之事:

“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皇帝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

見此情景,張氏回過頭來對宣宗說道:“百姓擁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應當將此牢記在心。”在返回途中,經過農家,張氏召來農家老婦詢問一些生活及農活方面的事,並且賜與錢幣。有的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氏便取來賜給宣宗,還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啊。”

隨行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請求謁見,張氏對他們加以慰勞,並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助嗣君。”此後的一天,宣宗對楊士奇說:“皇太后拜謁二陵回來後,說起你們的辦事能力時非常熟悉。她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你呢,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你的建議,得以不做錯事。還有三件事,當時先帝后悔沒有聽從你的意見。”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張氏對外戚很嚴格,張太后有兩個同胞兄弟,分別名為張昶和張升,曾經與太子朱高熾共守北平,因功受封將軍。無論是在永樂年間還是仁宗時期,張氏都時常勸誡二人要謹慎守法,不得干涉朝政。兩兄弟將她的話記在心裡,分別受封彭城伯和惠安伯,一生過得低調樸素。

朱瞻基在做了10年皇帝后,和父親仁宗皇帝一樣,也突然患病去世。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們共同創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04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時年不過9歲。從宮中到民間都有流言蜚語,說朱祁鎮的五叔襄王朱瞻墡會繼承新皇帝。朱瞻墡是張皇后和朱高熾的親兒子,如果真當皇帝也不是不行。

張皇后召集滿朝文武,在乾清宮大殿上指著朱祁鎮,高聲說道:“此新天子也。”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英宗)

太子朱祁鎮順利即位,張氏升為太皇太后。

皇帝年幼,顯然無法處理朝政大事。怎麼辦呢?有大臣提出,請張太后垂簾聽政。照說,張太后有明宣宗遺詔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垂簾聽政。但她拒絕了,回答:“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張太后雖然拒絕了垂簾聽政,卻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管,而是盡心盡責地輔助孫子朱祁鎮。

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明英宗寵幸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張太皇太后感到憂心忡忡,決定將王振及早清除。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劇照)

一天,張太后把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人召來,委任張他們為輔佐大臣,又對明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隨後,張太后又召來王振,聲色俱厲地呵斥他:“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

一旁的宮中女侍拿出刀劍,放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被嚇得半死,大叫饒命,明英宗跪下來為王振求情,諸位大臣也跟著跪下來,張太后這才說:“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在那以後,張太后密切關注王振的動向。在張太后有生之年,王振始終沒有興風作浪的機會。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王振劇照)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氏病重,召楊士奇、楊溥入宮,命宦官詢問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沒有辦。楊士奇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庶人(建文帝朱允炆)雖死,但應當編修實錄。其二,太宗曾下詔凡收藏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這條禁令應當解除。第三件事還未來得及上奏,張氏就已經崩逝。

張太皇太后在遺詔中勉勵大臣輔助英宗實行仁政,她希望明英宗成長為一代明君,併發揚光大祖宗的基業。

不得不說,明成祖朱棣的眼光非常準,張氏前後幫助了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三代皇帝,大明王朝在她的輔佐下開啟“仁宣之治”,她自己也有了“女中堯舜”的美譽。

談遷《國榷》評之為:“昭聖紹高文二後之盛,於獻陵則邑姜也;於景陵則太任也;至裕陵負扆,嚴外戚之預政,裁凶閹之竊權,社稷賴以宴如。而勢不馬鄧,席不向高。‘受茲介福,於其王母’,誠昭聖之謂也。”

"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文/老張在路上

01

明朝傳到仁宗一朝時共有4位皇帝,有4位皇后。

朱元璋的馬皇后在大明歷史上名氣大。馬皇后本名不詳,是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然而她在1382年去世。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馬皇后)

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後宮嬪妃對馬皇后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馬皇后一共做了14年皇后。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

第二位皇帝建文帝1398年繼為帝,建文皇帝的父親朱標原配常氏是開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洪武四年冊為太子妃,早逝,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

建文皇帝生母呂氏,建文元年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呂皇后,永樂元年被取消太后位號,改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與幼子朱允住在懿文太子陵。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建文帝)

建文帝自己的皇后孝愍讓皇后馬氏(約1370-1402),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冊為太孫妃,建文元年冊為皇后,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無諡號。南明弘光帝追諡其為孝愍讓皇后

朱高熾的母親是朱棣的仁孝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建文四年(1402年)被朱棣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登基,因為母親早逝,所以仁宗一朝也沒有皇太后。

這樣一來,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張皇后,雖然是明朝第四位皇后,但卻是明朝第一位正牌皇太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2

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明仁宗死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攝政。

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皇太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棣劇照)

張皇后是京衛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張麒在《明史》中有記載:仁宗誠孝張皇后之父,永城人,洪武二十年,因為女兒是燕王世子的妃子,而被授予兵馬副指揮。靖難之役後,世子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麒升任京衛指揮使,不久死亡。明仁宗即位後,追封他為彭城伯,賜諡號:“恭靖”,後又進升為侯爵。

張皇后還有兩個哥哥,大哥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二哥張升,字叔暉,官至左都督掌左府事,封惠安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因為朱高熾性格溫和仁慈,舉止沉穩,好結交讀書人,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並不受朱棣喜愛。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仁宗)

朱棣自己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一度曾經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朱棣多次當著徐皇后的面訓斥太子朱高熾。身為母親,徐皇后當然會護著自己的兒子,經常勸著朱棣,朱棣對徐皇后很尊重,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地位暫時保住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

“靖難”期間,朱棣親率大軍南下,朱高熾則奉命鎮守北平,總體而言還算幹得不錯。特別是朱高熾天性仁愛,善撫士卒,在守衛北京期間,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這成為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輝煌的業績。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朱高煦劇照)

然而,在老爹朱棣眼裡,二兒子朱高煦卻幹得更好。這樣一來,朱高熾的太子位子還是有些不穩當。

真正保住朱高熾太子地位的關鍵人物正是他的妻子:太子妃張氏。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03

史載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待人和善有禮、落落大方,對待父皇朱棣和母后徐皇后十分孝順,最關健的是,張氏還給朱高熾生下一個聰明兒子朱瞻基。

對於這個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都非常喜歡,朱棣甚至還當著朱高熾的面直接說:“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

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朱棣喝酒之後又開始當眾大罵太子,半晌之後才意猶未盡地說:“媳婦兒好,他日我家虧她撐持。”

就這樣,在張氏的陪伴輔佐之下,朱高熾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登基,是為明仁宗。

可惜的是,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就猝然駕崩,當時只有47歲。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宣宗)

由於朱高熾駕崩過於突然,太子朱瞻基那時還在奉父皇命令去南方祭陵未回。關鍵時刻張皇后命令二子朱瞻颭和五子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等待太子還朝。沒幾天,朱瞻基風塵僕僕地趕回繼位,是為明宣宗,生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這樣,張太后就成了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正兒八經皇太后。

朱瞻基當上皇帝,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如下記載:“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還記載張皇后另外一些對皇帝的教誨之事:

“三年,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櫜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從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皇帝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

見此情景,張氏回過頭來對宣宗說道:“百姓擁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應當將此牢記在心。”在返回途中,經過農家,張氏召來農家老婦詢問一些生活及農活方面的事,並且賜與錢幣。有的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氏便取來賜給宣宗,還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啊。”

隨行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請求謁見,張氏對他們加以慰勞,並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助嗣君。”此後的一天,宣宗對楊士奇說:“皇太后拜謁二陵回來後,說起你們的辦事能力時非常熟悉。她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你呢,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你的建議,得以不做錯事。還有三件事,當時先帝后悔沒有聽從你的意見。”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張氏對外戚很嚴格,張太后有兩個同胞兄弟,分別名為張昶和張升,曾經與太子朱高熾共守北平,因功受封將軍。無論是在永樂年間還是仁宗時期,張氏都時常勸誡二人要謹慎守法,不得干涉朝政。兩兄弟將她的話記在心裡,分別受封彭城伯和惠安伯,一生過得低調樸素。

朱瞻基在做了10年皇帝后,和父親仁宗皇帝一樣,也突然患病去世。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們共同創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張太后劇照)

04

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時年不過9歲。從宮中到民間都有流言蜚語,說朱祁鎮的五叔襄王朱瞻墡會繼承新皇帝。朱瞻墡是張皇后和朱高熾的親兒子,如果真當皇帝也不是不行。

張皇后召集滿朝文武,在乾清宮大殿上指著朱祁鎮,高聲說道:“此新天子也。”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明英宗)

太子朱祁鎮順利即位,張氏升為太皇太后。

皇帝年幼,顯然無法處理朝政大事。怎麼辦呢?有大臣提出,請張太后垂簾聽政。照說,張太后有明宣宗遺詔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垂簾聽政。但她拒絕了,回答:“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張太后雖然拒絕了垂簾聽政,卻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管,而是盡心盡責地輔助孫子朱祁鎮。

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明英宗寵幸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張太皇太后感到憂心忡忡,決定將王振及早清除。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劇照)

一天,張太后把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人召來,委任張他們為輔佐大臣,又對明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隨後,張太后又召來王振,聲色俱厲地呵斥他:“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

一旁的宮中女侍拿出刀劍,放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被嚇得半死,大叫饒命,明英宗跪下來為王振求情,諸位大臣也跟著跪下來,張太后這才說:“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在那以後,張太后密切關注王振的動向。在張太后有生之年,王振始終沒有興風作浪的機會。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王振劇照)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氏病重,召楊士奇、楊溥入宮,命宦官詢問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沒有辦。楊士奇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庶人(建文帝朱允炆)雖死,但應當編修實錄。其二,太宗曾下詔凡收藏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這條禁令應當解除。第三件事還未來得及上奏,張氏就已經崩逝。

張太皇太后在遺詔中勉勵大臣輔助英宗實行仁政,她希望明英宗成長為一代明君,併發揚光大祖宗的基業。

不得不說,明成祖朱棣的眼光非常準,張氏前後幫助了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三代皇帝,大明王朝在她的輔佐下開啟“仁宣之治”,她自己也有了“女中堯舜”的美譽。

談遷《國榷》評之為:“昭聖紹高文二後之盛,於獻陵則邑姜也;於景陵則太任也;至裕陵負扆,嚴外戚之預政,裁凶閹之竊權,社稷賴以宴如。而勢不馬鄧,席不向高。‘受茲介福,於其王母’,誠昭聖之謂也。”

明朝第一個正牌皇太后,輔佐三位皇帝,卻不願垂簾聽政

(劇照)

張太皇太后沒想到的是,就在她去世後不久,那個差點被處死的太監王振便開始專權攬政,最終給明朝招致一場幾近滅國的大災禍:土木堡之變。

張太皇太后如果有靈,她絕對會為自己的手下留情懊悔不已的。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