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三句“名言”,崇禎少聽一句,明朝都未必亡

晚明三句“名言”,崇禎少聽一句,明朝都未必亡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悽然在煤山上準備自盡殉國的明末崇禎帝,卻又憤然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字字泣血的遺言。其中的一句,更叫後世心碎了幾百年:朕誤聽文官言,致失天下。

對這句話,後人除了嘆息,也不少狠踩:明明是你崇禎帝能力有限,瞎折騰弄沒了大明,怎麼還能怪“誤聽文官言”?諸如“不負責任”“瞎甩鍋”之類的惡評也紛紛砸來,給崇禎帝這本就“無能”的歷史形象,結結實實又抹幾道黑。

不過,雖說崇禎皇帝的能力問題是事實,但要聽過下面這幾句,明末各類“朝堂精英”的“治國名言”,就不得不給崇禎“正名”下——這“朕誤聽文官言”,真是一句大實話。

1, 劉宗周:堂堂中國,止用小技禦敵,豈不貽笑天下?

晚明戰事吃緊,東北抗擊後金八旗的戰事,也早已是白熱化。火器裝備更新,更成了當務之急。引進西方火器,聘請湯若望等“洋專家”開發火器的活動,也一度熱熱鬧鬧。但左都御史劉宗周,一聽這事兒就氣炸了肺,憤然發出這聲怒斥:堂堂中國,止用小技禦敵,豈不貽笑天下?

劉宗周,為官清廉的左都御史,亦是學生遍天下的晚明理學大儒,他這一聲怒喝,當然也博得清流滿堂彩:就是嘛,打仗決定勝負的,是仁義道德,至於武器裝備嘛,不過就是“小技”。何況請湯若望這樣的洋鬼子,來主抓大明朝的“核心技術開發”?那更是嚴重的大逆不道。當然就是“豈不貽笑大方”——咱大明朝就算打得起仗,也丟不起這人。

晚明三句“名言”,崇禎少聽一句,明朝都未必亡

參考幾百年後,那些堅決反對洋務運動的晚清頑固派們,甚至那些把同文館都說成“妖邪”的可笑論調,只能說,荒唐得彷彿孿生兄弟。

可縱是荒唐,憑著劉宗周那崇高的社會地位,這番話也迅速帶了節奏,引得各種反對聲跟風。眾議洶洶之下,崇禎帝也只能“誤聽”,剛取得些成果的火器改造,落得雷聲大雨點小,好不容易研發出的先進裝備?那隻能窩在倉庫裡,根本無法批量生產,直到明王朝山河變色,全做了清軍的戰利品。

但劉宗周嫌“丟人”,關外的清軍八旗卻看得開,吃夠明王朝火器大虧的清軍,發展火器卻是不惜血本,明朝停止火器升級?人家可是連挖人帶砸錢玩命升,那些被崇禎帝閒置的火器技術,全在遼東開花結果,待到明朝亡國前夜時,清軍已發展出了強大的火器部隊,以明朝遼東巡撫黎玉田的哀嘆說:“(清軍)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曾經被明軍火炮轟得叫苦連天的清軍八旗,就這樣在大明理學宗師劉宗周的“熱心幫助”下,成功實現了對明軍的火力反殺。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明邊防,僅有的優勢也徹底喪失,進入到絕望階段。

當然,劉宗周肯定不是故意的,明朝滅亡後,他更以生命證明了對國家的忠誠。可這事兒,卻正如《老殘遊記》裡那句怒喝: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清流誤國,就是這麼可怕。

2, 錢士升:且郡邑有富家,固貧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錢粟,均糶濟飢,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禦,富家未嘗無益於國

崇禎年間,大明內憂外患,缺錢缺到急眼。崇禎七年四月,武生員李璡乾脆想出狠招:國家困頓到這地步,也該那些富人們為國分憂了,既然沒錢,那就得讓他們“以私產輸官助餉”,一切就為解決用錢問題。這“狠招”一露,大明滿朝文武就炸了鍋,內閣大學士錢士升更憤然站出來,發出一段“擲地有聲”的“名言”:且郡邑有富家,固貧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錢粟,均糶濟飢,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禦,富家未嘗無益於國。

晚明三句“名言”,崇禎少聽一句,明朝都未必亡

在錢士升看來,這富人就是國家的財富啊,放在地方上,更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國家遇到難題,更要靠富人們來為國分憂,怎麼能輕易侵犯富人們的權益呢?這高論一出,立刻感動大明官場上下,各位剛正言官紛紛跟風聲援。哪怕錢士升被崇禎惡治,大家依然不屈不撓。終於叫這“富人出錢”的狠招,最終落得不了了之。

可錢士升這話,放在明朝真的正確?

在悽風苦雨的晚明年間,李璡與錢士升口中的“富人”們,那不是一般的有錢,連後來的清朝人,都常羨慕“前明多富家”。京城的各級高官,別看天天在崇禎面前裝窮,可家家都是鉅額財富。甚至明中期鉅貪嚴嵩等人的家產,放在晚明官場上,竟都屬於不入流等級。諸如無錫華家蘇州錢家這樣的江南富豪大族,每年的收入都有數百萬兩白銀,直追大明國庫歲入。

可這些錢怎麼來的?一是晚明腐敗成風,高官們灰色收入多如牛毛,所謂“明末資本主義萌芽”,其大多數收入,都被這些“富人”敲金分肥,二是崇禎坑爹的稅收方式,賦稅主要針對中下層貧農徵收,擁有特權的富人們,更趁機挖空心思甩鍋,把稅收分攤到窮人身上,接著渾水摸魚,繼續聚斂鉅額財富!

明末的困局下,如果不能叫“富人”買單,那大明的積弊,無論怎麼補救,都是飲鴆止渴。所以李璡的“狠招”,縱然未必可行,也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只可惜一起頭,就被錢士升一番“名言”,活活打住。

然後,大明的國情,就在錢士升的這番高論下,進入到惡性循環的節奏:一邊是窮瘋的明王朝,不敢得罪富人,只對窮人拼命加稅,加得北方沸反盈天,農民起義越演越烈。一邊是北方一片戰亂災難,各地的“富人”們,卻依然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彷彿國家興亡與己無關,直到在山河變色的戰亂裡,成了農民軍與清軍宰割的“肥羊”

高層的集體無情自私,換來了江山的無情覆滅。

晚明三句“名言”,崇禎少聽一句,明朝都未必亡

3, 王鐸:天朝雄兵數十萬,疆域萬里,彼不過一部耳,怎能損抑雷霆之積威,去實行納幣款和之輕舉?

明末兩線作戰,北方要抗清,中原要剿李自成,十幾年來左支右拙,一直是在苦苦支撐。但看似勝仗不斷的清軍那邊,卻苦於地小人少,一樣也是撐得苦。於是兩家一邊玩命死掐,一邊也是使者走動不斷,一個珍貴的共識也漸漸接近:議和?

可這“議和”的風聲剛透出來,平日懶懶散散的大明群臣們,竟是突然打了雞血。各位大神搖身一變成熱血青年,激情澎湃的奏疏一封封狠砸,主題也是清一色:就是死磕到底,也絕不和清軍講和。

其中尤其叫滿朝文武集體“燃”的,就是禮部侍郎王鐸的這番豪言:天朝雄兵數十萬,疆域萬里,彼不過一部耳,怎能損抑雷霆之積威,去實行納幣款和之輕舉?——大明這麼強大,卻要和“小小”的清軍講和?這簡直是丟祖宗的臉哪!

這一番豪言,字字句句鏗鏘,更可見其文采超群,句中那“雄兵數十萬”“雷霆之積威”,字字熱血滿滿,叫人激動之後,卻也一聲嘆息:王鐸侍郎,您沒數嗎?

此時的大明朝,正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潭,所謂“雄兵數十萬”,在北方被清軍八旗摁著揍,在中原被農民軍耍得團團轉,哪裡還有“雷霆之積威”。相反此時泥潭裡的大明朝,最需要的就是安下邊疆,騰出全力來解決中原農民軍。這是唯一的救命機會。

可這僅有的救命機會,就在王鐸這離事實十萬八千里的豪言裡,掀起了滿朝“熱血青年”的激烈呼聲,終把明清的“議和”機會,一次次折騰到黃。大明,也就在兩線作戰的泥潭裡繼續苦苦掙扎,直到完全沉沒。

後世很多“專家”說到這,都哀嘆明末官員太“單純”,但事實證明,這“熱血”背後,全是精明算盤:上戰場不是我去,說幾句漂亮話沒什麼損失,跟著激動一把刷刷聲望,官場好處就滾滾來。何樂而不為呢!國家前途命運?誰還管!

晚明三句“名言”,崇禎少聽一句,明朝都未必亡

尤其這喊出豪言的王鐸,更是生動寫照:滿腔熱血的他,在南明時主動開城投降,顛顛當了清軍南下的帶路黨。然後又厚著臉皮入仕,在他當年眼中“一部耳”的大清朝,當年多年俯首帖耳的乖,曾經的“熱血”形象,早已沒影。

亡國前夜,滿朝文武,熱血背後,卻是如此“精明”。雲集這般“精英”的王朝,怎能不亡?

參考資料:《明史》、《明季北略》、《崇禎實錄》

明清五百年“最牛詩人”,為何卻遺臭萬年?

《水滸傳》裡的三位父母官,解釋了何為“官逼民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