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公元一六四四》:看江山誰主沉浮

明朝 李自成 吳三桂 多爾袞 蔚然成瘋 2017-06-09

無意間點開了中央電視臺2011年的這部紀錄片,很顯然,這不是一部大製作,畫質現在看來只能說尚可,然而這有些泛舊的劇集,更適合去敘述厚重的史事。

公元一六四四年,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年,明清的結局耳熟能詳,然而那過程卻是撲朔迷離。

紀錄片《公元一六四四》:看江山誰主沉浮

第1集 崇禎:淒涼末路

公元一六四四年,這一年的春節是大明王朝崇禎皇帝一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新年,元旦一大早,京師大風呼嘯,出現了罕見的沙塵暴,大風霾在古代星相術士眼中,是邊事刀兵大起的徵象,乃大凶之兆。

當延續了二百多年的明王朝將接力棒交到崇禎的手裡時,大明王朝已是積重難返,不少史學家都更傾向於將明朝的滅亡時間定義在萬曆年間,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給後人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

公元一六四四年,內憂外患下的大明王朝風雨飄搖,就在這一年春天,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領大順軍,一路勢如破竹,兵臨城下。

“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

崇禎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十七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後他卻親身感受著大廈將傾的悲劇,恨不能力挽狂瀾。

然而,崇禎真的是無力迴天,只能與大明朝一起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嗎?

時間再次倒轉回到一六四四年,這一年,命運曾不止一次給過崇禎扭轉歷史的機會。

第一個機會,南遷。

成祖雖殘忍暴虐,卻有著極佳的政治軍事眼光,他建都北京後,在南京仍然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體系,或許早就預料有一天,明朝出現危機,南遷可暫時保住朝代的延續。

山東江浙地區並沒有起義軍的大部隊,以明朝固有的軍隊,完全可以萬無一失的南遷,可謂天時地利佔盡,然而頂著拋棄祖宗廟堂陵寢會帶來的狼藉聲名,崇禎驕傲的自尊心一度讓他想要推卸責任,惡化的君臣關係,沒有人再願意為皇帝當炮灰,在崇禎的猶豫徘徊中,第一個良機已錯失。

第二個機會,吳三桂回京師勤王。

為保京師,只剩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可用,崇禎與吳襄商量調兵之事,吳襄開出了百萬軍餉的條件,大明王朝因為百萬軍餉沒有籌齊而滅亡,這著實是歷史開的尷尬玩笑。

當崇禎真正下定決心強令吳三桂放棄山海關外的土地回京師勤王的時候,李自成的大軍已如入無人之境,包抄而來,京師被攻陷的時候,吳三桂的軍隊才走到了河北豐潤。

第三個機會,與李自成和談。

李自成的野心其實並不大,攻到京師的時候他還對自己的家鄉陝西念念不忘,他只想做他的西北王,李自成與崇禎提出的談判條件也並不難,封他為西北王,分國而治,大家皆大歡喜。

面對這拯救明朝最後的機會,李自成都沒有想到崇禎竟然會拒絕,直到這個時候,崇禎仍然供奉著他那高傲的自尊,他再三徵詢首輔魏藻德的意見,希望魏藻德承擔割地責任,而後者自然是不願答應的。

大明王朝的最後,崇禎仍然沒有勇氣承擔任何屈辱的可以被載進史冊的責任,他只能跟隨整個王朝一起土崩瓦解,砍死逼死了嬪妃女眷,崇禎敲響了大明王朝最後一次的景陽鍾,而後於煤山懸樑自盡。

一個人的命運悲劇,便是他性格的悲劇。

崇禎敏感多疑的性格,讓他不能與臣子和平共處,他的優柔寡斷,讓他一再錯過逆轉局勢的可能。

演員王寧飾演的崇禎,入木三分,回身流淚的那一幕,悲愴的讓人哽咽。

紀錄片《公元一六四四》:看江山誰主沉浮

第2集 李自成:黃粱一夢

公元一六四四年,延綿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到了油枯燈滅的最後時刻,歷史將機會交到了闖王李自成的手中。

草莽英雄李自成,為了生存被迫揭竿而起,意氣風發,所向披靡,這個陝北漢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建元“永昌”,儼然與大明分庭抗禮。

大順軍也確實一路大順,唯獨在寧武關受到了頑強的抵抗,李自成的信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慘烈的寧武大戰結束後,李自成準備收拾剩下的殘部退縮回陝西,如果歷史在這一刻沒有變故,那崇禎還是他的明朝皇帝,李自成逍遙做他的西北王,然而當天夜裡,大同、宣化相繼遞來了降書,李自成大喜,這戲劇性的變化,徹底將李自成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上。

兩座重鎮,兵不血刃便順利拿下,李自成繼續揮師入京,那一年,李自成在馬背上看到了最高的角樓。

李自成的格局和眼光,註定他難成大事,京師唾手可得的時候,李自成竟然只想風風光光的回到家鄉,玩笑一般,他與崇禎提出了和談的條件,更像玩笑一樣的,崇禎拒絕了。

關鍵人物的關鍵決定,影響著歷史的走向。

上天是如此眷顧李自成,明朝大部分官員都已歸順,形勢可以說對李自成非常有利,然而草莽英雄只能是草莽英雄,他的大順沒有合理的制度,軍隊紀律慘不忍睹,進入京師沒多久,“流寇”的性質便表現的淋漓盡致。

大順以掠奪者的姿態出現,李自成手下的弟兄劉宗敏拷掠了吳三桂的父親,並霸佔了他的小妾,讓吳三桂這個關鍵力量降而復叛,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登基一天後便狼狽潰逃。

李自成也只剩下黃粱一夢。

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沒有清晰的革命意識,有利則高歌猛進,不利則退守自保,他講義氣,手下抄了吳三桂的家,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但仍然沒有制止;他甚至沒有弒君的想法,野史記載,李自成入宮後看見崇禎的遺體後嘆息道:“我來與你共享江山,如何尋此短見?”遂命人以皇帝之禮安葬,雖不知真假,但倒也符合這位草莽英雄的性格。

據說,一年以後,在另一場農民起義中,闖王李自成被一個農民砍死,破布衣服裡面,是一件嶄新的龍袍。

紀錄片《公元一六四四》:看江山誰主沉浮

第3集 吳三桂:無處收留

在絕望中自盡,崇禎皇帝以悲慘的結局,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大明王朝土崩瓦解,李自成可以獨自主宰大局,在風雲變幻的關鍵時刻,吳三桂被命運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在我的記憶裡,吳三桂是引清兵入關的叛賊,是反覆無常的小人,而這部紀錄片的編導似乎是偏愛吳三桂的。

在這一集裡,刻畫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他亦想做忠臣孝子,然而遠在山海關外的他,回京師勤王的途中才知道他忠的君已經自盡,紫禁城已經落在了流賊手中,關外是不共戴天的清軍,關內是師出無名的起義軍,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和關寧鐵軍已是無處收留。

崇禎曾賜予他平西伯的封號,他一生努力攀爬的大明王朝的這座高峰,原來是一座融化的冰山,面對李自成開出的豐厚條件和父親的勸降信,吳三桂只能接受。

然而命運再一次捉弄了他,歸降途中得知父親吳襄被拷打,愛妾陳圓圓被霸佔,吳三桂最後的底線被擊潰,三十三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這不僅僅簡單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問題,吳三桂意識到李自成允諾他的只是誘餌,對李自成的信任瞬間灰飛煙滅。

吳三桂寫下了與父親的訣別信,這恩斷義絕的痛,不是常人可以揣測的。

吳三桂殺回了山海關,與李自成大軍決一死戰,然而寡不敵眾,事態緊急,生死存亡之際,他向多爾袞發去了請兵信。

皇太極多次勸降吳三桂不成,如今他沒了國,沒了君,甚至沒了家,除了清軍,竟無一可依靠。

這或許便是他逃脫不開的宿命,在公元一六四四變幻的風雲下,他做不成忠臣,也做不了孝子,死亡的氣息一點點逼近,吳三桂的請兵,也終於變成了多爾袞要求的投降。

如此看來,吳三桂才是這四個人物裡面最悲情的那一個,他沒有崇禎和李自成那樣的主宰權,只能被命運推著走,沒有退路。

紀錄片《公元一六四四》:看江山誰主沉浮

第4集 多爾袞:誰主沉浮

關山阻隔,大清王朝對瞬息萬變的形勢一無所知。

愛新覺羅家族虎視眈眈中原已幾十年,然而牢固的山海關將清軍擋在外面,一直都沒有可以問鼎中原的機會。

攝政王多爾袞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在吳三桂發出請兵信的時候,他避而不談請兵,而是反客為主勸降吳三桂。

唯恐有詐,多爾袞並沒有立馬出兵,從吳三桂的又一封求救信裡,多爾袞讀出了吳三桂處境之艱難。

他有足夠的籌碼來要挾吳三桂,他沒有聽吳三桂的走中、西兩協路線,而是直入山海關,決策判斷之準確迅速,讓人歎服。

他以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為先鋒,下令與大順軍廝殺,以逸待勞,真正是不費吹灰之力便大獲全勝。

歷史的機會轉瞬即逝,多爾袞便是把握那機會的人。

一六四四年的最後贏家無疑是多爾袞,然而他並不是歷史的贏家,六年後,多爾袞病故,順治剝其封號,掘其墳墓,太多的功過,只能任由後人去評說。

歷史不是由一人來書寫的,而是各個關鍵人物的合力作用,百轉千回之後,才有瞭如今的定局。

總體來看,《公元一六四四》是一部震撼有力的紀錄片,蘇楊的解說大氣且富有活力,幾個演員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崇禎的流淚,李自成的吶喊,吳三桂的回頭,多爾袞的瞄準,都已成為了蕩氣迴腸的經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