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關係遍佈朝野,抗日英雄、開國皇帝都曾在他家謀生!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關係、重視人脈的國度,一個人要想成事除了必不可少的個人能力以外,其人脈資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如果擁有出色的能力以及豐富的關係,那麼他發展的道路將會充滿光明。但是如果不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就有可能將人生喜劇變成悲劇,甚至對他人乃至社會造成影響。

李如鬆就是這麼一位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他的祖上是從朝鮮內附過來的移民,後來被封為世襲的鐵嶺衛的指揮官(相當於軍分區司令)。但是到他父親李成樑一代,家道已然中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沒有考中舉人,也沒有錢去京師繼承爵位,幸好當地的巡按御史賞識他,才資助他去了北京。李成樑雖然讀書寫八股不行,但是打仗卻是一把好手,在遼東一帶平定了土蠻等一系列少數民族的叛亂和騷擾,手下有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部隊(史稱遼東鐵騎),官爵也逐漸升到遼東總兵、寧遠伯。他的兒子也因他的功勞,受恩封官。

他的關係遍佈朝野,抗日英雄、開國皇帝都曾在他家謀生!

李成樑

李如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在他少年時,他的父親為他請了一位家庭教師,這位家庭教授就是徐渭,也就是著名的大才子徐文長。

徐渭早年曾經做過直浙總督胡宗憲的幕僚,直接參與了嘉靖年間江浙一帶的抗倭戰爭。與他在一起並肩作戰的還有一位將軍,就是名震千古的戚繼光。戚繼光離開江南以後來到北方做薊門總兵,也正是他將徐渭推薦到李成樑家中做家庭教師的。在李家,徐渭將其畢生所見所學傳授給李家的公子,其中就包括了他在抗倭前線的種種見聞,這對當時還年少的李如鬆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他的關係遍佈朝野,抗日英雄、開國皇帝都曾在他家謀生!

徐渭的作品

由於父親的軍功,李如鬆初入官場就被封為都指揮同知(大概類似於現在的警備區副司令)這一高級官銜。而他也沒有愧對自己的頭銜,年紀輕輕就立下了無數戰功,其中就包括了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平寧夏哱拜之亂。而在哱拜的叛亂結束不久以後,壬辰倭亂就爆發了。

他的關係遍佈朝野,抗日英雄、開國皇帝都曾在他家謀生!

李成樑戎裝像

此時的日本剛剛結束了戰國時代,由織田信長完成了統一,並在豐臣秀吉的領導下逐漸有了覬覦東亞大陸的想法。在豐臣秀吉的計劃裡,日本的擴張分三步:拿下朝鮮——攻克中國——吃掉印度。他甚至狂妄地對自己的養子說:“拿下了明國,你就是中國的關白(即宰相)!”

他的關係遍佈朝野,抗日英雄、開國皇帝都曾在他家謀生!

豐臣秀吉塑像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農曆壬辰年),日本海陸軍並進,對朝鮮發動進攻。朝鮮是大明的附庸,數百年都不操練士兵,其軍事實力可謂一觸即潰。日軍登陸後即勢如破竹,不久便攻陷朝鮮京城,朝鮮王室也被迫西渡鴨綠江,到中國避難。為了保護自己的附庸,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大明帝國決定出兵朝鮮。

起初明軍由於對日軍實力估計不足,只派出千餘人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最終全軍覆沒。隨後明朝政府開始重視起這次的戰事,並且迅速集結了當時國內的各支精銳部隊共計四萬餘人,其中就包括了威震東北亞的遼東鐵騎,還有“凡百餘戰,未嘗一敗”的戚家軍。這支部隊由兵部侍郎(即國防部副部長)宋應昌協調指揮,軍事統帥就是具有朝鮮血統、剛剛從寧夏前線凱旋的李如鬆。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李如鬆率領大軍進攻朝鮮首都平壤,在戰鬥的過程中,明軍廣泛採用了當時在世界都屬先進的火器(如購自葡萄牙的佛朗機炮等),而日軍的火器及人數均劣於明軍,只能據城死守。在對戰場地形作出系統考察後,李如鬆決定進攻平壤城西、南、北三個方向,留出東門(即所謂“圍師必闕”,且東門面臨大同江,在正月的朝鮮早已寒冷刺骨),並在日軍撤退方向設有伏兵。在戰鬥過程中,李如鬆命手下將領化妝成戰鬥力較差的朝鮮軍,進攻由朝鮮偽軍把守的南門,迅速將南門攻破。日軍儘管頑固抵抗,但在明軍猛烈地炮火轟擊下依然無法抵擋,只能被迫渡過大同江,沿路又被明軍阻擊,損失慘重。

他的關係遍佈朝野,抗日英雄、開國皇帝都曾在他家謀生!

平壤大捷

明軍(因為朝鮮陸軍基本已經損失殆盡,陸戰完全依賴明朝)在攻克平壤以後,兵鋒直指王京(今首爾)。而在通往王京的道路上,李如鬆的偵查部隊在碧蹄館遭到日軍圍堵,李如鬆趕去援救,不想未能起到援助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日軍在得知明軍主帥來到前線後,立刻不顧一切地向碧蹄館集結,意圖將李如鬆“斬首”,以逆轉不利的戰局。所幸李如鬆英勇非凡,其率領的親軍又是遼東鐵騎中的佼佼者,精銳中的精銳。在碧蹄館,明軍以數千騎兵對抗數萬日軍,並且不落下風,隨後明軍援軍到達戰場,而日軍在與李如鬆的纏鬥中未能佔到便宜,還接連損失了數位大將,又面臨明軍的反撲,自然無心戀戰,隨即撤出戰鬥。碧蹄館戰役雙方均未能達到主要作戰目的:明軍未能繼續南下光復王京,進攻的步伐自此停滯;日軍也沒有達到斬首李如鬆的目的,雙方在朝鮮進入僵持階段(這與三百五十餘年以後的朝鮮何其相似乃爾)。

他的關係遍佈朝野,抗日英雄、開國皇帝都曾在他家謀生!

碧蹄館之戰

人都是複雜的,也是多面性的,這一點在朝鮮戰場上的李如鬆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徐渭的教育下,李如鬆認真學習了《紀效新書》這一經典著作,為其日後對日作戰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平壤大捷中,李如鬆作為一位指揮官,將其指揮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對戰場的判斷以及敵人心理的把握都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面對易守難攻的平壤城,而己方兵力又沒有絕對的優勢的情況下,李如鬆將軍力分而不亂,針對各方向敵人的守備特點作出不同的部署,因而取得了決定意義的勝利。而在碧蹄館之戰中,李如鬆過於急功冒進,作為軍隊主帥貿然深入敵人重圍,險些命喪敵手。實際上,由於過於優渥的家庭環境,李如鬆的性格特徵是非常傲慢不遜的,對待下級軍官的態度經常是嚴厲甚至是嚴苛的。明軍駐防點各不相同,南北有差,南北軍之間的誤會和隔閡頗深。而李如鬆作為統帥,不能很好的調節南北之間的矛盾,反而在攻堅時有意使戚家軍等南軍頂在前面,造成矛盾日益加深。而由於在碧蹄館其自信心嚴重受挫,加上明軍在朝鮮後勤供給不足(朝鮮政府極其流氓,要明朝出兵但又藉口國內經濟凋敝拒絕為明軍提供補給),戰爭的腳步也就此停滯數年之久,這不能不說是李如鬆的性格缺陷所導致的遺憾。

而李如鬆對於自身實力的過分信任甚至可以說是自戀,也終究造成了他自己的人生悲劇。在明朝和日本第一次就朝鮮問題議和以後,李如鬆回到遼東戰場,接替他已經基本進入退休狀態的父親,繼續對土蠻的打擊。不久,他再次帶領少量騎兵突進,只是這次幸運女神沒有眷顧他,他沒能突出重圍,英勇殉國。

李如鬆的死對明朝政府而言是一筆無可估量的損失。不久以後爆發的第二次朝鮮戰爭,明朝軍隊失去了一位精通對日作戰的將領,造成在前期戰鬥中明軍損失較為嚴重。而由於遼東形勢吃緊,朝廷又無將可用,就只好把已經退休的李成樑再次請出山。已經老眼昏花的李成樑打了一輩子蒙古人,卻放鬆了對女真人的警惕,還將他俘虜為家奴的一個女真青年放回去,甚至幫助他掃平了女真的其他部落。李成樑還將遼東新開墾的許多土地全部廢棄,以武力逼迫那裡的人民內遷,將這些黑土地白白送給了外人(也就是女真)。在李成樑去世之後不久,這位女真青年便宣佈“七大恨”,在薩爾滸嚮明朝扣動了扳機,他就是清朝的開國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他的關係遍佈朝野,抗日英雄、開國皇帝都曾在他家謀生!

薩爾滸之戰

做一個設想,如果李如鬆能謙遜一些,性格能沉穩一些,不過分信任自己的武力和遼東鐵騎的實力,那麼可能明軍就能順利攻佔王京,而不會拖到五年後才解決戰鬥;他自己也不會英年早逝,完全可以繼續坐鎮遼東,那麼努爾哈赤要想興起也不會那麼容易。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自負的公子哥李如鬆懷著無盡的遺憾戰死,王朝也漸漸走向覆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