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代宣德爐最有名氣 卻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價格低迷

說起“香爐”,得先說幾句我國古代的焚香習俗。

古時候,通常人們為了禮儀而將衣服薰上香氣,但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內,焚上一柱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

因此,中國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陶、瓷、銅、鐵、瓦為材料製成的香爐。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成為銅香爐製作的巔峰時期。

為什麼明代宣德爐最有名氣 卻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價格低迷

諸多史料介紹宣德爐的來歷是:宣德爐是由明宣宗即宣德皇帝朱瞻基親自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

鄭和先下西洋期間,從暹羅國進口了一批風磨銅(紅銅),數量只有三萬九千斤。後經宣德皇帝下令添加金銀十二煉後鑄造銅器。

而且宣德皇帝還親自督辦和驗收這批銅器,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製造香爐,朝中大臣有30餘人參與監製和管理。

所鑄之銅器除部分歸宮廷留用外,其它部分奉敕分與諸王府。所以當時一般百姓人家是根本得不到這精美銅器的。

這批進口紅銅本來不多,翻番下來,就只剩不到一萬多斤了,所以據傳一共只鑄造出3000座各式香爐。

宣德爐從明宣德年間開始鑄造,一舉成功之後名揚後世,千白年來盛名不衰。而且由此,導致此後不管哪個朝代鑄造的這種銅爐,都被人們習慣稱為宣德爐。

有研究者認為,明代宣德爐的誕生,揭開了中國製銅史的新篇。與此前的銅器對比,明宣德的銅器有一個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開始使用黃銅做為原料。

還因為宣德爐做工足夠精細,而且造型美、耗材貴,十分珍稀。致使其從鑄造開始就炙手可熱,千金難求一得。

最簡單的哲理是“物以稀為貴”。雖然存世的“宣德爐”並不少,關鍵是真品稀見。

歷史上很多人懷疑至今存世宣德爐的真實性。認為,全世界還沒有一件宣德爐能被公認為真品。

明朝中期許多商賈、收藏家開始以重金求購宣德爐。到了明朝晚期,宣德爐的價格已被哄抬的很高。

從明代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於是世間也就出現了宣德爐“當代仿”、“明代中期仿”、“、明末和清初仿造”、“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等幾類,令人眼花繚亂。

為什麼明代宣德爐最有名氣 卻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價格低迷

明代人開始喜愛用香爐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受宋代文化的影響。

宋代與明代中間隔著元代,而元代是漠北蒙古人統治天下的時期,它在文化傳承上跟宋代有很多差異。到了明朝恢復了以漢文化為主的歷史,這時的人們非常渴望漢文化,懷念宋代的文化氛圍。

而宣德爐在工藝和文化含量上,也開一代銅器之先河。

首先,它把中國古代的銅合金技術推向高峰,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宣德爐採用失蠟法鑄成,經打磨後找不出拼模和鑄口的痕跡。

其次,爐體結構分為爐耳、爐身、爐足三部分。造型的差別也在爐耳上得到一定體現,如沖天耳式端莊中正,多用於祭祀;蚰耳式圓融小巧,多安置在書房;雙魚耳式像兩尾游魚,多擺放在臥室;橋耳式靈活的曲線構築出獨有韻味的線條,多放置在課堂書塾。此外,也有的爐不飾耳,通身素光不作紋飾,以盡現宣德爐美麗古樸的銅色和莊重的造型。

據介紹,宣德爐細分則有40多種色澤,突出的為五等色。即慄殼、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經紙的色澤為第一。精品的宣德爐鎏金的爐腹下,鑄有祥雲湧起的圖形,鎏金的爐口下部為祥雲翻覆模樣。

除色澤優美外,宣德爐還具有器型周正、線條簡潔、端正靜雅、氣度沉穩等特點。

宣德爐所蘊含的文化藝術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將相,商賈,下至庶民無不為宣德銅器之魅力所折服。

為什麼明代宣德爐最有名氣 卻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價格低迷

宣德銅器銅質精良、精細,在暗淡處能發現奇異的光澤。明代名臣----曾任景泰朝兵部尚書的于謙,就對宣德銅器之美作過這樣評價:“色似黃金,音如鐘磬”;明嘉靖著名書法大家、文史學家祝允明,讚歎宣德銅器:“當與商彝周鼎共寶、金玉同價,金玉恆有而宣銅彝器傳世頗稀。”

明朝萬曆年間,鑑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曾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後人炒作並抬價宣德爐的原因之一,還因為宣德皇帝下令鑄好這批銅器後,就封窯不鑄了,七年後宣德皇帝駕崩,使之成為絕品。宣德爐等宣德銅器,都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銘文,其字體工整規範、氣韻連貫、剛勁有力,應當是當時書法大家手書。

關於宣德爐的來歷傳說,主要兩條:第一種,說是官內佛殿失火,金銀銅像都被熔成液體,於是宣德皇帝命令將其鑄成銅爐。不過這個說法普遍被認為是明末文人所杜撰。

第二種說法,為各界人士所偏重相信。即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參照皇府內藏的宋代名窯瓷器的款式,及有關史籍記載,設計和監製。

為什麼明代宣德爐最有名氣 卻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價格低迷

據說,為保證銅製香爐的質量,宮廷御匠稟告皇上朱瞻基,想要誅造出上等香爐,銅料得精煉六遍。煉一遍,耗費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本來工匠害怕宣德帝遷怒治罪,可這位宣德帝朱瞻基精品意識更強,他當即下旨,決定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再翻番,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

於是工匠們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珍貴金屬,與紅銅一起入爐十二次冶煉。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在宣德三年把極品銅香爐製作成功。

世間流傳,在宣德爐封窯停止鑄造後,部分曾負責“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過仿造。

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完全可與真品媲美,既使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各地大博物館內雖然收藏諸多宣德爐,但哪一件是公認的真品和不好說。因此,鑑別真假宣德爐,已成了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

北京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組組長、研究員李米佳認為,目前所說的“宣德爐”,實際上是一種泛稱,它並不僅指宣德年間所造香爐,也泛指與之形制相近的銅爐。據記載,明代宣爐除了供御用和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著名寺院外,流傳非常廣泛,以致現在宣德爐隨處可見,而真正的正宗原品竟然無跡可尋了。

也正因為真假難辨,使刻有宣德款識的銅香爐,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價格十分低廉,遠不如其它造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價格。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