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大臣得罪皇帝,武士用金瓜砸了他17下,錦衣衛出手救他一命

歷朝歷代的大臣中,明朝大臣被公認為最有氣節的一批人。有明一代三百年間,敢於批龍鱗捋虎鬚、犯言直諫的忠直之士代不乏人。即使是面對錦衣衛和東廠這樣令人膽寒的特務機構,也絲毫沒能阻止那些赤膽忠心的忠臣,從朱元璋時代的葉伯巨,到明成祖時期的鐵鉉、景清,嘉靖帝時期的楊廷和、楊慎、海瑞,天啟年間的楊漣、左光斗,哪個都敢梗著脖子跟皇帝叫板,寧肯掉腦袋不肯讓步,讓明朝皇帝們沒脾氣。

明朝一大臣得罪皇帝,武士用金瓜砸了他17下,錦衣衛出手救他一命

海瑞的耿直倔強是出了名的,但他和有個人比起來還要略遜一籌。此人就是明朝中期四朝元老李時勉。《明史》記載,李時勉“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一生侍奉過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四代皇帝,對誰他都敢直言不諱,什麼難聽話都敢說,哪個皇帝被他氣得不輕。

明朝一大臣得罪皇帝,武士用金瓜砸了他17下,錦衣衛出手救他一命

李時勉是永樂二年進士,此後一直在翰林院供職長達十幾年,因為人耿直倔強,不會逢迎諂媚,一直未獲升遷。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不顧朝野大臣一再反對,一意孤行遷都燕京。遷都之舉是非對錯一言難盡,但一貫獨斷專行的朱棣,最不喜歡聽到反對遷都的意見。很多大臣因此遭到處罰。遷都不久,紫禁城三大殿遭雷火焚燬,明成祖更是鬱悶無比,心情極端低落。

李時勉卻偏偏挑這個時候給朱棣上書,“言營建之非”,擺事實講道理,全方位多角度,把朱棣遷都之舉批駁的一無是處。朱棣本來就是個暴脾氣,又正在氣頭上,拿著李時勉的奏疏一看,登時火冒三丈。《明史》形象記載了朱棣的舉止:“怒抵之地,復取視者再”。氣的把奏疏摔到地上,撿起來再看看,又摔到地上,反覆數次。不過朱棣不愧是一代雄主,頗有肚量,生氣歸生氣,知道李時勉是個直性子,並未難為他。

明朝一大臣得罪皇帝,武士用金瓜砸了他17下,錦衣衛出手救他一命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史載這個明仁宗“端重沉靜,言動有經”,是個儒雅文靜之人。明仁宗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愛惜黎民,是個稱職的皇帝。誰知李時勉偏偏雞蛋裡挑骨頭,抓住明仁宗在給父皇服喪期間親近妃嬪的事,大做文章,在奏疏裡把明仁宗好一頓痛批,說皇帝違背禮制,是對先帝大不孝,說得明仁宗簡直成了衣冠禽獸。明仁宗盛怒不已,當即命人把李時勉召進宮中,當面理論。李時勉進宮後依舊“對不屈”,在朝廷上跟皇帝當面對著幹,一點面子也不留。明仁宗氣得當場命令武士用金瓜砸李時勉。

明朝一大臣得罪皇帝,武士用金瓜砸了他17下,錦衣衛出手救他一命

《萬曆野獲編》記載,明仁宗“命金瓜武士撲之,凡十七瓜而肋斷”,砸了他十七下。《明史》記載,李時勉“肋折者三”,砸斷他三根肋骨,然後把他關入詔獄。明仁宗對李時勉的“無禮”之舉耿耿於懷,直到臨死前還對李時勉餘怒未息,唸唸有詞:“時勉廷辱我。”

明朝一大臣得罪皇帝,武士用金瓜砸了他17下,錦衣衛出手救他一命

李時勉“抗打擊能力”是真強,捱了十七金瓜,雖然傷得不輕,但卻挺了過來,性命無礙。不過這都要歸功於一個錦衣衛的出手相助。《明史》記載,負責看押李時勉的一個錦衣衛千戶,受過李時勉的恩惠,他為了報恩,對李時勉悉心照料,甚至擔著天大的風險,從外面找郎中給李時勉診治,李時勉這才得以死裡逃生。這個錦衣衛的舉動倒是徹底逆轉很多人心目中冷麵殺手的單一形象。不過這也是李時勉之前所做一個善行的結果。

明朝一大臣得罪皇帝,武士用金瓜砸了他17下,錦衣衛出手救他一命

明代文人祝枝山的《野記》裡,記載了李時勉的和這個錦衣衛千戶之間的一段故事。某年正月十五之夜,李時勉外出觀賞花燈,他的僕人無意中從地上撿起一支金釵,李時勉一看此物精工細作,價值不菲,想到丟失金釵的人一定會很著急,於是花燈也不看了,趕緊回家寫了一則類似於“失物招領”的告示,貼在自己大門上。幾天後一個婦人登門前來尋找,聲稱金釵是她不慎丟失的,金釵原有一對,十五夜裡她去看燈,不慎遺失一支,百般尋找不見,聽說李翰林家大門上貼著尋物啟事,她才找到這裡。李時勉二話沒說就把金釵還給了她。她的丈夫就是後來救李時勉的錦衣衛千戶。李時勉拾金不昧,種下一段善緣,陰差陽錯之間成了“善有善報”的典範。

從這件小事就可看出,李時勉確實是個至誠君子,坦蕩無私。明仁宗死後,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他最初對李時勉觸怒父皇的事也不能忘懷,一度想殺掉他。問明原委後,明宣宗知道李時勉是出於忠心,他心境豁達,明辨是非,並沒有再難為他,反而繼續任用李時勉。李時勉最終以七十七歲善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