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明之將傾 卻被明英宗冤殺!

大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英宗御駕親征,五十萬明朝大軍劍指瓦刺。雙方的對比,無論從哪方面對比,大明朝都是佔有優勢的。可是佔有優勢的大明王朝在土木堡卻敗了,敗得莫名其妙,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英宗被瓦刺也先可汗生擒。土木堡驚天之變傳來,北京紫禁城中後宮皇后嬪妃哭聲一片,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在爭著逃跑路線,這一切與三百年前的大宋東京城的情景何其相似,甚至更加嚴重,剛剛立國還不到一百年的大明王朝突然天塌地陷,似乎是已經走到了亡國的邊緣。

此人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明之將傾 卻被明英宗冤殺!

土木堡之變

然而,在所有人都在準備逃跑的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改變了歷史,大明王朝因為有了他,沒有重蹈三百年前宋朝的悲劇。他就是大明王朝一天縱之才于謙!

此人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明之將傾 卻被明英宗冤殺!

影視作品中的于謙

也先借機送英宗回京,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于謙為應急,先聯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於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並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至京勤王。

此人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明之將傾 卻被明英宗冤殺!

明英宗

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脫脫不花掠過大同,奪下紫荊關兵分兩路:一路由古北口、密雲進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從宣府、洪州進攻,30000人左右。兩路軍最終在居庸關以西的白羊口會合,瓦剌軍長驅直入直抵京師。于謙親自領兵22萬,列陣於九門外,親自披甲執銳,於是,京師各地士氣大振。侍郎吳寧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謙親自列陣於德勝門外。十月初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於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敗瓦剌先鋒官,首戰告捷,軍心大振。

此人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明之將傾 卻被明英宗冤殺!

影視作品中的瓦刺也先可汗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三日,也先進攻德勝門。石亨,範廣等將領在民間的土房內埋伏,二人大敗敵軍。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也先轉而攻打西直門,又大敗十四日,戰於章儀門,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勝!此時,圍攻居庸關的瓦剌軍與守軍大戰七天七夜,還是大敗!各地勤王的軍隊也已經快到達京城,也先在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向回良鄉逃去。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直追,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最終在於謙的努力下,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大明江山轉危為安!

此人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明之將傾 卻被明英宗冤殺!

明代宗

然而,明朝的大英雄于謙未曾料到的是明英宗南歸後,代宗和英宗兄弟之間,因為帝位皇權產生了激烈鬥爭。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太上皇英宗復辟,隨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於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史稱奪門之變。《明史》稱讚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此人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明之將傾 卻被明英宗冤殺!

于謙 《石灰吟》

于謙一生只知謀國不知謀身,他忠心報的是國,卻不是皇帝!也正是因為此更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正如他寫的《石灰吟》所說的一般: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