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真實的自我

明道 大學 國學 孟子 58分享 58分享 2017-09-25

尋找真實的自我

●●●

尼采曾經說過,“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事故而實際罷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以及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尋找真實的自我

這個功利浮躁的時代,有時候會覺得真誠的人在逐漸減少,“偽裝”的人在增多。很多年輕人受浮躁社會風氣的影響,變得早熟而事故,缺少生氣。現實當中,你會發現,很多人有基本的物質保障,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但就是快樂不起來,總覺得人生缺少意義,不帶勁。大學生中也普遍存在這種狀態,因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

尋找真實的自我

尋找真實的自我

提高認知

明道 積義

尋找真實的自我

如何消除這種焦慮的狀態,尋回真實的自我?答案是,提高認知,明確自身的定位和階段性的任務。我在第二篇文章《為什麼理論比實踐更重要》中,談到了學習理論和提高認知的重要性。坦蕩、包容、成熟的心態的形成,需要你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歷。孟子曾經說過,培養浩然之氣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道”,提高人對“道”的領悟;二是“積義”,即堅持不懈地做“天民”所應該做的事情。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道,又長期行義,在他身上自然就有浩然之氣。但如果有一點勉強,浩然之氣便會消失。

能夠“明道”和“積義”,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舉個例子,當你覺得心累,人生毫無意義時,你看到了弗蘭克爾寫的《活出生命的意義》,突然對人生意義這一“道”有了頓悟,你知道,原來,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人生的意義:第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熱愛的職業;第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或去愛某個人;第三,坦然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並超越它。你明白了這個“道”,並開始“積義”,尋找自己熱愛的職業,或者去愛某個人,你的心靈很快會快樂起來。

再舉一個例子,當你看到馮友蘭先生關於人生四種境界的描述,發現,原來人生境界可以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豁然開朗,一瞬間瞭解了自己的定位,並且有了努力的空間,內心無比歡快。瞭解了人生境界這個“道”,就可以開始“積義”,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情。

再舉一個例子,你看到了梁漱溟先生關於人生三大問題的解讀,發現,原來我們的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階段是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孔子說“三十而立”,要達到三十而立,在年輕的時候必須奮鬥,使得自己有能力在社會立足,並且不受制於物質,方才能算是解決了人與物之間的問題。第二階段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十而立後,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要面臨更為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家裡,要處理好與愛人的關係、與兩對父母的關係、與孩子的關係、與兄弟姐妹的關係,而在單位,要處理好與上級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與下級的關係。另外,你還得處理與朋友、與同學的關係。如果在第二階段,你不懂得調整自身角色,那麼任何一對關係的破裂都會導致不和諧,影響到你的狀態。第三階段是人與自己內心的問題。順利度過前兩個階段,即實現財富自由,能夠合理處理各種關係。之後,會進入第三個階段,開始思考作為人這一存在物,它有什麼存在的意義。當你知道人生的三個階段這個“道”後,你便能明確自身的定位,知道自己在相應的年齡段應該做什麼。

尋找真實的自我

前邊說過,成熟的心智需要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歷,急不得。心智的發展有三個階段,我們援引一個佛偈來說明。一座寺廟裡,弟子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覺得自己有所進步。師傅指著遠處的青山和綠水,問徒弟,“你看到了什麼。”徒弟很詫異,說“山是山呀,水是水呀。”師傅知道徒弟缺少歷練,搖搖頭說,“你到山下去修煉三年,三年後回來找我。”三年時間過去了,弟子在山下經歷了很多痛苦和挫折,臉上已經失去了那份純真。師傅見到弟子,還是重複了三年前的問題,弟子這一次有了不一樣的見解了,他很消極地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師傅知道他經歷了很多磨難,感受了人間的人情冷暖,內心彷徨迷茫。師傅說到,“你還未覺悟,再到山下修煉三年。”三年後,弟子終於頓悟了。師傅還是問了老問題,弟子這一次的回答是,“看山還是山,看山還是水。”

尋找真實的自我

我們來看下一名大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剛入學時,非常單純,信任輔導員、班主任和助班,非常聽話。這是心智發展的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度過適應期後,很多學生已經熟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有了自己奮鬥的目標,在行動中體驗了複雜的人際關係,社會閱歷不斷增長。在經受了不少困難和挫折之後,大部分學生會開始倦怠、消極。這個階段如果無法跳躍,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變得偏激,甚至質疑和批判人性和社會。這是心智發展的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進入第三階段,達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狀態,需要長久的磨練。(只有少部分學生能進入第三階段)

尋找真實的自我

唯有修煉心性

才能尋回真實的自

什麼磨練呢?心性的磨練!唯有修煉心性,人才能尋回真實的自我。孟子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發展人的本心,便知曉人的本性。知曉人的本性,也就知道了天道。通俗點講,修煉心性有三個階段,即知心、知性、知天。

知心,即能夠體察自身作為人所擁有的一切情緒(喜怒哀樂等),並接納這些情緒。知心,可以使你心靈安定。道教中有“無為”的理念,它隱含著一個基本前提,“為”。只有“為”,你才能做到“無為”。曾經受過痛苦,才能知道真正的痛苦,也才能放下痛苦。曾經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曾經牽掛,才能了無牽掛。人吶,不能只執著於順境,喜怒哀樂都是財富。要理解各種感受,只有擁有了所有的感受,才能心安,否則,任何一種感受的衝擊都會失去自我。

學會接受

尋找真實的自我

知性,即推己及人,人性的基本屬性是相似的,當你能瞭解作為人的“自己”時,便能領悟人性的善與惡。知性,讓我們能包容一切善惡。人性是複雜而無法揣度的,它有三個致命弱點:一是與生俱來的嫉妒心。人總是偏愛他人的不幸,而嫉妒他人的幸福;二是無時不刻的謊言。人總是為了“合理化”自己真正的動機而編造各種謊言。三是慾壑難填的貪慾。人總是勇於“荊棘叢中”下足而經受不住“月明簾下”的誘惑。現實社會中充滿了兩樣最基本的東西,一是誘惑——色、權、錢、名等等;二是恐懼——生、老、病、死等等。

尋找真實的自我

學會 包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拒絕誘惑。瞭解萬物演化,知悉生命規律,克服恐懼。唯有拒絕誘惑,克服恐懼,才能做回真實的自我。在現實中,95%的人沒有特殊的天賦和才能,不能認識自己的使命,很難戰勝誘惑和恐懼。唯有修煉,才能戰勝二者,才能獲得更高的生命境界。

知天,是指能夠理解萬物演化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機制。一個人如果能夠知心、知性、知天,那麼,他的心智就能進入第三個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真正做到莊子所說的“外化而內不化”,在生活中行為舉止與他人無異,能夠很好地融入群體中,但精神世界與“道”一致,無比充實。這種人,是真正成熟的人,他們謙卑,懂得包容他人,給人以舒服和真誠的感覺。

老子說過,“少則得,多則惑。”一個人,在年輕時候,看了一些書,有了一些社會閱歷,感覺自己“很厲害”,便洋洋得意。但當他書讀得越多,經歷的事情越多後,反而開始迷惑,並顯得不自信了。這便是成長。此時,如果他能繼續堅持修行,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並保持謙卑的姿態,他便能真正認識自己,尋回真實的自我(無所住而生其心)。

作者 餘祥 微信公眾號 餘哥暢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