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效仿元代宗王出鎮制度,分封子侄為王,鎮守各地。

建文帝即位後,力行"削藩",遭到燕王朱棣的極力抵制。建文帝派人祕密逮捕朱棣,事洩,朱棣以"清君側"為口號舉兵造反。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建文帝朱允炆

燕王造反

燕王造反之後,建文帝先後派遣殘存的"淮西勳貴"將領耿炳文,還有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北伐,卻先後失敗,反映出這個時候的明朝武將,經歷過"胡藍黨案"的屠戮之後,殘存將領的軍事能力甚至已經不如被朱元璋培養的諸王了。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靖難之役

在"靖難之役"的四年戰爭中,朱棣依仗著自己傑出的軍事能力,統率著北部邊疆的騎兵部隊,與佔據人數優勢的中央軍隊長期僵持不下。後來接受從建文帝那裡逃來的宦官建議,改從水路,率軍南下。結果,駐守在南京城外的陳瑄,率領水師投降了朱棣,被削藩之後,留在京中的谷王也打開城門,建文帝僅僅率領少數幾名近臣,潛逃出城。

朱棣從而奪取了皇位。在明代的蒙古草原長期流傳著朱棣是元順帝遺腹子的傳說,朱元璋確實經常娶死去的部下或者對手的老婆為妻,也確實曾經娶元順帝的妃子為妻,但是朱棣並非順帝所生。這個傳說的流行,其實反映了蒙古在復興"大元"無望的情況之下一種阿Q式的自我安慰。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朱棣

朱棣開疆拓土

朱棣雖然取得了皇位,但是卻篡取而得的,沒有政治合法性。為了彌補這個問題,針對採取開拓邊疆的做法,來贏得輿論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有個著名的"二世現象"。也就是說,在歷代王朝裡,第二任皇帝,或者奪取了第二任皇帝皇位的第三任皇帝,往往都採取開拓邊疆的做法。

開國時期,政權在建立之初還很粗糙,皇室內部的爭權奪位比較普遍,皇位傳遞往往會出現問題,通過武力或陰謀奪取皇位的不在少數。為了彌補得國不正的形象,就開拓邊疆的作法,從而樹立威望。比如秦始皇本來打算傳位給長子扶蘇,卻被胡亥奪位,胡亥為了隱瞞自身的行徑大修長城。隋文帝本來想把皇位傳給太子楊勇,結果楊廣殺死太子,自立為帝。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隋運河

為了弘揚自身的形象,楊廣開通大運河,修築長城,東征高麗。唐太宗同樣殺兄弟、逼父皇,獲得了皇位,在即位之後同樣掀起了開拓邊疆的潮流。北宋太祖死後,弟弟太宗即位,一直流傳著"斧聲燭影"傳說,宋太宗成為皇帝之後,同樣多次發動北伐。而朱棣,也同樣如此。

朱棣向北五次進入漠北草原,三次遇見了敵軍,兩次沒遇見就撤回了來,先後沉重打擊了韃靼、瓦剌與兀良哈,這也就是所謂的"五徵三犁"。朱棣向南進入中南半島,恢復了五代以前對安南,也就是古交阯的直接統治。朱棣向東南海域六次派遣鄭和下西洋。可以講,朱棣完全改變了朱元瑋在邊防政策上的防禦基調。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朱元璋在諸王取代武將,駐守北部邊疆之後,一直嚴格禁止諸王擅自進入漠北,蒙古獲得了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機會。"靖難之役"中,建文朝廷對燕王採取包夾措施,先後抽調了開平衛、宣府前衛、遼東都司、東勝諸衛的軍隊,不斷圍攻北平。與此同時,朱棣又採取計策,裹挾了寧王,把寧王節制的北平行都司軍隊徵調南下。

這樣,明朝在漠南地區的防禦一下子就變得十分空虛。利用天賜良機,蒙古各部一方面繼續修整、恢復,另一方面開始南下漠南地區。而此時,燕王與中央軍隊打得正厲害,沒辦法騰出手來與蒙古作戰,只能與蒙古各部講和,避免腹背受敵。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朱棣即位之初,由於內戰的原因,明朝國力十分困難。蒙古各部於是開始南下,嚮明朝索要大量經濟物資。朱棣最初覺得國力匱乏,尤其馬匹十分缺少,因而採取了忍讓的政策,經過幾年的恢復,朱棣覺得實力差不多了,就派遣"靖難勳貴"中的第一武將丘福,統率10萬軍隊北伐。儘管在出徵之前,朱棣向丘福面授機宜,讓他警惕蒙古人慣用的誘敵深入的戰術,但最後丘福還是十分輕敵,鑽入了蒙古人的包圍圈,全軍覆沒。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靖難勳貴"多數都是出身於衛所一級的低級別將領,軍事能力與開國功臣相比,差遠了。既然武將能力不行,無奈之下,朱棣只能親自上陣,先後發動了五次親征,利用人數上的絕對優勢,還有從交阯獲得的火器,三次沉重打擊了韃靼、瓦剌、兀良哈。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朱棣北伐

不過雖然"永樂北伐"基本實現了戰術目的,但是在戰略上,卻未能徹底征服蒙古各部,明朝還因為北伐,造成了財政危機。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最後一次發動北征,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原吉,明確表示反對,說現在國庫已經十分空虛,難以為繼了。朱棣很生氣,就把夏原吉下了監獄。

另外,朱棣北征雖然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仍然繼承了朱元璋的軍事規劃,把軍事防線定位在漠南地區,並沒有有佔領漠北草原的計劃,而是滿足於和蒙古各部建立一種鬆散的宗藩關係,封韃靼阿魯臺為"和寧王",封瓦剌馬哈木為"忠順王"。蒙古各部也讓然是叛服不常,被打敗了就接受冊封,明軍一走找機會就南下。比如韃靼在永樂末年,就攻陷了興和,興和地處陰山之脊,是明朝在北部邊疆很關鍵的一個點。興和丟了,再加上"靖難之役"中,大寧和東勝的軍隊也撤到北京以南了,明朝在北部邊疆的防線,反而向裡面退縮了。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秦漢以後,歷代中原王朝都在中南半島設置郡縣,進行直接的統治。但這一情況在五代、兩宋時期改變了。由於這個時期中原王朝國力衰弱,不具有直接統治中南半島的軍事能力,於是就在中南半島改變了統治方式,與當地的政權形成了鬆散的宗藩關係。但蒙元帝國憑藉強大的實力,再次實現了對中南半島的統治。蒙元帝國瓦解後,中南半島上的安南也開展起了獨立運動,還向北越過元朝疆界,佔領了中國西南邊疆的部分地區。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讓安南歸還所侵佔土地,當時的陳朝對此表示拒絕。朱元璋不願在西南邊疆大興兵戈,也就沒有徵伐安南。朱元璋去世後,明朝陷入"靖難之役"的內亂,而這個時候陳朝也發生了內亂,權臣黎氏滅亡了陳朝,建立了胡朝。朱棣即位後,陳氏後裔陳天平就跑到明朝,請求朱棣出兵,恢復陳朝。

與此同時,胡朝開始進攻中南半島南部的占城國。占城國是明朝的藩屬國,也向明朝求救。胡朝還不斷蠶食明朝的西南邊疆。最初朱棣仍然繼承了朱元璋的立場,沒有打算對安南用兵,而是派遣軍隊護送陳天平回安南,表達和平解決的願望。不料明軍卻在路上,遭到了安南的伏擊,陳天平也被殺了。朱棣十分生氣,覺得胡朝的強勢崛起,危害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全,對明朝的宗藩體系也構成了挑戰,於是派遣軍隊,發動對安南的進攻,很快便滅亡了胡朝。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滅亡胡朝之後,朱棣鑑於陳朝皇室也沒有了後裔,就乾脆繼承漢唐時期的政策,在安南直接設置交阯布政司,下設郡縣,從而在四百餘年後,再次恢復了中原王朝在中南半島的直接統治。但是,朱棣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進攻,僅僅限於對安南,並沒有對其他國家展開類似的軍事行動,而是仍然滿足於維持宗藩關係。

永樂時期,朱棣在開拓邊疆方面,還有一大壯舉是派遣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擴大了明朝的影響,東南亞和西亞的很多國家與政權,看到鄭和寶船的壯觀,和所帶貨物的精美,都十分震驚,就派遣使者前往南京,與明朝建立宗藩關係,開展朝貢貿易。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可見,朱棣為了彌補得國不正的形象,雖然對朱元璋採取的內斂的邊疆政策,有一定幅度的修改,在北方陸疆、南方陸疆,還有東南海疆,都邊疆開拓,但另一方面,除了恢復中原王朝在中南半島的直接統治之外,在其他地區一直都滿足於維持洪武時期已經確立的宗藩秩序。也就是說,朱棣的邊疆政策其實仍大體是追隨朱元璋的。

明朝到了朱棣手裡,為什麼大勢擴張

朱棣的這個作法也符合中國古代漢人政權的傳統。中國古代漢人政權以農立國,農業的收益較少,農業財政也就很薄弱,邊疆開拓往往成本較高,收穫不大,邊疆很多地區根本就不適合開展農業,因此在經濟上不划算。所以,漢人政權對於邊疆開拓,多數都採取謹慎的態度,滿足於在亞洲,尤其東亞、東南亞、中亞,維持以中國為中心的鬆散的"中華亞洲秩序",對於直接佔領周邊地區,並不熱情。受到這一傳統的影響,朱棣一方面積極開拓邊疆,但另一方面,並不直接統治,這與同一時期亞歐大陸其他文明積極擴張,佔領廣闊疆域是完全不同的,相應也就沒辦法承擔擔負全球一體化的責任,明朝這個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具備這個條件的,只是自己把機會放棄掉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