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3、4歲的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犟”,任性,不講理,對父母的干涉和指令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只要不按著他的意思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這可能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當孩子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內心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他們開始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秩序感運行,而一旦有人打破他的設想,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通過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不可逆性。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事,行為常常不容變通,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作對。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3、4歲的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犟”,任性,不講理,對父母的干涉和指令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只要不按著他的意思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這可能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當孩子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內心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他們開始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秩序感運行,而一旦有人打破他的設想,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通過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不可逆性。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事,行為常常不容變通,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作對。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經過了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對秩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對秩序的要求也開始上升到規則層面:

吃的蘋果不能有斑點;衣服要好看且整潔;一塊餅乾必須完整;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裡;紅燈亮了,即便沒有車也不能過馬路,甚至要求其他人也要遵守規則......這些都是完美敏感期的表現。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3、4歲的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犟”,任性,不講理,對父母的干涉和指令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只要不按著他的意思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這可能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當孩子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內心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他們開始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秩序感運行,而一旦有人打破他的設想,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通過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不可逆性。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事,行為常常不容變通,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作對。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經過了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對秩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對秩序的要求也開始上升到規則層面:

吃的蘋果不能有斑點;衣服要好看且整潔;一塊餅乾必須完整;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裡;紅燈亮了,即便沒有車也不能過馬路,甚至要求其他人也要遵守規則......這些都是完美敏感期的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這一敏感期一般出現在3歲至4歲的年齡段,到了5歲逐漸消失,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細節,追求完美。當然,如果沒有達到孩子的標準,他們可是會立馬變身“小惡魔”。

不論是執拗還是追求完美,面對孩子的敏感期,父母的理解包容和變通尤為重要,理解幷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團長認為,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成長。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3、4歲的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犟”,任性,不講理,對父母的干涉和指令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只要不按著他的意思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這可能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當孩子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內心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他們開始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秩序感運行,而一旦有人打破他的設想,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通過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不可逆性。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事,行為常常不容變通,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作對。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經過了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對秩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對秩序的要求也開始上升到規則層面:

吃的蘋果不能有斑點;衣服要好看且整潔;一塊餅乾必須完整;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裡;紅燈亮了,即便沒有車也不能過馬路,甚至要求其他人也要遵守規則......這些都是完美敏感期的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這一敏感期一般出現在3歲至4歲的年齡段,到了5歲逐漸消失,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細節,追求完美。當然,如果沒有達到孩子的標準,他們可是會立馬變身“小惡魔”。

不論是執拗還是追求完美,面對孩子的敏感期,父母的理解包容和變通尤為重要,理解幷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團長認為,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成長。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打死媽媽”、“討厭爸爸”、“屎粑粑”......各種狠話從孩子的嘴裡說出,除了生氣外,家長們可能也會大寫的蒙圈加疑問:我的孩子不愛我了嗎?為什麼會說出這些髒話?

不要太過擔心,孩子可能並無惡意,只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所謂詛咒敏感期,是指孩子到了3歲左右,接觸到髒話或詛咒性詞語,他會發現這些話很有力量,因為每次說出口,聽者都會有強烈反應,於是他非常感興趣,就越來越愛說。

如果你越在意,孩子可能就越愛講“髒話”。當孩子處於這一敏感期,建議家長不要過度反應,也無須灌輸大道理,因為一段時間後,他就會慢慢對“講髒話”失去興趣。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3、4歲的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犟”,任性,不講理,對父母的干涉和指令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只要不按著他的意思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這可能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當孩子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內心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他們開始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秩序感運行,而一旦有人打破他的設想,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通過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不可逆性。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事,行為常常不容變通,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作對。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經過了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對秩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對秩序的要求也開始上升到規則層面:

吃的蘋果不能有斑點;衣服要好看且整潔;一塊餅乾必須完整;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裡;紅燈亮了,即便沒有車也不能過馬路,甚至要求其他人也要遵守規則......這些都是完美敏感期的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這一敏感期一般出現在3歲至4歲的年齡段,到了5歲逐漸消失,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細節,追求完美。當然,如果沒有達到孩子的標準,他們可是會立馬變身“小惡魔”。

不論是執拗還是追求完美,面對孩子的敏感期,父母的理解包容和變通尤為重要,理解幷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團長認為,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成長。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打死媽媽”、“討厭爸爸”、“屎粑粑”......各種狠話從孩子的嘴裡說出,除了生氣外,家長們可能也會大寫的蒙圈加疑問:我的孩子不愛我了嗎?為什麼會說出這些髒話?

不要太過擔心,孩子可能並無惡意,只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所謂詛咒敏感期,是指孩子到了3歲左右,接觸到髒話或詛咒性詞語,他會發現這些話很有力量,因為每次說出口,聽者都會有強烈反應,於是他非常感興趣,就越來越愛說。

如果你越在意,孩子可能就越愛講“髒話”。當孩子處於這一敏感期,建議家長不要過度反應,也無須灌輸大道理,因為一段時間後,他就會慢慢對“講髒話”失去興趣。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當孩子3、4歲的時候,他可能會變成“十萬個為什麼”:

“天為什麼會下雨”“人為什麼要吃飯”“我們為什麼要上廁所”......

孩子的“為什麼”讓人應接不暇。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邏輯思維敏感期哦,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通過一問一答,孩子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3、4歲的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犟”,任性,不講理,對父母的干涉和指令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只要不按著他的意思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這可能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當孩子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內心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他們開始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秩序感運行,而一旦有人打破他的設想,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通過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不可逆性。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事,行為常常不容變通,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作對。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經過了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對秩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對秩序的要求也開始上升到規則層面:

吃的蘋果不能有斑點;衣服要好看且整潔;一塊餅乾必須完整;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裡;紅燈亮了,即便沒有車也不能過馬路,甚至要求其他人也要遵守規則......這些都是完美敏感期的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這一敏感期一般出現在3歲至4歲的年齡段,到了5歲逐漸消失,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細節,追求完美。當然,如果沒有達到孩子的標準,他們可是會立馬變身“小惡魔”。

不論是執拗還是追求完美,面對孩子的敏感期,父母的理解包容和變通尤為重要,理解幷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團長認為,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成長。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打死媽媽”、“討厭爸爸”、“屎粑粑”......各種狠話從孩子的嘴裡說出,除了生氣外,家長們可能也會大寫的蒙圈加疑問:我的孩子不愛我了嗎?為什麼會說出這些髒話?

不要太過擔心,孩子可能並無惡意,只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所謂詛咒敏感期,是指孩子到了3歲左右,接觸到髒話或詛咒性詞語,他會發現這些話很有力量,因為每次說出口,聽者都會有強烈反應,於是他非常感興趣,就越來越愛說。

如果你越在意,孩子可能就越愛講“髒話”。當孩子處於這一敏感期,建議家長不要過度反應,也無須灌輸大道理,因為一段時間後,他就會慢慢對“講髒話”失去興趣。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當孩子3、4歲的時候,他可能會變成“十萬個為什麼”:

“天為什麼會下雨”“人為什麼要吃飯”“我們為什麼要上廁所”......

孩子的“為什麼”讓人應接不暇。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邏輯思維敏感期哦,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通過一問一答,孩子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對自己也會產生強烈好奇心,突然有一天,他可能會問:我是從哪兒來的?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打聽出生敏感期,也意味著你該給孩子普及性教育了。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好奇?兒童性教育該如何做?做到哪種程度?性教育的界限在哪裡?團長曾經採訪過家庭性教育推廣人、親子性諮詢師王媛,就兒童性教育做了詳細解讀(

戳我查看

)。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3、4歲的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犟”,任性,不講理,對父母的干涉和指令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只要不按著他的意思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這可能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當孩子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內心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他們開始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秩序感運行,而一旦有人打破他的設想,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通過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不可逆性。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事,行為常常不容變通,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作對。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經過了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對秩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對秩序的要求也開始上升到規則層面:

吃的蘋果不能有斑點;衣服要好看且整潔;一塊餅乾必須完整;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裡;紅燈亮了,即便沒有車也不能過馬路,甚至要求其他人也要遵守規則......這些都是完美敏感期的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這一敏感期一般出現在3歲至4歲的年齡段,到了5歲逐漸消失,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細節,追求完美。當然,如果沒有達到孩子的標準,他們可是會立馬變身“小惡魔”。

不論是執拗還是追求完美,面對孩子的敏感期,父母的理解包容和變通尤為重要,理解幷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團長認為,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成長。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打死媽媽”、“討厭爸爸”、“屎粑粑”......各種狠話從孩子的嘴裡說出,除了生氣外,家長們可能也會大寫的蒙圈加疑問:我的孩子不愛我了嗎?為什麼會說出這些髒話?

不要太過擔心,孩子可能並無惡意,只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所謂詛咒敏感期,是指孩子到了3歲左右,接觸到髒話或詛咒性詞語,他會發現這些話很有力量,因為每次說出口,聽者都會有強烈反應,於是他非常感興趣,就越來越愛說。

如果你越在意,孩子可能就越愛講“髒話”。當孩子處於這一敏感期,建議家長不要過度反應,也無須灌輸大道理,因為一段時間後,他就會慢慢對“講髒話”失去興趣。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當孩子3、4歲的時候,他可能會變成“十萬個為什麼”:

“天為什麼會下雨”“人為什麼要吃飯”“我們為什麼要上廁所”......

孩子的“為什麼”讓人應接不暇。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邏輯思維敏感期哦,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通過一問一答,孩子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對自己也會產生強烈好奇心,突然有一天,他可能會問:我是從哪兒來的?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打聽出生敏感期,也意味著你該給孩子普及性教育了。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好奇?兒童性教育該如何做?做到哪種程度?性教育的界限在哪裡?團長曾經採訪過家庭性教育推廣人、親子性諮詢師王媛,就兒童性教育做了詳細解讀(

戳我查看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喜歡給玩具娃娃打扮、想穿漂亮衣服、特別愛臭美……你是否也發現忽然某一天,孩子突然變得愛美,其實,這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到了。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文丨阿乖 圖自東方IC

本文適合0-6歲孩子家長閱讀

最近,團長的一位當了媽媽的小夥伴在辦公室吐槽:“我家娃娃最近不曉得咋個回事,特別叛逆,叫他做啥都是‘不要不要’,想讓他做的事情呢又總是不聽,跟小朋友玩也是要去推別人一把,反正就是各種不乖。”

其他幾位媽媽們也紛紛表示:“原來你家兒子也是這樣哇,我家娃娃也是,是不是叛逆期來了哦~”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如果你家孩子也開始各種不聽話、出現叛逆行為,先別急著生氣,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敏感期”理念其實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她在觀察和研究幼兒自然行為後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

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也表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是不是很拗口?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喜歡做某些事情。

比如:- 幾個月大的小寶寶總喜歡吃手;- 2、3歲的孩子開始分“你的”“我的”;- 3、4歲的時候非常“任性”,稍不如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4、5歲的孩子可能會語出驚人,“打死你”這種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

面對孩子的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別急,教育專家表示,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特定的敏感期內,孩子會對某種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過了這個時期就會消失,抓住孩子的特定敏感期,並加以合適引導,孩子的成長會事半功倍哦~

0-6歲的孩子會出現哪些敏感期,家長又該怎麼應對?

一起來看▽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比如開始爭論“你的”“我的”這種所屬權的問題,會對媽媽的指令說“不要”,不願意分享,突然會打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開始萌發,最明顯的是2、3歲的時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把這一階段稱為“terrible two”,也就是“可怕的兩歲”。

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家長該怎麼辦?

育兒專家認為,家長首先需要明白,處在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說明孩子的行為過激,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渴望表達,需要被認可,我們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花點時間和心思來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並加以引導,那麼“可怕的兩歲”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同自我意識敏感期一樣,這個敏感期對家長來說也極具挑戰。洗漱順序一定要先刷牙再洗臉,反過來就不接受;自己的水杯不允許別人用;玩具必須放到特定的位置......這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其實也說明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其實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年就會出現,並一直持續到4、5歲。秩序敏感期來臨時,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對外在事物的秩序化有著狂熱的追求,如果秩序被打破,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焦慮、哭鬧,用行動糾正秩序。

正如蒙特梭利說過的那樣:“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秩序感能夠幫助孩子產生初步的思考,對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智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孩子對秩序敏感時,作為家長,不妨尊重並滿足他們對秩序的執著。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3、4歲的孩子可能變得越來越“犟”,任性,不講理,對父母的干涉和指令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只要不按著他的意思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這可能是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當孩子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內心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他們開始期待世界按照自己的秩序感運行,而一旦有人打破他的設想,孩子就會無所適從,通過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不可逆性。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事,行為常常不容變通,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作對。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經過了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對秩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對秩序的要求也開始上升到規則層面:

吃的蘋果不能有斑點;衣服要好看且整潔;一塊餅乾必須完整;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裡;紅燈亮了,即便沒有車也不能過馬路,甚至要求其他人也要遵守規則......這些都是完美敏感期的表現。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這一敏感期一般出現在3歲至4歲的年齡段,到了5歲逐漸消失,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細節,追求完美。當然,如果沒有達到孩子的標準,他們可是會立馬變身“小惡魔”。

不論是執拗還是追求完美,面對孩子的敏感期,父母的理解包容和變通尤為重要,理解幷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團長認為,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成長。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打死媽媽”、“討厭爸爸”、“屎粑粑”......各種狠話從孩子的嘴裡說出,除了生氣外,家長們可能也會大寫的蒙圈加疑問:我的孩子不愛我了嗎?為什麼會說出這些髒話?

不要太過擔心,孩子可能並無惡意,只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所謂詛咒敏感期,是指孩子到了3歲左右,接觸到髒話或詛咒性詞語,他會發現這些話很有力量,因為每次說出口,聽者都會有強烈反應,於是他非常感興趣,就越來越愛說。

如果你越在意,孩子可能就越愛講“髒話”。當孩子處於這一敏感期,建議家長不要過度反應,也無須灌輸大道理,因為一段時間後,他就會慢慢對“講髒話”失去興趣。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當孩子3、4歲的時候,他可能會變成“十萬個為什麼”:

“天為什麼會下雨”“人為什麼要吃飯”“我們為什麼要上廁所”......

孩子的“為什麼”讓人應接不暇。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邏輯思維敏感期哦,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通過一問一答,孩子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對自己也會產生強烈好奇心,突然有一天,他可能會問:我是從哪兒來的?其實,這是孩子進入了打聽出生敏感期,也意味著你該給孩子普及性教育了。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好奇?兒童性教育該如何做?做到哪種程度?性教育的界限在哪裡?團長曾經採訪過家庭性教育推廣人、親子性諮詢師王媛,就兒童性教育做了詳細解讀(

戳我查看

)。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喜歡給玩具娃娃打扮、想穿漂亮衣服、特別愛臭美……你是否也發現忽然某一天,孩子突然變得愛美,其實,這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到了。

你家孩子進入敏感期,該怎麼辦?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表示:“成人的氣質是由兒童期間的審美導致的,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在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所以,當孩子處於審美敏感期,請家長記住:審美真的不是臭美,對孩子來說,這太重要了。

面對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家長該怎麼做?攻略拿去~(黃磊女兒因染髮上熱搜,家長該如何看待娃娃愛美這件事

除了上述幾個比較明顯的敏感期外,孩子的成長階段還會經歷非常多的敏感期。

敏感期不僅是孩子學習的關鍵期,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你家孩子正處於哪個敏感期?你又是如何應對的?歡迎“寫留言”分享~

排版丨Jiay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