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編者按: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編者按: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張 帥 / 撰稿 張 斌 / 講述

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米高梅的經典標誌,它是一頭名叫“利奧”的雄獅,如同獅子傲視叢林,米高梅一誕生便透出雄風與霸氣。

米高梅成立於1924年。1925年,米高梅投入巨資拍攝了史詩巨片《賓虛》,當時的票價為50美分,《賓虛》票房高達400萬美元,史無前例的票房記錄,讓米高梅一舉成為好萊塢最大的電影製片廠。

之後,米高梅每年生產影片40~50部,部部掙錢。而米高梅對奧斯卡獎項的全面攻陷,使得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簽約米高梅,就一定能贏奧斯卡。

那是米高梅公司的黃金時期。

上世紀40年代末之前,米高梅一直是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集製片、發行、放映於一身的電影公司,旗下聚集了克拉克·蓋博、加里·格蘭特、費雯麗等眾多老牌明星。相應的,出產的電影佳作也比比皆是,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日瓦戈醫生》等,票房更是盆滿缽溢。

然而到1957年,米高梅持續了30年的盈利局面被打破,之後雖然翻拍成名作《賓虛》再創輝煌,但此時的米高梅已是內裡中空,最後步入深淵,難以自救。

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編者按: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張 帥 / 撰稿 張 斌 / 講述

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米高梅的經典標誌,它是一頭名叫“利奧”的雄獅,如同獅子傲視叢林,米高梅一誕生便透出雄風與霸氣。

米高梅成立於1924年。1925年,米高梅投入巨資拍攝了史詩巨片《賓虛》,當時的票價為50美分,《賓虛》票房高達400萬美元,史無前例的票房記錄,讓米高梅一舉成為好萊塢最大的電影製片廠。

之後,米高梅每年生產影片40~50部,部部掙錢。而米高梅對奧斯卡獎項的全面攻陷,使得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簽約米高梅,就一定能贏奧斯卡。

那是米高梅公司的黃金時期。

上世紀40年代末之前,米高梅一直是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集製片、發行、放映於一身的電影公司,旗下聚集了克拉克·蓋博、加里·格蘭特、費雯麗等眾多老牌明星。相應的,出產的電影佳作也比比皆是,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日瓦戈醫生》等,票房更是盆滿缽溢。

然而到1957年,米高梅持續了30年的盈利局面被打破,之後雖然翻拍成名作《賓虛》再創輝煌,但此時的米高梅已是內裡中空,最後步入深淵,難以自救。

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第一,“大片主義”包袱沉重

《賓虛》成名之後,米高梅開啟了“大投資+大明星”的“好萊塢大片”製作模式。它既締造了米高梅的霸主地位,但也給米高梅帶來了數十年虛火上升,外強中乾的病根,因為在那之後,小成本電影在米高梅成了被邊緣化的非主流。

二戰結束後,隨著冷戰的開始,行業震盪也來了。

整個電影行業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反壟斷法波及電影業,製作公司被要求只管製片,不能兼顧發行和影院業務;二是電視節目的誕生,分流了大量電影觀眾。

在當時,電影的製作、發行、放映三個環節,都是一家公司完成,其中,放映環節的利潤最為豐厚。放棄放映環節就等於放棄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面對反壟斷制裁與電視產業的衝擊,各個電影公司做出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20世紀福克斯開始注重拍攝超大銀幕電影、立體電影,製作了《星球大戰》、《巴頓將軍》等適合年輕人的科幻類、勵志類電影,迎合年輕觀眾;華納兄弟增加了電視系列片的製作業務;派拉蒙則強調“新概念”電影,開創了恐怖片、冒險片的新紀元……

新技術的使用與新概念電影的製作,成為行業企圖扭轉局面的兩大措施。

米高梅在技術上開始增拍寬銀幕電影,但在電影內容上的製作卻少有突破。它繼續沿用既有的製片人制度,將“大片主義”進行到底。“製片人制度”將製作主導權完全掌握在製片人手中,這些製片人從市場角度考慮電影的選題、製作,不斷追求娛樂大眾、感官刺激的大片,導致電影失去了本該有的品質和風格。

在電影發展的初期階段,對於尚未產生觀影疲勞的觀眾來說,他們是容易討好的。但隨著電影藝術形式不斷髮展,觀眾的口味和眼光變得愈發刁鑽,他們希望看到各種風格的影片,而不是單一的大製作。

1959年,在《賓虛》重拍成功之後,不管公司是否處於困局之中,米高梅依然力求每年拍攝一部超大製作。在接下來的10年裡,米高梅雖有《西北偏北》、《洛麗塔》、《日瓦格醫生》等佳作,但仍連年虧損。

“大片主義”是米高梅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它產生的鉅額虧損,久而久之,讓米高梅的債務包袱愈發沉重起來。儘管之後米高梅也推出了眾多中低成本電影,但其中難有佳作。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編者按: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張 帥 / 撰稿 張 斌 / 講述

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米高梅的經典標誌,它是一頭名叫“利奧”的雄獅,如同獅子傲視叢林,米高梅一誕生便透出雄風與霸氣。

米高梅成立於1924年。1925年,米高梅投入巨資拍攝了史詩巨片《賓虛》,當時的票價為50美分,《賓虛》票房高達400萬美元,史無前例的票房記錄,讓米高梅一舉成為好萊塢最大的電影製片廠。

之後,米高梅每年生產影片40~50部,部部掙錢。而米高梅對奧斯卡獎項的全面攻陷,使得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簽約米高梅,就一定能贏奧斯卡。

那是米高梅公司的黃金時期。

上世紀40年代末之前,米高梅一直是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集製片、發行、放映於一身的電影公司,旗下聚集了克拉克·蓋博、加里·格蘭特、費雯麗等眾多老牌明星。相應的,出產的電影佳作也比比皆是,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日瓦戈醫生》等,票房更是盆滿缽溢。

然而到1957年,米高梅持續了30年的盈利局面被打破,之後雖然翻拍成名作《賓虛》再創輝煌,但此時的米高梅已是內裡中空,最後步入深淵,難以自救。

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第一,“大片主義”包袱沉重

《賓虛》成名之後,米高梅開啟了“大投資+大明星”的“好萊塢大片”製作模式。它既締造了米高梅的霸主地位,但也給米高梅帶來了數十年虛火上升,外強中乾的病根,因為在那之後,小成本電影在米高梅成了被邊緣化的非主流。

二戰結束後,隨著冷戰的開始,行業震盪也來了。

整個電影行業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反壟斷法波及電影業,製作公司被要求只管製片,不能兼顧發行和影院業務;二是電視節目的誕生,分流了大量電影觀眾。

在當時,電影的製作、發行、放映三個環節,都是一家公司完成,其中,放映環節的利潤最為豐厚。放棄放映環節就等於放棄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面對反壟斷制裁與電視產業的衝擊,各個電影公司做出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20世紀福克斯開始注重拍攝超大銀幕電影、立體電影,製作了《星球大戰》、《巴頓將軍》等適合年輕人的科幻類、勵志類電影,迎合年輕觀眾;華納兄弟增加了電視系列片的製作業務;派拉蒙則強調“新概念”電影,開創了恐怖片、冒險片的新紀元……

新技術的使用與新概念電影的製作,成為行業企圖扭轉局面的兩大措施。

米高梅在技術上開始增拍寬銀幕電影,但在電影內容上的製作卻少有突破。它繼續沿用既有的製片人制度,將“大片主義”進行到底。“製片人制度”將製作主導權完全掌握在製片人手中,這些製片人從市場角度考慮電影的選題、製作,不斷追求娛樂大眾、感官刺激的大片,導致電影失去了本該有的品質和風格。

在電影發展的初期階段,對於尚未產生觀影疲勞的觀眾來說,他們是容易討好的。但隨著電影藝術形式不斷髮展,觀眾的口味和眼光變得愈發刁鑽,他們希望看到各種風格的影片,而不是單一的大製作。

1959年,在《賓虛》重拍成功之後,不管公司是否處於困局之中,米高梅依然力求每年拍攝一部超大製作。在接下來的10年裡,米高梅雖有《西北偏北》、《洛麗塔》、《日瓦格醫生》等佳作,但仍連年虧損。

“大片主義”是米高梅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它產生的鉅額虧損,久而久之,讓米高梅的債務包袱愈發沉重起來。儘管之後米高梅也推出了眾多中低成本電影,但其中難有佳作。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第二,受困產業鏈,盈利能力被削弱

說到底,“大片主義”只是米高梅路徑的早期病症,而真正令米高梅傷筋動骨的問題,是公司陷入了電影產業鏈孤島,導致影視作品持續盈利能力削弱。

深挖和延長產業鏈是當時影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米高梅在這幾個方面都做得不夠好:

在產業鏈的第一階段,產品廣告植入、旅遊景點宣傳,都是創收的來源。

米高梅的007系列電影,歷來是廣告植入的經典之作。系列影片當中,不斷出現寶馬豪車、歐米茄手錶、索愛最新款手機等廣告形象,與詹姆斯·邦德一樣深入人心。這是米高梅的得意之作,但是除了007系列電影之外,米高梅再難以有出色的廣告植入案例。在這個階段,廣告與票房收入是米高梅主要的盈利點。

在產業鏈的第二階段,電影製作商需要與電視網、音像製品商通力合作。

在這一點上,米高梅遠不如它的對手們。派拉蒙影業公司將股份賣給維亞康姆,兩者成立了UPN電視網;二十世紀福克斯投靠傳媒巨頭默多克,創建福克斯電視網;華納兄弟投靠時代公司,後者的電視、出版、網絡資源為其所用;環球影片先後投身於NBC全國廣播公司、威望迪等多家媒體公司。

幾大影視公司與傳媒巨頭合作,藉助集團的力量來盤活了自己的上下游產業鏈。

米高梅卻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傳媒集團背景的電影公司。

2005年之前,米高梅放映業務被迫放棄,發行業務轉交給聯藝,沒有任何有線電視頻道支持,它單純以製作影片獲利,電影、商品沒有電視渠道的傳播。與米高梅遙相呼應的,只有一個與電影差距甚遠的橫向產業: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廣場——以賭場和酒店的名聲聞名,幹著借雞生蛋、悶聲發大財的事情。

直到索尼收購之後,米高梅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鏈整合,藉助索尼影視的藍光DVD,拓展下游價值。但索尼在入主米高梅,得到米高梅4100部電影的使用版權後,開始大量生產DVD,為自己的藍光家庭影院項目提供內容支持,卻並沒有將相關的收入轉移到米高梅,也沒有持續對米高梅注資拍攝新影片,反而以米高梅的名義四處舉債,以維持日常經營。這種情況下,米高梅雖說處在產業鏈整合營銷之中,收益卻是無從談起。

雖然近年來米高梅也在與電視機構合作,比如與CNBC亞太公司組建合資企業,開播電影衛星頻道等等,但是進入市場太晚,佔據市場份額太小,還根本來不及施展拳腳,公司就已經到了破產的懸崖邊。

在產業鏈的第三階段,銷售玩具和紀念品、建造主題公園等延伸產品的價值,往往會高於電影製作發行的利潤。

米高梅除了以內容使用權為籌碼,與迪斯尼合作成立“迪斯尼米高梅電影王國”主題公園之外,沒有自己的電影主題公園。

在產業鏈下游價值挖掘上,最好的案例是迪斯尼。白雪公主一定比007更具人氣和知名度,為什麼?

很多電影在前兩個階段都能有很好的體現,但卻未必有開發第三個階段的機會。比如米高梅的《風語者》、《漢尼拔》、《日戈瓦醫生》等電影,娛樂性不足,思想性有餘,顯然就屬於這一類。縱觀電影產品開發史,影響產業鏈形成的最關鍵因素,還是電影故事本身。

比如《哈利波特》、《星球大戰》、《玩具總動員》,往往能夠為商業價值開發提供足夠的內容支撐和想象空間。因此,近幾年魔幻類、動畫類電影在好萊塢的流行,與其說是為了迎合當代觀眾的新審美娛樂追求,還不如說是好萊塢的製片商在尋找更長的產業鏈和更大的盈利空間。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編者按: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張 帥 / 撰稿 張 斌 / 講述

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米高梅的經典標誌,它是一頭名叫“利奧”的雄獅,如同獅子傲視叢林,米高梅一誕生便透出雄風與霸氣。

米高梅成立於1924年。1925年,米高梅投入巨資拍攝了史詩巨片《賓虛》,當時的票價為50美分,《賓虛》票房高達400萬美元,史無前例的票房記錄,讓米高梅一舉成為好萊塢最大的電影製片廠。

之後,米高梅每年生產影片40~50部,部部掙錢。而米高梅對奧斯卡獎項的全面攻陷,使得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簽約米高梅,就一定能贏奧斯卡。

那是米高梅公司的黃金時期。

上世紀40年代末之前,米高梅一直是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集製片、發行、放映於一身的電影公司,旗下聚集了克拉克·蓋博、加里·格蘭特、費雯麗等眾多老牌明星。相應的,出產的電影佳作也比比皆是,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日瓦戈醫生》等,票房更是盆滿缽溢。

然而到1957年,米高梅持續了30年的盈利局面被打破,之後雖然翻拍成名作《賓虛》再創輝煌,但此時的米高梅已是內裡中空,最後步入深淵,難以自救。

是什麼造成了米高梅這樣的局面?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第一,“大片主義”包袱沉重

《賓虛》成名之後,米高梅開啟了“大投資+大明星”的“好萊塢大片”製作模式。它既締造了米高梅的霸主地位,但也給米高梅帶來了數十年虛火上升,外強中乾的病根,因為在那之後,小成本電影在米高梅成了被邊緣化的非主流。

二戰結束後,隨著冷戰的開始,行業震盪也來了。

整個電影行業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反壟斷法波及電影業,製作公司被要求只管製片,不能兼顧發行和影院業務;二是電視節目的誕生,分流了大量電影觀眾。

在當時,電影的製作、發行、放映三個環節,都是一家公司完成,其中,放映環節的利潤最為豐厚。放棄放映環節就等於放棄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面對反壟斷制裁與電視產業的衝擊,各個電影公司做出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20世紀福克斯開始注重拍攝超大銀幕電影、立體電影,製作了《星球大戰》、《巴頓將軍》等適合年輕人的科幻類、勵志類電影,迎合年輕觀眾;華納兄弟增加了電視系列片的製作業務;派拉蒙則強調“新概念”電影,開創了恐怖片、冒險片的新紀元……

新技術的使用與新概念電影的製作,成為行業企圖扭轉局面的兩大措施。

米高梅在技術上開始增拍寬銀幕電影,但在電影內容上的製作卻少有突破。它繼續沿用既有的製片人制度,將“大片主義”進行到底。“製片人制度”將製作主導權完全掌握在製片人手中,這些製片人從市場角度考慮電影的選題、製作,不斷追求娛樂大眾、感官刺激的大片,導致電影失去了本該有的品質和風格。

在電影發展的初期階段,對於尚未產生觀影疲勞的觀眾來說,他們是容易討好的。但隨著電影藝術形式不斷髮展,觀眾的口味和眼光變得愈發刁鑽,他們希望看到各種風格的影片,而不是單一的大製作。

1959年,在《賓虛》重拍成功之後,不管公司是否處於困局之中,米高梅依然力求每年拍攝一部超大製作。在接下來的10年裡,米高梅雖有《西北偏北》、《洛麗塔》、《日瓦格醫生》等佳作,但仍連年虧損。

“大片主義”是米高梅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它產生的鉅額虧損,久而久之,讓米高梅的債務包袱愈發沉重起來。儘管之後米高梅也推出了眾多中低成本電影,但其中難有佳作。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第二,受困產業鏈,盈利能力被削弱

說到底,“大片主義”只是米高梅路徑的早期病症,而真正令米高梅傷筋動骨的問題,是公司陷入了電影產業鏈孤島,導致影視作品持續盈利能力削弱。

深挖和延長產業鏈是當時影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米高梅在這幾個方面都做得不夠好:

在產業鏈的第一階段,產品廣告植入、旅遊景點宣傳,都是創收的來源。

米高梅的007系列電影,歷來是廣告植入的經典之作。系列影片當中,不斷出現寶馬豪車、歐米茄手錶、索愛最新款手機等廣告形象,與詹姆斯·邦德一樣深入人心。這是米高梅的得意之作,但是除了007系列電影之外,米高梅再難以有出色的廣告植入案例。在這個階段,廣告與票房收入是米高梅主要的盈利點。

在產業鏈的第二階段,電影製作商需要與電視網、音像製品商通力合作。

在這一點上,米高梅遠不如它的對手們。派拉蒙影業公司將股份賣給維亞康姆,兩者成立了UPN電視網;二十世紀福克斯投靠傳媒巨頭默多克,創建福克斯電視網;華納兄弟投靠時代公司,後者的電視、出版、網絡資源為其所用;環球影片先後投身於NBC全國廣播公司、威望迪等多家媒體公司。

幾大影視公司與傳媒巨頭合作,藉助集團的力量來盤活了自己的上下游產業鏈。

米高梅卻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傳媒集團背景的電影公司。

2005年之前,米高梅放映業務被迫放棄,發行業務轉交給聯藝,沒有任何有線電視頻道支持,它單純以製作影片獲利,電影、商品沒有電視渠道的傳播。與米高梅遙相呼應的,只有一個與電影差距甚遠的橫向產業: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廣場——以賭場和酒店的名聲聞名,幹著借雞生蛋、悶聲發大財的事情。

直到索尼收購之後,米高梅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鏈整合,藉助索尼影視的藍光DVD,拓展下游價值。但索尼在入主米高梅,得到米高梅4100部電影的使用版權後,開始大量生產DVD,為自己的藍光家庭影院項目提供內容支持,卻並沒有將相關的收入轉移到米高梅,也沒有持續對米高梅注資拍攝新影片,反而以米高梅的名義四處舉債,以維持日常經營。這種情況下,米高梅雖說處在產業鏈整合營銷之中,收益卻是無從談起。

雖然近年來米高梅也在與電視機構合作,比如與CNBC亞太公司組建合資企業,開播電影衛星頻道等等,但是進入市場太晚,佔據市場份額太小,還根本來不及施展拳腳,公司就已經到了破產的懸崖邊。

在產業鏈的第三階段,銷售玩具和紀念品、建造主題公園等延伸產品的價值,往往會高於電影製作發行的利潤。

米高梅除了以內容使用權為籌碼,與迪斯尼合作成立“迪斯尼米高梅電影王國”主題公園之外,沒有自己的電影主題公園。

在產業鏈下游價值挖掘上,最好的案例是迪斯尼。白雪公主一定比007更具人氣和知名度,為什麼?

很多電影在前兩個階段都能有很好的體現,但卻未必有開發第三個階段的機會。比如米高梅的《風語者》、《漢尼拔》、《日戈瓦醫生》等電影,娛樂性不足,思想性有餘,顯然就屬於這一類。縱觀電影產品開發史,影響產業鏈形成的最關鍵因素,還是電影故事本身。

比如《哈利波特》、《星球大戰》、《玩具總動員》,往往能夠為商業價值開發提供足夠的內容支撐和想象空間。因此,近幾年魔幻類、動畫類電影在好萊塢的流行,與其說是為了迎合當代觀眾的新審美娛樂追求,還不如說是好萊塢的製片商在尋找更長的產業鏈和更大的盈利空間。

他打造了傳奇電影《007》,最終卻成為黑手黨、石油大亨的資本玩具

第三,幾經資本轉讓,荒唐轉型

如果說死守“大片主義”令米高梅資金緊張,產業鏈孤島令它後繼乏力,那麼,上世紀70年代後的資本折騰,完全可以說是米高梅服的一劑砒霜。

連年虧損的米高梅,在1970年被美國賭業大亨科克·柯克裡安買下。拳擊手出身的他,關掉了米高梅的發行部門,將發行業務外包,並把資金投入拉斯維加斯、裡諾兩個賭城的房地產業和旅館業——這個拳擊手只對賭業地產感興趣。1981年,柯克裡安心血來潮,買下了聯藝電影公司。可笑的是,當年兩家公司聯合起來的電影市場份額,僅佔可憐的6%。

終於,頑主累了。柯克裡安轉手將米高梅賣給特納廣播公司。特納前腳買下米高梅,後腳就將其資產分拆賣掉,只留下最值錢的4100多部電影版權。特納被時代華納收購後,這4100多部電影就成了時代華納的可用資產,時代華納通過發行這些影片的DVD,狠狠地撈了一筆。

米高梅的片庫漸漸失去價值,這時,柯克裡安又趁機低價收回了大部分股權。這是他的第二次買進。之後,他又進行了一次賣出,一次買入。直到2004年,資本的折騰大戲達到了高潮——48億美元!這是索尼收購米高梅的價格。

不過,索尼看中的是米高梅4100多部電影的資料庫。和柯克裡安一樣,索尼關閉了米高梅的大部分攝影棚,並大規模裁員。索尼影視業務的嫡長子是哥倫比亞影視公司,米高梅只是一個無人憐惜的流浪兒。

一路走來,看看米高梅的資本方都是些什麼人物?賭王、黑手黨、沙特石油富翁……每個人都與電影毫不相干。

在賭王手中,米高梅變成了“賭場和旅館”;在索尼手中,米高梅則變成了“家庭娛樂公司”。利用價值被榨乾之後,米高梅就成為投資方急於脫手的累贅,只能繼續輾轉流浪。

2010年11月3日,由於累積欠了40億美元的債務而無力償還,米高梅公司於當日宣佈破產託管。

值得慶幸的是,望遠鏡影視娛樂已接收重組米高梅,並於2012年投資《霍比特人》三部曲和《007:大破天幕殺機》獲得成功,米高梅終於擺脫債務危機。

大風大浪之後,獅子利奧還有機會繼續怒吼,只是背後的米高梅身影蒼涼。

商業模式觀察

我看過許多米高梅的經典電影,這隻獅子給我留下了太多經典回憶。

但正如這個故事裡講的,米高梅的致命傷就是產業鏈單一,沒有上下游的延展,光靠電影票房支撐,收入不穩定,電影的IP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開發。

另一點就是資本運作能力太差,電影屬於典型的高投入產業,但米高梅的幾次被併購,都沒有形成合力,反而是不斷被榨取剩餘價值,虧損越來越嚴重。

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正面案例就是漫威,這家幾乎快破產的公司,通過迪斯尼的併購,冒險般的資本運作,重新激活了復仇者英雄這個大IP,與米高梅的蒼涼獅吼形成了鮮明對比。

購買商業模式大敗局

↓幫你避開商業模式的“坑”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 滕斌聖

達晨創投主管合夥人 傅仲宏

商界傳媒集團CEO 周雲成

聯袂推薦

50個商界失敗案例,幫你避開商業模式的“坑”

在碎片的時間裡做一次系統的學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