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遊記:綿 山 行

高邑作家協會 馬新霞

自從聽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就對介子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其歸隱的綿山心嚮往之,很想一睹五百里綿山的風姿。這兩年接送女兒曾三過介休未上綿山,深深抱憾,這次難得的機會終於讓我一飽眼福。

遊記:綿 山 行

一入綿山,果然是滿目蒼翠,綠色植被鋪滿山澗的溝溝坎坎。

打開車窗,山風撲面,令人神清氣爽,明顯有別於其他景區的是盤山公路又寬又平,行駛標誌、提示語和山壁上的宣傳畫清晰而整潔,與整座大山融為一體,有序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每個急轉彎都有兩面大大的凸透鏡。聽說這裡道教和佛教的混聚地,景點遍佈。二十分鐘後,我們才到達第一個景點,南天門下的龍頭寺。

我們自駕上山,把汽車放到聯繫好的臥龍賓館。當我走進賓館才恍然大悟,原來賓館在外面看來好像是地上的一層普通的古式琉璃亭臺,只有一層,到了裡面才發現還有地下四層,每一層大概有五百平的光景,透明的天窗把光亮灑向大大的院子,

遊記:綿 山 行

各種設施非常齊備,整座賓館都建在山坳裡,結構蜿蜒盤旋堪比臥龍,和馬路對過的景點朱家凹相對應,據說是朱元璋的父親修行得道處,依形而建,陡峭直削,裡面的內容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是朱元璋的父親為了感激上蒼的恩賜,取易經裡的意思: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有建築都低於地形,遠望好似嵌在山坳裡的一個個小盆景,被大山壓抑著,說是臥龍,自有幾分神似。

天將中午,我們三人為了下午能有足夠的精力遊覽,爬完朱家凹之後,決定先吃飯,再小憩而後重玩。急不可耐的我趁愛人和女兒午休的當兒,悄悄蹭出賓館,費乘免公交,匆匆趕回第一站--龍頭寺,細細欣賞高大巍峨的南天門,守山的赤臉關公,然後折身向北拾級而上,每一座小院裡都是遊人如織,我踮著腳看李世民如何點兵打仗、排兵佈陣的石碑,回味著似乎還帶著戰火味道的戰車、大炮、弓箭,手裡摸著這些機械,彷彿太宗的餘溫還未散盡。

遊記:綿 山 行

後邊的人湧了上來,只好騰出位置。隨著人流,向前二三十米,進入東跨院,隨人流向又窄又高的二層小樓上魚貫而入,黃色的琉璃飛簷氣派壯觀,心急的我只能跟著不急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原來這是一個大幾十人的團隊,導遊正在牆角講解綿山的福字由來。風一吹,牆上釘著的長長的一排心形木片上的小鈴鐺,叮叮噹噹響個不停,煞是美妙。導遊的講解更是美哉,讓我們每個人都要腳踩的福字,背靠牆上綁著紅繩的福字,這叫“足踩背靠福氣連綿,好運不斷。這福字是綿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愛綿山的話,請帶走我們綿山的一點點福氣,帶給您的父母、您的家人,每個十元。”見此我也只好逃也似的離開那裡。

回到賓館,我痛定思痛,再不去走所謂的朝聖路線了,按賓館老闆的推薦,來到風景優美的水濤溝。

一下公交,人流自然分為兩隊,一隊向西南,一隊向東南靠攏。看西南方向一灣碧水,樹木掩映,

我們相隨前往西南,跨過圓木做成的小橋,繼續向山上進發,雜木叢生,遮天蔽日,馬上清涼了許多,最奇的是通往山上的階梯均是原生態的樹幹鋪就,碗口粗細,

卻都固定的嚴絲合縫,正在納罕,“噌”的一個小東西從我腳下飛逝,我一哆嗦“你怕什麼,那是松鼠。”女兒嘻嘻地笑著說,嚇死我的小松鼠居然如此毫不畏懼,

在我驚魂未定時,它早已銷聲匿跡。道路越來越窄,遊人越來越少,參天古木,愈發幽靜,突然的一聲鳥鳴更使人感覺到“鳥鳴林更幽。”我們只好折返東南,估計這裡不是我們要找的水濤溝。

千尋萬呼,水濤溝終於現身,果然不負眾望,遠望溝前蒼翠如黛,遊人摩肩接踵。

一條白練懸掛於兩山之間,有亭翼然坐落在澗水之中,不時出現的一彎瀑布,勾的遊人們駐足拍照,景色之美 ,如在畫中。長谷十里,澗水千迴百轉,

或飛流激盪,或平緩如鏡。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一條瀑布,延伸出一個故事一段傳說。碧溪垂釣、知章醉酒、二牛角掛、二龍戲珠、

水簾洞這些景點使人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怪不得此地又稱“北方的九寨溝”。據說最美的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到了那裡,遊人已經不多了,洞口飛流如練,相傳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在那裡拍照留念,真正品了一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神仙美境,久久不願離去。只有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些許白領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要上山修行的緣故。

遊記:綿 山 行

走出水濤溝,折身萬壽牆前,

大小各異不同寫法的壽字,掛滿十米高三十米長的牆壁,拾級而上,所有的欄杆雕盡不同形狀的十二生肖,每步臺階都是不同形狀的烏龜,大概取自“龜雖壽”吧。臺階盡頭一片空地豁然開朗,碑石林立,逐一端詳,原來我們在無意之中走到了介公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這裡集知識、景觀、

碑林與一體。這裡松柏居多,哀號坡、綿山碑林、呼介石、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等一個個景點彼此相連。每個景點都是一段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一個個悽美地故事成就了介氏君子風範。站在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裡應該是綿山的精華之所在。由此產生的忠義、孝悌的故事一直影響著國人。介老先生也成了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風俗讓人銘記的歷史偉人。

遊記:綿 山 行

雖說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高達百米。被遊客稱讚的天下道家第一觀。

雖然觀內保存著我們看不懂的唐代的稀世文物《金剛經》,怎奈吸引不了我的遊覽慾望,只好折身棲賢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很有皇家園林的氣象。

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更能誘人的是那掛急流瀑布,很能勾起年輕人的探險慾望,怎奈我那光滑的鞋底經不起又溼又滑的陡峭天梯。只好坐在谷底仰望女兒和老公盡興攀援,

望著鐵鏈和淙淙溪流仰天長嘆,嘲笑他們的一副熊像,留下了一張張逗笑的瞬間。

遊記:綿 山 行

聽說綿山除了水濤溝、介公嶺要當屬雲峰寺了,它最能奪我眼球的還是在高聳入雲的峭壁之上的“之”字形攀山路線,那是雲峰寺山頂看包骨真身像的必經之路,

一種刺激又冒險的想法始終引誘著我,第二天早上我和愛人徒步攀巖,雲峰寺正好和對面的九層賓館平齊,雖然高,可不陡,片刻功夫來到寺前小廣場,行人稀少,紅紅的日頭偷著瞧著我們,西北方向是純石頭壘成的攀山小徑,陡且光滑,外側粗大的鐵索晃晃悠悠,二十多米後,終於看到了山背面的“之”形攀援路,低頭看雲在腳下飛,西邊的谷底深不可測,雲霧繚繞,“之”形天梯如同畫中的符號,我們同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此地不可就留啊。向東移步二百來米就是著名的雲峰寺,建於三國曹魏時期,坐東面西,上下兩層,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氣勢恢宏,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遊記:綿 山 行

漫步其中,不僅有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半個多小時了,正要出去卻與一個老主持對面,老主持六十多歲,慈眉善目,一身灰色僧袍,

面帶笑容,無意識地我竟然雙手合十也算是一聲問候吧。老主持雙手合十還禮,“阿彌陀佛”“請問師父山後的之字形小路可否危險?”師傅含笑告訴我比剛才的石頭小徑還要安全,它是用水泥澆築而成,可以並排三四個人呢。原來如此!“那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走這條小路呢?”師傅告訴我們”心中有路自然腳下有路,心裡拿得穩自然腳下平坦。我似懂非懂,但是卻記下了老師傅的話,相信女施主是一個特別的人,我笑著搖搖頭,我也同樣是一名凡夫俗子啊,只不過老師傅的話激起了我探究的勇氣,想看山頂寺內那十三尊包骨真身像。據說那些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我謝過師傅,心中勇氣倍增,拉著老公朝那個方向奔去,到了垂直的山壁跟前,心裡還是有點發虛,正好對面也有兩對夫婦,我主動招呼,把剛才老主持的話又搬了回來,引誘著這四個人和我們一起找尋上面的包骨真身像。也許是我的語言天賦起了作用,四個人中一名男子走在前面答應一起攀援時,後面匆匆跑來一位小僧,說話間從我們身邊把著鐵索上了山頂,敏捷迅疾如猴子一般,後來才知這是綿山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

遊記:綿 山 行

登時大家勇氣倍增,繞過一段平路,來到天梯之前,果然如老僧所言,寬寬的水泥梯凳,外面護欄,裡面鐵索,只要不朝下看,完全沒有危險可言,我們六個人互相打氣,說著笑話“向前看,向上看。只准向前看,不許看後邊啊。”大家互相鼓勵,那位大哥笑著說“往事不堪回首啊”結果不到十分鐘,不可想象的綿山山頂終於被我們踩在了腳下。

“成功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六個大人像孩子似的擊掌說笑,我們終於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手握山頂的小樹,背靠結實的樹幹,眺望遠方天空像一片湛藍的幕布,紅紅的太陽向我們發出笑意!漫山遍野一片翠綠,一座山連著一座山,風光無限。

只有這時,思想與靈魂才得到了徹底的洗禮與淨化,也理解了自淨其意,守心如一的含義。

(寫於2019年6月16日)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遊記:綿 山 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