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與聖賢對話,與經典同行

人的德行有很多,其中“孝”是最重要的一種。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出自《經》

一個人的德行,教養最根本的就體現在“孝”字之中,做到了孝才能去談其他的德行,沒有孝,就是沒有德,沒有做人最基本的教養。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無論對任何人而言,父母都是世上最親,對自己恩德最大的人。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賜予的,我們從父母的懷抱中一點點長大,是父母餵養我們,照顧我們,將我們培養成人。

子女在襁褓之中時,父母就夙興夜寐地照顧自己,“撫我育我,養我畜我”,不辭勞苦,劬勞之至;

子女或有疾病之時,父母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輾轉反側,無不甘願以身相待;

子女稍稍長大時,父母就操勞奔波,為了給子女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為了給他們更好的未來而勞苦奮鬥;

子女長大以後,遊於四方,父母仍然時時牽掛,日夜盼望,為他們擔憂,為他們操心。

父母之於子女恩德高於蒼天,情義深如大海,子女無論如何報答父母都毫不為過,盡孝道,關心他們,養護他們,回報他們的恩德,是最基本的,是做人的底線。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一個人最基礎的素養。

歷史上那些受人尊重的賢人君子,無不恪守孝道,以孝作為立身基礎;那些有為的明君良臣,無不敬愛父母,以孝作為治民根本。

一個不孝的人,代表著他不懂感恩,不懂感恩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回報。不懂感恩的人,一定是沒有同理心。他們的所做所想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即使考慮到了但是做出來的事情依舊是為人不齒。

在君子看來,孝就是這麼重要,它是為人、立世的根本,沒有孝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德行,即便是有,也是虛假的。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試想,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會愛護他人,連父母都不能順從的人怎麼能對他人忠信,連父母都不在乎的人,又有誰不能背叛、拋棄呢?

《都挺好》中蘇明玉的人設為什麼會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就是因為蘇明玉雖然行事表面上有點不近人情,但在父母有些虧欠她的情況下,仍然盡到自己做子女的義務,在公司出現變故的時候堅決維護老闆蒙總的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了一個人的忠孝之道。

所以說,孝順與否,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真實道德水平。“烏鴉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親,不如禽獸,不如禽獸,又何談其他道德,又何來名譽聲望。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後漢書》的編者范曄是南北朝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的才華出眾,一直被世人看成是名士君子。

後來他犯了罪,當抄家的時候,人們看到他家中的金銀財寶無數,妻妾都錦衣玉食的,可他的母親“居止單陋,唯有一廚盛樵薪”,他的“弟子冬無被,叔父單布衣”。

世人知道這位大學者竟是如此的不孝順後,無不以其為恥。人之不孝,不可以為人。可惜自古不孝的現象就充斥在社會之中,不聽父親教誨的石厚,弒父自立的楚穆王……

直到今天,依然有無數這樣的例子:父母含辛茹苦地將他撫養長大,當父母老了,他連贍養之責都逃避,將父母趕出門外;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念完大學,他卻嫌棄父母地位卑賤,不願與父母見面;子女為了自己生活安逸,想法欺騙父母,甚至盜取父母的養老積蓄……做人如此,真是不如禽獸,令人心寒。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出自《孟子·離婁上》

孟子說:“兒子與父母親的關係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能做為兒子。”

孝,是做人的最基本底線,是其他一切德行的基礎。我們常說的修身育德,就是先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