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為何喜歡用射箭來比喻人生?反求諸己讓自己更完美'

"

法國作家拉伯雷說:“人生在世,各自的脖上扛著一個褡子,前面裝著別人的過錯和醜事,因為經常擺在自己眼前,所以看得清清楚楚;背後裝著自己的過錯和醜事,所以自己從來看不見,也不理會。”這說明,人會選擇性“失明”,對自己的錯故意視而不見,對他人的錯明察秋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是病,得治。老子開出的藥方是要有自知之明。他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認清自己。孔子開出的藥方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用君子勉勵用小人鞭策。因為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苛要求別人。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們每天多次反思自己,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孟子則大力提倡“反求諸己”,做人最重要的是嚴格要求自己,做事的成敗、禍福都是自取,而不是靠別人。不能“睡不著覺怪床歪”,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能“命苦怪政府,點背怨社會”,而要深入內心,時刻自省反思,做最好的自己。

"

法國作家拉伯雷說:“人生在世,各自的脖上扛著一個褡子,前面裝著別人的過錯和醜事,因為經常擺在自己眼前,所以看得清清楚楚;背後裝著自己的過錯和醜事,所以自己從來看不見,也不理會。”這說明,人會選擇性“失明”,對自己的錯故意視而不見,對他人的錯明察秋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是病,得治。老子開出的藥方是要有自知之明。他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認清自己。孔子開出的藥方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用君子勉勵用小人鞭策。因為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苛要求別人。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們每天多次反思自己,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孟子則大力提倡“反求諸己”,做人最重要的是嚴格要求自己,做事的成敗、禍福都是自取,而不是靠別人。不能“睡不著覺怪床歪”,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能“命苦怪政府,點背怨社會”,而要深入內心,時刻自省反思,做最好的自己。

孔子和孟子為何喜歡用射箭來比喻人生?反求諸己讓自己更完美

孔子和孟子都喜歡用射箭做例子,來闡明反求諸己的思想。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說,“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姿勢然後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

孔子孟子理想中的箭手總是從自己身上找理由,而我們往往會為失敗找一百個藉口,卻不肯承認自己有一個錯。就像是射箭,沒有射出滿意的成績,有人會說今天的風太大,也許還會說今天靶子歪。孔子和孟子告訴我們,不要為失敗找藉口,而要為成功找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

法國作家拉伯雷說:“人生在世,各自的脖上扛著一個褡子,前面裝著別人的過錯和醜事,因為經常擺在自己眼前,所以看得清清楚楚;背後裝著自己的過錯和醜事,所以自己從來看不見,也不理會。”這說明,人會選擇性“失明”,對自己的錯故意視而不見,對他人的錯明察秋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是病,得治。老子開出的藥方是要有自知之明。他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認清自己。孔子開出的藥方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用君子勉勵用小人鞭策。因為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苛要求別人。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們每天多次反思自己,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孟子則大力提倡“反求諸己”,做人最重要的是嚴格要求自己,做事的成敗、禍福都是自取,而不是靠別人。不能“睡不著覺怪床歪”,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能“命苦怪政府,點背怨社會”,而要深入內心,時刻自省反思,做最好的自己。

孔子和孟子為何喜歡用射箭來比喻人生?反求諸己讓自己更完美

孔子和孟子都喜歡用射箭做例子,來闡明反求諸己的思想。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說,“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姿勢然後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

孔子孟子理想中的箭手總是從自己身上找理由,而我們往往會為失敗找一百個藉口,卻不肯承認自己有一個錯。就像是射箭,沒有射出滿意的成績,有人會說今天的風太大,也許還會說今天靶子歪。孔子和孟子告訴我們,不要為失敗找藉口,而要為成功找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孔子和孟子為何喜歡用射箭來比喻人生?反求諸己讓自己更完美

反求諸己

孟子道德修養的核心精神是“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先想想,自己做的好不好,而不是睜大眼睛找別人的錯。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說:“我愛別人,被人卻不親近我,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愛別人;我管理別人,卻沒有管理好,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有管理智慧;我待人以禮,但別人卻不以禮待我,就應該反思自己恭敬程度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都應該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才會歸服他。《詩經》上說:‘長久地配合天命,幸福就要自己去尋求。’”

這是一個眼睛向外看的時代,這是一個怨天尤人的時代。人們往往以為自己無比正確,而別人都是“傻缺”。努力得不到回報,就抱怨世界不公平;熱情得不到迴應,就抱怨別人太冷漠,總之都是別人的錯。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價值,沒有人能和你完全同頻共振,你的頻率還需要自己調節。所以,與其抱怨別人,不如提升自己。儒家講“為己之學”,不是自私,而是要求人們多反思自己,更嚴格要求自己,從而“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最後孟子還引用《詩經》的話,提醒我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幸福是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不努力,別人給不了你幸福,如果要給的話,也許是鄙視的白眼而已。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假設有個人,他對我粗暴蠻橫,那麼君子就要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要不他怎麼會對我這種態度呢?’反省後做到了仁與禮,那人仍然是粗暴蠻橫,君子又會反躬自問:‘我對他還沒有盡心竭力。’自我反省而達到了盡心竭力,那人還是粗暴蠻橫,君子就會說:‘這就是個狂妄之徒而已,這樣的人,跟禽獸有什麼區別呢?同禽獸又有什麼可計較的呢?’”

"

法國作家拉伯雷說:“人生在世,各自的脖上扛著一個褡子,前面裝著別人的過錯和醜事,因為經常擺在自己眼前,所以看得清清楚楚;背後裝著自己的過錯和醜事,所以自己從來看不見,也不理會。”這說明,人會選擇性“失明”,對自己的錯故意視而不見,對他人的錯明察秋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是病,得治。老子開出的藥方是要有自知之明。他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認清自己。孔子開出的藥方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用君子勉勵用小人鞭策。因為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苛要求別人。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們每天多次反思自己,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孟子則大力提倡“反求諸己”,做人最重要的是嚴格要求自己,做事的成敗、禍福都是自取,而不是靠別人。不能“睡不著覺怪床歪”,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能“命苦怪政府,點背怨社會”,而要深入內心,時刻自省反思,做最好的自己。

孔子和孟子為何喜歡用射箭來比喻人生?反求諸己讓自己更完美

孔子和孟子都喜歡用射箭做例子,來闡明反求諸己的思想。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說,“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姿勢然後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

孔子孟子理想中的箭手總是從自己身上找理由,而我們往往會為失敗找一百個藉口,卻不肯承認自己有一個錯。就像是射箭,沒有射出滿意的成績,有人會說今天的風太大,也許還會說今天靶子歪。孔子和孟子告訴我們,不要為失敗找藉口,而要為成功找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孔子和孟子為何喜歡用射箭來比喻人生?反求諸己讓自己更完美

反求諸己

孟子道德修養的核心精神是“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先想想,自己做的好不好,而不是睜大眼睛找別人的錯。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說:“我愛別人,被人卻不親近我,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愛別人;我管理別人,卻沒有管理好,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有管理智慧;我待人以禮,但別人卻不以禮待我,就應該反思自己恭敬程度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都應該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才會歸服他。《詩經》上說:‘長久地配合天命,幸福就要自己去尋求。’”

這是一個眼睛向外看的時代,這是一個怨天尤人的時代。人們往往以為自己無比正確,而別人都是“傻缺”。努力得不到回報,就抱怨世界不公平;熱情得不到迴應,就抱怨別人太冷漠,總之都是別人的錯。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價值,沒有人能和你完全同頻共振,你的頻率還需要自己調節。所以,與其抱怨別人,不如提升自己。儒家講“為己之學”,不是自私,而是要求人們多反思自己,更嚴格要求自己,從而“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最後孟子還引用《詩經》的話,提醒我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幸福是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不努力,別人給不了你幸福,如果要給的話,也許是鄙視的白眼而已。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假設有個人,他對我粗暴蠻橫,那麼君子就要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要不他怎麼會對我這種態度呢?’反省後做到了仁與禮,那人仍然是粗暴蠻橫,君子又會反躬自問:‘我對他還沒有盡心竭力。’自我反省而達到了盡心竭力,那人還是粗暴蠻橫,君子就會說:‘這就是個狂妄之徒而已,這樣的人,跟禽獸有什麼區別呢?同禽獸又有什麼可計較的呢?’”

孔子和孟子為何喜歡用射箭來比喻人生?反求諸己讓自己更完美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孔子和孟子都提倡“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想在社會上立足通達無礙,就要幫助別人也通達無礙,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支撐,人生才能行穩致遠。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別人強加到你身上的,也不要強加到別人的身上,只有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社會才能美麗和諧。你對別人的態度,折射了你的修養程度。你“投之以木瓜”,別人才會“報之以瓊瑤”。“忠恕之道”的核心是做好自己。當然,總有一些蠻橫無理的“垃圾人”,當我們已經仁至義盡的時候,對方還粗暴無禮的話,就沒有必要理會,因為我們是人,他是禽獸,你要是同他一樣蠻橫粗暴,那你就是禽獸不如了。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通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說:“不仁的人難道可以同他商量嗎?他們眼見別人的危險而無動於衷;利用別人的災難來取利;把荒淫暴虐這些足以導致國家滅亡的事情當作快樂去追求;這些不仁的人要是可以用言語勸說,哪還會有什麼亡國敗家的事發生呢?曾經有個孩子唱到:‘滄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渾啊,可以洗我的腳。’

孔子說:‘學生們聽著,水清就洗帽纓,水渾就洗腳,這都是水本身決定的。’所以人必先有自取其侮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是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上說:‘天降災禍,還可以躲避;自己作孽,逃也逃不了。’正是這個意思。”

孟子認為,不僅在人際關係上要“反求諸己”,在挺立道德主體性上,更應該“反求諸己”,因為無論是事業還是道德,都只能自己去追求,靠不了別人。換句話說,禍福均由自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