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ia

“凡人皆有一死”,置之美劇語境下,則是“神劇終有一爛尾”。

自2011年開播以來,世界級劇王《權力的遊戲》(以下簡稱“權遊”)前七季豆瓣評分從未低於9分,而最終季開畫評分為9.8分,目前已經一路下跌到了7.6分,並且還有繼續崩落的趨勢。在IMDB上,最終季前三集評分分別為8.0分、8.3分、7.9分,後三集評分分別為6.0分、6.6分、5.2分,大結局更是史無前例的不及格分數。

百萬粉絲請願重拍,豆瓣9.8分跌至7.6分:《權遊》史詩級爛尾

“要給編劇寄刀片”的劇迷們用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四天前,有粉絲髮起在線請願活動,要求HBO換編劇重拍《權遊》,短短几天時間,請願人數已經超過百萬。目前HBO尚未作出官方迴應。

儘管從現實角度考慮,HBO重拍的可能性趨近為零,請願頁面上最熱門的一條留言是希望兩位D.B.(編劇)能夠放過星球大戰,此前迪士尼和盧卡斯已經確認這兩位將會負責2022年的《星球大戰》。有人寫道:“David Benioff和D.B. Weiss已經證明沒有原著小說加持,倆人根本就配不上編劇的稱號。這部劇值得一個更好的最終季大結局。”

吐槽者雖眾,但大結局熱度仍有增無減,外媒報道約2720萬美國人為了看《權遊》翹班,企業或損失33億美元。多個劇情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截至發稿前,#龍媽死了#閱讀量超3.4億,#權遊大結局#閱讀量超1.6億。而國內版權方騰訊美劇於今早八點發博稱大結局“因介質傳輸問題無法如期播出”同樣也登上了熱搜,並引發種種不滿與緊張國際局勢下的“限美令”猜測。騰訊視頻顯示,《權遊》第八季播放量已經突破5.6億。

劇外,金錢的遊戲仍將繼續,權遊IP持續為HBO釋放著IP授權、會員拉新、版權分發等紅利,衍生劇已在籌備之中,而艾米莉亞·克拉克(飾“龍媽”丹妮莉絲·坦格利安)、基特·哈靈頓(飾瓊恩·雪諾)、琳娜·海蒂(飾瑟曦·蘭尼斯特)、彼得·丁克拉格(飾“小惡魔”提利昂·蘭尼斯特)等幾位主演單集片酬也已經達到50萬美元(《王冠》女主單集片酬4萬美元),全部名列美國電視演員片酬排行榜前十。

隨著《權遊》終結,《生活大爆炸》完結,這些劇迷們寄予了十年情懷的美劇,見證了國內美劇版權大戰以搜狐視頻始,由騰訊視頻終的整個過程,象徵著一代人的青春落幕,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休止符。

星巴克:人在家中坐,23億美元《權遊》營銷天上來

在關注度空前的《權遊》最終季吸金狂歡當中,試圖分一杯羹的品牌不計其數:阿迪達斯推出六款限量版“權遊”聯名跑鞋,Urban Decay推出“權遊”聯名彩妝,尊尼獲加、帝亞吉歐推出聯名版主題威士忌,奧利奧推出“權遊”版宣傳片,百事旗下激浪品牌推出“死亡名單”易拉罐。

百萬粉絲請願重拍,豆瓣9.8分跌至7.6分:《權遊》史詩級爛尾

如同E06大結局中令人跌破眼鏡的鐵王座最終歸屬一般,在這場品牌營銷大戰裡,最終勝出者卻是不費一兵一卒,輕易攻陷全世界社交媒體的星巴克。

在《權遊》最終季第四集中,“龍媽”的桌子上驚現“疑似星巴克咖啡”穿幫鏡頭,據監控平臺TalkWalker統計,在該劇集播出後的48小時內,各大媒體上關於“星巴克與《權力的遊戲》”的引用量就超過了19.3萬次。

社交媒體上隨即出現了大量網友“造梗”、自發病毒式裂變傳播:有人吐槽龍媽超長頭銜——“風暴降生丹妮莉絲,安達爾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國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大草原的卡麗熙,不焚者,彌林的女王,打碎鐐銬者,以及龍之母”,可能會令星巴克店員在杯子上寫名字時崩潰。有人為龍媽加上了新的頭銜——“拿鐵飲用者”。

而星巴克巧妙且及時的應對,也為品牌營銷如何在突發事件中“蹭熱點”作出了優秀示範,官微當天在推特上寫道:“老實說我們很驚訝,她居然沒有點一杯Dragon Drink(雙關,字面含義龍飲料,同時也是星巴克以火龍果製作的新品)。”

該劇美術指導Hauke Richter在採訪中確認,雖然這個杯子不是星巴克的,但確實來自北愛爾蘭當地一家咖啡館。將咖啡杯模糊標誌與星巴克自動聯想,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民眾心中“咖啡=星巴克”的強大品牌影響力。

百萬粉絲請願重拍,豆瓣9.8分跌至7.6分:《權遊》史詩級爛尾

百萬粉絲請願重拍,豆瓣9.8分跌至7.6分:《權遊》史詩級爛尾

此後,HBO承認穿幫並道歉,通過技術手段刪除咖啡杯鏡頭,但據好萊塢品牌公司CEO泰西·瓊斯測算,這個“星巴克意外植入”烏龍事件營銷價值相當於23億美元且還在增長,成本為零。

HBO本身並不接受廣告植入,以同級別商業大片換算植入價格在七位數到八位數之間,且關注度有限,容易招致牴觸。其偶然突發性、中世紀背景與現代品牌形成的反差感、公眾對HBO犯錯喜聞樂見與“Gotcha”(可算逮著你了)的文化心理,共同形成了此次病毒傳播。

類似地,星巴克店員承認,他們有時也會故意把杯子上的顧客名字拼錯,以促使顧客拍照發到社交平臺上,形成“免費營銷”再傳播。據Brandwatch2017年6月-7月18日統計,在英國和美國,每天至少有50條推文提及“拼寫”和“星巴克”。

穿幫讓製作團隊揹負上了製作不精的壓力,而在此類突發事件營銷當中,品牌如何展現出即時性、通過對影視內容的瞭解巧妙玩梗、與粉絲互動,成為了將“烏龍穿幫”轉變為借勢營銷的關鍵。

爛尾魔咒:根源與傳統

“看到這一季,我都不相信自己是在看權遊。”好幾位資深權遊迷吐槽道。最終季主要槽點如下:畫面過暗,邏輯混亂,前七季用了巨大篇幅鋪墊出的人物關係,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急速強行收尾以致崩塌,砍掉了大量劇情,所有人物全體OOC(Out of Character脫離角色人設),如智勇雙全的小惡魔智商下線、龍媽作死屠城變“瘋後”……

事實上,最終季的爛尾在此前已有預兆:從第五季起,石心夫人、永夏之地等多條故事線遭到刪減,敘事流暢度受到破壞,從第六季起,原作者喬治·R·R·馬丁不再參與《權遊》編劇,失去原著支撐,兩位編劇的能力難以自圓其說,他們採取的典型處理方式是第六季結尾“瑟曦炸教堂”,以簡單粗暴的暴力方式結束君臨和高庭的權力鬥爭線,而“龍媽屠城”與此如出一轍。

百萬粉絲請願重拍,豆瓣9.8分跌至7.6分:《權遊》史詩級爛尾

對於美劇劇迷而言,爛尾可謂家常便飯。神劇爛尾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編劇創意能力的制約,再加上資金、拍攝條件等種種現實因素限制。典型案例如《權遊》,原著構建的世界觀過於龐大,完全展示在熒屏上將會為製作方帶來極大的資金壓力。2015年有報道顯示,權遊的兩位製作人兼編劇原計劃第七季結束權遊,在HBO的堅持下,才有了第八季。

第二種,是收視率低迷而倉促結尾。如《越獄》《破產姐妹》因收視率低迷而被砍。後者的情景喜劇類型難出新意,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流失。

第三種,是挖坑太多太大無力填坑,而虎頭蛇尾,在科幻架空劇集中尤為常見。如曾經的“第一神劇”《迷失》,加入了平行宇宙、時空穿梭、預知能力等多種腦洞,最後腦洞撐不起野心。近日《行屍走肉》也遭到了爛尾吐槽。

歸根結底,美劇高度商業化的創作模式決定了美劇爛尾可能較大:美國六大公共電視臺分別是CBS、abc、Fox、NBC、CW、PBS,有線電視臺包括基本頻道和高級頻道,基本頻道有FX、AMC、MTV、CNN,高級頻道有HBO、Showtime等,公共電視臺免費,營收來源於廣告劇集光盤等,因此內容風格偏保守,而營收來源於訂閱付費的有線電視臺相對尺度較大。

在激烈競爭下,挖空心思尋找“黃暴大尺度”題材的美劇們大多用委託製作制,形成了製作流水線,如《24小時》用了16位編劇,10位導演,6位執行製片,邊寫邊拍,由收視率決定是否續訂,產出十幾部新劇可能只有一兩部能夠續訂。因此美劇也多用開放式結構,以便於續拍。

百萬粉絲請願重拍,豆瓣9.8分跌至7.6分:《權遊》史詩級爛尾

這種創作模式能夠將劇集作為產品的商業效益最大化,但是卻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敘事的完整性,並榨乾了創作者的創意。“當戰線被拉到十幾季之長,很難再保持第一季的創作激情。”一位編劇表示。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隨著《權遊》跌落神壇,史詩級爛尾美劇又添一員大將。當國內視頻網站紛紛效仿美劇製作犯罪、刑偵等類型化網劇時,更應當對此引以為戒。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