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疫苗的爸爸”:為了疫苗接種不再折騰

麻疹 皮膚病 藥品 世衛組織 果殼網 南方週末 2018-12-29

新年願景:

2019年,我希望疫苗接種能減少折騰,不折騰孩子,不折騰家長,不折騰接種醫生,向著為兒童提供及時和全面保護的目標前進。

寶寶出生後的幾年裡,要接種很多疫苗。希望通過發展聯合疫苗和允許同時接種,寶寶在未來能大大減少打針次數。

目前兒童接種的另一大問題是,隨意擴大禁忌證。曾有一位網友孩子有癲癇,結果被告知所有名稱裡含“腦”字的疫苗都不能接種,還把麻疹疫苗也算進去了。結果,8月齡的麻疹疫苗沒接種,20月齡就得了麻疹。

所有疫苗都應該儘早接種、儘早保護,和疾病賭誰跑得快,沒意思。接種醫生應該正確把握禁忌證,不要把孩子推上和疾病比賽的擂臺。

陶黎納(農健/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12月27日《南方週末》)

2018年12月23日,疫苗管理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草案提出,國家對疫苗生產實行嚴於一般藥品生產的准入制度。

2018年,陶黎納過得特別忙碌。

這一年是疫苗大年,從“長生生物疫苗案”到疫苗管理擬單獨立法,疫苗可謂是中國的年度關鍵詞。陶黎納馬不停蹄地在各個社交平臺科普、論戰。在網絡簡介中,他是疫苗達人、微博大V、果殼網醫藥達人。目前微博有兩百餘萬粉絲。

這一年於他而言,是四十不惑的年齡。恰巧的是,這一年亦是中國兒童計劃免疫四十週年。從最早的卡介苗、脊灰疫苗(糖丸)、白百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到目前國家免疫規劃的“14苗防16病”格局,中國這一覆蓋兒童的計劃走過與改革開放一樣的風風雨雨。

他也是一對兒女的父親。這一年,女兒4歲、兒子13歲。在陶黎納的粉絲眼中,他或許是國內最懂幼兒疫苗接種的爸爸。2014年女兒出生時,他就自己設計了一張接種程序表,從最佳接種效果出發,給女兒打了每個年齡段中國內地能打到的幾乎所有疫苗。 2018年4月,兒子班裡有人得了水痘,帶回家一張水痘疫苗應急接種知情同意書。他一點都不擔心:當年上海還沒有建議接種時,他就未雨綢繆給兒子接種了2劑。 這個“最懂疫苗的爸爸”,同時又是最難被定義的人。這些年,外界賦予陶黎納許多標籤。粉他的誇其“理念超前”,黑他的指責“偏執好鬥”。但在他自身的認知裡,無論是解答家長疑惑時的簡潔流暢,還是糾錯時指名道姓的公開論戰,都是一種自我表達。 他把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取名為“疫苗與科學”——“我看重科學的力量”。

設計“最佳接種程序”

陶黎納曾在上海市疾控中心從事疫苗接種管理15年。目前,他經營著自己的科普付費項目、網店。

從2002年起,他就開始收集各種疫苗數據,幾乎每一種疫苗的優劣,他都能信手拈來——

國內的乙腦減活疫苗已通過世衛組織的預認證,這種免費疫苗完勝自費疫苗;進口百白破疫苗中的百日咳成分,工藝明顯優於國產疫苗,預防效果很可能更好,但如果不是田忌賽馬式的比較,多數情況下進口與國產疫苗沒有實質性區別;現有的免費流腦疫苗,不是保護面不夠就是效果不夠好……

四十年發展至今,目前國內上市疫苗有三十多種,經過五十多個廠家生產供應,最終形成三百多個疫苗產品。其中,一類疫苗由財政埋單,覆蓋全民;二類疫苗屬於自願,自費接種。

在陶黎納看來,公眾熟知的接種程序不一定是效果最佳方案,而是各種因素平衡的結果。2013年,他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國內現供種類,設計出“最佳接種程序”,涵蓋了免費和自費疫苗,並儘可能將多種疫苗安排同時接種。

女兒陶妞成了“試驗品”。除了流腦AC結合疫苗受到說明書限制而推遲接種外,其他疫苗統統按照他設計的“最佳接種程序”執行。

幾乎沒人看好這份特立獨行的表格,尤其是同行們。有人迴應,“一個預防接種單位,能有多少權力自主選擇?都是有條條框框規定的。”

勸告很快變成了現實。他在自己的社交平臺掛出了這份程序表,實際接種中,很多家長粉絲反饋遇到了“壁壘”。

如流腦疫苗,按陶黎納設計,自費的流腦AC結合疫苗應按照說明書從3月齡起接種。但在不少接種醫生的觀念裡,流腦疫苗只能從6月齡起接種(免費的A群多糖疫苗的最早接種年齡是6月齡)。電腦系統對提前的接種時間默認為不合格。

國內對於一類疫苗有接種率考核要求,官方發佈的接種程序印製在每一本預防接種證上。接種程序規定:如果兩類疫苗在接種時間上發生衝突,應優先保證一類疫苗的接種。

陶黎納理解“最佳接種程序”可能給基層接種醫生帶來麻煩。2016年,在更新過的“最佳接種程序方案”開篇,他特意加上了一段話:“本方案為個人科普作品,不代表官方意見……不應在任何方面理解為‘發佈接種第二類疫苗的建議信息’。”

一次接種多種疫苗

陶黎納查閱了多個國家的接種程序表,發現發達國家更多使用聯合疫苗,並安排多種疫苗同時接種,譬如2月齡-4歲兒童,澳大利亞2.2劑/次,英國3.2劑/次,美國約3.6劑/次。與國內一次一針相比,“接種效率驚人”。

在國內,進口疫苗說明書通常會建議首選大腿,其次是上臂。不過,很多接種醫生默認疫苗只能接種上臂,導致與國產疫苗的接種部位衝突,不得不推遲某種疫苗的接種,增加了孩子“裸奔”風險。

2014年底,女兒出生,陶黎納決定在陶妞身上實踐一把。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成為減少接種折騰的起點。

於是,剛滿18月齡的陶妞,被摁住了手臂和大腿,一次接種了4種疫苗。

女兒哭得傷心,陶黎納一邊撫慰,一邊想:陶妞很可能是中國同齡兒童中,單次門診接種疫苗劑次最多的人。

有父母問:孩子那麼小,一次接種那麼多疫苗受得了嗎?會有不良反應嗎?

“科學證據表明,同時接種幾種疫苗不會對兒童的免疫系統帶來不良反應。”陶黎納說。2016年世衛組織澄清了關於疫苗的10個傳言,其中就包括此條。

不過,大多數接種門診依然一次只接種一劑疫苗,也鮮有醫生願做出改變。

最常見的困惑是,萬一發生不良反應,怎麼區分企業和政府的責任?按規定,一類疫苗引起的異常反應由各級政府負責補償,二類疫苗則由企業埋單。

陶黎納解釋,95%以上的疫苗不良事件屬於輕微事件,區分哪種疫苗並無多大意義,其餘情況需要專家判斷。“無法確定肇事責任百分比時,政府和企業可以分攤費用。”更重要的是,多種疫苗同時接種,實際上減少了巧合疾病風險。

不只是科學問題

陶黎納的疫苗科普已快八年了。他的擁躉大多是年輕媽媽,她們將孩子的接種見聞告訴陶黎納,並展開討論。

有位媽媽在微博上說,2016年山東疫苗案後看到一篇文章,把疫苗的極低致殘反應擴大化,說二類疫苗不強制,沒必要打。後來看了陶黎納的文章,她才堅持給孩子接種。

陶黎納為這樣的奇妙際遇感到驚喜,但太多經歷,讓他意識到疫苗認知裡,有太多瑣碎、無奈。

長生生物疫苗案中,陶黎納認為必須對企業嚴懲不貸。但當他試圖科普低效價疫苗的真實影響、引導家長科學理性看待時,卻招來一片“洗地”的質疑。

日常科普問答中,總有家長問:“孩子牛奶雞蛋過敏,能否接種疫苗”“最近皮膚溼疹,醫生不給接種怎麼辦”……

陶黎納不厭其煩地貼出世衛組織的觀點——有13項內容不應作為常規接種的禁忌證,包括38.5度以下的發熱、哮喘、黃疸、溼疹等。

他理解基層疾控中心和接種單位的不易,但同時又擔心他們疏於接受培訓和主動學習,以陳舊的觀念提供接種服務,無法為孩子提供最佳保護。

2018年11月,疫苗管理法公開徵求意見。仔細看後,陶黎納列出了十多條意見,他在最後寫道,要“尊重科學,以公眾健康為第一目標”。

領悟這個道理是個漫長的過程。陶黎納想明白了,疫苗接種不光是科學問題,更是理念問題、管理問題。這件事,急不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