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替就易患流感、肺炎?及時接種疫苗就對了'

"

原標題:及時接種疫苗就對了

接連幾天的秋雨,將成都的氣溫從35度瞬間拉到了20多度。陡降的溫度、絲絲的涼意,也讓蟄伏已久的病毒蠢蠢欲動。這段時間,市婦兒中心醫院急診接診了不少肺炎患兒,其中不乏有家長把“肺炎”和“感冒”混淆的情況。市婦兒中心醫院兒童呼吸科醫生提醒,肺炎極易被當成感冒而耽誤治療,一旦小朋友出現嚴重的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就要考慮到肺炎的可能,需及時到醫院就診。另外,雖然肺炎有發熱、咳嗽等明顯症狀,但也有不少非典型性兒童肺炎並沒有發熱等症狀,往往讓家長們掉以輕心,延誤寶寶的治療。

沒有發熱症狀的“感冒”

家長不能掉以輕心

10多天前,家住大邑的3歲寶寶小月出現咳嗽和憋氣等症狀,因為沒有發燒,她母親以為是一般的感冒,給小月餵了白開水和止咳藥。可近半個月過去了,小月的咳嗽一直沒好,原來胖乎乎的臉蛋也日益消瘦,她這才帶著女兒來到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呼吸科檢查。經檢查發現,小月患上了肺炎,必須住院治療。

據市婦兒中心醫院兒童呼吸科醫生介紹,肺炎是兒科常見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也有少部分患者不表現發熱。兒童肺炎與成人患病不同,往往起病隱匿,進展迅速。據瞭解,這幾天的降溫也是流感等疾病的高發期,先期患有流感或一般感冒的嬰幼兒如果處理不及時,也會發展成為肺炎。

為何流感或感冒與肺炎容易混淆?這是因為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後,呼吸道組織結構被破壞,造成呼吸道及全身免疫力下降,給肺炎球菌的入侵提供了機會。人體一旦感染流感病毒,主要表現為突發性發熱、肌肉痛、咳嗽、乏力等症狀,與肺炎球菌感染早期的症狀十分相似,這些非特異性症狀導致很多病患將肺炎誤以為是流感,掉以輕心,耽誤就醫。肺炎球菌侵入血液時,會引起侵襲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如腦膜炎、菌血症、菌血症性肺炎等,造成患者耳聾、智力低下、癱瘓、致殘等後遺症,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流感病毒和肺炎球菌傳播的主要方式都是呼吸道飛沫傳播,一個簡單的噴嚏就可以傳播給他人,令人措手不及。5歲以下兒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者是感冒病毒和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肺炎球菌人均攜帶率高達27%-85%,嬰幼兒攜帶率高達85%。

鑑於流感與肺炎之間的密切聯繫,預防流感與預防肺炎也成為相輔相成的手段。2歲以下兒童是罹患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應該及時接種疫苗進行保護。

預防接種

對提升嬰幼兒免疫力至關重要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種造成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的疫症,如天花、乙肝、肺炎……在預防和消除這些傳染性疾病的過程中,疫苗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疫苗是為了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用於人體預防接種的疫苗類預防性生物製品。它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劑。由於疫苗的普及,許多曾經猖獗一時、危害人們健康的重大疾病已經漸行漸遠甚至滅絕。因此,疫苗被評為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在中國,自實施免疫規劃以來,已經消滅了天花,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等疾病的發病和死亡降低到了歷史最低點。

據錦江區東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接種門診醫生介紹:嬰幼兒獲取免疫力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先天自有和後天獲取。5歲以下兒童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尤其是6個月月齡以內的寶寶,其免疫力主要依靠出生時從媽媽身體獲得的母傳抗體。母傳抗體水平在寶寶出生時最高,隨著嬰幼兒成長逐步降低,在6月齡時降至最低。此時嬰幼兒自身對病原感染的免疫力極低,便給細菌和病毒提供了最佳入侵機會,進入對感染性疾病的易感階段。此時的“免疫力空窗期”也就成了“小兒感染性疾病高發期”。更加嚴峻的是,6月齡前的寶寶不能接種流感疫苗,無法獲得流感疫苗的特異性免疫保護。因此,為了預防流感和肺炎球菌,6月齡前的寶寶格外需要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為寶寶構築免疫防火牆。

疫苗是健康保護傘

捍衛兒童健康成長

成都市疾控中心規劃免疫科科長黃蓉娜說: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核心,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民生大計,接種疫苗不僅可以保護孩子遠離疾病侵襲,還有益於孩子的身心智力發育,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疫苗也有利於節省家庭醫療費用和醫療資源,對公共衛生健康發展具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預防接種作為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在我國取得了顯著成效。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數據,數十年來,我國多種傳染病發病率也顯著下降。目前,成都市0至6歲的兒童總共是137萬,總接種劑次將近800萬,如果沒有強大的疫苗支撐,沒有國家的財力支持,不可能使這麼多兒童能得到及時接種。大家要相信疫苗對傳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只有疫苗接種達到一定的覆蓋率以後,傳染病的傳播才會得到很好的控制。人類與細菌、病毒的戰鬥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人類和疫苗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那麼,許多已經從我們視線中消失的疾病可能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甚至形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所以家長要理性看待疫苗作用,科學認知疫苗價值,堅定使用疫苗信心,捍衛兒童健康成長。

作為藥品的一種,疫苗具有藥品的特性,既具有療效,也有不良反應。極少數孩子在接種疫苗後會出現不良反應,絕大多數是一般反應,主要有發熱和局部紅腫,同時可能伴有全身不適、倦怠、食慾不振、乏力等綜合症狀。這些反應過程是一過性的,不會引起不可恢復的組織器官損害,沒有後遺症,通常1-3天就會自動消失。大量研究顯示,相對於不接種疫苗者,即使接種疫苗後發病,患病後的臨床症狀也要輕得多。

黃蓉娜提醒:為儘量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家長也應該負起責任,及時按照免疫程序全程接種疫苗,使預期免疫效果達到最大化;要帶孩子到有資質的正規接種點進行接種;完整告知醫生孩子和家族的過敏史、孩子當前的身體狀況,特別注意的是,接種完疫苗後一定要遵醫囑留觀30分鐘。

記者 餘星雨

(責編:袁菡苓、羅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