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強渡天塹,摧毀了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此時,黨中央、毛澤東及時地把解放、接管、管理上海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1949年4月7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致鄧小平、饒漱石、陳毅電,指出:“上海民主建國會主要負責人黃炎培、章乃器、盛丕華、包達三、張絅伯、施復亮等已到北平,表示向我們靠攏。他們是上海自由資產階級的代表。我們認為,接收及管理上海如果沒有自由資產階級的幫助,可能發生很大的困難,很難對付帝國主義、官僚資本及國民黨的強大的聯合勢力,很難使這些敵對勢力處於孤立。這件事,你們現在就應開始注意。因此,請你們考慮,是否有必要在沒有佔領上海以前,即吸收他們參加某些工作。而在佔領上海以後,則吸引更多的這類人物參加工作。”

這一電報表明,上海解放前夕,毛澤東就高瞻遠矚,提出了應當注意吸收更多黨外人士參加工作,以克服面臨的困難的真知灼見。

促成黃炎培、陳叔通等人上海行

1949年4月15日,毛澤東在北平香山雙清別墅邀請中國民主建國會黃炎培、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盛丕華、包達三、吳羹梅、鬍子嬰等聚餐座談。

席間,盛丕華提出最好能組織一個由熟悉上海工商業情況人士組成的顧問團,隨南下部隊一起進入上海,這樣就能有利於上海解放後的經濟接管工作的順利進行。毛澤東聽後深表贊同,勉勵大家為解放上海而效力。

上海解放前後,毛澤東指示請這些人為新政權效力

毛澤東與陳叔通

6月25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了給中共華東局並轉上海市委的巳有電:“現黃炎培、陳叔通、盛丕華、包達三、張絅伯、王卻塵、吳羹梅、鬍子嬰等均已赴滬,如你們無其他嚴重困難,請即將上述八人再加入原已在滬之顏惠慶、江庸、張元濟、俞寰澄、施復亮,及將由港到滬的章士釗共十四人一律聘為顧問,俾其能因聯繫上海資產階級而取得發言地位。此事在巳東前,即已與他們談過,臨行前亦曾告以至滬後,請他們利用在滬期間聯繫各方多提意見,詳情已託鄧穎超同志面告。此十四人,均將參加新政協,約在上海停留一個月,即須北上,望你們吸引其參加一些工作,中心在動員上海資本家恢復生產,打通航運,打擊帝國主義分子的陰謀活動。”

當天,黃炎培、陳叔通、盛丕華等人“在人群歡迎狂潮中到達上海”。

6月26日晚,在原國民黨勵志社(即三井花園,華東局負責人住處,今為瑞金賓館所在地)的大廳裡,陳毅、饒漱石、粟裕、張鼎丞等設宴歡迎黃炎培、陳叔通、盛丕華等民主人士,還邀請了馬寅初、吳耀宗、許廣平、鄧裕志、林漢達等。

這是上海解放初期空前的盛大宴會,顯示出在黨領導下各界人士為共同建設新上海而形成的凝聚力量。舊友新交,濟濟一堂。

陳毅等黨、政、軍負責人分別和他們傾吐衷腸,交換意見,形成了幾個交談小組。宴會廳裡洋溢著熱情友好和昂揚的氣氛,人人都在摩拳擦掌,準備為建設新上海獻策獻力。陳毅先後參加到各個交談小組,與各界人士暢談,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黃炎培等人在滬期間,出席了華東局統戰工作會議,聽取潘漢年報告糧食、勞資、就業、公用事業等問題的現狀及處理辦法,並積極貢獻意見。他頻頻與工商界人士來往,或聚餐,或座談,解釋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方針政策,幫助他們消除顧慮;他分別發電報至香港,向有關人士轉述周恩來對他們的邀請,請錢新之、陳光甫、劉鴻生、杜月笙等早日迴歸;他還受周恩來之託,看望周孝懷,商談有關民生公司的事,並向上海市領導推薦王志莘等8人,以備諮詢;他積極推動上海工商界慰問人民解放軍的捐獻及義賣活動,共收入工商界捐款達59.8億元人民幣(舊幣)。

7月26日黃炎培離開上海。

8月1日,毛澤東邀請他至中南海頤年堂暢談,並與周恩來一起,三人共進晚餐,前後歷時4個半小時。席間,黃炎培向毛澤東和周恩來陳述在滬所見,並提出多項建議:希望中央政府派員巡視江浙一帶的地方政治,加強幹部培訓;儘可能分化英、美;在上海舉行商民聯歡;安排人民幣下鄉、組織銀行人員下鄉;建立各區聯營並推銷物資;民營工廠同樣由中共派共青團工作人員進廠組織工人,等等。

上海解放前後,毛澤東指示請這些人為新政權效力

黃炎培一家合影

肯定上海召開各界代表會議

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新解放區在中共領導下實行民主建政的重大舉措,也是建國初期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內容。毛澤東對此十分重視。

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代表會議(後改稱為上海市第一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於1949年8月3日舉行。

8月26日,毛澤東在為中央起草的復華東局電文中說:“現在你們已在上海開了一次各界代表會議,收到了良好效果,並已於八月二十四日給所屬發了指示,你們因此就在此項問題上恢復了主動權。中央看了,極為高興。”

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自1950年10月16日市二屆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起,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至1954年8月,共召開了3屆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均以解決當時的重大政治任務為中心內容。每屆黨外人士都佔一定比例。如第三屆910名代表中,黨外人士383人,佔代表總數的42.1%。

11月24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復華東局電:“上海第二屆各界代表會應選出四十人左右的協商委員會。其職權為在各界代表會閉會期間向市政府提出建議案,併為下屆各界代表會準備議程及議案。”

12月5日,市一屆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規定,會議通過成立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簡稱市協商委員會)。市協商委員會為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常設機關。1950年6月,根據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的決議,市協商委員會代行政協地方委員會的職權。市協商委員會推選產生常務委員會,並設立若干專門委員會,負責處理日常工作。

1949年12月〜1955年5月,市協商委員會共歷3屆,在這3屆委員中,黨外人士都佔65%以上;在常委和副主席中,黨外人士也佔半數或半數以上。先後擔任副主席的有胡厥文、劉鴻生、金仲華3人。

安排黨外人士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職務

1949年10月12日,毛澤東致電話陳毅:“請邀集劉曉、粟裕諸同志擬一個華東軍政委員會的名單草案,黨員佔半數多一點,黨外民主人士佔比較少數,共約三十人左右,於明(十三)日交我為盼。”

1950年1月華東軍政委員會在上海成立,黨外人士馬寅初、顏惠慶和盛丕華先後被任命為副主席,胡厥文、蕢延芳、陳巳生、吳蘊初、劉鴻生、沈志遠、包達三、冷遹、丁超五、謝仁冰、陳望道、王芸生、吳有訓、吳耀宗、金仲華、張元濟、榮德生、鄧裕志、羅家衡、孟憲承20人被任命為委員。有13人擔任部、委、局領導職務,其中陳望道任文化部部長、孟憲承任教育部部長、沈志遠任參事室主任,蕢延芳任生產救濟委員會主任。

上海解放前後,毛澤東指示請這些人為新政權效力

陳毅、潘漢年和盛丕華

任命盛丕華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49年12月2日,經周恩來提名,毛澤東親自簽發了任命盛丕華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的通知書。盛丕華(1882〜1961)時任中國民主建國會總會常務理事。1952年12月又增補無黨派人士金仲華為副市長。1955年2月,市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根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決定將市人民政府改為市人民委員會,市人民委員會既是人大的常設機構,又是上海市國家行政機關。會議選舉市長、副市長及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盛丕華、金仲華繼續當選為副市長。1957年1月市人大二屆一次會議增選榮毅仁、趙祖康為副市長。

提出上海解放後“設立某種諮詢機關如參議室”。1949年4月7日,毛澤東在電報中還指出:“如果允許他們參加工作,採取何種方式為宜,設立某種諮詢機關例如參議室之類是否適宜,請考慮答覆。”

1949年11月,國務院參事室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倡議設立。1951年3月,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暫行組織條例》的規定,市政府設置參事室,它是一個具有統戰性、諮詢性的機構,側重於安排在民主革命時期與中共合作有一定貢獻的人士、原國民黨高中級人員以及資歷較深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學者等為市政府參事。

綜上所述,上海解放初,由於華東局、上海市委認真貫徹落實毛澤東關於吸收黨外人士參加工作的指示,有效地彌補了管理上海這一大城市在許多方面經驗的不足,團結和帶領各方面的社會力量克服困難、為建設一個新上海而共同奮鬥。

(作者:殷之俊,上海市委統戰部辦公室原主任、上海市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原常務理事,本文據“統一戰線與上海解放”學術探討會發言整理,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張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