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首《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的長征詩,雄渾壯麗,大氣磅礴, 讀後猶如重溫了那段艱苦卓絕、光耀人寰的不平凡的歷史。

快馬加鞭未下鞍

毛澤東最早的一首長征詩是《十六字令三首》,這三首小令都是詠山,是毛澤東於1934年至1935年之間在長征途中寫成的,並非一次寫成,也是毛澤東長征詩中唯一一首跨年度詩作。

1934年12月5日,中央紅軍翻越長征途中的第一座大山——位於廣西和湖南交界處的老山界。老山界主峰苗兒山的山頂是一小片平地,毛澤東登上山頂,放眼望去,群山連綿,主峰直插雲海。於是,他詠道:“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紅軍長征中翻越了許多大山,如五嶺山脈的越城嶺,雲貴高原的苗嶺、婁山,橫斷山脈中的夾金山、夢筆山、倉德山、打鼓山等,都以奇險著稱。毛澤東在《十六字令三首》中沒有指哪一座具體的山,表現的是自長征開始後一路上翻山越嶺的整體印象。毛澤東通過對山的描寫,紅軍征戰的激烈場面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比喻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就是天崩地裂後的擎天玉柱。

而今邁步從頭越

1935年2月25日凌晨,中革軍委下達作戰命令:衝過婁山關,再佔遵義城。2月27日,紅軍佔領遵義城。28日晨,紅軍在城南紅花崗、老鴉山與趕來增援的國民黨軍激戰,殲滅吳奇偉五十九師、九十三師大部,並將敵趕到烏江以南。婁山關一戰是紅軍自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捷。這次戰役的勝利使紅軍擺脫了被動局面,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邊區全殲紅軍的夢想。

2月28日傍晚時分,毛澤東來到雲海蒼茫的婁山關。此時正值農曆的早春季節,婁山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寒風呼嘯,松濤陣陣,戰場上硝煙尚未散盡,血跡未乾,騎兵的馬蹄聲急促而凌亂,遠處傳來的軍號聲低沉而悲壯。此情此景,毛澤東感慨萬端,吟出了長征中最為悲壯的著名詩篇《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霜天殘月的意象描寫中,詩人抒發了征途寒苦、戰鬥曲折的凝重心情。通過對殘陽餘暉灑滿群山萬壑的壯美景色的描寫,表現了紅軍跨越一切雄關險隘的豪情壯志。又喻遵義會議後中國革命步入正確軌道,重新邁步向前。

飛起玉龍三百萬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央紅軍翻越岷山,穿過草地,走完了長征最艱苦的行程,即將到達陝北。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遙望蒼茫的崑崙山脈,俯視祖國大地,展望中國革命的前景,豪情滿懷,以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的宏偉氣魄,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念奴嬌·崑崙》:“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詩的上半闋寫崑崙山的壯麗,下半闋則表達了詩人的偉大思想,把改造崑崙的目的化成一幅無限美好的圖景,一個涼熱適宜的太平世界最終會實現。

不到長城非好漢

1935年9月中旬,中央紅軍進入甘肅南部。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中的紅軍。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

六盤山處於寧夏南部的黃土高原之上,是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山路曲折險狹,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山勢高峻。面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毛澤東一抒胸中情懷,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詠懷之作:“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首詞既抒發了毛澤東及其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英雄氣概,又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雄心壯志。此詩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詩人的視角由近及遠,情感由喜悅到高亢、激昂,結構緊密,又不顯擁擠,語言淺近清新卻又耐人尋味。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中央紅軍完成了偉大的長征,勝利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給全國人民極大的鼓舞。1936年2月,紅軍組織東征部隊,準備東渡黃河對日作戰。途經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時,適逢大雪。毛澤東登上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大好河山展現在毛澤東眼前時,他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欣然寫下了氣勢磅礴、雄渾豪放的詩篇《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充分展示了他詩詞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可謂千古絕唱。柳亞子說:“毛潤之沁園春一闋,餘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

"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首《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的長征詩,雄渾壯麗,大氣磅礴, 讀後猶如重溫了那段艱苦卓絕、光耀人寰的不平凡的歷史。

快馬加鞭未下鞍

毛澤東最早的一首長征詩是《十六字令三首》,這三首小令都是詠山,是毛澤東於1934年至1935年之間在長征途中寫成的,並非一次寫成,也是毛澤東長征詩中唯一一首跨年度詩作。

1934年12月5日,中央紅軍翻越長征途中的第一座大山——位於廣西和湖南交界處的老山界。老山界主峰苗兒山的山頂是一小片平地,毛澤東登上山頂,放眼望去,群山連綿,主峰直插雲海。於是,他詠道:“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紅軍長征中翻越了許多大山,如五嶺山脈的越城嶺,雲貴高原的苗嶺、婁山,橫斷山脈中的夾金山、夢筆山、倉德山、打鼓山等,都以奇險著稱。毛澤東在《十六字令三首》中沒有指哪一座具體的山,表現的是自長征開始後一路上翻山越嶺的整體印象。毛澤東通過對山的描寫,紅軍征戰的激烈場面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比喻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就是天崩地裂後的擎天玉柱。

而今邁步從頭越

1935年2月25日凌晨,中革軍委下達作戰命令:衝過婁山關,再佔遵義城。2月27日,紅軍佔領遵義城。28日晨,紅軍在城南紅花崗、老鴉山與趕來增援的國民黨軍激戰,殲滅吳奇偉五十九師、九十三師大部,並將敵趕到烏江以南。婁山關一戰是紅軍自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捷。這次戰役的勝利使紅軍擺脫了被動局面,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邊區全殲紅軍的夢想。

2月28日傍晚時分,毛澤東來到雲海蒼茫的婁山關。此時正值農曆的早春季節,婁山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寒風呼嘯,松濤陣陣,戰場上硝煙尚未散盡,血跡未乾,騎兵的馬蹄聲急促而凌亂,遠處傳來的軍號聲低沉而悲壯。此情此景,毛澤東感慨萬端,吟出了長征中最為悲壯的著名詩篇《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霜天殘月的意象描寫中,詩人抒發了征途寒苦、戰鬥曲折的凝重心情。通過對殘陽餘暉灑滿群山萬壑的壯美景色的描寫,表現了紅軍跨越一切雄關險隘的豪情壯志。又喻遵義會議後中國革命步入正確軌道,重新邁步向前。

飛起玉龍三百萬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紅軍四渡赤水,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央紅軍翻越岷山,穿過草地,走完了長征最艱苦的行程,即將到達陝北。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遙望蒼茫的崑崙山脈,俯視祖國大地,展望中國革命的前景,豪情滿懷,以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的宏偉氣魄,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念奴嬌·崑崙》:“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詩的上半闋寫崑崙山的壯麗,下半闋則表達了詩人的偉大思想,把改造崑崙的目的化成一幅無限美好的圖景,一個涼熱適宜的太平世界最終會實現。

不到長城非好漢

1935年9月中旬,中央紅軍進入甘肅南部。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中的紅軍。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

六盤山處於寧夏南部的黃土高原之上,是渭河與涇河的分水嶺,山路曲折險狹,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山勢高峻。面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毛澤東一抒胸中情懷,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詠懷之作:“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首詞既抒發了毛澤東及其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英雄氣概,又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雄心壯志。此詩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詩人的視角由近及遠,情感由喜悅到高亢、激昂,結構緊密,又不顯擁擠,語言淺近清新卻又耐人尋味。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中央紅軍完成了偉大的長征,勝利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給全國人民極大的鼓舞。1936年2月,紅軍組織東征部隊,準備東渡黃河對日作戰。途經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時,適逢大雪。毛澤東登上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大好河山展現在毛澤東眼前時,他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欣然寫下了氣勢磅礴、雄渾豪放的詩篇《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充分展示了他詩詞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可謂千古絕唱。柳亞子說:“毛潤之沁園春一闋,餘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

毛澤東詩詞中的“長征”"

相關推薦

推薦中...